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南亚
教材内容说明
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与亚洲其他地区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本章突出了地理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如:南亚的河流流向受地形制约特别明显,所
以把它与地形放在一起讲述;南亚的
...点击查看全部>>
纬度位置决定了南亚大部分地区多属热带,地形对
气候特点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南亚的农业受益于热带季风气候,特别是西南季风对
南亚的农业有着重要的影响等等。南亚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如下表:
此外,本章在文字叙述体系上也是环环紧扣的。如:引言部分的神话故事《西游记》与
佛教的发源地;唐僧到西天取经与南亚的国家;“南亚政区图”的读图回答与三大地形区
等等。
南亚分国地理部分,选讲印度的原因是:①南亚区域特征的各个部分在印度反映最为
集中;②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影响最大的国家;③
在南亚各国的国际交往中,历史上以至现代,印度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印度是世界的文明古国,课文重点阐述了人文地理的特征。印度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十分优越,但是人口增长过快,给农业造成很大的压力。印度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只有
独立以后,才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教学目的
一、掌握南亚的范围,并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二、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三、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概况,并能在图上填绘南亚主要的山脉、
平原、高原、河流。
四、学会分析“孟买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分布图”和“南亚一、七月风向图”,了解南亚热
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西南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五、掌握印度工农业生产的分布和主要城市。了解地形、气候同农业生产的关系,以
及工业中心的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使学生了解有关人类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关
系的最基本知识,了解生产布局的最基本知识。六、通过讲述印度独立前、后的经济概
况,使学生懂得争取、维护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七、了解印
度的人口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
课时安排
本章共4课时,建议:第一节2课时,第二节2课时。
第一节 概述
宗教: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
三大地形区:北部山地、中部平原、南部高原
两大河流:恒河、印度河
热带季风气候:分雨季(6月——9月)、旱季(10月——次年5月)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讲授南亚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特点以及悠久的历史和主要宗教等人文地理特
点。
本节不是孤立地讲授自然地理知识,把自然与人文状况完全割裂开来,而是把自然地
理知识同人类的生产活动——农业结合起来讲,强调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本节开头以《西游记》的故事引入,意在用学生熟悉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点明
本章所学的地区。
“南亚的国家”一段中,从读图开始。南亚有八个国家,课文中没有一一叙述,而是让
学生通过读图搞清南亚的纬度位置(这也为后面讲热带季风气候做铺垫)、南亚有哪几
个国家及与我国相邻的国家,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课文在讲到南亚悠久的历史时,照顾到与历史课的分工。学了这一段,学生只要了解
南亚曾受到葡、英、法等国殖民主义侵略,二次大战后相继独立并得到发展,在受殖民
统治时期受到掠夺的两大产品棉花、黄麻以及英语成为一些国家第二语言的来历,即可
。
“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一段,插了“读一读”内容。为了配合这段内容,课本前面彩
图插页中附有一张“恒河圣水浴”的彩图。
“三大地形区和两大河流”是本节重点内容之一。应让学生掌握三大地形区及其各自的
主要特征,两大河流的源地、流向和归宿,以及“南亚次大陆”的概念。
“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是本节的又一个重点。课文以孟买为例,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
面说明了南亚大部分地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但是要注意,孟买的气候状况并不就是
南亚的气候状况。南亚地域辽阔,各地情况有较大差异,不能以孟买而代全南亚,课文
只选用孟买为例,说明南亚大部分地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而已。
教学纲要
一、南亚的国家
二、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三、地形和河流
四、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全年高温,一年分雨、旱两季。雨季:6月—9月,盛行从印
度洋来的西南季风。旱季:10月一次年5月,盛行来自大陆的东北季风。2.各地降水量相
差很大3.西南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法建议
南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与其他区有许多不同之处。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
屏障作用,使热带范围广,热带季风气候典型,水热条件好。古老的德干高原起伏和缓
,面积宽广的恒河——印度河平原冲积层厚,土质肥沃。经过长期垦殖,自古以来是农业
发达地区,成为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抓住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
和课文在阐述自然要素知识时的三(三大地形区)、二(两大河流)、一(热带季风气
候)特色。
一、课文中唐僧取经与佛教紧密相关,因此建议把引言部分与“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
地”放在一起讲述。教学中可采用层层设问的方法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求知欲。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