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北京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北京家教网  >  小魏主页  >  家教文章专栏  >  近代史应该怎么读
家教小魏的文章专栏
近代史应该怎么读
发表于:2013-09-11阅读:155次

 中国近代史,即1840年至1949年这100多年的历史。从近代到当今,研究近代史的人很多,因为这是一段对于无数中国历史学者来说刻骨铭心的历史。它带给我们屈辱,也带给我们近代文明;它让我们沉入低谷,也让我们有了复兴的希望。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树立一种什么样的历史观,来解读和学习这段历史呢?


 


首先想借用黄仁宇先生一个很有名的史学观点:大历史观。而笔者也认为,这种观点对于中国近代史甚至中国历史的研究,是有益的,也是理性的。


 


在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化中,我们经历了很多种社会性质和结构的变化。而在研究每个个体事件的影响和性质时,我们传统研究者总是习惯性的将民族性和阶级性摆在首位,而忽视了每个个体事件对于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影响甚至中国社会的走向。比如我们从传统意义上来讲1840年的鸦片战争,首先在教育当中灌输的思想就是屈辱和腐败,整体评价就是一个差评。但是我们拿到今天的全球史观来看,鸦片战争虽然是屈辱的、失败的,但也是开创性的、积极的。有了鸦片战争,近代中国人终于知道睁开眼皮看世界了(虽然眼皮睁得还不够大),终于开始融入近代文明的大家庭了。这是当时的屈辱,确实我们后世的幸事。而进一步讲,鸦片战争开始带来的一系列近代思想,包括民主共和精神、宪法精神等新思想学说的传入,近代中国人愈发地开始成为这个国际大家庭的一份子了。没有鸦片战争,就没有近代科技文明的大传播大发展,就没有新思潮的引入,就没有一次次的启蒙运动,就没有近代中国的诞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笔者认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是研究和分析历史及其事件的理性通道。


 


另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历史学者们总是愿意将民族大义和历史进程对立开来,即“洋人就是入侵、失败就是屈辱、合约就是无能”。但在新时代崭新的历史观下,这种史学观已经越来越不适合时代和氛围的要求。首先,在近代史当中,我们应该知道,在当时的社会和国际背景下,整整一百年的近代史窘境,不是单单的晚清政府造成的,推而广之,是中国几百年制度造成的,追而溯之,是中华几千年文化和传统民俗慢慢累积下来的,而绝不是简简单单某个皇帝或者某个统治者造成的。这是向前看的大历史观;再向后看,以鸦片战争为首的中国近代史的每一次抉择、每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而不是非黑即白的“胜利、屈辱”。


 


在目前的历史学教育当中,特别是大学中全民必修的《中国近代史纲要》当中,斗争意识鲜明的风格非常不利于学生们历史的学习——甚至这本书的主管部门都不是历史学科,而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室。我想,学习历史,无非就是一个增长智慧增长见识的过程,是一个从盲从到独立思考的过程,而不是愈来愈单一思维的人。可遗憾,从当初自己学习历史,到现在偶尔教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最底层最低端的历史爱好者来看,我们的历史解读、历史教育存在令人胆寒的偏差。从小的意义上来讲,这种教育不利于历史史实的传播;从大范围上说,这种黑白颠倒的历史教育会误导民族。而相对于古代史,近代史由于政治等原因,存在误区较大,部分史实较为偏差。这是一个很不好的历史文化,与理性独立的历史精神南辕北辙。在这两年的辅导过程中,我愈来愈发现高中学生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认识,往往仅仅是一面的、定性的、黑白分明的,这不是历史的精神,也不是历史教育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这种近代史教育,无疑使隐患巨大的。


 


因此笔者认为,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国历史上最独特、最值得吸收教训的一段历史,研究它、分析它也应该用独特、理性的史观来看、来分析。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史,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该越来越用人文的、全球的、细腻的史观来发掘在那个特殊条件和时间背景下的每个中国人的心里和选择,而绝不是仅仅用阶级斗争和非对即错的简单粗暴的历史观来界定孰是孰非,这是新时代下每个历史研究者的信条,也应该是新时代下每个普通中国人读历史、看历史时的心理底线。不纠结个体事件的对与错;而放在宏观的大历史条件下考虑整体利益,抛弃党派和思想的束缚,予以客观、详实、全面的阐述和传播。


 


历史同哲学一样,都是让人聪明和睿智的学科。而在这个前提下,理性历史观的引入和传播,可以增加读史人的思维参与,可以开阔思路,给每个历史参与者思考和遨游的空间。对于一段历史,特别是让中国人追问的中国近代史,不去追问它的阶级属性和什么,只求还原和思考当时人的选择、人的思考,追求它在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我想,这才是历史的真正意义所在。


  


                                                                                                                            小魏                                                                                                               

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