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佟老师的文章列表 |
---|
英语:怎么学?怎么教? [学习经验]
发表于:2014-11-05 阅读:58次
英语:怎么学?怎么教? 如果没有疑惑,你是不会看这篇文章的。所以,就让我们从你可能最关心的问题开始,一个一个地解说。 本文的内容基于笔者的阅读和个人的学习、教学经验。个人经验当然是有限的。但是,对于语言学习的科学研究已经有了很多重大发现,而且在优秀的学习者和教师已经总结出来的大量经验中,有许多和科学研究的结论是符合的。 本文就是对这些成功经验和科学研究的一个尽量简要的总结。之所以要尽量简短,是因为说到底,外语学习也就这么回事,道理简单得很,没必要长篇大论。时间要留给每个人根据这些道理自己去试验、去调整。 文末列有主要的参考书,如果你也想做英语老师,可以看这些书。 1.为什么要学英语? 请记住,这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怎么学是次要的,为什么要学才是第一位的。 动力好比是心脏,方法好比是大脑。 答案有很多,学业、考试、工作、社交、炫耀、娱乐、旅游,等等。但只有你自己能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你没法回答这个问题,那么就别学了。 如果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那么你也可以往下看。学习方法如果恰当,应付考试也会轻松一些。而且,许多技艺只有到你掌握之后,才会显示出它的价值,英语技艺也是其中之一。 2.为什么有人学得好,有人学得不好? 答案就在第一个问题里。 学得好的人都觉得英语对他们是个有用的工具,是发自内心地想学好。学得不好的人都没觉得英语对他们有什么用。比如,同样是应试教育,有的人就是觉得考试成绩对他们来说无所谓,上不上大学、上什么大学都无所谓,因此当然就学不好。 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学英语也是同样道理。一般来说,你想学得多好,你就能学得多好。你可以想象当你学会英语之后,除了考试之外,你能用英语干些什么事情,这就是你想要达到的水平,这就是你学习英语的动力。 3.为什么有人学得轻松,有人学得累? 这个问题可能比前一个问题更重要。 谁都想在考试中得高分,但不是谁都能够得到高分的。得高分的人,都是有意或无意间在学习中遵循了某些正确的规律,所以学得轻松。违反学习规律的人,不仅学得累,而且学得不好。 学得轻松,一个小时的时间觉得很快就过去了。学得累,每分每秒都是煎熬,学一个小时的效果还不如别人的一分钟。 你可能会说不怕学得累,只怕学不会。但是,学得累常常会让你中途放弃,而一旦放弃,就肯定是学不会了。 4.外语学习有哪些规律/原理? 以下的这些基本原理,都用成语的形式来作为标题,因为成语是古人经验智慧的总结。成语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们有用、有价值。今人和古人的区别在于,借助科学研究,我们不仅可以知其然,而且还可以越来越多地知其所以然。 本文不介绍科学研究的结果,因为这涉及到很多术语,而且对于具体的学习方法来说帮助不大。对于英语学习来说,科学研究的主要作用是让我们知道正确的方法为什么正确(以及错误的方法错在哪里)。有兴趣的读者和不相信本文观点的读者,可以自行查阅文末的参考书。 4.1返璞归真 这是所有原理中的第一原理:向小孩子学习。 小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是:父母不厌其烦地说,他们不停地听,努力去搞懂意思,听得懂听不懂都没关系,而且越是听不懂的,就越是有兴趣,而对于能弄懂的材料,则乐此不疲地反复听、看、读(比如动画片、相声、歌曲、故事)。 小孩子学习语言的顺序是:先听声音、看场景、看动作,然后开始说话交流和阅读书报(先是漫画、连环画,然后逐渐过渡到纯文字的书),最后再写文章。 4.2根深叶茂/耳聪目明 听力是最基础的“童子功”。这里的“听力”不是指全部听懂意思,而是指熟悉语音语调,能够分辨出语音的细微差别,并能够在一段话中切分出表达各个意思的部分。 对于记忆机制的科学研究表明,发音、拼写、语义理解、语法规则识别都依赖于这种最单纯的听力。 科学研究还发现,这种最基本的能力在大约6岁之前是极其强大的,但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弱,而且还会受到母语声音的干扰。所以,开始学习外语的年龄越大,就越要重视训练听力“童子功”。而且,在这个时候,准确的发音可以反过来纠正听力上的错误(但是,错误的发音也会加重听力上的错误)。 不过,还是有很多人在少年期之后学会了外语,并且科学研究也证实了我们的大脑有着极强的可塑性。所以结论是,只要方法合适,任何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能学会外语。 4.3循序渐进 有两类顺序:语言学习的总体顺序,学习具体材料的顺序。 对于前者,正确的顺序就是小孩子学习语言的顺序。 在水烧开之前,不能关火。在学到你想达到的水平之前,不能停止学习。 对于后者,在理解学习材料的绝大部分内容之前,不要去学习新的材料。 需要逐渐提升听看读的材料的难度,其中,“逐渐”和“提升”是有矛盾的,要掌握好前进的度,也就是“火候”要适当,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畏缩不前。 帮助理解的办法有很多。 原则之一是听读结合,听那些有文字材料的东西,读那些有相应录音的东西。 原则之二是利用那些能够调动起各种感官的材料,比如带文字材料的录音、带字幕的录像、有优美背景音乐的纪录片、情节吸引人的说书或影视剧。 原则之三是利用已经熟悉的背景知识。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集中于某一个知识领域(比如恋爱心理学、创业管理、外语学习、理财投资、欧洲足球或美国篮球)、某个新闻热点、某一种特定的场合(比如职场、婚恋、家庭、旅游)、某一个作家或演员、某一本小说(最好是长篇的)、某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或纪录片、某一套教材。 对于已经理解的材料,可以适当重复几遍,但不需要重复太多遍,因为只要循序渐进,新的学习材料中自然会包含一些过去学过的东西。 4.4趁热打铁 英语学习最好有一个强化阶段,对于初学者尤其如此。与其每天学半小时,连续学一年,不如每天学两小时,连续学三个月。 4.5胆大心细脸皮厚 敢于接触略有难度的材料。认真理解材料内容的意思。厚着脸皮去交流,不怕说错或写错,不懂就问。 4.6熟能生巧 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身体训练,主要训练的器官是耳朵和口舌。训练会让人感到有些疲劳、有些枯燥。熟练之后,就会顿悟。 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是需要花时间的,时间的长短因人而异。如果学生的动机强烈(所以愿意花时间)、方法合适(所以效率高而且信心足),一般在半年到一年之内就会达到中级水平,最主要的标志就是不再害怕英语,不再需要老师(不需要搀扶就可以自己走路)。 4.7津津有味/有声有色/情景交融 减少疲劳和枯燥的主要办法,就是找到适合自己兴趣和目前英语水平的学习材料。 在学习时,调动起所有的感官知觉、记忆、想象力、感情,把所有的精神能量放到学习活动中去,努力去理解学习材料的意思。 这首先需要调动起积极的情感,音乐、美景、美食、美人都可以,但也不能因此而分心。 4.8专心致志/全神贯注 高质量的一分钟胜过低质量的一小时。 身体或者精神觉得疲劳的时候,不太适合学习。小孩子不会逼自己在困倦的时候去强打精神,他们累了就休息。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使你放松和专心。同时,还要考虑你的生物钟,尽量把学习放在你最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段里,或者喝一些提神的饮料,比如咖啡。 4.9因地制宜 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并积极创造条件。比如,可以利用坐地铁、散步慢跑、上厕所等零碎时间学习(注意:不要音量太大损害到耳朵,不要三心二意出交通事故)。 尤其要利用互联网。 4.10因材施教 根据自己目前的英语水平和兴趣方向,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 学无定法,教无定法。 4.11学以致用 用英语去接受新知识,去结交外国朋友,去了解外国文化。 4.12教学相长 做别人的英语老师也是学英语的用处之一。经常出现的情况是,英语总体水平差不多的两个学生也可以互相帮助,因为在具体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掌握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正所谓“闻道有先后”。 5.英语可以自学吗? 当然可以。而且即使有再好的老师,主要也是靠自学。这就像没人能代替你吃饭。 互联网给自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种方便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但有个好的老师进行指导,或者仅仅是有个同伴一起学习,显然更好一些,老师可以帮你可以少走弯路,同学之间可以互相鼓励互相启发。 6.英语需要教吗? 既需要,又不需要。 需要教的东西是如何分辨语音和如何发音。其他的东西都不需要教,因为都可以从书上自学,而且有很多东西(比如某些语法知识)根本不需要下死功夫去学,听得多了、用得多了,自然就会了,也就是“顿悟”。 7.英语老师能做些什么? 首先当然是需要教学生如何分辨语音和如何发音。其次是讲清楚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与学生协商制定学习计划并随时调整,督促学生的学习进度,帮助学生养成适合他自己的学习习惯。最后就是给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听、看、读),并帮助学生理解材料中内容的意思。 英语老师的主要角色是学习咨询师和课程设计师,其次是英语父母或英语伙伴,最后是知识讲解员。 不好的老师会误人子弟,让学生学得累,浪费钱、浪费时间。如果不确定老师的水平,不如跟着由高水平老师讲解的视听教材自学,比如赖世雄系列教材、展望未来(Look Ahead)、走遍美国(Family Album USA)。 8.单词怎么背?语法怎么记? 一般来说,单词不需要背,语法不需要记,因为这些都是熟能生巧的东西,在真实的语境中反复接触和运用就能自然掌握。 字典和语法书不是用来死记硬背的,而是用来作为老师去向它们咨询的。如果搞不懂学习材料的意思,而且觉得非弄懂不可,可以查字典和语法书。查的时候,多看词语搭配,多看例句。 9.口语怎么练? 关键还是“返璞归真”,也就是要有真实的交流需要,比如真的喜欢某个外国人而想交朋友,或者对于某个话题感兴趣而想与别人交流。有什么就说什么,而不要“为赋新词强说愁”。 说的时候,让对方听懂自己的意思是最重要的,语法的精确性和词汇的复杂性是次要的。 如果没有合适的对话条件,模仿跟读(跟着录音或影视剧)、自言自语、写作练习都是很好的办法。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提高外语口语水平的。 附录:进一步阅读推荐 1.深入浅出的外语学习方法入门 1.1《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 作者:漏屋。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 作者是英语培训界的资深工作者。书的内容最初在天涯论坛上连载,内容生动,故事很多,读来令人有醍醐灌顶之感。作者强烈推荐的Rosetta Stone软件非常适合于入门的学生。 缺点是过于推崇史蒂文·克拉申的“可以理解的输入”理论,而且对于语音的基础作用强调不够。 1.2《英语学习的革命——论中国人学英语》 作者:徐火辉,徐海天。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 作者是给英语教师做培训的教授。理论部分很精彩,可见作者对于各种科学研究的熟悉。通过对于最新科学研究的总结,说明并且强调了语音的基础作用。 缺点是过于偏重科学理论而生动性不够,而且过于推崇自创的“原典学习法”。 1.3《外语是怎样学会的》 作者:王初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作者是国内的一流学者。语言浅显易读。强调了在真实语境(上下文、环境)中学习的重要性,介绍了许多实用的技巧。 缺点是理论深度不够,而且没有讲清楚一些技巧的适用范围。 1.4《英语学习的革命》 作者:D.W.。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 作者是国内大学英语教师和优秀的翻译员。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提供了测量自己英语水平的工具,以及对于各阶段水平的学习建议,简明而且实用。 缺点是基本不讲理论。 1.5《把你的英语用起来!——原地复活你放下多年的英语》 作者:伍君仪,刘晓光。外文出版社2013年。 伍君仪就职于媒体行业,北京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临床医学学士,在新浪博客分享自创“透析英语学习法”,分享阅读英文原著的经验和体会。刘晓光就职于猎头公司,在豆瓣网创建“恶魔奶爸的英语教室”,颇受好评,主要思路是通过聆听英语播讲类材料、语音模仿、写作练习、阅读练习来达到真正能把英语作为一个语言工具去使用的目的。 介绍了许多优秀的学习材料,其中的绝大部分都可以在网上下载,所以实用性、操作性强。 缺点是过于推崇史蒂文·克拉申的“可以理解的输入”理论。 2.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2.1《语言家:我的语言探险之旅》(The Linguist, A personal guide to language learning) 作者:斯蒂夫·考夫曼(Steve Kaufmann)。中华书局2004年。 作者生于加拿大,曾经在在巴黎留学,在香港、北京、东京等地从事外交官和国际贸易的工作。自学掌握了11种语言,包括中文、广东话、日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意大利语、瑞典语等。现在创办了一个帮助学生学习语言的网站。 各种经验的实用性强。介绍个人经历的部分也很生动,有启发性。 缺点是理论性不够,而且没有讲清楚个人经验的适用范围。 感兴趣的读者还可以上网搜索作者自己录制的视频“7 secrets of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ing”(成功语言学习的七个秘密,有英文版,也有中文版),以及其他讨论语言学习的视频。 2.2《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 作者:安妮鲜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 作者是两位孩子的母亲,曾经在加拿大生活过,接触到那里的语言教学环境。强调亲子互动和听读优先。强调了字母拼读对于阅读的重要性。总结了选择学习材料的原则,即“兴趣+能力”。 缺点是基本不讲理论,而且适用范围较窄。 2.3《6个月学会任何一种外语》 作者:龙飞虎(Chris Lonsdale)。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 作者生于新西兰,取得语言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学位,来中国从事英语教育和人才培训工作多年。强调了听力训练(“泡耳朵”)的重要性。列出了几个重要原则。制定了一个简单实用的六个月学习方案。语言浅显易读。 缺点是理论深度不够,而且没有讲清楚个人经验的适用范围。 2.4《How to be a more successful language learner》(怎样成为更加成功的语言学习者) 作者:Joan Rubin,Irene Thompson。Heinle & Heinle 1994第二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引进,2009年第二版,附有详细的各章节导读)。 对于学习外语的各个方面(从总体学习规划到各项能力提升)都提出了实用的建议。附有中文导读,总结了全书的精华内容。 3.详细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3.1《第二语言习得导论——对外汉语教学视角》 作者:刘颂浩。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年。 国内最好的一本介绍外语学习相关理论研究的书,内容全面,深入浅出,文字生动。 缺点是对于语音的基础作用强调不够。 3.2《二语习得重点问题研究》 文秋芳 编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对于几个关键问题的详细梳理,文献资料详实。 缺点是仅仅是文献整理,而没有做更深层的综合总结。 3.3《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quisition》(第二语言习得的原理和实践) 作者:Stephen D. Krashen(史蒂文·克拉申)。Pergamon Press 1982(互联网版本2009年)。 本书是对于相关科学研究的最早期的一个理论综合,雄心很大,而且综合得很出色。作者把外语学习的原理归结为两点:可以理解的输入+合适的情绪状态。原理很简单,而且可以解释语言学习中的很多现象,所以对于实际应用有很强的指导性。国内外许多反对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的人都很推崇克拉申。 缺点是由于过于追求理论综合和反对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导致作者提供的理论虽然深刻,但却略显片面。而且由于脑科学的研究在当时还不够深入,所以作者没有强调语音的基础作用。 3.4《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况) 作者:Diane Larsen-Freeman, Michael H. Long。Longman 1991(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引进,蒋祖康撰写中文导读)。 全面详实的教科书。 3.5《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troduction to a general theory》(第二语言学习的条件) 作者:Bernard Spolsk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引进)。 比克拉申更加综合的理论框架,但在简明性方面不如克拉申。 |
英语教师的角色(家长必读) [教学文章]
发表于:2014-10-11 阅读:104次
英语教师的角色(家长必读) 一、外语习得的原理 1、教学的一般规律和语言习得的特殊性 外语教学和一般知识型科目有一定的共同特点,但也有很大不同。 所有教学活动都有两个共同点。首先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最适合学习的心理状态,即放松状态下的警觉。其次是帮助学生养成既符合一般规律、又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也就是说,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不教,让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领进门虽然重要,但师傅毕竟不能代替徒弟去修行。 根据近四十多年发展起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外语教学的特殊之处在于,语言能力的掌握不是靠直接、明显的学习(比如记忆语法、背诵词汇、操练句式),而是靠间接、隐性的学习,或者说是“习得”。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之所以效率低下,正是因为错误地把外语也当做一门知识型学科来学习。 根据这一理论,语言习得的过程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这个过程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是“不知不觉”就学会了语言。当你对接触到的外语语言材料(声音或者文字)很感兴趣而且也能听懂或看懂意思的时候,你会不觉得、或“忘了”自己是在学习语言,而这恰恰就是你学习得最好的时候。而且,你已经获得的语言能力也不是自己能明确意识到的,这只是体现为一种对于语言的直觉,“感觉”应该这么说但不知道为什么,也就是所谓的语感。正是由于语言习得过程的这种模糊性,许多人因为感觉不到进步而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之后放弃了努力,但其实,他们只要再多坚持一些时间,语言能力就会产生一次飞跃性的进步,也就是说,大脑中建立起了一个基本的神经网络,可以用来与外界进行语音和文字的信息交换。而一旦放弃,大脑中原本建立起来的神经连接就会渐渐消失。 语言习得过程的第二个特点是,交流能力会随着理解能力的发展而自动发展,但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几百到一千小时甚至更多时间的听和阅读。当语言能力发生了飞跃性的进步,自由交流的能力就会自然涌现,而在这之前的阶段则被称为“沉默期”。 2、外语习得的原理 其实,间接、隐性的语言“习得”就是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儿童不费很大力气就能“自然”地习得他们的母语。但是,和多数人的常识不同,习得语言的能力并不随着年龄增长而明显减退,而且成年人的知识面更广、记忆力更好,这些都有助于语言习得。成年人(或12岁以上的人)习得外语的不利因素在于对于母语的过度依赖,以及分辨语音能力的下降。 儿童之所以能够“自然”习得母语,主要有两个原因。原因之一在于,语言是满足他们两项紧迫的需要的唯一途径,也就是说,儿童有强烈的动机去掌握一门语言。儿童有认知的需要,他们需要认识身边的环境、探索未知的世界;儿童还有交流的需要,他们需要知道别人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满足这两项紧迫的需要,母语是唯一可以利用的工具。因此,在满足这两项紧迫需要的同时,儿童下意识地、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母语的语言能力。而一旦通过母语建立起了一定的认知和交流能力,因为他们可以从认识世界和与人交流中获得快乐,他们就会不断地使用母语去进行认知和交流活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继续提高母语的语言能力。 掌握第二种语言之所以困难,就在于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拥有了母语能力,没有如此紧迫的需要去学习第二门语言,因此缺乏足够的动力,常常会感到没有必要。不仅如此,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尝试用这门新的语言去认知和交流,还会带来强烈的不确定感和恐慌感,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这就好像是重新经历了一遍懵懂无知的幼儿岁月,这种感觉是很不舒服的。此外,如果老师强迫学生去做超出他们现有能力的语言活动(听说读写),这种不舒服、焦虑的感觉还会进一步增加。结果就是,学生常常放弃继续学习,并且失去学习外语的信心,自我安慰说“没有学外语的天分”。 儿童“自然”习得母语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周围的人(主要是父母)会对孩子说一些儿童可以听懂的话。父母会用比较慢的语速和比较简单的词汇,用动作和表情作为辅助,讲一些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境有关的话,并且耐心地重复。也就是说,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确保孩子听懂他们的意思。 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这被称为“可以理解的输入”:我们只有在理解我们听到或看到的语言时,才能获得语言能力。在理解听到的话时,大脑就在语音信号和实际意思之间建立起了神经连接。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输入”,主要指的是语音的输入,而不是文字的输入。文字的输入只有在基本的听力建立起来之后才能起作用,比如朗读或默读。这是因为,语言的本质是声音信号,文字只是记录的工具,而不是交流的工具(所以才会有文盲的现象,他们能够听说,但不会读写)。在几百万年的人类历史中,人们通过说话来交流,文字的发明只是最近一万年的事情。而在中国,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学习汉字需要的大脑系统和负责汉语听说的大脑系统不同,所以汉字特别难掌握,古代的中国人十有八九都不识字,直到上世纪推广汉语拼音和简化字之后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 除了提供“可以理解的输入”之外,父母一般不会对孩子掌握语言的过程施加强大的压力,不会强迫孩子开口说很复杂的话,也不会纠正孩子的语法错误,这些都使得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处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中。 用一句话来简单总结外语习得的原理,就是:如果在放松的状态下,集中注意力去听懂语言的意思,那么,能够听懂的内容就会成为自然掌握的语言能力。 二、英语教学的实践 以上两个掌握外语能力的有利因素中,对于学生来说,第一个动机的因素是因人而异的,教师的责任是用各种方式尽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而第二个“可理解输入”的因素则是教师的主要责任,因为有趣或有用的内容本身就可以成为学生兴趣和动力的源泉。 因此,对于英语教师来说,他/她的主要角色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提供内容,向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能理解的语言材料,用英语解释、动作表情等各种手段让学生理解听到的内容;其次是调整情绪,尽量降低学生的紧张焦虑情绪,并提高学生掌握语言的动力和自信。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采取的手段有:提供的语言材料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工作场景,语言材料的内容带有一定的连续性(比如故事或影视剧,最近的新闻)以便于学生猜测意思,事先介绍材料的大意,用简单的英语词汇和句式进行解释,辅之以动作和表情,必要的时候用中文解释,等等。 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最佳情绪(自信,放松状态下的警觉),教师可以采取的手段有:提供合适的语言材料,在舒适的环境和合适的时间学习,不强迫学生做说和写的输出(除非学生喜欢做),不做枯燥的句型操练和语法习题(除非学生喜欢做),在学生觉得想要开口说外语的时候少纠正语法和发音错误(除非学生喜欢被纠正),尽量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等等。 英语教师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是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为了让学生能够从阅读中获得可以理解的输入,需要教英文文字的拼读技巧;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对话中获得可以理解的输入,需要教一些控制对话内容、降低对话难度、鼓励对方多说的技巧。 英语教师的附带作用是讲授语法。语法的讲授有两种作用,第一是让学生明确地了解到自己已经掌握了多少语言能力(因为语言能力的获得是缓慢而不知不觉的),从而更有信心学习下去,第二是在陌生的语法现象导致学生不能理解输入内容的时候,告诉学生这种语法现象的意思,为学生扫除理解的障碍。但是,语法基本上只有在语法考试题中才会被有意识地用到,而在日常交流中,除了少数对于语法规则敏感的人,大多数人都不会用学到的语法规则去检查自己说或写的内容。因此,语法是不需要记忆和反复操练的。 和学生使用相同母语的教师,还有一个特别的优势,就是知道母语的声音在哪些地方会干扰到学生的听力和发音。外语学习者经常用母语中相似的声音来代替外语的声音。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把母语中与英语相似的发音进行夸张的对比,使学生明确意识到发音的区别。 最后,英语教师需要经常提醒学生,教师的帮助是有限的。外语教师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是帮助学生从零基础达到中级水平(能够进行大致的交流,能够看懂影视节目的大意),也就是语言能力的第一次飞跃性进步。在这之后,教师的作用就十分有限了,只能是作为一个对话者来起作用,而不再能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到了这时,学生已经像学会母语的儿童一样,获得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上所讲的英语教学实践,针对的是那些想真正掌握英语能力、能够用英语进行自由交流的学生。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目标大多是通过考试,或者是特殊场合下使用有限的英语(工作、旅游等)。对于这些学生,教师的任务仍然是在外语习得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目标来安排合适的材料进行输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