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西安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西安家教网  >  刘老师主页  >  刘老师的文章
家教刘老师的文章列表
一、动与静 [初中物理]
发表于:2010-10-28 阅读:59次

一、动与静

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多媒体播放设备、机械运动演示课件等

【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 知道运动和静止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3) 知道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类型;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例分析、对比、交流与讨论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 教学重难点 】

  运动和静止的关键取决于参照物。

【 教学过程 】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一、机械运动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运动世界。并提出问题:运动的共同特点是什么?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运动?

  观察画面(或者动画)。画面上的内容有:神舟号升空、车辆行驶、大雁南飞、雨从天降。

  学生讨论得出结果: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

  学生再举出一些运动现象:天体运动(如地球围绕太阳转动)、大气和水的流动、人跑步……

  通过观看图片和动画以及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物质世界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整个世界都在运动。 而最简单又最基本的运动就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这种运动就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学生明白运动的定义与基本特点。

二、参照物

  用历史词句设疑,提出问题:到底是谁在运动?

  用多媒体展示词《浪淘沙》的画面: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却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展示东晋医学家葛洪的句子: 见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

  (设计船在两岸有山的江中行驶的动画以及月亮在云中移动的动画)

  学生观察

  画面1:一艘船在江中行驶,看到两岸的山都向自己走来,仔细看却是自己乘坐的船在行驶。

  画面2:看到夜空中的云在向西方运动,可是有人说是月亮在向东走。

  学生讨论,有的说山在运动,有的说船运动;有的说月亮走,有的说云在走。产生疑问。

  再展示一幅生活中常见的画面:几个同学送一个同学坐火车回家。

  学生看到画面:几个同学送小明乘车回家。列车徐徐地开动了,小明静坐在靠窗的位置,望着同学们渐渐向后退去,同学们也与慢慢远去的小明挥手告别。

  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小明远远离去,小明却看到同学们向后退去,究竟是谁在运动呢?

  学生讨论:

  甲:我觉得同学们说得对,小明随车走了!

  乙:那么为什么小明觉得同学们向后退了呢?肯定也有道理……

  学生继续讨论,会得出各种各样的道理和原因。

  老师提示:大家说得都很对,但是我们每个人说谁在动都是有一个标准吧!你们是以谁为标准得出小明或者同学们在运动的呢?

  大家讨论说出各自的标准,同时也明白了其他同学的说法也是正确的,只是与自己选取的标准不一样而已。

  通过这个日常生活中的画面以及学生的讨论,使学生明白: 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一个标准物,这个标准物叫做参照物 。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发生变化,则称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同学们明白参照物的定义以及怎么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以刚才小明的例子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再让学生们判断刚才两句诗词中描述运动时各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加深对参照物和运动的理解。

  小明静坐在靠窗的位置上,是以 ___________ 为参照物;望着同学们向后退去是以 ___________ 为参照物;而同学们看到小明远远离去是以 ___________ 为参照物。

  学生们发言描述各自选的是什么为参照物。

  得出结论: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个事实叫做运动的相对性

 

  再提出问题:为什么小明和同学们选取的参照物会有所不同呢?为什么送他的几个同学选取的参照物都是一样的呢?

  学生们讨论,最后得出小明和同学们选参照物不同,而同学们选参照物相同,是因为他们那样选取参照物后,自己对于运动的描述方便(或者得出类似的结果)。

  得出结论:参照物的选取应根据需要和方便来定。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学生知道该怎么选取参照物。

  展示动画:“中星20号”同步通信卫星在太空中遨游,让同学们判断运动情况。同时进行情感教育。

  观察:“中星20号” 同步卫星静止在地球赤道上空,又随地球一起在太空中遨游。

  卫星静止在赤道上空是以 __________ 为参照物,又随地球一起在太空中遨游是以 ___________ 为参照物。

三、运动的分类

  展示一系列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他们的运动路线。

  观察画面:

1 )儿童乘坐的小船沿直线下滑;

2 )观览车缓慢地做圆周运动;

3 )过山车在弯曲的轨道上飞驰;

4 )空中飞艇边颠簸边转圈。

  学生描述运动的路线情况。

  老师概括总结: 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叫做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叫做曲线运动。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实例。

  学生举出各种自己熟悉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明白很多实际中的运动都包含着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四、课堂小结

  通过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

  1. 物质世界都是在运动的,最简单的运动就是机械运动。

  2. 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必须选择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

  3. 知道机械运动有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之分。

五、课堂练习

  发展空间中没有做的练习

【 实践活动 】

  通过观看电影、电视剧或观看有关机械运动的录像,用学生们感兴趣的影视方面的题材激发大家的兴趣和想像力,说明相对运动这个简单的物理知识在现实中也是有很大用处的。摄像师要以什么为参照物才能拍摄出我们平时在电视中看到的画面。学生课外收集相关资料,做一个小报告。

【 课后作业 】

  学生活动手册的练习。

【 教学反馈 】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自主探索的过程。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机械运动录像片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在观察中思考、学习。使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发表于:2010-10-28 阅读:26次

物理这门自然科学课程比较难学,靠死记硬背是学不会的,一字不差地背下来,出个题目还是照样不会做。随着课改大面积的深入推进,各地中考的题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2006年是新教材中考的第一年,在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方面的考查应有所体现。笔者研究了近几年来、特别是近两年来全国各地省市中考题,预测今年的中考热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应注意的问题以供老师、同学们复习时参考。

  一、复习要点

  1. 抓住基础知识。中考试卷中易、中、难的试题比例为3:1:1,对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考查应是中考的重点,但近年来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形式发生了变化,最主要的变化是摒弃了考查死知识的做法,而要求能在具体事件中辨认出该知识或规律。为此学生要做到复习细致,在广度上力争不留漏洞。

  2. 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中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那些最常见的生活现象最可能成为命题的素材。例如:去年涉及的“指甲刀上的杠杆、自行车上的力学”等。复习时同学们应在近两年的相关题目中了解此类题的出处、分类和答题技巧,更主要的是发现不懂的问题多亲自去做、去看、去想,快速提高自己的观察、分析能力。

  3. 重视开放型物理题的训练。《考试说明》中提到:考卷中要设置适量的开放性和综合性题目,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对于此类题目因初中知识程度有限,只能是浅层次地开放,首先要放下畏惧心理。从近两年物理命题中可看出,开放型物理题大致可分三类,即条件开放型、结论开放型、条件和结论都开放型。对于开放型物理题常常没有现成的解答模式,而是要利用发散思维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分析。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练习中重视一题多解,不能浅尝辄止。

  4. 加大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实验技能的提高。近几年中考物理题中科学探究及实验题的数量及分值呈上升趋势,掌握科学探究及实验题的类型及要求是解答试题的关键。科学探究及实验题的类型主要有:(1)考查对问题实验过程的感悟;(2)考查各种仪器在科学探究及实验中的作用;(3)考查科学探究中对实验数据的处理;(4)学生用一定的物理方法来探究实验;(5)学生自主设计性实验。此部分的复习方法应在掌握一定的物理研究方法(尤其是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系统全面地复习每个实验及相关的基本内容,然后带着疑问走进实验室进行科学探究,反复操作练习,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弥补知识上的不足。

  5. 提高收集、分析和处理的能力。生活中源随处可见,各种商品的说明、须知、用法及列车时刻表等都向人们提供着,善于迅速从资料中选择出自己需要的是人们在生活中应具有的能力,因此近两年围绕铭牌、说明书、数形结合——物理图象等命出了一些类题,应引起重视。考试中的给予方式可以是图表或文字,同学们要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大致步骤,平时培养较强的阅读能力,收集有益的能力,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

  6. 在普遍复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应把所学知识再分成专题进行复习。复习时要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前后所学的知识相互迁移,连成线,织成网。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摆脱“学科本位”思想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热点问题

  通过观察总结近两年的各地中考试卷,发现热点主要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关注最新科技发展,例如磁悬浮列车、火星探测器、神舟飞船等;(2)关注时事新闻;(3)关注估测能力,例如估计考场温度、估计自己上三楼的功率等;(4)关注问题的提出,例如试卷上给幅图片,让你针对图片所画内容提出一个与物理知识相关的问题并解答。

  三、题型结构

  1. 近几年物理题型的显著变化是多了定性的简答题,少了定量的计算及死套公式的试题。学生对于陌生的简答题普遍存在着不知如何着手,解答不得要领的毛病,再加上简答题的题目很多,出题方式灵活,给中考复习带来一定困难。这里将这种题目的分类及解答方法简叙如下:

  (1)纵向分类。按照课本内容逐一理解概念,把题目归为:力的问题、运动问题、光的问题、蒸发问题、液化问题、浮沉、杠杆、安全用电问题等等。每类题目都有各自基本的答题模式。(2)横向分类。据解答方式不同,可把简答题分为:直接叙述题、用数学语言帮助解答题、需用图帮助解答的问题。对于此类题目学生要认真体会答题的顺序,理解每条答语与题目的联系,多做几道题目,多比较答案就能创造性地答好问题。

  2. 科学探究方法的考查“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获得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就是——科学探究。

发表于:2010-09-29 阅读:223次

1) 找到“题眼”,转化成物理语言。

(2) 链接知识点。

(3) 结合题意分析解释。

[转载]中考简答题的答题思路方法

 

例题1  如图1所示,为什么用剪刀的A处比B处容易剪断物体?

(1)题眼:“容易剪断”——用力小或省力

(2)链接知识点:杠杆平衡条件。

(3)结合题意解释: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当动力臂l1和阻力F2一定时,阻力臂l2越小,动力F1就越小, A处到支点的距离比B处到支点的距离短,阻力臂也就越短,所以用剪刀的A处比B处容易剪断物体。

 

例题2.生活有“爬得越高,跌得越重”之说。当地面垫有较厚松软物体时,就可避免跌得严重问题。试利用功与能的关系等物理知识分析其中的道理

(1)“题眼”:“跌的严重”——人受力大

(2)链接知识点:功、能、功能关系(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具有的能量就越大)

(3)结合题意解释:同一物体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则做功的本领越大。当同一个人从同一高度下落重力做功相同,落到较厚松软物体上时,对松软物体做功使其形变较大,根据W=Fs,人对松软物体的作用力就较小,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则人受到松软物体的撞击力也较小,避免了跌的严重。

 

例题3.如图2所示,国际比赛中,撑竿跳高的记录能超过6m,比普通跳高的记录高得多,这是为什么?

(1)“题眼”:“高的多”——高度大。

(2)链接知识点:重力势能大,克服重力做功多

(3)结合题意解释:撑竿跳高时,人和地对杆的作用力使杆发生形变而具有较大的弹性势能,比普通跳高时人踏地时获得的弹性势能大的多。杆在恢复形变时对人做功也较多,根据W=Gh,在重力G相同时,W越大,高度h越大。

 

例题4  有一种电热水器里面有两根发热丝,单独将其中一根接入电路时,热水器中的水经5min沸腾;而只将其中的另一根接入该电路时,同样的水要经10min沸腾。你认为可能是什么原因?说明理由。”

(1)“题眼”:“热水器中水沸腾”——电热丝放热。

(2)链接知识点:焦耳定律

(3)结合题意解释:电阻丝接入同一电路,电压相同,根据焦耳定律Q=I2R t=U2 t/ R可知:烧水时间不同可能是电阻丝的电阻不同导致。烧开同一壶氺,需要的热量相同,电压一定,烧水用时间长,说明所用的电阻丝电阻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