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声音》说课稿
说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意图、 地位及作用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什么是声音》。本节课我
主要引导学生探究有关声音的两个问题──产生与传播,这是对声音本质的研究,也是声
现象的基础,更是本章的重点、难点。学习了本节课的知识,将有助于我们去正确认知
和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实验能力和探究物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真正地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教学目标
鉴于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根据教材特点、现代教学理念及农村中学实际我确
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了解声速及人耳的
听声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
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声
...点击查看全部>>
音产生的原理,教学难点是声
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说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机械运动的知识,物理思想有了一定基础。同
时也掌握了物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对物理探究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学生设计实
验的能力、动手操作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需要我们不断去培养。
说教材处理:
曾经有位教育学家说过:“教材只是个例子。”我们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对教材做了如下处理:整堂课我设计为《幸运100分》,以节目、游
戏的形式,将大量的实验过程、知识技能蕴寓其中。使学生感悟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
知此事要躬行。”同时,鼓励学生积极用身边的学习、生活用具进行实验,从生活、自然
现象的实例探究物理问题,归纳物理规律,真正实现“生活既是课堂的起点,又是课堂的
归宿。”
说教法学法:
(1)教法分析
本节课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课堂上拟采用激励教学法、实验认知法、直观教学法等
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
思考,并通过分组实验亲自来进行论证,最后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2)学法指导:
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非善学者师勤而功半。”作为教师要有效地培养学生
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终生受益,根据学习目标的
要求,学生本节课的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比较归纳法、类比法、猜想法。
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的导学达标流程是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猜想假设、自主探究;练习巩固、展示自我;尝试总结、理论升华;拓展延伸,回归
生活。
具体而言,我的教学流程是: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创设栏目《幸运100分》的教学情境,抓住学生心理,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先请
学生来闯“幸运第一关——快速抢答”(“他是誰?”即提前录制好的阅兵仪式上胡总书记振
奋人心的讲话及汶川地震、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声音),并适时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在
游戏的过程中,亲身感悟多姿多彩的声音世界的同时,联想到产生声音的物体上,师顺
势引出声源的概念;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
为什么能听到声音?”
2.猜想假设、自主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我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声音的产生,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
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学生猜想“声音的产生可能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同时启发学生进行
探究,从而引导学生走进幸运第二关──“才艺展示”。
让学生利用身边或随手可得的物品如“尺子、纸张、橡皮筋”等,使其发声,比比看谁的
发声更特别,并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点,得出结论即:声音是由物体振
动产生的。然后通过演示实验:振动的音叉激起水花、随鼓面跳动的桔子皮,用视听的
冲击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结论,同时让学生举出一些自然界中有趣的发声现象,如优美
的琴声、蜜蜂的“翁翁声”等,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物理就在身边。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学生讨论、猜想,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水波的形成
与传播过程。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思考一下:振动物体所发出的声音可能会以什么形式
向远处传播?总结得出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随即创设神七宇航员交谈情境引出
问题:宇航员之间是通过什么进行交谈的?他们为什么不能直接进行交谈?声音在传播
的时候有什么条件呢?
引导学生把线放耳朵里,听到的声音比不放响的多。这个实验简单易行,而且有力
地说明了声的传播需要物质,得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说明固体能传声?液体、气体能传播声音吗?毛泽东说过“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在向学生介绍完实验器材后,请他们分三组进行分组实验。实验
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给予适当引导,总结出结论:声音能够在固体、液
体、气体中传播。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
教师演示真空铃实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推导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对于“声速”的处理,我先以“智慧宫”百米赛跑问题情境引入,再辅以“信息窗”常温
下几种介质中的声速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温度有关。声音在固体
、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对于人耳的听声能力这个知识点,通过“加油站”,让学生知道“人耳的结构和接听原
理”。继而提出问题:“为什么人类不能预知海啸的到来,而大象等动物却能幸免于难?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阅读教材,并引导学生阅读书中关于频率的数据,了解生
活小常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3.练习巩固、展示自我
在练习巩固展示自我这环节我依然应用前面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幸运第三关
──幸运考场”(展示)通过安排不同层次,贴近现实生活的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
积极参与,都能体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4.尝试总结、理论升华
新课改倡导“教师式的学生,学生式的教师”,所以,我安排了“自由论坛”,引导学
生进行反思和回顾本课的收获所在,比较完整的归纳和小结标志着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已
圆满完成,这也就是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5.拓展延伸,回归生活
拓展延伸中相关声音能传播信息、能量的探究问题,将物理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物理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说教学评价
这节课我从教学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了八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贯彻了课程
标准提出的探究教学的基本理念。以教材为平台,给了学生十分宽松的思维和活动空间
,由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
打好坚实的基础。全过程学生成了自己学习的主人,整堂课显得非常生动和活泼,取得了
良好的教>>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