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曾老师的文章列表 |
---|
议论文开头与结尾 [初中语文]
发表于:2023-02-09 阅读:36次
议论文开头与结尾 开头三法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古人讲究凤头、猪肚、豹尾,所谓凤头,就是开头要精致。
|
记叙文的谋篇布局 [教学文章]
发表于:2023-02-09 阅读:60次
记叙文的谋篇布局 曾细胜 几种常见的结构模式
|
妙笔绘景显神韵 [初中语文]
发表于:2019-02-23 阅读:329次
妙笔绘景显神韵 ——和同学们谈谈如何写好景物描写 蔡河中学 曾细胜 大自然有它的语言和规律,每个季节有它的滋味和魅力。看,春姑娘散花的轻盈,夏少年注目的火热,秋少女掷叶的羞涩,冬孩子胖手的指挥,时时刻刻吸引着我们的目光,也常常牵动着我们的情思。那么我们怎样用文字将生活之景很好地展现在文章中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进行景物描写吧! 景物描写通常是指对季节时令的变化或大地山川、日月星空、风云雨雪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同学们在习作中经常要描写景物,有的片断练习要写景物,春游、秋游等各种游记要写景物,有的命题习作也要求描写景物。但有的同学在平时的习作中,遇到景物描写时,往往写到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百花齐放,鸟语花香”; 写到鲜花总是“张开了笑脸,风一吹,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散发着阵阵清香”。要么就是说空话,什么“这里的景色多美啊!”“眼前的美景太迷人啦!”其实,这种空洞的描绘并不能唤起读者的真切感受,你眼前的景色到底有多美,多迷人,别人还是不知道的。那么.我们究竟要注意哪些问题才能写好景物呢? 一是写前要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对于写景作文,事前要对描写的景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观察要讲究力法,首先要注意安排好观察点的转变,可以按空间方位.也可移步换景。比如从前到后、从里到外,或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样有次序有层次地进行观察。还要注意观察景物变化的全过程.凡有变化的都要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界中的景物千姿百态。同样是山,但山与山的形态不同;同样是水,而水与水的姿态各异。即使是同一时间的同景物,因观察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会出现不同的观感,这就是苏轼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雨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通过杨柳的动态,显示了风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得文字准确而精练。 二是依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层次。 写景也是要讲究顺序的,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一是时闻顺序,比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分别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问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确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定点鸟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准确。又如凡妮的《野景偶拾》一文,按照沿途所见,依次描写绕村的溪流,山梁的小路、盆地的高粱、山坡的谷穗、旷野的幽静、落日的霞光、宛如绸带河流和公路、华美如贝雕的田野和山林,移步换形,有如移舟前进,时过景迁.景观随之改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三是学会使用修辞,凸现景物的神采。 我们写景也要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既注重写景的形似.更注重神似。朱白清的《春》中用了一组比喻性的排比,“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使读者感受到春雨的细密轻盈。形象的比喻,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运用拟人手法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如《济南的冬天》中对水的描绘“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里,老舍将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读到这样的句子,我们很自然地感受到济南的冬天里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朦胧的春意。 想象也是写景作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从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鸵,将形象贴切的比喻跟严密流畅的排比融为一体,使景物内容更加丰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四是要注意借景寓情,升华文章的主旨。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中“景”本身并无任何感情色彩可言,但它一经作者写入作品,便会带上作者的感情,不再是纯自然物了。融情于景往往是作者在描写景物的同时,用抒情的笔调,直接或间接地抒发自己对景物的或褒或贬的感情。要把景物写得栩栩如生,就必须把作者的独特感受写进去.应该在写景的过程中穿插作者的心理活动和直接抒情。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的悲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色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时,则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景物描写之中渗透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
学生喜欢这样的老师 [教学文章]
发表于:2015-07-25 阅读:324次
学生喜欢这样的老师 湖北省黄冈市曾细胜 老师希望得到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那我们如何做,才能成为学生心仪的好老师呢? 平等的师生关系 我曾经作了一个调查,问学生,他们期待什么样的老师?其中有一条,那就是“老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老师不是权威,学生不是小绵羊。老师不能动辄就河东狮吼,瞪眼,甚至体罚,而应该与学生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老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本来就是平等的。“亲其师,信其道”。老师放下所谓“师长”的臭架子,把学生看作是弟弟和妹妹的关系,学生也会视你为大哥哥、大姐姐。由于距离拉近了,关系融洽了,学生有关学习、生活上的任何问题就能与你倾心交流。你了解到了学生的心事、诉求,掌握了班上的第一手材料,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教学,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这样的老师也就得到了学生的喜爱。 反之,老师高高在上,板着脸孔,一副尊容。学生因为惧怕老师,就不敢将心中的想法、愿望告知老师,也不敢将班上的任何事情报告给老师。即便心里有事,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也因为与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而永远埋在心中。你成了睁眼瞎、聋子,对你所任的班级一无所知,想教育好学生,搞好自己的教学,也只能是一厢情愿。 赏识学生的优点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而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闪光点,哪怕是品行最差的学生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我们老师如果善于捕着他们身上的一个个“亮点”,就能将他们教育好,培养好。 我教八年级的时候,有个叫王杰的男生。该生身材高大,上课经常与同学交头接耳,扰乱课堂秩序,常常因一点点小事和同学骂娘、打架。他也因不安分守己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但是,在学校的田径运动会上,他显得很英勇,一连在跳高、跳远、铅球三个项目上获得了第一名,为班级赢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立下了汗马功劳。我抓住他的这个“亮点”重点表扬了他。他受到了难得的表扬,非常高兴。我见“火候”已到,就告诉他:如果你能将体育上的“奋勇争先”用到学习上,不仅能提升学习成绩,为班级争得更多的荣誉,还能赢得同学更大的尊重。自此,他学习很勤奋,不到半年的时间,成绩由差生,跻身班级前二十名。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只要我们老师心里装着学生,努力寻找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充分表扬,相信他们都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精湛的教学艺术 教育家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她的不学无术。”老师是教给学生知识的。走进校园,没有哪一位学生不想学好知识;没有哪一位学生不想遇见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设想 :一位数学老师在黑板上讲题,常常“卡壳”,甚至出现错误。一次、两次,甚至三次,学生可以理解他的“疏忽”、“失误”。但是次数多了,学生能原谅你的所谓“疏忽”和“失误”吗?学生会说:解题的能力连我都不如,还当什么老师。这样的老师,学生能喜欢吗?他的课讲得下去吗?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固然是搞好教学,让学生崇拜的前提。然而,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使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讲课,你还得讲求教学艺术。就语文课来说:教读课与自读课讲法不同;文言文、古诗词和现代文方法不一样;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说明文、议论文和记叙文教法不同。该用传统方式的课文,就用传统教法;该用多媒体教学,一定用多媒体课件来上课。就老师而言:语言要诙谐、幽默、风趣;语调要抑扬顿挫;面部要善于自然地露出微笑。 不挤占课余时间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虽然下课了,可是有些老师因为内容没讲完;要么想利用课余时间多讲点内容……还在教室里“辛勤耕耘”。这样就挤占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老师的愿望是好的,无非就是通过“加班加点”提升学生成绩。其实,事与愿违。学生很是反感。“学生疲劳了一节课,好不容易等到了久违的铃声。他们中有的要上厕所,有的想打打球、做做游戏,有的想聊聊天,有的去校园商店购物……哪有心思听讲,做作业呢?这样,虽然教师花费了心血,但学生心不在焉,使得效果甚微。你反倒成了学生讨厌的对象。 将爱落到实处 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的,教育离不开爱。问题是,我们不能将对学生的爱,停留在口号上;而应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学生考试失利,我们不是责怪和批评,而应帮助他们查找失利的根源。帮助学生走出阴影,重新鼓起学习的风帆。学生犯了错误,我们应该及时让学生明白所犯错误对自己,对他人的影响。给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学生家庭困难,我们不仅是鼓励学生如何战胜困难,还要慷慨解囊,予以金钱和物质的援助。学生在校生病,我们要毫不犹豫地担当起“父母”的责任,及时将其送往医院,直到学生病愈才算完成了任务……只要我们将爱贯穿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将爱倾注于每一位学生,学生能不喜欢你吗? …… 由此看来,想让学生喜爱并不难。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用博爱的胸怀面对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用赏识的心态挖掘学生。学生就能在我们的教育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也就获得了学生的爱戴与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