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刘老师的文章列表 |
---|
高三进入二轮复习越学越差?按这些方法调整就可以 [高考陪读]
发表于:2015-03-23 阅读:51次
明明高考一轮复习状态特别的好,为什么进入到二轮复习之后就越学越差呢?弄到就快没有信心了,怎么办?各位高考生,其实这是因为身心疲劳。那要怎样解决呢?教大家一些简单的方法就可以调整好,不用发愁。
一、正确认识“高原反应” 每年高三下学期,都有学生有越学越差的感觉,这种现象会一直持续至高考。因为出现在高三复习的后期,所以大家形象地称之为“高原反应”。 由于这种现象在每届高三都出现,于是大家就认为这是正常现象,不去深入研究。根据常理,随着复习的深入,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越来越熟,解题能力应该越来越强,现在反而越学越差,真是不可思议!既然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我们就应该认真寻找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1.思想负担越来越重 在临近高考的日子里,社会、家庭、学校都会向学生发出这样的信号——高考对于你至关重要,你必须考好,否则……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这一信号越来越强,学生思想负担也越来越重。 对于这一状况,有的家长、老师不仅没有想办法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反而不断地加重。比如嘴上让孩子放下思想包袱,但在行动上对孩子关怀备至,为考生“开小灶”,使他们成为重点保护对象,这些家长和教师其实在做南辕北辙的傻事。 2.成就感越来越小 巨大的压力会使大部分学生争分夺秒地学习,但也会使学生犯急躁冒进的错误,往往是一个题目还没有真正弄懂,就开始做另外一个题目,缺少必要的反思、归纳和总结,缺少由题目到概念的领悟过程,一心钻研所谓的高考试题而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梳理。 这样,对于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没有准确的认识,缺少真正的成就感,即感觉不到自己在提高。学生一方面感到一场决定自己命运的考试一天天临近了,另一方面却感到自己没有什么提高,于是陷入一种更为严重的焦虑不安的状态之中。 学生就会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一天学下来必然是身心疲惫。循环往复,出现上面的“高原反应”是难以避免的。如果让“高原反应”长时间持续,必然产生神经衰弱等更为严重的问题。 既然“高原反应”的出现是有原因的,那么,我们应该相信“高原反应”一定是可以避免的。那么,又该如何消除这一症状呢? 二、缓和高考紧张节奏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工人在搬运东西时,不小心将一块手表掉在了仓库里,大家翻遍了仓库都没能找到。这时,一个小男孩叫大家都出去,他一个人趴在地上静静地听,很快就找到了手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办事效率低下,是因为我们陷入了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产生的原因是我们忽略了当前事物的特点,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故事中那些大人们忽略了手表可以发出滴答的响声这一特点,而采取了找其他东西就是用眼睛去看的方法,当然很难找到。 学生们之所以会产生“高原反应”,与我们教者在高三后期,忽视了高三下学期学生心理特点而陷入思维定势有关。我们安排高三后期复习计划时,必须打破思维定势,大胆决策,走出一条新路。 1.越是到高三最后阶段越要放慢学习的节奏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高三就意味着比高一、高二更紧张的学习,高三就是争分夺秒地学习的代名词,越到最后越是要加大作业量、作业的难度,这是一种思维定势。 我们不要忘记,多做题目可以提高成绩,是在训练都有效果的前提之下,如果训练的效果急剧降低,甚至为负数,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 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在高考日益临近的这段时间里特殊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于前一个阶段的教学节奏,注意减轻他们的思想负担,注意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归纳总结,将零碎的知识贯穿成系统的知识(高考最终考查的还是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增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让他们满怀信心地走向高考考场。 2.越临近高考越是要淡化高考的氛围 按照常理,进入冲刺阶段,我们就要抓紧时间做一些宣传发动工作。学校会利用“倒计时牌”、“高考奋斗目标”等具有激励作用的工具来激发学生的斗志。这种做法在学生刚进入高三的阶段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随着高考一天天临近,学生的思想负担已经很重了,这样的刺激就会起反作用。越是临近高考,越是要淡化高考的氛围。要真正地把它当成一场考试,让学生清楚高考如果剔除其附加的意义,其本质也只是一场考试。要考取好的成绩,就必须遵循考试的客观规律。 三、强化“我能行”的心理暗示
到了高三最后阶段,学生自己如果不能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就会焦虑、不安。这时来自教师或家长的任何形式的鼓励都会显得非常苍白无力,因为他会认为你在用善意的欺骗来安慰他。所以,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自己感觉到我在不断提高,我能在高考中考出优异成绩。 1.要求学生每天力求做成一些事情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作为高三学生,应该每天不求做很多事,但求做成一些事。学会每天放弃一些难题,选择一些自己经过努力就能做的题目,并且留下一点时间回顾一天所学的内容,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就会获得这样的心理暗示:我每天都有收获,我每天都在进步。这样,学生的信心就会越来越强,这比任何思想工作都有效。 2.提醒学生看到黑点背后的白纸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在高考之前已经掌握了各学科的绝大部分知识,当然,肯定还有一些“盲点”。如果我们只看到这些“盲点”,就好象只看到一张白纸上的黑点,而看不到黑点背后的白纸,就会忧心忡忡地去参加高考。 其实,高考是一场选拔性的考试,每门学科试卷中都有一些“把关题”,这是为考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的学生而出的,所以有一些题目不会做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如果我们能够将学过的课本回顾一遍,将一学期的讲义集中起来,看着这厚厚的课本、讲义,我们就会感觉到我们一学期没有虚度,我们掌握了很多知识,即看到了黑点之后的白纸,这样就会满怀信心地去参加高考。 四、降低心理疲劳程度 除了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之外,我们还应尽可能降低学生的心理疲劳程度。综观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的身体疲劳程度是一个定值,而心理疲劳程度却是一个变量。高三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想方设法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疲劳程度。 1.巧用异性的帮助 一位男子想减肥,于是向一位牧师请教秘诀。牧师什么话也没说,告诉他明天早上有一位美丽的女子约你出去跑步,你如果在规定时间内追上她,她就嫁给你。于是,这位男子在追逐这位女子的过程中,越来越健美,轻松地实现了减肥的目标。 由此,我想到用男女搭配坐、结成互助小组的方法来降低学生的心理疲劳程度,安排成绩具有互补性的男女生同坐,他们在合作中提高了成绩,却不感到疲劳。 当然,这种方法只适用于那些较稳重的、没有谈恋爱倾向的学生,并且只能在高考前几个月使用,避免他们在高考前坠入情网。 2.小目标激励 日本有一位长跑冠军,当别人向他请教成功经验的时候,他说:“我以前跑步,心里总想着一万米这个大目标,所以总感到非常疲惫。后来我利用长跑途中的景物,把一万米分成一百个一百米,心中永远想的是一百米,而不是让人感到疲惫的一万米,每跑完一个一百米就自我表扬一下。这样运动成绩大大提高。” 其实,在学习中也是这样,大而空的目标会使人感到心理的疲惫,而那些具体可见的目标,则可以降低心理疲劳程度。 3.转移注意力 有一位哲人曾经说过,要使一块空地不长草,最好的方法是种上庄稼。同样的道理,要想让学生不陷入焦虑不安之中,就必须在高考前定期安排一些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们知道高考只是我们丰富多彩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不应该将它看得太重。 “高原反应”并非不可避免,只要我们的老师、学生在后期复习中不陷入思维定势,复习方法得当,就一定能避免它。 |
高三模考成绩出来后家长能做什么 [高考陪读]
发表于:2015-03-23 阅读:27次
目前,全国各地高三的第一次质量预测已经水落石出,第二次质量预测陆续开始,这个时候,做家长的一定要尽力帮助孩子。
一、帮助孩子调整心态。
在高考中,孩子的实力是必备基础,孩子的心态是添加剂。如果心态好,多考30分很正常,反之,亦然。调整心态没有固定模式,因孩子而异,根据孩子成绩、心理承受能力、性格、气质等因素而定。一般来说,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可以激励孩子、适当加压,让孩子努力进取;而心理承受能力弱的孩子则要降低期望值,让孩子放松。
二、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
最好保持正常生活节奏,在考前一个月和考试生物钟靠拢。饮食也要保持常态,不要随意改变,以免破坏孩子的胃肠功能。
三、把握住孩子的兴奋点。
让孩子在高考时进入最佳兴奋状态,在考试时间进入最佳兴奋状态。紧张是难免的,也是高考必须的,紧张才能兴奋,这个兴奋需要调整。
四、根据历年数据,帮孩子模拟报考。
要根据每次孩子的成绩,测算省位次,根据历年数据,模拟报考。这样做有以下几个目的:
1、熟悉目标院校。一般来说,孩子的成绩幅度不会太大,匹配高校就那么多,几次模拟报考后对每个院校就基本熟悉了
2、熟悉专业。每次填报的过程,也是熟悉专业的很好机会,近千个专业,家长很难完全熟悉,但模拟报考后,家长至少对目标院校的所有专业都会有初步认识。
3、熟悉流程。志愿填报流程多,年年都有家长在流程上失误的,造成孩子没学上的,提前熟悉非常必要。
4、大平行志愿情况下,必需提前建立认识,多项选择大学和专业的难度。
5、大平行志愿下,名校录取位次较顺序志愿肯定变化很大,专业也很难保证,模拟填报能让家长对专业、对院校认识深刻。 |
高三一年如何同时做到补弱科和增强科 [高考陪读]
发表于:2015-03-23 阅读:110次
到了高三,家长和高考生最希望的是,考生既有擅长的科目,又没有特别弱的课程,也就是没有拉分的科目。现实是,就算成绩优秀的高考生,也会有一些科目特别弱。在高三一年,怎样同时做到补弱科和增强科?在这个过程中,高三家长能帮助高考生做点什么?
是补弱项还是增加强项
通常说来说,弱项补起来成绩比较容易提高。因为从考试试卷看,一定有考基础知识的题,有比较容易做的题,有很难做的题。把基础学好,就可以拿到一定的分数。补习课程应按照高考中成绩最大值为标准。比如,两科课程,一科占分80分,另一科占分120分,可以优先补120分的课程。这样,同样的学习时间可以帮助你得到更多的分数。同样,可以把一科课程细分。比如,数学中统计部分比较难学,占分又少,就先放弃,去补占分多,又比较容易学的部分。
如何处理补哪科,哪科成绩就好的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少高考生发现,最近学习哪科,哪科的成绩就好。从一方面说明高考生有实力能够学会这科功课。另一方面也说明高考生基础不是很好。这些高考生更需要计划好时间。尽量每两天照顾到一科功课。同时,在每一段时间内,花时间把一科,二科课程做到考前不复习。
要根据学校的课程表来定计划
每天在学校里,老师不会把六科功课都复习。制定计划的时候,要根据白天上课的内容定。一种方法是白天学什么,晚上就复习什么。如果白天有大课,晚上可以考虑少复习一些(当然,作业还是应该尽量完成的)。同样,如果晚上某一门功课的作业很多,也可以少看这门功课。
要解决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自己计划之间的矛盾
每次家长会,老师强调高考生要跟学校的安排走,这个原则是正确的。原因是老师比任何人都清楚高考。现在学校也花时间研究每天给高考生留多少作业合适。但是,每一科任课的老师并不清楚别的老师留了多少作业,有时就会出现今天作业多,明天作业少的情况。同时,由于一个班的高考生的学业水平不同,同一份作业,对于好高考生来说,完成可能很轻松。对于成绩差的高考生,可以难以完成。对一个高考生来说,有些科目的作业很容易完成,有些科目的作业要花费许多时间。如果每天晚上必须把所有的作业都完成,结果可能是按照老师的安排走了,但是,没有时间做自己计划的事情了。如果每天都在忙于完成学校的作业,高考生已经没有任何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很难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做更有效的学习了。
做作业前,花点时间想一想今天白天复习的知识点,作业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学习知识点。如果可能,让高考生讲给家长听。能讲出来,可能就是学会了。
改变高考生的学习习惯
注意高考生每天回来学习的习惯。他首先做什么?是玩一会,看会电视?睡会觉?还是直接做作业?是先把今天老师讲的东西搞明白,还是等作业做不出来时再去翻书?作业先做哪科?白天上课后,都会有作业。高考生回来是先做强项的作业?还是先做弱项的作业?上面说过,高考生对成绩比较好的科目会比较有信心,也比较愿意学。高考生回家后,常常是喜欢先做自己有兴趣的;而且有时还会多花一些时间。等有兴趣的科目做完了,人也累了。再做成绩不好的科目,就更费劲了。结果强的越来越强,弱的越来越弱。是否和高考生商量,改变一下习惯,不妨先做弱项,在做强项。
每道题做完后,把这道题所用的知识点写一下,这样等于又复习了一遍基础。
放弃一些作业
如果一道题占用的时间太多,学会放弃。这道题对高考生可能太难了。如果题做不出来,可以坐车的时候想(不要在睡前想,睡前应该回顾今天学习了什么)。有时,一道题就卡在一个地方。想明白了,难题就不是难题了。没有完成的作业,等老师讲完了,要把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写出来。千万不要因为一道难题,把今天的计划全盘打乱。
每天玩一会游戏,看一小时电视的坏处
好像每天只花一个小时,时间并不多。但是如果可以玩一个小时,在开始玩之前,高考生就已经开始想游戏的事情了。玩完了,还会想。这些时间加在一起,就不是一个小时了,就可能是两个小时了。每天一个小时(而且是精力比较好的一个小时),一个月就是30个小时,每个月就少3天,十个月就少30天。等于少复习了一个月,少了10%的时间。
提高有效学习时间
学的时候认真学,学的时候不要分心。首先要效率。效率提高了,再考虑如何增加每日有效学习时间,克服心理疲劳。高考生学习几个小时后,会感觉累了。有的是真累了。有的是心理疲劳。前面建议把没有兴趣的课程先学,有兴趣的课程后学,有助于在疲劳的时候延长时间。
困了,累了怎么办
每个高考生的身体条件不同。如果有可能,每天做一些锻炼。跑步是一个锻炼意志很好的东西。如果家长能够和考生每天早上(特别是冬天)跑20分钟的步,考生的锻炼也就够了。由于高考生的身体条件不同,每天能够拿来学习的时间也不同。这里的时间是指有效的时间。每个人每天的有效时间是确定的。当然,可以通过锻炼,增加有效的时间。这里我说的是有效的时间,不是简单的时间。让考生从每天学习十个小时延长到十一个小时很容易,但是高考生的有效时间不一定延长了。如果你每天的学习时间大大超过你的有效时间,学习成绩可能不但不提高,可能还会退步。高考生也会觉得十分累。但是如果你不充分利用你的有效时间,你就没有达到你的最好状态。要通过实验找出有效的时间的长短,再根据有效时间制定计划。尽量不要靠熬夜来延长时间。
努力做到准点睡觉,一定要保证上课不困。
家长的工作
任何计划能否实现都基于计划执行人是否努力去完成。不努力,再好的计划也是没有用的。有一个计划监督者,有利于计划的完成。这个监督者就是我们家长。
1.计划的制定。
如果没有时间,可以请家教帮助制定。他们对高考的内容比较清楚。当然指你请的家教比较好的,只会做题的老师不一定是好老师。
2.监督计划的执行。
和考生商量好,到点提醒考生应该做什么。如果计划执行的不好,想想为什么?是不是目标太高,还是和学校的安排有冲突,如何修改计划使计划执行的更好。
3.每次考试,做试题分析。
考生出错的原因是什么?是基础不牢,考试技巧不行,背的不够多?找出原因,我们才能知道如何修改计划。
4.帮助考生记忆知识。
鼓励高考生多画图,多用笔。一个成绩好的人,记忆通常是不错的。家长可以帮助的很多。比如你问一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多少?有人或许能说出来个大概。精确的距离大概只有专家能记住。但是如果你能记住大约是38万公里就比较容易了。月亮距离地球的距离是384401千米。这个数是比较难记的。但是,改成384401公里,就容易一些。在改成38.44万公里就更容易了。你首先记住数量级是万公里。再记住一个数38,就比较容易了。
5.帮助做具体的工作,比如帮助整理错题,把每次考试中出现的错题记下来。过一个月,让考生看一次。等等。 |
备战中考之数学理综 [学习经验]
发表于:2014-04-29 阅读:19次
理综 方法:突击真题,查漏补缺!看了近两年真题。 预测必考的有: 一、物理 1)、粗略的了解物理史:伽利略提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奥斯特是第一位发现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2)、浮力的考察:公式f=ρ水gv排 液体内部压强:p=ρgh(注意压强与压力) 3)、牛顿惯性定律:注意惯性的大小至于质量有关 4)、电路图与实物图能互相转化 5)、掌握课本中常见的小实验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等 6)、掌握密度测量这个实验:量筒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天平测量质量(注意天平的使用)根据公式ρ=m/v即可求得 7)、必考电功率掌握公式:P=UI=W/T=I^2R=U^2/R做几道题就会用了。(P的物理意义表示做工快慢的物理量)了解串并联电流、电压、电阻规律:串联各处电流都相等,总电阻等于串联电阻之和;并联电压相等,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并联电阻的倒数和。除此之外会看电必考滑轮掌握:动滑轮:省力。定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动不能省功。 有用功与额外用功:有用功就是想要的;额外功是不想要的但为了做有用功随带的。机械效率=有用功/总功 二、化学 1)、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过滤、溶解。 2)、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有一道计算题,要求会书写化学方程式及列方程,注意书写形式;也可能出一道选择以原子的形式) 3)、天平的使用(1、左物右码(考察放错了的情况牢记:左盘物体质量=右盘物体质量+游码刻度))2、原理:等臂杠杆 3、和一些常见错误操作:如砝码不能用手直接拿取用镊子;腐蚀性药品的测量) 4)、过滤操作:1)用到滤纸、烧杯、漏斗、玻璃棒(作用是引流;初中化学玻璃棒只有两个作用:引流、加速溶解) 5)了解常见的反应装置:如高锰酸钾加热的放映装置、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装置。气体收集装置: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排水法(密度与空气相近且不溶于水) 6)、化学必有一道探究物质组成的题主要考察考生对一些化学基团和一些化学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掌握程度。例:cao(caco3)用盐酸即可判断有气泡生成既有括号内物质。Fe2O3(Fe)用盐酸即可判断有气泡生成则有括号内物质。。。。。 7)、必有一道物质推断题考查内容:对初中常见化学物质的熟悉程度、和化学物质的分类常见化学反应类型和联系生产实际。 化学物质的分类:混合物(两种及两种以上化学物质例如:空气、海水)、纯净物(一种化学物质:co、o2);单质又可分:单质(只有一种化学元素组成例如:02、H2、N2化合物: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例如:H20. 化学反应:分解反应(一种化合物分解成多种化学物质例:A=B+C+..)、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 置换反应(一种化合物与一种单质单质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只和化合物,A+BC=AC+B);主要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形如AB+CD=AD+BC;主要酸碱中和反应 联系生产实际:主要是工业炼铁:Fe203+ 除此之外就是一些细节之类的东西:常见的化学标志、掌握元素周表前二十号元素、牢记一些化学物质的常见价态(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会书写常见物质化学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应注意溶解度的考察 燃烧的条件:具有可燃性;达到着火点;与空气接触 数学 几何:轴对称、三角形相似(角角边、三边成比例、两边成比例夹角相等)、全等(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HL(直角三角形))(后三道题有两道)、三角函数、圆的一些性质、三视图。 代数:多项式化简、反比例函数(y=k/x;k不等于0)、二次函数(y=ax^2+bx+c;a不等于0)(最后一道应用题)、正比例函数(y=kx;k不等于零)、一次函数(y=kx+b;k不等于零)、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等)、分式方程(涉及到须根)、函数图像及相交问题; 概率和统计问题: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概念。会看条形图。 主要就是:会列方程和计算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