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杭老师的文章列表 |
---|
浅谈如何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学术论文]
发表于:2013-10-24 阅读:54次
摘要:本文针对现在不少中学生不喜欢数学,害怕数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通过把握心理,热爱学生;巧设悬念,精设情境;精选例题,探究技巧;开展竞赛,反馈学习效果等方法培养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学习兴趣 ;培养 ;中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A
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杭飞 近半个世纪以来,数学越来越深入的运用到各行各业中,尤其是与计算机技术结合以后,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空间拓展,日益成为一种“技术”参与到实际问题中.兴趣是指人对认识和活动的需要的情绪表现,是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而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的认识倾向.对数学知识的内容和对数学思维方法的兴趣越厚,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保持的越长久[1]. 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把握心理,热爱学生,激励学习兴趣 [2] 教学中多找学生谈心,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经常参加学生的一些集体活动,让教师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特别是对一些后进生,教师尤其不能动辄训斥,应该循循善诱,注意爱护他们的自尊心,要经常运用表扬奖励的手段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使他们从怕上数学课直至爱上数学课,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较浓的学习兴趣[3]. 在我进入初中实习的时候,由于后来的几次上课,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今天讲课时,我的指导老师不在,那么今天的课堂气氛就会非常活跃,但如果数学老师坐在后面,就会明显感觉到整节课上的都非常的拘束,没有了以前的畅所欲言.那时我明显感觉到学生好象很害怕这位老师.课后与他们交流才知道其实这位老师也是今年刚接手他们班的.由于上界的学生说这位老师很严肃的,所以学生都怕他,课上不敢举手发言,作业做错了也不敢问,所以学生对于这位老师始终有种惧怕的心理.而学生对于我这位实习老师却显得有些亲近,学生觉得我不是很严肃,比较容易相处. 不论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但此时我却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对于任课老师的印象往往会给他这门学科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此时一定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将学生对任课老师的兴趣转化成对所学科目的兴趣,利用原有兴趣进行迁移.最好的证明就是每次我的课堂作业交的人数总是多过指导老师,虽然有不少错误的,但是总比不交作业要好很多了.对于他们的错误,我没有责骂,只是微笑着对他们说,下次不要再错.改作业的时候发现有不少同学作业错的一塌糊涂,当他们来到办公室的时候心里都很害怕.这时我明白,千万不能再责骂他们.于是我拿着其中一个同学的作业对其他老师说:“现在的学生写字比我们以前好多了,看看这几个,虽然作业做的不太好,但字写的还不错呢,可以参加一个写字比赛了.”有了其他老师的响应,刹那间那几个学生的表情舒缓了许多.后来,我们班的学生虽然作业仍是出错,但字迹工整,因此我的心里多少还是有点安慰的.因为我喜欢这个职业,喜欢这群学生,所以我不愿他们总是苦着脸来学习.现在,他们因为喜欢我,所以不再讨厌数学,因为喜欢我,所以不再害怕交作业,因为喜欢我,所以我的课堂不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学习本就是师生平等相待、互相协作、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因此,老师对于学生的热爱以及学生对于老师的喜欢往往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只有把握住他们的心理,进行巧妙的激励,才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巧设悬念,精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2]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创设情境是指在新奇未知事物刺激下,学生认知中突然提出问题或接手教师提问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作为自己学习活动目的的一种情境.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当感性输入的信息与人现有的认知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的不符合时,人的兴趣最大,因此,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能有效的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念气氛[4]. 例如,我在讲图形平移的时候,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导入:首先请同学们对下列现象进行分类,看它们属于物体的什么运动? 1. 乘坐电梯 2. 电风扇的转动 3. 传送带上的物品 4. 风车转动 师:我们先请第一组的闵祥来回答,第一个属于物体的什么运动? 生:平移. 师:其他组的同学呢?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好,现在请第二组的丁哲来说一下,第二个是物体的什么运动呢? 生:平移.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呢? 生:应该是旋转. 师:很好,这个应该是旋转哦.那第三组的同学,下面一个是物体的什么运动呢? 生:平移. 师:对了.那第四组的人看一下最后一个. 生:是转动. 师:很好,大家都很聪明哦.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图形的平移?请大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做这样一件事. 师:请大家把自己手中的三角板沿着刻度尺向右移两厘米,再向左移三厘米. 下面我将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因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而且不枯燥,所以学生都愿意自己动手去感受这样一个过程,正因为他们去做了这样一件事,这节课的前两个教学目的就完成了,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学习数学有时候也不那么难,学习数学也是很有趣的. 三、精选例题,探究技巧,增加学习兴趣[2] “题”是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培养技能,巩固知识,需要做题.我认为课堂上最能吸引学生们注意的是老师们用一些巧妙的方法解题或用多种方法解题的时候.好的解题方法不仅能事半功倍,而且还能促进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伴随着巧解题目成功的喜悦,又必然激励学生去进一步攻克新的数学难关,使学生在“求技巧—兴趣—求技巧”的良性循环中对数学的爱好得到加强.利用这些例题让学生互相研究,积极思考,互相启发,从中找出规律和窍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加快解题速度,又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5]. 这次我实习的是初一,由于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几何,对于第七章的内容显得十分困难.学生不会把数学语言转化为几何语言,而且这也是他们第一次用逻辑推理来证明一些题目.我在上“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第二课时的时候,我主要讲了两个例题. 例
师:首先请大家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同桌讨论一下. 师:好,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他的解题思路. 生:因为 师:好,现在老师把他的数学语言转化成几何语言写在黑板上. 例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要想推出平行无非是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以及同旁内角互补.而题目的条件是给的互补,我们就要看 师:现在请大家自己在随堂作业本上写一写,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给大家看一看. 其实这是两条运用相反思想的题目.第一个是根据平行的条件推出平行的性质;而第二题则是相反,要想退出平行则需要找出对应的同旁内角互补.对于这两条例题,我首先让他们自己思考,然后同桌讨论,最后 请一位同学来说说他的思路.然后教室在黑板上一步一步的写出证明过程.在这两个例题讲完之后我为学生做了这样一个总结:如果要证明直线平行,就要找出相等的同位角或内错角或互补的同旁内角;如果要证明角相等,就要看图中是否有平行线.然后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结论做了这样一道题:如图,请你补充一个条件, 使得
然后请了四位同学分别把他加的条件以及证明过程写在黑板上,而我所选的这四位同学所加的条件是各不相同的.在这节课的最后,我留给学生这样一道思考题:木工师傅要判断这样一块面板
这题的解题方法很多,最重要的是这题可以让学生互相研究,拓宽思路,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今天的知识.最重要的是这个知识可以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使学生明白原来学习数学是有实际的功用的,这样就进一步的加深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开展竞赛,反馈学习效果,稳定学习兴趣[2] “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在数学学习中,充分利用好中学生求知欲旺、好胜心强特点,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可针对中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练习时可采用以:口答题和强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通过课堂提问、课堂作业等多种形式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评比学生的思维敏捷程度,考察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解题思路和技巧.运用这些形式能有力地稳定学生的学习兴趣[6]. 我在小学以及初中都实习过,最大的感触就是:小学生上课积极发言,而在初中,上课提出一个问题,基本不会有什么人愿意举手发言,就算他知道,他也不愿意说出来. 我在初一上的第一节课被我称之为所有实习以来上的最烂的一节课,因为整节课就我一个人在讲,学生根本不愿意互动,那节课是我一个人的独角戏.后来我想了个办法,那就是比赛.我告诉他们在我实习期间我会为他们进行一个比赛,分为两组,比赛的内容分为课上积极发言,课后作业,以及练习课的情况,最后总分最高的那组会得到一个小礼物.我永远忘不了那天,那是这个比赛开始的第一天.我刚到教室,就有人问我:“老师,是不是今天就开始比赛了?”我说是的.我记得我刚问了一个问题,就有好多人举手,我简直受宠若惊.一节课下来,我发现这节课上的要比我想象的好很多.那节课我上的是图形的平移,布置得课堂作业是自己画一个 课堂作业的评比时一个星期一次.在一个星期内,作业全是优的学生可以为所在的组赢得一分.课上发言主要是看发言的同学的正确率来算的,回答正确加一分.而练习课,我自认为教的很好.因为练习课不是我在讲,而是学生讲,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最喜欢上练习课,因为可以拉开分数.我的练习课会准备难易程度不同的习题.首先我会在黑板上写下四个题目,全是简单的.然后由各组自己选人上来写,我会事先告诉他们每人只能上来一次,显示简单的题目,然后是比较难的,最后是两个思考题.在比赛过程中,会从两大组中各选两人上黑板书写,写好后,进行判断,正确的加一分,错误的则由另一组来改正,直至正确为止.我最喜欢看到的是最后一步的比赛,那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我出的最后两个思考题通常都是由课代表和班上一个很调皮但却很聪明的学生来做的.首先我会把两条题目都写在黑板上,然后大家一起考虑.这时有谁最先会写哪道题,就赶紧上来写,那另外一组就只有考虑剩下的一题了. 在上“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练习课时,我最后的两道题难易程度有点不一样.最后是课代表先上来选的,虽然最后两个人都做对了,但加分多的却是另外一组.因为另外一题比较难,课代表是有优先选择权的,但他选择了比较简单的,最后我让他们自己判断谁加 总之,除了以上几种常用的方法外,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还有赖于数学教师的精心培养和细心呵护,只要我们每堂课都挖掘出一些数学趣味因素,从而使数学课堂高潮迭起,妙趣横生,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其乐融融,从而达到“有趣的数学”,“快乐的学”的最佳境界[1].
参考文献: [1]尚春红.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大视野,2009,1:76. [2]高桂荣.浅谈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新西部,2008,4:194. [3]陈国斌.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5(2):9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7~79. [5]任俊香.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考试周刊,2008,7:173. [6]张发新.培养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甘肃教育,2003,10:97. [7]王振宇.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2(3):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