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西安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西安家教网  >  苗苗主页  >  苗苗的文章
家教苗苗的文章列表
发表于:2012-04-27 阅读:43次

   近几年来,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分值占据了整个政治试卷的一半之多。因此,考生应试主观性试题的质量和得分直接影响着政治学科的整体成绩,甚至事关一个考生的高考结果。从每次高考应试主观性试题答卷的分析结果来看,绝大多数考生的得分徘徊在及格线上下,取得良好、优秀成绩的凤毛麟角。那么,要使应试主观性试题考得高分,让每位考生都能“恰当地使用政治、经济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地表述”,到底有哪些问题值得注意呢?

一.注意审题。
   审题乃答题之前提,审题失误,则所答必将是“南辕北辙”。有的同学总认为在审题方面花些时间是浪费,习惯于把题目草草看过一遍后提笔就答。但那些由命题专家们精心设计的试题(尤其是材料分析题与图表题),仅仅靠匆匆一瞥怎能“参透”题意呢?其结果只能是“欲速则不达”。在这里,我们不妨记住培根的一句名言:跛足而不迷路能赶上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要注意审题:(1)注意审清题眼。先看设问和要求,明确基本要求和知识范围,抓住论述的中心即题目要求得出的认识和结论要求是什么。如1995年简答题第31题第一问的设问很明确,“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我国国家机构中体现在哪些方面?”有的考生没有审清“国家机构”这一限制词,而是离开国家机构而夸夸其谈,或犯“党政不分”的错误,大谈加强党的建设需要坚持民主集中制;或随心所欲地大讲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民主集中制等。(2)注意审题干。分清每则材料的层次,提炼材料的中心思想,分析材料间的关系。如1995年辨析题第33题,“辨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可以概括为‘世界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和‘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分歧。”造成该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审材料能力差,一方面不理解题中两句古语的含义,不懂得前者承认变,后者否认变,以致不少考生只见“事”与“道”,把它看成一为物质,一为精神,因而大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另一方面,不懂得“概括”为何意,亦不知题干中“概括”太片面,因而造成失分。(3)注意审角度、审要求。要以考题的角度、要求,去确定回答各问的知识层次、论点和重点以及联系哪些实际和材料并形成答题的思路或提纲。如1996年第32题的主要命题角度是“农村经济发展”,不是“国民经济发展”。因此,命题材料中的“无工不高”的“工”是指乡镇企业,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业;试题考查的知识范围是乡镇企业知识,不是工业知识。高考中不少考生审不住这一命题角度,用工业知识答题,使答案跑题。

二.注意规范。
   要规范须做到:(1)题型规范。《考试说明》中所示例的五种题型及考查的要求,是高考政治科七种能力考查的载体。由于它们的要求,是高考角度不同,语言组织格式、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要有所差异,有所侧重。总体要求是观点突出,论证有力,语言精炼述清。(2)语言规范。我们知道,应试主观性试题有别于客观性试题,阅卷老师的态度和意见是衡量答题优劣高低的权威,也是唯一的评判。因而,应试作答时就不能不考虑如何才能给阅卷老师良好的第一印象的问题。当然,能够取悦于阅卷老师,能够博得阅卷教师的赞评、好感,主要应得力于考生的知识、能力和觉悟。不过,流畅的语言、优美的文字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我们把“原理、要点、逻辑性”等视为政治答卷的“硬件”,那么语言书写规范则为“软件”。提高政治答卷的“软件”水平,主要宜从三方面入手:其一是做到字体工整,语言流畅。如果字迹潦草不易辨认,句子颠三倒四,这令人遗憾的“第一印象”势必会对答卷的“命运”产生灾难性影响。其二是文字正确,不漏字不漏句。一分错别字“此起彼伏”的答卷,极易令阅卷者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从而影响成绩。其三是要用政治术语,以教材的语言特色为基准,或直接套用,或综合归纳,切实按照《说明》要求的“恰当使用政治、经济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地去表述”。

三.注意保持心态。
   解答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考生在做题时,由于试题的难易程度有高有低,往往相伴产生不同的心态。具体地说有:
(1)畏难心态。考场上,有些考生在遇到未曾见过的问题,或者碰到难题时,缺乏攻克难关的信心和勇气,往往产生畏难心态。事实上,几乎每个考生在前面的做题中,都难免有“翻船”之处,对此,要尽量展开思维,不轻易放过,能得1分就拿1分,对这上面失的分,也要尽力从自己的优势、长处(题的步骤、文字的规范等)上得到补充。
(2)慌乱心态。有些考生在解答题时,思维一旦受阻,极易烦躁不安,但又急于尝试,尝试失败后进一步加剧了烦躁情绪,导致思维混乱而无法答题。与之相反的是另一种心态——冲动心态。产生这种心态的考生是对试题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后,自觉豁然开朗,略有眉目便不愿再多思细想,从而产生亢奋情绪,被喜悦冲昏了头脑,审题粗疏,做题马虎,造成失误。
(3)胶着心态。高考与平时不同,不会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对某一个问题“百思而得其解”。因此在答卷过程中,遇到“硬骨头”时千万不要被它缠住,应先采用绕开走的办法,待最后检查全卷时,采取发散思维去对付,说不定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景。做题时间不够时,舍得丢“卒”保“车”,当有所不为,原则是扬长避短,“先抱西瓜,后捡芝麻”。总之,考生在做题时都应注意尽量发挥自己的长处、优势,随机应变,先要注意“开门见山”迅速准确地答好2—3个熟悉的基本题,使自己产生“旗开得胜”的快感,起到“推动器”的作用,促进思维、心境进入最佳状态;然后狠抓中低档题,先熟后生,不断扩大激励的正效应,从而取得优异成绩。

四.注意利用最后10分钟。
   一般地说,考生在解答完试卷后往往还剩10分钟自然要用在试卷的检查方面。这一工作应遵循两个原则:(1)是从内容上讲,宜立足于“广种博收”,而非“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原则,即把宝贵的10分钟用于通览全卷,以使每个题型中可能存在的由于紧张或疏忽而造成的失误得到及时改正。因此,只有认真细致、科学解答、仔细检查,才能使失误降到最小限度,也才能在众人中略胜一筹,取得最佳成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