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西安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西安家教网  >  博源教育主页  >  博源教育的文章
家教博源教育的文章列表
发表于:2016-02-18 阅读:36次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这两天读了一则故事,题目是《弯腰是为了更好的抬头

》,利用今天的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下:

孔子带弟子子路周游列国时,途中发现一块破烂的马蹄铁,就让子路捡起来,不料子路懒得弯腰便假装没听见。孔子没说什么,自己弯腰捡起了马蹄铁,用它在铁匠那儿换来3文钱,又用这钱买了十七八颗樱桃。出了城,二人继续前行,经过的都是茫茫荒野,坐在牛背上的孔子猜到子路渴得厉害,就把藏在袖子里的樱桃悄悄地掉出一颗,子路一见,赶紧捡起来吃。孔子边走边丢,子路也狼狈地弯了十七八次腰。最后,孔子笑着对子路说:要是你刚才弯一次腰,就不会在后来没完没了地弯腰了。小事不干,将来就会在更小的事上操劳。

  弯腰,这是一个连小孩子都会做的简单动作,但在生活中却有很多人不会,他们或是懒惰,或是孤傲,或是只顾抬头看天上的风景,而干脆忘记了……于是,他们就失去了许多难得抬头的机会。其实,一生中会有很多教你弯腰的人。

  孩子时,父母是教你弯腰的人,他们说:如果你总把事情拖到明天,那么你终将一事无成。

  上学后,老师便成了教你弯腰的人,他们会对你说:请每天提着篮子出门,将一个个汉字、一个个单词、一个个方程式都捡进去,这些都是珍宝。

  步入社会,领导又成了教你“弯腰”的人,他们的忠告是:无论山有多高,也只在攀登者的脚下;无论路有多远,也总会走到终点。

  然而更多的时候,你自己才是真正教你“弯腰”的人,只有自己才可以时时提醒自己:我该怎样做?人生中我捡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只须弯一弯腰,也许你的人生就从此改变。

  弯腰是为了更好的抬头!

我对这个故事中的“弯腰”做两点解读:

一、“弯腰”是指学业、事业上的勤奋以及敢想敢干、主动作为的精神,“抬头”是指成功。

勤奋与主动,是克服困难的前提。彭端淑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毛泽东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诗人说: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头更高的山。老百姓说: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说到底,困难根本没有什么胆量和能力,它只是庞然大物的纸老虎。面对困难,主动出击才不会被动挨打。只要我们有了勤奋精神,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再大的困难也会败下阵来,我们才能迎来事业上的抬头与成功。

子路之弊在懒,懒于弯腰,懒于作为,所以只能收获狼狈与不堪。对学生们来讲,学习的懒惰必然导致高中三年学业的破产。所以,叶帅有云: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在求学之路上,只有愿意弯腰,敢于勤奋,主动出击,就能有朝一日意气风发,抬起头来。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没有十年寒窗的弯腰与勤奋,哪有一朝成名的抬头与荣光?

二、“弯腰”是指为人处世上的低调与谦逊,“抬头”上指人格上的高大和魅力。

清朝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县发生了一件当朝宰相张英与邻居叶秀才为了墙基争地界打官司的奇闻。一个穷秀才与当朝宰相打官司,而且理由也不十分充分,亲朋好友都为叶秀才担心,怕他吃亏,劝他早点撤诉,但叶秀才就是不听,坚持把官司打下去。张家管家一看事情闹大了,就连忙写了封信,把这事禀告了北京的张英。不久,就接到了张英的回信。信中没有多话,只有四句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叶秀才看了这首诗,十分感动,连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张宰相真是好肚量。

第二天早上,张家就动手拆墙,后退了三尺。叶秀才见了心中也很激动,就把自家的墙拆了也后退了三尺。于是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百来米长六尺宽的巷子,被称为“六尺巷”。据说,这里成了桐城县一处历史名胜,一直保存下来。

宜阳高中两女生一语不和,大打出手,其中一人将另一人刺成重伤,不治身亡。本为同窗好友,怎能拔刀相向?本应同气连枝,怎能相煎太急?贵为一朝宰相的张英尚能弯下腰来,从而成就美名,成就“六尺巷”,留下千古美谈,这难道不令人深思吗?同学之间,何来深仇大恨?倘若一人能主动退让,怎能酿成如此悲剧?一人花季陨落,一人身陷囹圄,永不相见,阴阳两隔,给两个家庭带来无尽的悲哀!

让三分云开雾散,退一步海阔天空。朋友交往之道,在于谦逊与低调,不能得理不让人,更不能以势压人、咄咄逼人。老子几千年前就告诫我们: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在交往中,学会弯腰,就学会了谦逊,少了些骄狂,就能赢得空间与从容,更能彰显高尚的人格魅力;在生活中,学会弯腰,就学会了低调,就少了些浮躁,就能真正沉静下来,凝心聚力,韬光养晦。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中华五千年留下的千古名训。

所以,弯腰是为了更好的抬头。

发表于:2016-02-15 阅读:18次
在一次咨询活动中,来了一位6岁男孩的父亲。他自诉是一个做事做人追求完美的人,对孩子的教育也是非常严格。因为是男孩,所以父亲更认为“养不教,父之过”。从3岁起,就要求孩子每天6时前起床,跟着父亲做各种体育活动。在生活起居、学习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都有严格明确的标准。严格的训练,培养了一个守纪律、懂礼貌的好孩子。亲戚、邻居、老师都夸这孩子特别懂事,像个“小大人”。

  这位父亲也为自己培养儿子的成果感到自豪。然而,最近有件事引起了父亲的担心。父亲发现:这孩子面对大人们的表扬并不开心,有时独自发呆,好像大人似的有心事;还有好几次,甚至发现孩子躲在自己房间偷偷哭泣。父亲询问孩子怎么啦?孩子马上会换上一副笑脸,说没什么呀。

  从这位父亲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从小在父母严格管教下培养出来的“乖孩子”。然而,过分追求做一个“乖孩子”的代价,常常是这个孩子必须压抑甚至牺牲自我的需求。

  4至6岁正是每个人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时期,这时期的孩子不再像3岁前那样唯父母之命是从,而是开始有了自己的主张。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觉,孩子变得调皮捣蛋,不再听话了。这个阶段,从心理发展上来说,孩子要完成与父母的依恋分离。一方面,他要继续依赖父母,不愿失去父母的爱护;另一方面,他又想要摆脱父母的控制,自行其是。这是一个心理矛盾的时期,孩子常常会无所适从。

  这个6岁的男孩,也在这个矛盾中挣扎。自我意识的觉醒,让他有了反抗父亲的冲动。然而,长期以来父亲的教育,及大人们对他的夸奖,又让他形成了另一种观念:“好孩子”是听大人话的孩子,他必须控制自我的需求。于是,在大人面前,他继续扮演“乖孩子”的角色,内心却不再快乐,甚至压抑、焦虑。

  对男孩的父亲来说,这时需要理解孩子的困惑,改变以往的管教方式,接纳甚至鼓励孩子的“反叛”,同时温和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孩子走出这个困惑,就获得了心灵的成长。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控制有一个适宜的度。自我控制过强的儿童容易焦虑、抑郁、不合群;而到了青春期,这样的孩子常常反叛更厉害,有一部分还会成为问题少年。

  我们的家长,要尽量避免过于严格、不近人情的管教,特别关注所谓的“乖孩子”,满足他们心里真实的需求,关心他们心灵的成长,给予他们内心真正的快乐。
发表于:2016-02-15 阅读:31次

怎样与孩子交谈

     主持:下面的对话您熟悉吗?
  “妈妈,你快来看,这是什么?”
  “别啰嗦,还不快吃饭!”
  “哎呀,牛奶倒翻了。”
  “你怎么总是笨手笨脚的,什么都做不好,快走开!”
  “你爬,有本事再爬高点给我瞧瞧……”
  这些对话,都来自家长与孩子的日常交谈。交谈是家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更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而如何与孩子交谈,却是一门艺术和学问。研究表明,家长与孩子交谈的方式不同,其所起的教育效果不一样,对孩子发展的影响也不一样。因此我们将“与孩子交谈的艺术”作为本期茶座的讨论主题,参与座谈的家长,有许多好经验给您。
  观点(一) 要舍得花时间与孩子交谈
  我觉得父母不管与孩子谈什么,首先要舍得花时间与孩子交谈,通过交谈我们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与表现,或者贯彻我们的一些要求,还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女儿1岁多开始我就养成了每天抽时间和她交谈的习惯,谈以前听过的故事,谈白天看到的事情,甚至谈电视剧里的主人公。我向她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看她能否将接受的东西反映出来,现在女儿各方面发展都不错,我想这与我们之间的交谈有很大关系.
  (王键)

  观点(二) 耐心当好孩子的听众
  每天从幼儿园接儿子回家时,我都要问问他有什么高兴的或不兴的事,让他谈谈在幼儿园的见闻,而无论孩子讲什么,我都表现出认真聆听的样子,让他感觉到我很喜欢听他说话,以此激发孩子表达的欲望。我认为,听和说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要掌握与孩子交谈的艺术,就要耐心地当好孩子的听众,在孩子漫无边际的讲述中,父母可以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在他针对某件事的辩解中,我们可以发现事情的真正原因,便于说服教育。所以,和孩子交谈时,父母不要只注重自己怎样说,更要注重怎样听孩子说。
  (杨桦林)

  观点(三) 交谈应有的放矢,因地制宜
  我认为与孩子交谈必需要有针对性,交谈的内容和方式应根据孩子的特点,有的放矢,因地制宜。比如春天到公园里游玩,可以给孩子讲讲花草树木发芽吐蕊的知识。秋天在路边散步,可以与孩子说说落叶纷飞,五谷丰登的道理。夜晚与孩子聊聊月亮的话题,夏日给孩子讲讲太阳的知识。这都是因时因地而异的针对性交谈,除此以外,还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当时的情绪状态以及事情本身的特点等来选择不同的谈话方式。我的经验使我体会到,与孩子的交谈越有针对性,给孩子的印象越深,交谈的感觉越好,效果也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