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北京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北京家教网  >  语文老师主页  >  语文老师的文章
家教语文老师的文章列表
“ 自由”断想 [随笔杂谈]
发表于:2013-01-08 阅读:52次

自由”断想

 

偶然看到这样一句话:鱼儿虽小,可它玩的是整个海洋。就有了感慨。拥有博大,享受的就是自由吗?也许,自由含义有二 :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不想干什么就不干什么的自由。我的意思是说:想干什么的自由是年轻人的自由,不想干什么的自由是成熟的自由。他们都是宝贵的,都是难以获得的。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是年轻人向往的自由,他们渴望认识这个世界,掌握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他们的心里太多的是这个世界对他们的束缚,他们渴望的是放手去做的自由。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成年人踏入社会,成就了自我,担当的是形形色色的责任,很多事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这是必须要做的部分,想不做是万万不能的,道义不容许的。比如,一个父亲的责任能“靠岸”吗?儿行千里母担忧,能放下吗?但“身不由己”说的是自己不情愿做却做了的事,例子也很多,一个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老婆的男人最终被别人插足的事例还少吗?当初他难道是他情愿的吗?还有腐败的贪官,起初如果他打算用人民给予的权利发财他还能做成官吗?成年人会想,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该多好啊!

成年人更多的是不想做的必须做。不想做什么就不做什么是成年人追求的自由。

想去做什么就去做什么的自由,是小孩子的自由,是一个诱惑,是要你付出成长代价的自由。

不去做什么就不做什么的自由,是成年人的自由,是一个捆绑的责任,是一个无奈且无从抉择的自由。

我是一片自由的白云,我不想在月亮周围漂浮,我做得了主吗?

你是一轮飘逸的月亮,你不想让云彩在你的周围环绕,你做得了主吗?

人只有接受了这样的思考,才能接受生活,当生活的波浪打来的时候才不至于惊慌失措。

纯真永远值得赞赏。

成熟更能绽放光辉。

 

 

2012年6月21日     马丙刚于北京

发表于:2013-01-04 阅读:106次

《孔雀东南飞》文意辨正

 

马丙刚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谴回到娘家后,县令谴媒人来给他的儿子说媒,被刘兰芝回绝了。接下去作为叙事情节的过渡,文中有这样的语句: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人教版中,在“承籍有宦官”后注解道:“这里可能有文字脱漏或错误,因此,这四句没法解释清楚,有人认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两句当在“阿母谢媒人”之后,是阿母辞谢媒人的话,意思是有兰家之女,出身于做官人家,可配太子之子,而自己的女儿出身微贱,不能相配。但这两句后边,恐自有脱漏之句。寻,接着,不久。丞,郡丞,辅助太守的官。承籍,承籍祖辈的仕籍,宦官,就是官宦,做官的人。”这样一来,这首号称乐府双璧叙事诗文意岂不是有了不明之嫌。特别是作为教材,糊涂着面对学生是失当的。

同样这段文字的文意,我们再来看一下于冠英先生在一九五一年于清华园编的一个小册子《乐府诗选》,其中收录了《孔雀东南飞》,名字为《焦仲卿妻》。在上文引文的文字后,于先生也有注解:丞,指县丞。“媒人去数日”是回复县令后离去。“遣丞”是县令谴。“请”是因事请命于太守。“还”是丞还县。“承籍”承籍先人的籍贯。这两句是县丞建议县令另向兰家求婚,说兰家是官宦人家,和刘氏不同。“娇逸”美也。“云”下四句是县丞告县令,已受太守委托为他的五少爷向刘家请婚。这委托是经府里的主簿传达的。再下四句便是到刘家说媒的话。按照于先生的注释,其实这段文字,从上下文情节的联系和文字的意思以及语言形式上还是很容易理顺文意的。

梳理一下,情节是这样的:媒人离开刘家回到县衙将实情回禀县令这事暂时被搁置下来,不久县令差遣县丞请命于太守,县丞回来对县令说道,我这次出发,打听到有一家姓兰的人家有一个女儿要婚配,兰家出身官宦,正好和您门当户对。言外之意,是说县令就不要再在刘兰芝身上打主意了。作为媒人的县丞对县令如此说是有原因的,接下来他就说了“太守的第五个儿子,长得英俊潇洒,听说刘兰芝后,拜托我到刘家给他的儿子提亲,这个话是太守委托主簿传达给我的。县令听到这里即便对刘兰芝再不死心也没有办法了,因为自己的上司也看上了刘兰芝,不如送个顺水人情吧,于是着令县丞快速办理这件事,就有了下边县丞马不停蹄的到刘家说亲的话: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这段文字,在情节上是过渡,他叙述清楚了三件事。一是县令心仪刘兰芝做自己的儿媳妇遭到拒绝,二是县令派县丞去太守那里请示工作的时候县丞又被太守托为媒人,三是县丞第二次到刘家为太守说媒。

语言形式上,我们也能很清楚的看出叙事的脉络。这段文字总共12句话。一二句叙说刘家不答应婚事县丞(媒人)回复县令,县令又派他去向太守那里出差,很快就回来了。实际上是十个字说清楚了三件事。言少而意丰。接下来还有十句是三段话,都是县丞说的。“说”、“云”、“直说”是标志。“说”统领两句,是向县令说的另一门亲事,目的是让县令放弃刘兰芝。为什么要县令放弃呢?下句“云”的内容作了回答,原来是太守为自己的五儿子看上了刘兰芝,太守委托主簿转托县丞做媒人。县丞在说着话的时候,我们分明感觉到他的自豪感。这也是县丞向县令说的。县令听后,岂敢怠慢,所以赶紧安排县丞二次登门刘家为媒,“直说”二字写出了动作迅速,谈话内容既有太守五儿子的人品相貌,也有太守诚心结亲的诚意。这一过渡段,不仅过渡了情节,也从侧面烘托抬高了刘兰芝的身价,为彰显刘兰芝忠于爱情的高贵品质、焦刘爱情悲剧结局伏笔。

故此,此段文字文意明畅,显示出原诗在乐府诗中被称之为“璧”的无愧称谓。

发表于:2013-01-04 阅读:68次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马丙刚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的这一段语录,中学教材里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的“乐”读“yào”,既然读“yào”那就不是“喜欢、高兴、快乐”之类的意思能够解释的。不知道细节,据说余秋雨先生和这个语录也有瓜葛。我是这样理解的:聪明的人如同水,仁厚的人好像山;聪明的人灵活,仁厚的人稳重;聪明的人活得自如潇洒,仁厚的人能够受到人们的尊重。智者能灵活的做事,仁者能稳重的做官;智者可以给人类带来财富,富民一方;仁者可以给人类带来和平,让社会祥和。前两个“乐”应该是“好像、如同”的意思,第三个“乐”是施动者的心理感受,应该是“潇洒、自如”之类。至于“寿”也不是和生命长短有关系的“长寿”,应该是说具备了这种美德,享受到的人们的尊重。孔子本身就是用比喻来说明一个道理的,人效山之德,才学水之能。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晓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要人们用水的义理做事。

水是多变的,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聪明人和水一样随机应变,常常能够明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或规则,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随遇而安,寻求另外的发展。她婉转灵活,机智善变,水到渠成,理应效仿。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要人们按山的秉性做人。

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可靠的象征;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高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理当景仰。

自然是伟大的,它孕育了万灵之首的人类肉体,又用自身灵性昭示人类,把天地精华注入人类的灵魂。

孔子是睿智的,他从两千多年前就周游列国,跨过时空的阻隔,把仁人志士做人标准呼喊至今,让炎黄子孙铭记立人之本。

“智者乐,仁者寿”是人生至高境界。“人效山之德,才学水之能”是圣人告诉我们的至人至道。

2010-7-2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