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佟老师的文章专栏 |
---|
英语教师的角色(家长必读)
发表于:2014-10-11阅读:104次
|
英语教师的角色(家长必读) 一、外语习得的原理 1、教学的一般规律和语言习得的特殊性 外语教学和一般知识型科目有一定的共同特点,但也有很大不同。 所有教学活动都有两个共同点。首先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最适合学习的心理状态,即放松状态下的警觉。其次是帮助学生养成既符合一般规律、又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也就是说,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不教,让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领进门虽然重要,但师傅毕竟不能代替徒弟去修行。 根据近四十多年发展起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外语教学的特殊之处在于,语言能力的掌握不是靠直接、明显的学习(比如记忆语法、背诵词汇、操练句式),而是靠间接、隐性的学习,或者说是“习得”。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之所以效率低下,正是因为错误地把外语也当做一门知识型学科来学习。 根据这一理论,语言习得的过程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这个过程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是“不知不觉”就学会了语言。当你对接触到的外语语言材料(声音或者文字)很感兴趣而且也能听懂或看懂意思的时候,你会不觉得、或“忘了”自己是在学习语言,而这恰恰就是你学习得最好的时候。而且,你已经获得的语言能力也不是自己能明确意识到的,这只是体现为一种对于语言的直觉,“感觉”应该这么说但不知道为什么,也就是所谓的语感。正是由于语言习得过程的这种模糊性,许多人因为感觉不到进步而在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之后放弃了努力,但其实,他们只要再多坚持一些时间,语言能力就会产生一次飞跃性的进步,也就是说,大脑中建立起了一个基本的神经网络,可以用来与外界进行语音和文字的信息交换。而一旦放弃,大脑中原本建立起来的神经连接就会渐渐消失。 语言习得过程的第二个特点是,交流能力会随着理解能力的发展而自动发展,但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通常需要几百到一千小时甚至更多时间的听和阅读。当语言能力发生了飞跃性的进步,自由交流的能力就会自然涌现,而在这之前的阶段则被称为“沉默期”。 2、外语习得的原理 其实,间接、隐性的语言“习得”就是儿童掌握语言的过程。儿童不费很大力气就能“自然”地习得他们的母语。但是,和多数人的常识不同,习得语言的能力并不随着年龄增长而明显减退,而且成年人的知识面更广、记忆力更好,这些都有助于语言习得。成年人(或12岁以上的人)习得外语的不利因素在于对于母语的过度依赖,以及分辨语音能力的下降。 儿童之所以能够“自然”习得母语,主要有两个原因。原因之一在于,语言是满足他们两项紧迫的需要的唯一途径,也就是说,儿童有强烈的动机去掌握一门语言。儿童有认知的需要,他们需要认识身边的环境、探索未知的世界;儿童还有交流的需要,他们需要知道别人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想法。为了满足这两项紧迫的需要,母语是唯一可以利用的工具。因此,在满足这两项紧迫需要的同时,儿童下意识地、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母语的语言能力。而一旦通过母语建立起了一定的认知和交流能力,因为他们可以从认识世界和与人交流中获得快乐,他们就会不断地使用母语去进行认知和交流活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继续提高母语的语言能力。 掌握第二种语言之所以困难,就在于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拥有了母语能力,没有如此紧迫的需要去学习第二门语言,因此缺乏足够的动力,常常会感到没有必要。不仅如此,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尝试用这门新的语言去认知和交流,还会带来强烈的不确定感和恐慌感,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这就好像是重新经历了一遍懵懂无知的幼儿岁月,这种感觉是很不舒服的。此外,如果老师强迫学生去做超出他们现有能力的语言活动(听说读写),这种不舒服、焦虑的感觉还会进一步增加。结果就是,学生常常放弃继续学习,并且失去学习外语的信心,自我安慰说“没有学外语的天分”。 儿童“自然”习得母语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周围的人(主要是父母)会对孩子说一些儿童可以听懂的话。父母会用比较慢的语速和比较简单的词汇,用动作和表情作为辅助,讲一些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境有关的话,并且耐心地重复。也就是说,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确保孩子听懂他们的意思。 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这被称为“可以理解的输入”:我们只有在理解我们听到或看到的语言时,才能获得语言能力。在理解听到的话时,大脑就在语音信号和实际意思之间建立起了神经连接。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输入”,主要指的是语音的输入,而不是文字的输入。文字的输入只有在基本的听力建立起来之后才能起作用,比如朗读或默读。这是因为,语言的本质是声音信号,文字只是记录的工具,而不是交流的工具(所以才会有文盲的现象,他们能够听说,但不会读写)。在几百万年的人类历史中,人们通过说话来交流,文字的发明只是最近一万年的事情。而在中国,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学习汉字需要的大脑系统和负责汉语听说的大脑系统不同,所以汉字特别难掌握,古代的中国人十有八九都不识字,直到上世纪推广汉语拼音和简化字之后这种情况才得以改变。 除了提供“可以理解的输入”之外,父母一般不会对孩子掌握语言的过程施加强大的压力,不会强迫孩子开口说很复杂的话,也不会纠正孩子的语法错误,这些都使得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处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中。 用一句话来简单总结外语习得的原理,就是:如果在放松的状态下,集中注意力去听懂语言的意思,那么,能够听懂的内容就会成为自然掌握的语言能力。 二、英语教学的实践 以上两个掌握外语能力的有利因素中,对于学生来说,第一个动机的因素是因人而异的,教师的责任是用各种方式尽量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而第二个“可理解输入”的因素则是教师的主要责任,因为有趣或有用的内容本身就可以成为学生兴趣和动力的源泉。 因此,对于英语教师来说,他/她的主要角色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提供内容,向学生提供他们感兴趣、能理解的语言材料,用英语解释、动作表情等各种手段让学生理解听到的内容;其次是调整情绪,尽量降低学生的紧张焦虑情绪,并提高学生掌握语言的动力和自信。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采取的手段有:提供的语言材料涉及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工作场景,语言材料的内容带有一定的连续性(比如故事或影视剧,最近的新闻)以便于学生猜测意思,事先介绍材料的大意,用简单的英语词汇和句式进行解释,辅之以动作和表情,必要的时候用中文解释,等等。 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最佳情绪(自信,放松状态下的警觉),教师可以采取的手段有:提供合适的语言材料,在舒适的环境和合适的时间学习,不强迫学生做说和写的输出(除非学生喜欢做),不做枯燥的句型操练和语法习题(除非学生喜欢做),在学生觉得想要开口说外语的时候少纠正语法和发音错误(除非学生喜欢被纠正),尽量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等等。 英语教师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是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为了让学生能够从阅读中获得可以理解的输入,需要教英文文字的拼读技巧;为了让学生能够从对话中获得可以理解的输入,需要教一些控制对话内容、降低对话难度、鼓励对方多说的技巧。 英语教师的附带作用是讲授语法。语法的讲授有两种作用,第一是让学生明确地了解到自己已经掌握了多少语言能力(因为语言能力的获得是缓慢而不知不觉的),从而更有信心学习下去,第二是在陌生的语法现象导致学生不能理解输入内容的时候,告诉学生这种语法现象的意思,为学生扫除理解的障碍。但是,语法基本上只有在语法考试题中才会被有意识地用到,而在日常交流中,除了少数对于语法规则敏感的人,大多数人都不会用学到的语法规则去检查自己说或写的内容。因此,语法是不需要记忆和反复操练的。 和学生使用相同母语的教师,还有一个特别的优势,就是知道母语的声音在哪些地方会干扰到学生的听力和发音。外语学习者经常用母语中相似的声音来代替外语的声音。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把母语中与英语相似的发音进行夸张的对比,使学生明确意识到发音的区别。 最后,英语教师需要经常提醒学生,教师的帮助是有限的。外语教师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是帮助学生从零基础达到中级水平(能够进行大致的交流,能够看懂影视节目的大意),也就是语言能力的第一次飞跃性进步。在这之后,教师的作用就十分有限了,只能是作为一个对话者来起作用,而不再能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因为到了这时,学生已经像学会母语的儿童一样,获得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上所讲的英语教学实践,针对的是那些想真正掌握英语能力、能够用英语进行自由交流的学生。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目标大多是通过考试,或者是特殊场合下使用有限的英语(工作、旅游等)。对于这些学生,教师的任务仍然是在外语习得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目标来安排合适的材料进行输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