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靳老师的文章列表 |
---|
2012年中考告诉初中同学本假期的学习方向 [随笔杂谈]
发表于:2012-06-28 阅读:29次
假期就要到了,同学和家长们又要辛苦寻找校外学习机会,对于初中的同学们在学习的选择上也要慎之又慎,不可没有目标地践踏了大好时光。在这里,我再次提醒同学们和家长们,校外学习的方向也是最注重三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基本的数学思想。分析今年的中考试题得出结论如下: 一,中考重视对“双基”的考察,简单题与中档题的分析大概占到了80%左右的比重。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务实基础。概念要理解透彻,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要梳理清楚,基本概念及定理是我们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 二,认真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一定养成不断总结,复习的习惯。通过总结和复习,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在平时的练习过程中,一定要多思考,多大胆尝试,审题要严谨,解题要完善,弄清各模块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数学思想方法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与操作,探究与综合,以及探究规律,归纳与概括等类型的题目上,好好学习,积累丰富的经验,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只有这样才能在解决综合性问题中占据优势 |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初中理综]
发表于:2012-06-05 阅读:63次
数学探究能力是中学生应该具有的重要能力。《数学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呢? 一、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主导,是学生学习的“向导”。《数学新课程标准》主要理念之一是让学生感悟数学,其实质就是在提高学生的数学观察、感受、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兴趣,以及探究的方法,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所以,只有教师“放手”,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彰显个性,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积极地探索,把所学知识内容化为自己的能力。例如,在讲“正方体的展开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和归纳正方体的展开图有多少种。这样的效果要比教师单纯地讲和演示好得多。再如,无论是山东兖州一中的“3510”模式还是江苏泰州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其核心都是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他们获得了成功。 二、精心构建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心脏,探究总是以问题为载体,从提出问题开始到解决问题结束。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真正”的问题意识?提出问题的出发点是为“学”设疑,是为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而不是推动“教”的程序和步骤;提问的目的不是追求答案,更不是追求唯一的答案。其次,问题必须有价值和层次感。衡量一个问题是否有价值就是看这个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有效思考和探索;而问题的层次感则是引起学生深层次思考与探索的保证。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精心的准备和预设。例如,讲圆的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车轮为什么做成圆的,而不是椭圆形或正方形?再如,讲代数式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你知道现在冲突汽车站有多少人在等车吗?你可以用什么式子来表示?这些问题势必会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兴趣,也为进一步的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据心理学家统计,促成获得好成绩的各种因素所占的比重中,兴趣占百分之二十五,而导致学习失败的各种因素所占的比重中,缺乏兴趣占百分之三十五。兴趣是学生培养学习热情,产生探究内在动力的关键,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才是学习中的最佳境界。培养兴趣,才能保证学生有不竭的探究动力。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课前多下工夫,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如在讲“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太阳相对海面升起和降落的情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其主动去探究圆与直线的公共点个数的情况,进而得出“相离、相切、相交”的位置关系。与此同时,又为后面探索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这样激趣:教室里的座位按5列6行排列,在上课时如果我要找黎明,而我又不认识他,你能告诉我他坐在哪里,让我立即找到他吗?去电影院看电影时,小丽只知道电影票是11排,她能找到位置吗?……创设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情境,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养成积极探究的习惯。 四、鼓励猜想,给学生探究的方法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科学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在亲身体验中建立对数学的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给学生指明探究的方法,才能保证探究活动有正确的方向,也才能保证探究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讲“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之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时,教师可以鼓励与指导学生用数学实验的方法,通过自己画图、度量,小组讨论、猜想,验证“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从而不仅使学生体验到了从猜想到验证的成功,同时也教给了学生数学探究的方法。 总之,数学不仅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所掌握的技能。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问题探究过程中的知识形成,给学生创造各种动手操作实践的条件,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才能保证学生主动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促进学生主体个性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 |
谈几点请家教之认识 [随笔杂谈]
发表于:2012-04-19 阅读:101次
家长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为孩子请一位家教,好处不言而喻。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第一,可及时补上欠缺的知识。目前,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均较重。新知识多,作业量大。对于孩子来说,难免有一些消化不了的东西。在此情况下,如不能及时地把所欠缺的知识补起来,势必造成恶性循环,不理解的东西越压越多。请家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第二,请家教可以有针对性地单独授课。教师在课堂上,只能面对大多数同学的水平和进度授课,不可能面面俱到。而思维较慢、接受能力较弱的同学,在这种情况下,会感觉听起课来很吃力。往往是教师授课的几句话反应不过来,随即就失掉了继续向下听的兴趣。相反,家庭教师面对面地授课,且授课之前对学生水平已有了解,则针对性较强,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考虑余地,学生在此种环境里学习,情绪会放松下来,学习的效率自然会大大提高。 第三,可以增强学习较差的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家庭教师在面对一个学生单独授课的时候,情绪相应地也十分放松,不会有紧张、急躁等情绪。而且经验丰富的老师会用幽默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较差的学生大多有一定的自卑心理,老师会在授课中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这些都是平时在课堂上难于得到的。 第四,能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较差的同学,除智力因素外,大多在长时间里形成了这样那样的不良学习习惯。而对于不做教育工作的家长来说,很难发现自己孩子在学习上的某些弊端。家庭教师就不同了,他们凭借着专业的本领和丰富的经验,会立即发现问题所在,并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纠正不良习惯,使其在补上功课的同时,逐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请家长结合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考虑是否给孩子请家教。 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当孩子长大之后,孩子和我们做父母的一起回忆孩子成长的历程和历历往事时,都是一种莫大的欣慰和幸福。但我们作父母的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总有一天,孩子要走出我们的怀抱,去独立的闯荡这个世界,而这个世界却是一个残酷竞争的世界!竞争的第一关首先是小学毕业之后能否升入重点中学,然后是重点高中,重点大学,直到这时,我们才可长长松一口气。完成这些步骤,每一步都需要孩子良好的成绩来支持,一步都不可拉下.
|
祝愿考生都如愿 [随笔杂谈]
发表于:2012-04-14 阅读:64次
同学们:“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还有不到80天的时间我们就要步入考场,迎接我们人生的第一次挑战。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是关键的却只有几步,那么中考就是我们这关健几步中的第一步,我们只要迈好这一步,才能顺利通往人生的顶点。所以,我们应该加倍努力。因为只有努力了我们才会有希望,因为努力决定我们未来的人生,那么,在这里我认为:第一:我们只要有目标就有方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人生不能没有目标,我们有了目标才会向着目标前进。这样我们就可以在目标的指引下把学习当成快乐的事,一件积极进取的事。第二:有努力才会有收获。我们知道任何理想都必须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奋斗,需要付出心血,需要付出时间。有的时候成功不在于我们有多少聪明,而在于我们有超乎寻常的努力。另外在努力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做好基本功,要养成勤学苦练,好问多思的习惯。第三:有信心就有希望,俗话说:七分水平,三分心理。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所以我们要经得住考验,就能达得到我们要的目标。在这个阶段,我们号称有三多一少:即作业多,课程多,考试多,休息时间少。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常有不如意的地方,比如在考试中会经受挫折,容易产生情绪的波动,容易产生对自己的怀疑,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有承受压力,忍受挫折,忍耐寂寞的心理准备。那么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修正错误,不断调整的过程。问题及早暴露出来是好事,在中考前我们有能力战胜任何困难,这样我们中考就能够取得成功。这里我们也要明白,中考是比知识,但更重要的可能是比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应该能够使我们达到成功。这里希望同学们保持三种好心情:一颗平常心,一份自信心,恒有愉悦心。 |
备战2012中考数学 [初中数学]
发表于:2012-04-08 阅读:79次
中考的命题由最初的粗放出题走到今天,出题已成了教育部门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出题的目的就是要选择人材,考出水平,出题的科技含量有多高已成了教育工作者的能力化的标志,作为学校老师一定更要充分了解这一点,否则凭经验命出的试题对中考没有意义,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中考前复习任务,做到有的放矢,轻松上阵。根据教学大纲,老师要有目标性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下是我对今年中考出题的几点想法: 一,抓好课本每章每节的复习,夯实基础。 课本是初中中考的本源,不管试题如何变化,但其根本要点还是课本中的知识,特别是有70%到80%的试题是来源于课本所学的基础内容。现行的教学大纲对于中考命题结构的比例标准是7:2:1。抓住课本内容就意味着70%的成功。中考前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学生要分章节有重点地抓紧学习,最基本的公里,定理,公式,概念要非常熟悉,一些常用的计算技巧及方法要熟练掌握。 二,今年基础题要立新意 为了更全面地考查基本技能和基本的思想方法,在不增加难度的情况下将试题与生活实际联系,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停笔想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场景。数学出题生活化是这几年明显的一大特征,所谓:“题在生活中,答案在书本中”。有的机构组织的中考复习资料里难题,偏题,怪题一大堆,不但学生做不了,老师也做不了,题里的弯子绕圈子,这样的题不是不可做,但一定要适可为止,每一题都像奥数,互不联系,会一即一。奥数题不适合大多数学生做,千万不要在中考前还舍本求末,我们的学习时间是非常短的,中考前的两个多月里不能浪费时间和精力,要遵从学校老师的意见搞好复习。 三,做题要有目的地做。 在复习的过程中相应地做一些习题,为了进一步消化掌握的内容,巩固知识,提高理解和运用能力。单列的各章节内容习题要都胸有成竹,心里非常自信,怎们的教学中常用的一个成语叫“高屋建瓴”,什么时候有了这种感觉你就庆兴了。 四,中考数学不简单,出题是个技术活 我们出过中考题的老师都知道,这里的门门道道可多了,要想在中考中高居榜首,那你就必须过压轴题这一关,这一题是难题,但是也是有解的,想想苞丁是怎么解牛的,对我们是一个启发,分步骤,充分应用平时学的思想,老师在课堂上讲的数学模型我们还有哪些没用到,各大知识点还有哪个没用。这题的条件在题里,这道题里的知识面很广,思想方法也很新。压轴题要能做多少做多少,这题不是每个学生能做出的。 临阵不乱,要有大将风度,从容应对。 |
引导学生渡过数学学习难关 [随笔杂谈]
发表于:2012-04-04 阅读:72次
当学生升入初中,尤其是进入初二后,往往有相当一部分在数学的学习中逐渐感到有点吃力,若不引起重视,及时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弥补,稍后的时间就会进一步严重分化,再往后这部分学生将彻底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甚至自暴自弃。如何引导学生度过这个难关,是每一个学生家长和老师必须诚心对待的。当今流行的一对一家教也可能就是你的好的选择,谁让我们已到了这个学习的十字路口,向左还是向右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哪个才是更有意义的,这个时候一定要用智慧,道路是远程的,学生是迎着朝阳前行的小战士,无论前边是地雷阵还是枪林弹雨,我们的孩子都要去经受,劝导每位家长要勇于担当好。 数学学习迎来新阶段:一是自然数进化到有理数,数的认识是初中的基础。二是代数的广泛性运用,真正地体验到了用字母表示数后,数学的意义更丰富了。三是从小学的数学到初中几何,数到形的思想及数形结合思想开始左右我们的大脑。四是三维空间初步了解,让学生有了立体思想。五是函数概念的引入,数学和实际生产实践结合。等等的数学知识都是学生的必修课。初中数学环环相扣,不可有半点不懂的东西,数学还是后边学的物理和化学的基础。理化学习的深入,从初中到大学,一直是与数学的进程相关的,一步也不能领先于数学。 有志于学好初中数学的同学,一定要把握好学习的方向,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初中数学学习中及时查漏补缺 [初中数学]
发表于:2012-04-01 阅读:426次
查找漏洞填补空缺。
一 查漏比拓展更重要
一道基础题往往是得4分,例如一个数a的近似数是3.80,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多少?这题或填空或选择,只要能够对这部分知识掌握了,用10秒的时间搞定,能得4分。这是每个同学都要关心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这是一个得分率较小的题型,有的学习成绩很好的同学在这个题上打败仗。在中考中差之四分,名次就差远了。
二 补缺要从基础补起
初中的基础起于数与式,这个阶段千万不能轻视,及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终为必须彻底知之。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最重要。数与式也是中考必考的内容。如果在数与式阶段慢慢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问题在学习后期逐渐凸现出来。尤其是有一部分新同学就是对七年级数学不够重视,在进入八年级后,发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希望教师辅导来弥补。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七年级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 ,在八年级的两极分化阶段,同学们可能就会出现成绩的滑坡。相反,如果能够打好七年级数学基础,八年级的学习就要顺利很多。
三 补缺要补思想缺
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习就认真、全力以赴、高效率地学习,玩就全身心地玩。培养教育上进心和学习自觉性。李白小时候不爱学习,自从一次得见铁杵磨针,受到了教育,就好好学习,不再贪玩了。最后成了一位大诗人。这就是思想转弯了,成功就在脚下。 |
中考压轴题 题型无常 解题有法 [初中数学]
发表于:2012-03-30 阅读:108次
得压轴题者得天下,如此霸业可成也,真有一种英雄豪杰之气概,然事实是得分率也就百分之二十,所以不可钻牛角,要在知识面和学习功底面达到一定量的情况下,成功之路也是可以预期的,但绝对不得强求。数学压轴题是初中数学中覆盖知识面最广,综合性最强,知识点最多,条件也隐晦,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知识、数学方法有较强的驾驭能力,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然,还必须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 综合近年来各地中考的实际情况,压轴题多以数学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常见题型有两类:函数型压轴题和几何形压轴题。其实压轴题,你并不需要拿满分,主要是拿到你能拿到的分就可以了,对待中考数学压轴题的做题要做到如下几点: 一 有舍有得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自身数学学习状况没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认识,考试的时候往往会把重心都放在压轴题上,不管前面的题做的怎么样,反正就是最后一题不做完誓不罢休,可是结果呢?铃声响过,不但最后一题没写出来,前面的填空、选择连一个都没检查,“捡了西瓜丢了芝麻”这样最初的想法也变成了“既丢芝麻又丢西瓜”的结果。所以,我们建议参加中考的同学们,在心中一定要给压轴题一个时间上的限制,如果超过你设置的上限,必须要停止,回头认真检查前面的题。检查订正完之后,如果时间还有节余,大可以好好思考压轴题怎么做。“放弃也是一种美”“舍得舍得,有舍才会有得”。 二 破除旧的思想 创新解决新题 解数学压轴题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步骤: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探究解题思路、正确解答。审题是解题的开始,也是解题的基础。一定要全面审视题目的所有条件和答题要求,以求正确、全面理解题意,在整体上把握试题的特点、结构,以利于解题方法的选择和解题步骤的设计。 解数学压轴题必须要有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要善于总结解数学压轴题中所隐含的重要数学思想,如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及方程的思想等。破除模式化、力求创新是近几年中考数学试题的显著特点,解答题体现得尤为突出,因此,切忌套用机械的模式寻求解题思路和方法,而应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识别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认识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图形的几何特征与数、式的数量、结构特征的关系,谨慎地确定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当思维受阻时,要及时调整思路和方法,并重新审视题意,注意挖掘隐蔽的条件和内在联系,既要防止钻牛角尖,又要防止轻易放弃。 三 答题注意事项 写好字,画好图,过程会写多少写多少。多用几何知识,少用代数计算。在直角三角形中尽量用三角函数,少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抛物线的性质会灵活应用,做到心中有数。 |
常用数学符号的产生 [随笔杂谈]
发表于:2012-03-26 阅读:203次
(一) 加号“+”和减号“—”是德国人维德曼于1489年首使用的,当时他用来分别表示过剩和不足,1514年荷兰人赫克正式把它们作为代数的运算符号。 (二) 乘号“X”和比号“:”由德国人奥特雷德于1631年在他的《数学之钥》中引入,1689年莱布尼兹建议用“.”代替“X” 作乘号,以防止与字母“X”混淆。 (三) 除号“÷” 于1659年首先出现在瑞士人雷恩的著作中。 (四) 等号“=”的发明人是英国的雷科德,他出版于1557年的数学著作《砺智石》中首次使用等号。他写道:“我采用了一对等长的平等线段来表示相等,因为没有任何其它两样东西比一对等长的平等线段更显得相等了。 (五) 大于“>”和小于“<”最早于1631年出现在英国数学家哈里奥特的著作《实用分析》书中。 (六) 在建立符号体系方面使代数产生最大变革的是法国的数学家韦达,他是16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