收藏常青藤    
北京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北京家教网  >  杨老师主页  >  杨老师的文章
家教杨老师的文章列表
发表于:2019-10-01 阅读:60次

我终于战胜了自己[X1] 

(作者:董一诺 北京 五年级)

 

在夏天的一天,天空没有一朵云,太阳透过云彩火辣辣的照射着大地[X2] ,爸爸要带我去爬山,我满口答应,高高兴兴的跟着爸爸去爬山了。

经历了4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下车,大口大口的呼吸着山林中的新鲜空气,一抬头,我们要爬的大山已在近前,这座山,山峰陡峭,怪石嶙峋,看起来怪扎人心的,我心中升起一股要退缩的感觉。[X3] 

开始登山了,初始我还很好,和爸爸速度一样,但是,当我过了天梯之后,我就渐渐支持不住了,我的双腿就像被人拿去灌上了铅,我的脑袋似乎有千斤之重[X4] ,我眼睁睁看着爸爸离我越来越远,再加上烈日爬到了我们的头顶上,晒得我汗流浃背,背心紧紧的粘着我的脊背,有一股强烈的灼烧感让我难受极了[X5] 。我已经没力气去爬山了,一屁股坐在石头台阶上我看着越走越远的爸爸。

此刻我心里想:比自己老30几岁的爸爸都比我有劲,为什么我就不行呢?我一边想一边站了起来,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充溢心头[X6] 。我勉励自己说:“加油,加油,你一定可以的!“一个台阶……两个台阶……三个台阶……[X7] 我最后终于登上了山顶。

我喘息着,心里却满是豪情,想:我终于战胜了自己!我不再是个软弱的人!

 

杨老师总评:本文虽然写登山,但为表现文题及中心,详写登山困难及心理感受,而略写了登山沿途的风景,这样的文章更符合根据中心选材的写作原理。


 [X1]本文以攀山为题材,表达困难面前不退缩软弱中心

 [X2]景物描写引出事情 景往往起烘托铺垫作用

 [X3]景物心理描写,极言困难,为战胜自己铺垫情境

 [X4]夸张,心理感受描写,比喻,再次极言困难

 [X5]景物烘托,外貌描写,触觉感受。再写困境

 [X6]对比,反问,心理描写

 [X7]铺陈充数词,表现效果好

发表于:2013-06-28 阅读:109次
在初中的记叙文习作中,一些学生常常忽视写作方法,也有一些学生虽然想用写作方法,但写作方法有哪些,怎么用,对他来说,却茫然而困惑。现在,我要从:使用写作技法的重要性、记叙文的写作技法有哪些法、怎样使用写作技法,三个方面谈一谈。

  一、写作技法的重要性

  如果说,“好人出在嘴上,好马出在腿上”,那么我说:好记叙文就出在写作的技法上。写作方法犹如刀上的刃,刃上的钢一样,直接决定着记叙文品质的优劣。忽视写作技法,文章是徒具形体的行尸走肉;充分运用写作技法,就会把文章妆扮得清秀美丽。可以说:一切优秀的记叙文,都是大量使用写作技法的记叙文;极多写作效果较差的记叙文,主因归结在忽视使用写作技法上。

  写作技法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写作技法到底有哪些呢?

  二、写作技法有哪些

  写作技法多得数不胜数,浩如烟海。如果哪个老师说:“同学们,我现在把所有的写作技法都归纳整理给你们”,那只能说明这个老师知识的浅薄而绝不是渊博。因为,写作技法源于在写作实践中,对成功案例,所做的规律性的提炼总结。它与人们在生产劳动实践中摸索劳动技巧相类似。所以说,写作技法,是一个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地被创生出来,并永远被创生下去,没有止境的东西。在写作技法的大海里,我们只有不断地去探寻、去发现、去认识、去整理、去积累,并谨慎地说,我已经掌握了沧海中的一粟或一桶或一湾水域,但绝不能狂妄地说已掌握了它的全部。

  我这样说,只是想让同学们明确:我下面讲的,仅是初中生记叙文写作中,常见并常用的一些写作技法,它仅是整个写作技法中冰山的一角,而不是全部。更多的写作技法,还需要靠同学们自己在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去探寻,去积累。

  (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拟物、排比、夸张、引用、反问、设问、反复、顶真、双关、反语、借代、对偶、对比、仿词、移用等。

  (二)表达方式:1、记叙: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2、描写:景物(环境)、场面、间接(侧面)、直接(正面)、特写、动作(行为)、语言、心理、外貌(肖像)、神情等。3、说明。4、议论。5、抒情:直接、间接。

  (三)选择句式:陈述句、肯定句、判断句、否定句、双重否定句、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祈使句、选择句、排比句、对偶(对仗)句、顶真句、回环句、连动句、整散句、长短句、独词句等。

  (四)篇章结构:时间推移式、空间转换式、景物更迭式、串糖葫芦式、起承转合式、线索引导式、一波三折式、思想意识式、逐层推进式、由远及近式、总分总式、悬念式、对照式、套娃式、顶真式、填充式、分列式、插叙式、倒叙式、释疑式、见闻式、引子、题记、附记、后记等。

(五)推敲运用新颖、灵动、精准的动词,恰当使用形象、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语。

  (六)其他的基础写作技法: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先抑后扬、托物言志、点面结合、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以古讽今、以小见大、动静相衬、对比烘托、人称变换、摩拟语气、言近旨远、兴波澜、转动法、剥笋法、拟人法、拟物法、五觉法、详略法、矛盾句、哲理句、中心句、警句、伏笔、线索、过渡、照应、设悬、象征、隐意、升华、点睛、类比、回环、通感、文眼、注释、联想、想像、物品自诉法、动物自诉法、远眺近看法、彩笔描绘法、特征举例法、实验证明法、季节变换法、日内变换法、现场目击法、成长变化法、赞美颂扬法、群体描写法、言已尽意无穷等。

   另外,还有异彩纷呈、新颖别致的开头和结尾的众多写作技法,限于翻陈出新太多太快,虽列举些许皮毛,终免不了顾此失彼,举一斑而失全豹,道一足而全象尽失,也就不再罗列了。

  三、怎样使用技法

  了解一些基础的写作技法,只算完成了一步;如何适当使用这些写作技法,是我们要走好的另一步。走好这一步尤其迫切而关键。

  (一)不能无目的地滥用。

  初学写作的人,知道了运用写作技法的重要性,并掌握了一些写作技法,就开始在文章中大量地运用了。虽说是无法不成文嘛,这也不是什么坏事;何况,学生能从不去用,到有意识地大量地使用,这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是可喜可贺的事。但作为指导教师来说,发现了问题还是要说问题的。

出现的问题是:一些初始习作的中学生,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采用写作技法的效应,就出现了写作技法无目的滥用的情况。表现是:在文章该略写处,也运用大量的写作技法去藻饰、染色,这样,的确是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了生动、形象、传神性,也增强了文采,可惜的是挥拳打错了地方,射箭脱离了靶子。

  我们知道,写文章该详处一定要详,该略处也是一定要略的。否则,把该略的写详了,就会出现主旨不明朗,废话有的是,宣宾夺主,不知所云的弊病。要纠正这个弊病,就要求,运用写作技法也一定要注意写作的目的性,一切是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切不可把宜略处写具体详细了。  

  (二)要用得自然,少一些刻意雕琢之痕。

  俗话说:万法皆归自然;历尽沧桑而归淡泊;大智若愚,大勇若钝。这里面包含一个至理:反璞归真。也就是说,道的最高境界是平淡、自然。写作方法的运用就是这样,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看似平易实则内蕴其法,千山万壑皆敛于平淡自然之中。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所以成为名句,主要原因之一是: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对仗工整。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脍炙人口,也是由于这两句语言浅易,看似平白无奇,实则意象阔大,内蕴至丰。我也曾拜读过一些语言大师(如叶圣陶、吕淑湘、俞敏等人)的手笔,发现他们存在一个共性,那就是:追求平易、自然。[注1] 

  写作方法要用得巧、用得妙、用得自然、用得浑然天成。而应尽量避免刻意的斧刻雕琢之痕,尽量避免牵强附会,以免产生惺惺作态的令人生厌的反效果。

  (三)要善于综合混用,而不必非此即彼,孤立使用。

  优美的语句文段,通常都是综合混用了写作技法的。这就像做菜一样:几种菜杂烩在一起,再辅以油、盐、各种调料,做出来后,要远比清炖单一菜的味道好得多。写作技法不必单一孤立使用,而要综合混用,道理就在于此了。[注2] 

  初学习作的中学生,要注意,不必把写作技法孤立地使用,而可以尽量地综合混用它们。

  (四)不要墨守成规,宥于定式,提倡有新意。

  “文无定法”,没有谁规定文章必须怎样写,而不能怎样写;也没有谁规定写作技法必须这样用,而不能那样用。运用写作技法决不必墨守成规、宥于定式,完全可以不拘一格[注3]。老套熟套可以做借鉴用,但不可以做限定用。能有创意,才有新意。

  (五)再好,终究是别人的;最好,是自己的。

再好的写作技法,终究是踏着前人的足迹亦步亦趋,这样纵是捷径,终是踩在了巨人的肩上眺望。把我们目光投注到深远,将来我们中学生中的某个人或某些人,若能在文学之路上走向高峰,则我殷切地期望,你能在文学领域,开创出一片全新的天地。再好,终究是别人的;最好,是自己的。我期望你能最终跳下巨人的肩膀,自己做个巨人。



[注1]:请品读俞敏为杨耐思的《近代汉语音论》(商务印书馆 )所作的序。

[注2]:请参阅我的博客中,学生习作的《作文片段练习》,体味其写作技法综合混用的表现效果。 

[注3]:排比,需要三个分句以上,那么,两个分句算什么?算整句。对仗整齐的对偶句,过于工整而呆板,那么,灵活的大体整齐的句子算什么?也算整句。我认为:整句写法,就是排比、对偶、骈句的一种新的变式,就是写作技法不拘一格的创意之果。 

发表于:2013-05-13 阅读:337次

(郑重声明:凡我发表的文章,皆是本人100%原创)

要使作文的语言美,就要从写作技法上下功夫。

具体地说,应该在两个方面努力:

一、修饰语和动词;

二、综合混用写作技法。

以达到增强语言表现力、感染力,使之形象、生动、传神、优美的目的。

下面是我为此设计的一些练习题。(练习题素材源于小说《血色花季》略有删改)

 

第一部分:修饰语和动词

 

练习题一1、先填上适当的动词及修饰语

剥落岁月涂满脂粉的脸庞,八女投江的故事,像血,依然(动词)在我们民族的脉管。背对着敌寇的追杀,八个抗联女战士,相携着蹈入(修饰语)江……那一刻,苍山悲鸣,秀水呜咽。70多载流转的岁月(动词)了历史的风云,只有那(动词)烈士躯体的乌斯浑河,在奔腾不息地激越流淌中,一直在低吟挽歌。

参考:

剥落岁月涂满脂粉的脸庞,八女投江的故事,像血,依然奔腾在我们民族的脉管。背对着敌寇的追杀,八个抗联女战士,相携着蹈入寒江……那一刻,苍山悲鸣,秀水呜咽。70多载流转的岁月漂洗了历史的风云,只有那收留烈士躯体的乌斯浑河,在奔腾不息地激越流淌中,一直在低吟挽歌。

2、看看上面参考部分哪些地方还能再添修饰语,使文章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参考:

剥落岁月涂满脂粉的脸庞,八女投江的故事,像(修饰语)血,依然奔腾在我们民族的脉管。背对着敌寇的追杀,八个(修饰语)的抗联女战士,(修饰语)相携着蹈入寒江……那一刻,(修饰语)的苍山悲鸣,(修饰语)的秀水呜咽。70多载流转的岁月漂洗了历史的风云,只有那收留烈士躯体的乌斯浑河,在奔腾不息地激越流淌中,一直在低吟(修饰语)的挽歌。

3、填上上面参考部分的修饰语。

参考:

剥落岁月涂满脂粉的脸庞,八女投江的故事,像滚烫的沸血,依然奔腾在我们民族的脉管。背对着敌寇的追杀,八个衣衫褴褛的抗联女战士,蹒跚相携着蹈入寒江……那一刻,流黛的苍山悲鸣,磅礴的秀水呜咽。70多载流转的岁月漂洗了历史的风云,只有那收留烈士躯体的乌斯浑河,在奔腾不息地激起流淌中,一直在低吟凄美壮丽的挽歌。

练习题二

1、填上适当的古诗词,为语句增添伤感与凝重的气氛

在(古诗词)的深秋季节,也是在(古诗词)的清晨,踏着一路的伤感与凝重,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乌斯浑河河畔。

参考:

在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深秋季节,也是在落木萧萧下的清晨,踏着一路的伤感与凝重,我们一行人来到了乌斯浑河河畔。

2、填上适当的诗句(可引用现成的,或即兴创作的),使句子优美、形象,有文采。

听她的音乐,你能感受那种(一两句诗,表达婉约、悠扬的意蕴)的境界。

参考:

听她的音乐,你能感受那种一笛芦花飘落的细雨,被桨橹驮到远岸的境界。

练习题三、填上适当的动词、修饰语,使语句更贴切、富有文采和表现力。

1、1925年的春天,(修饰语)的光影(动词)了那一季的艳阳,街头的杨柳仿佛一夜间返青。她背着新书包,(修饰语)地(动词)着自己的情绪,纵容放牧自己的好心情,走进悦来镇北门里小学校。

参考:1925年的春天,琐碎的光影斑驳了那一季的艳阳,街头的杨柳仿佛一夜间返青。她背着新书包,随意地宠溺着自己的情绪,纵容放牧自己的好心情,走进悦来镇北门里小学校。

2、她低着头,(修饰语)的脸上像(动词)了两朵红云……

参考:

她低着头,羞赧的脸上像栖落了两朵红云……

3、一轮红日(动词)黎明,(修饰语)的岚霭(动词)苍山寰宇。

参考:

一轮红日穿破黎明,薄如蝉翼的岚霭弥漫苍山寰宇。

4、赵一曼的名字,就像一颗(修饰语)的星辰,高高闪亮在(修饰语)天空;又像一轮(修饰语)的圆月,照亮每一个我们怀念她的夜晚。

参考:

赵一曼的名字,就像一颗耀眼的星辰,高高闪亮在历史的天空;又像一轮皎洁美丽的圆月,照亮每一个我们怀念她的夜晚。

练习题四、填上适当的动词、修饰语,使语句更具有文采。

1、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将冷云归入弱者的先烈。她在她的时代,(动词)过、(动词)过、(动词)过、(动词)过、(动词)过……她坚持了自己的信仰,为自由而战,既是为了民族,也是为了个人。她始终将自己的生命,保持在出生状态。

参考:

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将冷云归入弱者的先烈。她在她的时代,反叛过、挣扎过、探索过、抗争过、奋斗过……她坚持了自己的信仰,为自由而战,既是为了民族,也是为了个人。她始终将自己的生命,保持在出征状态。

 

 

第二部分:综合混用写作技法

 

1、联想、想象,疑问排比句式、对比烘托写法:

不知道这样的鏖战,在整个西征路上冷云经历了多少次?这个儒雅的教书先生,这个婆家与娘家日子都过得相对殷实的女子,她那惯于拿粉笔、教科书的手,是怎么样熟练地发射子弹的?她那曾经用来下棋的、吹箫笛的纤纤素手,如何能甩出燃烧的手榴弹?……

2、创设优美的情境、托物抒情:

《妈妈走在化蝶的路上》

我的宝贝,妈妈再也牵不着你温软的小手,天堂里开满纯白色的百合花,金色的阳光像麦浪一样,洗刷人世的尘埃。只是妈妈再也不能亲你了。

我的宝贝,妈妈是多么爱你!还记得那片开满蒲公英花的山岗吗?妈妈将飞翔到那儿,伏在一朵花儿的小伞里,化作彩蝶轻舞。

请你采一朵金黄的小花,放到妈妈的坟上。

不要哭泣,妈妈已经走在化蝶的路上。

3、第二人称、说明、骈词铺陈、比喻拟物。

你叫孙玉凤,生于黑龙江省镜泊湖西北的沙兰西营城子。你的父亲是个儒雅的读书人,家境殷实。你从小描红刺绣、读书写字;冰雪聪明、花容月貌。像一束清新的百合,你幽幽地盛开在故乡的小镇。

4、活用名词术语、记叙中结合诗的语言

子夜时分,趁着表哥熟睡之际,你轻手轻脚地掏出表哥的匣子枪,掖在怀里,悄悄地离开了家。在离开家门的那一刻,你与表哥的“爱情”圆寂,安逸的“小姐”生活,随即也成为一种遥远的归隐。你出逃在勇敢而坚定的青春里。从此,颠沛流离的战场征杀、雄姿英发的关山飞渡,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5、句式的运用

(1)她就像一束盛开的金达莱,用纯洁坚韧的品格影响着被服厂里的战士们,用滚烫的情怀去温暖伤病员的心灵,她还用美丽的歌声,去激发战士们的斗志。

(2)青鸟啼向天空,山谷中,可是你最先趟过湿漉漉的朝露?金风刮落黄叶,密林深处,可是你最先点燃第一缕黎明?大雪飘零寒冬,木屋里,可是你在给酣睡的小战士藏掖被 角?

(3)裴大姐,千里林海你在哪里啊?再也看不到你质朴的行走,再也听不见你苍婉的眠歌了。你,就这样悲壮地走出人们的视野。

6、景物烘托,寓情于景

70多年过去了,当年裴成春烈士用鲜血浇灌过的土地,早已经月光轻柔、阳光明媚了。那些在早春季节里,被阳光雨露恩泽过的花朵,开满了群山绿野。

7、比喻、拟物、诗的语言

(1)女孩的心思宛如莲花,摇动一池涟漪。也许,就在那时,他那高大的形象,鲜活地驻入你善感的心扉。从此,青涩而甜美的恋情,贯穿于你短暂的人生。

(2)苦难与战争像遮天蔽日的风暴,摧折了你青春中的绿枝花叶,扫荡了你生命中的蓝天丽日。但是,却让你单薄、纤弱的身体里迸发出无穷的智慧、勇气和力量。

8、哲言警句

(1)爱情是个不需要理由的承诺,轻轻地写下地老天荒。

(2)缘分的钥匙打不开命运的枷锁。

9、景物烘托、诗的语言

那个深秋,金风玉露、流翠苍山。那一天,流水脉脉、远山含情。一对朝夕相处的恋人,将那一截逶迤的山路,走成了爱的默契和永恒。

10、比喻、描写、虚写、对比烘托

……弹尽援绝,战士们像一棵棵白桦树,沉重地倒在你的面前,殷红的鲜血染红了雪白的大地。你的腿也被敌人的子弹打伤了,鲜血浸染了厚重的棉衣,凝结成血色的霜凌。敌人向你疯狂扑来。最后时刻,你深情地望着远方,你是多么爱这湛蓝的晴空,你是多么爱这片融情的土地,你是多么想在清晨第一缕曙光里醒来……你缓缓擦干两行清泪,凌空向悬崖下跳去。你用另一种飞翔的姿势,进行着并不孤独的旅程,只留给历史一个渐行渐远的背影。就这样,在这个寒彻骨髓的深冬季节,青春曼妙、花季正艳的你,黄花一样地凋落了。朔风哀鸣,林海落寞,一脉起伏的远山仿佛在深情呼唤着你的名字。

作文与做人 [初中语文]
发表于:2013-05-13 阅读:35次

(郑重声明:此文为杨凤君100%原创)

做人与作文息息相关。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文章也一样,它是人“所思”的外现,每个人的“所思”,都作用在他写作的素材、中心和立意上,并成为其写作的源泉。

所以说,一个人的所思(即思想),决定着一个人文章的内容;思想的差异,才使文章内容千差万别,各具特色。

而人的思想与做人,二者如手心手背,是为一体的内、外两面。有怎样的思想,就决定着做怎样的人;做人又外在地表现着人内在的思想。

例如,虽然做人的表现林林总总:淡泊名利的、汲汲势利的;乐善好施的、损人利已的;淳朴厚道的、见风使舵的;威武不屈的、凌弱惧强的;谦虚礼让的、专横霸道的;义无反顾的、唯利是图的;谨言慎行的、任性妄为的;明辨是非的、自是偏激的……但是,这一切的做人取向,不正是这个人的思想所决定的吗?

淡泊名利的人,文章不会流露有汲汲势利的影子;

见风使舵的人,其文章也难现淳朴厚道的真身;

欺软怕硬的人,文章缺少刚正不阿的风骨;

自是偏激的人,其文章也难免偏执趋向。

……

看来,写好文章,先需要在内改善思想,在外把人做好。养成正直、善良、诚信、明理、感恩、谦让、尊敬、勇敢……的好思想,摒除势利、偏激、蛮横、任性、盲从、贪逸、自私、无礼、浮躁……的坏思想,才能写出好文章。

现在的中学生,学习写作重视的是写作技法,使形式、文采或许有余,但文章内容就时有肤浅空洞,立意混乱,中心不深甚至偏执之弊,此病根没在写作技法上,而在其自身的思想修养上。

对于学生提笔无言的问题,一些教师致力于在积累素材方面求解,但往往收效甚微。深思反省其因,在于一些学生,即使学会了积累素材之法,但难解积累素材的心结。心结在于,做人!做人才是积累素材之本。试想:不知道谦让的孩子,怎能感悟生活中谦让之道?一个饱受娇宠享受安逸的学生,又如何体会劳动者的辛酸?向来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鲜能有推己及人的济世情怀;惯于刁蛮强横的人,也绝难体察闪现出的谦躬礼敬之风。

文章形式取决于写作技法,文章内容则取决于作者的思想。欲做好文,先做好人。把你的思想品质、世界观(包括:人生观、是非观、善恶观、审美观等)修养好,做一个正直、善良、诚信、明理、感恩、谦让、尊敬、勇敢、济世的人,你的写作源泉就会汨汨充盈,你的文章就会闪烁出深邃、炫美的光芒!

发表于:2013-05-13 阅读:78次

  读初中生的作文,通常情况是记叙文,我们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感受:真实感越强的文章,就越读得有滋味;而真实感差的文章,不但读起来乏味,甚至你仅读了一小段,就不觉要弃它到一旁。这就是很多语文老师和一些写作指导书中一再强调的,记叙文写作要切合真实性的问题。有的人比喻说:真实性是记叙文的生命。我认为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既然我们都知道,写作中的真实性很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指导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做到真实性呢?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同的老师,不同的写作指导书,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和指导方法,而其效果也参差不齐,有的也不尽人意。

  二

  误区一:记叙文要写真人真事。这是很多语文老师和写作指导书中一致强调的,这一原则在语文教学中,已成为了公理、成为了不可挑战、不可撼动的权威。甚至,由它推论出了一些语文方面的定理,例如:若判定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那么,就能判定,这篇文章一定实有其人,也一定实有其事。并因此,学生在习作时,就束缚在真的人,真的事的羁绊中,苦苦挣扎着。我认为,这其实已经走进了误区。

  我要发问:记叙文的真实性是什么?是简单的真人真事么?绝不是。记叙文的真实,应该是文学的真实,应该是符合现实生活的真实,而绝不应该等同于真实的生活。也就是说,记叙文,它应该是真实生活中的一面镜子,而绝不应该是真实生活中的一部照相机!这是我个人的观点。

  我有这样的观点,原因在于:虽然记叙文要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并品味感悟生活,但这只强调了记叙文的一种特性--生活的真实性;而没有强调记叙文的另一种特性--文学性。记叙文的文学性,意味着生活中的人和事,是可以进行文学的剪裁、拼接、修补、提炼、加工、润色等处理的。这样处理,尽管使原本的生活素材面目全非;可是,这样了,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所以说,记叙文当然是要写真人和真事的,但这个真人,应该是经过文学加工过的真人,是源于真人又超越于真人,不能完全等同于本原真人的人了;而这个真事,也自然是这个道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跳出长久以来旧思维中的窠臼,让学生挣脱束缚,还记叙文以应有的自由空气。

  误区二:积累素材,平时要注意多观察生活。这个观点本身倒并没有什么错,对此观点我绝对认同。平时多观察生活,确实是积累素材的主要途径。这就如同平时一粒米一粒米的积累一样,积累了,到用时才可做有米之炊。但误区在于,究竟应该怎样去观察。有的学生说了:“老师,我也注意观察了,可是我为什么大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呢?”有的老师也迷惑:为什么我让学生去观察生活,可他们却什么也观察不到呢?

  问题的根源在于:积累文学素材的观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看,它主要依靠的是心,而绝不是眼睛。当然,说文学观察要完全不需要眼睛,那也是走上了极端;有些人、事、物,我们是需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皮肤触、用鼻子闻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感知。但关键是,眼睛、耳朵、皮肤、鼻子,都仅仅是为了积累文学素材,而去观察的手段,或外在的形式罢了,它决不是观察的本身,观察靠的是心!有的同学说了:“老师,你说的我懂,我在观察时也用心去想了,可是,我怎么还是不行呀?”我说:“你虽然想了,但想的程度还不够深入。用心想,是要用心灵去阅读。它包括:用心体验、用心感悟、用心思索、用心品味、用心启迪、用心发现、用心灵去升华等等。更何况,观察也不仅是单纯的用心去阅读,它还应该是一个复合结构,即: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再观察,再观察中再发现,再发现又观察,是这样一个“反复观察与发现”的复合结构。而且,观察还需要与联想、想像相结合,使观察、联想、想像三者成为一个有机体,而不应该是一个单纯的孤立体。这样,我们才能在观察中得到全面的、立体的、鲜活的素材。”

  转变了思想,积累了素材,这就为写有生活真实感的好作文铺平了道路。但这仍然不够,还要注意一下使文章具有真实性的写作要领。

  (一)要注意推敲文章每个细节的合理性。合理性就是要合情理,是指:1、要合乎情,即合乎上下文、场合氛围、人物心路历程、特定情境下的人物真情;2、要合乎理,即合乎日常事理、生活原理;3、还要合乎逻辑,包括层次、次序、因果等内在的逻辑关系。我反复地和学生讲:合乎情理的,假的也是真的;不合乎情理的,真的也是假的。当然,这样说是有些夸张了,真的怎么能成假的了呢。我这样说,一方面是强调文章情节、细节的合理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确实在提示学生,有时,若不推敲其合理性的话,真的有可能会“弄真成假”的。

  (二)要注意选取你生活周围的题材。我的家在黑龙江省的偏僻农村,一次,我的一名学生,写了一篇以保护江河水资源为主旨的习作,她写的题材是黄河,假想自己是黄河中的一条鱼。我问她:“你见过黄河吗?”她说:“没有”。我说:“你看,你文章中这两处:一,你的同伴陷在黄河水中的污泥里窒息得快要死了;二,你对同伴说:‘不要伤心,其实我们所有的鱼也都活不了几天了’。我们没有到过黄河去看一看,也不知道这样编起来合不合乎黄河的真实现状,它的合理性必然会受到质疑。我们家就在松花江畔,你与其凭空臆想黄河,为什么不以我们能看得见的松花江为写作题材呢?这样选自你生活周围的题材,才更容易写得合乎真实的情境。也才更具有真实感呀”。

  没有去过美国的人,却以美国人的生活为写作题材;没有去过南方的北方人,却以南方为写作题材,这样的情况,都是属于偏离了你自己的生活范围,纵使你才智过人,善于编造,也无论你把情况想像得多么合情合理,终不免会贻笑大方,暴露出虚假的面目罢了。这样的文章,自然很难有真实感可言。

  所以说:选你生活中的、身边的题材,也是你记叙文具有真实性的必要条件。

  总之:只要我们明白了记叙文“真实”的原理、积累了大量源自真实生活的素材、掌握了使文章真实的写作要领,创作出具有“真实感”的记叙文其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记叙文的真实性是记叙文的生命,我祝愿同学们用“真实”来赋予你的文章以鲜活的生命,使你的文章更精彩!  

发表于:2013-05-13 阅读:64次
在写作中运用描写,尤其是外貌描写,是语文老师指导学生的一个重点。这方面的论文,可谓是“前人之述备矣”,因此,我就不想再做些锦上添花的冗论了。

  下面,我将从另一个角度:外貌描写的写作要领方面,谈谈我指导学生写作的一点认识,期望它能使学生受益,对初尝写作教学的新老师,也能有一点点借鉴参考,那么,余愿足矣。

  一、不要面面俱到地描写,要抓住外貌的特征。

  就人的外貌而言,从头发到脚,若是面面俱到地写,大约几千字也写不完。但遍看古今中外的好文章,从来没有面面俱到地写人物外貌的。

  究其原因,只在于文章不同于照像。照像是客观地反映人物外表;文章却只要求主观地抓住人物特征来写,而人物的外貌特征,通常也就只有一两方面,或者是几方面,但绝不是人物外貌的所有方面。

  所以,对于初涉写作的学生,若存在面面俱到地描写人物外貌的情况,指导教师应及时给予纠正,并引导他学会抓住外貌的特征写作。

  二、力求简洁明快,避免繁冗赘余;常识性的东西不要写。

  有一名初中学生在习作中这样写道:“乌黑的头发下面长着两道浓黑的眉毛,眉毛下面长着一双黑而明亮的大眼睛”。这个例句中:头发下长着眉毛、眉毛下长着眼睛、两道、一双,都是人所共知的常识性东西,写出来相当于废话,只会使文章产生繁冗赘余的反效果,是很不应该写的。若改作:“乌黑的头发,浓黑的眉毛,黑而明亮的大眼睛”,就简洁明快多了。

  三、不能随意、盲目地写,写作要有目的性。

  文章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就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思想,即中心。可以说,文章的内容、写法、结构,无不是为了表现这一核心的。  

  因此,作为文章一部分的外貌描写,必然是要为表现文章中心意旨服务的,这就是写作的目的性。也就是说,要求文章中的外貌描写,不能随意、盲目地写,要尽量根据表现文章写作意旨的需要,增删取舍。

  这一写作要领符合“记叙文详写略写三原则”的基本原理。(注1)

  四、特定情境下的外貌描写,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文章中,最能表现出写作意旨的地方,往往都是被作者预设了特定情境的地方。例如:在冰冷泥水中插秧的情境,表现农民的劳苦;在大风烈日尘灰的情境中,表现建筑工人的艰辛;在风雨的情境中,表现人物心情不佳;在优美情境中,表现人物情感的真善美;在困难孤立的情境中,表现关心与帮助等......  

  在这样的特定情境下若能运用外貌描写,并且使外貌与情境相融合、相映衬,这样,往往更有利于表现写作的意旨,更具有表现力与感染力。其效果要远胜于对人物孤立、静止的外貌描写。

  总之:只要把握人物外貌描写的写作要领,在写作中,就可以使你笔下的人物面貌清新、灵动、鲜活,使你的文章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最后,我期望这些写作规律,或能对初学写作的学生有所助益,这就实现了我写此文的宗旨了。

 

注1 记叙文详写略写三原则:

1、凡是能表现中心思想的内容,要充分展开,详写。

2、不能表现中心的,却是文中必要的铺垫性内容,一定要略写,越简洁越好;甚至可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尽量删掉它行不行,若行即删。

3、对与表现中心无关,可有可无的语言内容,必须删除。(见于我的博客

发表于:2013-05-13 阅读:74次
  写记叙文,不但要有中心,还要中心突出、积极、深刻。这大家都知道。

  中心突出,主要靠写作手法;中心积极,这是立意本身的事;而中心深刻,就是初学记叙文的很多学生,不好把握、较难做到的现实问题了。现在,我就和同学们谈一谈,该如何能够让记叙文的中心更深刻。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文学网站、期刊、报纸、书籍等途径,广泛地阅读大量的优秀记叙文。在阅读中,找一找这些优秀作文在中心方面的一些共性规律。我们就能注意到:原来这些文章的中心大致可以归结成如下几类:

  一、情感类。也就是展现、抒写人间的真情、真爱,感染读者。这包括:1、亲情。即母情(爱)、父情(爱)、爷奶外公姥之情(爱)、兄弟姐妹情(爱)等。2、友情。即朋友情、同学情。3、师生情。4、其他情。包括偶遇即时情、相处相知情、悲天悯人情、感己伤怀情、惜时、感物、思人、遐思、怀古等。

  (附:人的情感,从积极的方面说,具体有:同情、关心、理解、爱护、关注、体谅、思念、留恋、感恩、怀念、渴望、自尊、崇敬、无奈、歉疚、安全感、责任感、荣誉感、羞恶感、委屈感等。)  

  二、哲理类。由生活中的事件或事件中的某个触发点,引发出:对人生的、对生活的思索、探求、感悟、启迪。包括对生命(如生老病死)的思考与探究,对人性的真善美的召唤,对人生理想的追逐与探求,对做人的仁义礼信的弘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阳光快乐地生活,生活要坚强、自信、勇敢,要学会谦让等等,很多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都是对人生的、对生活的哲思。

  三、关注类。即关注:民生冷暖艰辛、环境生态保护、社会热点问题、新人新事新气象、民风民俗文化、思潮舆论导向、时代发展趋势、未来展望畅想等。

  (附:四、另类。写作思想特异,或隐晦朦胧、或含蓄迂回、或似藵实贬;或疯巅狂乱实针砭时弊、或怪诞荒唐实忧世悯人等,但这一类并不适合初中生习作。初学记叙文切不要即走此路,以免弊多益少,深受贻害。)

   以上三类,都做到了中心的深刻。其中,最难能可贵的,是第一类中心。因为,一方面,读者最爱读的,就是真情感人的文章;另一方面,感动读者,这本身就是佳作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也应该是学生写作能力强的一种最有说服力的体现。我个人认为:第一类中心,应该是初中生写记叙文时追求的最高境界。作文指导老师应该把学生向这方面多做引导。

  当然,以上三类中心,在学生的实际习作中,往往并不互相孤立,而完全可以共存。也就是说,一篇记叙文,既做到了真情感人,又感悟到了人生哲思,还有可能它本身又是对社会民生生态热点的关注,这种可能不但存在,而且是普遍存在的。退一步说,我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把这三类中心,合三为一或合二为一,其实,只要学生记叙文的中心能符合三类中心的一类,就已经做到中心深刻了。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确了吧,什么是记叙文的中心深刻?那就是:记叙文的中心,或真情感人,或对生活的哲思,或者是对社会某种情况的关注等。这三类中心又可分可合,可独立也可以统一在一起。

  同学们,你们明白了“记叙文中心深刻”的写作原理,那么,我就期望大家,在以后的写作实践中,在同学们的努力下,一定能写出中心深刻、真情感人的好文章。

发表于:2013-05-13 阅读:48次
  在初中的记叙文习作中,一些学生常常忽视写作方法,也有一些学生虽然想用写作方法,但写作方法有哪些,怎么用,对他来说,却茫然而困惑。现在,我要从:使用写作技法的重要性、记叙文的写作技法有哪些法、怎样使用写作技法,三个方面谈一谈。

  一、写作技法的重要性

  如果说,“好人出在嘴上,好马出在腿上”,那么我说:好记叙文就出在写作的技法上。写作方法犹如刀上的刃,刃上的钢一样,直接决定着记叙文品质的优劣。忽视写作技法,文章是徒具形体的行尸走肉;充分运用写作技法,就会把文章妆扮得清秀美丽。可以说:一切优秀的记叙文,都是大量使用写作技法的记叙文;极多写作效果较差的记叙文,主因归结在忽视使用写作技法上。

  写作技法既然如此重要,那么,写作技法到底有哪些呢?

  二、写作技法有哪些

  写作技法多得数不胜数,浩如烟海。如果哪个老师说:“同学们,我现在把所有的写作技法都归纳整理给你们”,那只能说明这个老师知识的浅薄而绝不是渊博。因为,写作技法源于在写作实践中,对成功案例,所做的规律性的提炼总结。它与人们在生产劳动实践中摸索劳动技巧相类似。所以说,写作技法,是一个在写作实践中不断地被创生出来,并永远被创生下去,没有止境的东西。在写作技法的大海里,我们只有不断地去探寻、去发现、去认识、去整理、去积累,并谨慎地说,我已经掌握了沧海中的一粟或一桶或一湾水域,但绝不能狂妄地说已掌握了它的全部。

  我这样说,只是想让同学们明确:我下面讲的,仅是初中生记叙文写作中,常见并常用的一些写作技法,它仅是整个写作技法中冰山的一角,而不是全部。更多的写作技法,还需要靠同学们自己在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中去探寻,去积累。

  (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拟物、排比、夸张、引用、反问、设问、反复、顶真、双关、反语、借代、对偶、对比、仿词、移用等。

  (二)表达方式:1、记叙: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2、描写:景物(环境)、场面、间接(侧面)、直接(正面)、特写、动作(行为)、语言、心理、外貌(肖像)、神情等。3、说明。4、议论。5、抒情:直接、间接。

  (三)选择句式:陈述句、肯定句、判断句、否定句、双重否定句、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祈使句、选择句、排比句、对偶(对仗)句、顶真句、回环句、连动句、整散句、长短句、独词句等。

  (四)篇章结构:时间推移式、空间转换式、景物更迭式、串糖葫芦式、起承转合式、线索引导式、一波三折式、思想意识式、逐层推进式、由远及近式、总分总式、悬念式、对照式、套娃式、顶真式、填充式、分列式、插叙式、倒叙式、释疑式、见闻式、引子、题记、附记、后记等。

  (五)推敲运用新颖、灵动、精准的动词,恰当使用形象、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语。

  (六)其他的基础写作技法: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先抑后扬、托物言志、点面结合、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以古讽今、以小见大、动静相衬、对比烘托、人称变换、摩拟语气、言近旨远、兴波澜、转动法、剥笋法、拟人法、拟物法、五觉法、详略法、矛盾句、哲理句、中心句、警句、伏笔、线索、过渡、照应、设悬、象征、隐意、升华、点睛、类比、回环、通感、文眼、注释、联想、想像、物品自诉法、动物自诉法、远眺近看法、彩笔描绘法、特征举例法、实验证明法、季节变换法、日内变换法、现场目击法、成长变化法、赞美颂扬法、群体描写法、言已尽意无穷等。

   另外,还有异彩纷呈、新颖别致的开头和结尾的众多写作技法,限于翻陈出新太多太快,虽列举些许皮毛,终免不了顾此失彼,举一斑而失全豹,道一足而全象尽失,也就不再罗列了。

  三、怎样使用技法

  了解一些基础的写作技法,只算完成了一步;如何适当使用这些写作技法,是我们要走好的另一步。走好这一步尤其迫切而关键。

  (一)不能无目的地滥用。

  初学写作的人,知道了运用写作技法的重要性,并掌握了一些写作技法,就开始在文章中大量地运用了。虽说是无法不成文嘛,这也不是什么坏事;何况,学生能从不去用,到有意识地大量地使用,这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是可喜可贺的事。但作为指导教师来说,发现了问题还是要说问题的。

  出现的问题是:一些初始习作的中学生,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采用写作技法的效应,就出现了写作技法无目的滥用的情况。表现是:在文章该略写处,也运用大量的写作技法去藻饰、染色,这样,的确是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增强了生动、形象、传神性,也增强了文采,可惜的是挥拳打错了地方,射箭脱离了靶子。

  我们知道,写文章该详处一定要详,该略处也是一定要略的。否则,把该略的写详了,就会出现主旨不明朗,废话有的是,宣宾夺主,不知所云的弊病。要纠正这个弊病,就要求,运用写作技法也一定要注意写作的目的性,一切是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切不可把宜略处写具体详细了。  

  (二)要用得自然,少一些刻意雕琢之痕。

  俗话说:万法皆归自然;历尽沧桑而归淡泊;大智若愚,大勇若钝。这里面包含一个至理:反璞归真。也就是说,道的最高境界是平淡、自然。写作方法的运用就是这样,追求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看似平易实则内蕴其法,千山万壑皆敛于平淡自然之中。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所以成为名句,主要原因之一是: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对仗工整。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脍炙人口,也是由于这两句语言浅易,看似平白无奇,实则意象阔大,内蕴至丰。我也曾拜读过一些语言大师(如叶圣陶、吕淑湘、俞敏等人)的手笔,发现他们存在一个共性,那就是:追求平易、自然。[注1] 

  写作方法要用得巧、用得妙、用得自然、用得浑然天成。而应尽量避免刻意的斧刻雕琢之痕,尽量避免牵强附会,以免产生惺惺作态的令人生厌的反效果。

  (三)要善于综合混用,而不必非此即彼,孤立使用。

  优美的语句文段,通常都是综合混用了写作技法的。这就像做菜一样:几种菜杂烩在一起,再辅以油、盐、各种调料,做出来后,要远比清炖单一菜的味道好得多。写作技法不必单一孤立使用,而要综合混用,道理就在于此了。[注2] 

  初学习作的中学生,要注意,不必把写作技法孤立地使用,而可以尽量地综合混用它们。

  (四)不要墨守成规,宥于定式,提倡有新意。

  “文无定法”,没有谁规定文章必须怎样写,而不能怎样写;也没有谁规定写作技法必须这样用,而不能那样用。运用写作技法决不必墨守成规、宥于定式,完全可以不拘一格[注3]。老套熟套可以做借鉴用,但不可以做限定用。能有创意,才有新意。

  (五)再好,终究是别人的;最好,是自己的。

  再好的写作技法,终究是踏着前人的足迹亦步亦趋,这样纵是捷径,终是踩在了巨人的肩上眺望。把我们目光投注到深远,将来我们中学生中的某个人或某些人,若能在文学之路上走向高峰,则我殷切地期望,你能在文学领域,开创出一片全新的天地。再好,终究是别人的;最好,是自己的。我期望你能最终跳下巨人的肩膀,自己做个巨人。

 

[注1]:请品读俞敏为杨耐思的《近代汉语音论》(商务印书馆 )所作的序。

[注2]:请参阅我的博客中,学生习作的《作文片段练习》,体味其写作技法综合混用的表现效果。 

[注3]:排比,需要三个分句以上,那么,两个分句算什么?算整句。对仗整齐的对偶句,过于工整而呆板,那么,灵活的大体整齐的句子算什么?也算整句。我认为:整句写法,就是排比、对偶、骈句的一种新的变式,就是写作技法不拘一格的创意之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