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北京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北京家教网  >  王老师主页  >  王老师的文章
家教王老师的文章列表
发表于:2013-10-13 阅读:332次

Δh是指浮力与液体压强综合计算题中液面变化的高度,对于它的分析求解,是初中计算题的难中之难,多年来的中考中,好多地区将它作为提高区分度的“压轴题”。据考后统计,这类题的正确率比预料的要低,好的学校只达10%左右,差的学校甚至为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学生对其一筹莫展呢?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和阅卷,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认清集中Δh的不同面目。他们只记住几个求解公式,乱套乱用,使自己走进解题误区。

那么怎样才能使更多的学生正确分析题意,准确求解其中的Δh呢?笔者认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他们对每一种Δh进行如下的剖析;

第一种情况中的Δh:

图1和图2是平时学生接触最多也是最基本的一种出现的Δh

 

 

1、  分析产生的原因,由图1可以看出容器中只有V,没有V。图2中既有V,也有

V,因而其液面升高了,由此引导学生总结出它的产生原因是:这种Δh只是由V的变化引起的,但V并没有变。

2、  公式推导:由图2得:V=(hh)·SS·h+ S·Δh

V=V+V

S·h+ S·Δh= V+V

由图1得:S·ΔhV

∴ΔhV/ S          ①

3、  总结:(1)此式的运用条件是:V变化,但V不变。

     (2)此式的实质是指被V排开的水体积分布于容器整个横截面(S)使水面变化Δh

第一种Δh还有另一种与上述稍稍不同的情况,产生形式如图3和图4所示。

h

h

图3

图4

 

1、产生原因:从3、4两图可以看出,只有物体浸在水中的体积发生改变,该Δh的产生原因也是有V变化引起的,但V未变。

2、公式推导:

由图4得:V=(hh)·S=S·h+ S·Δh

V=V+VV

S·h+ S·Δh=V+VV

S·h=V+V

S·ΔhV

∴Δh= ΔV/ S                

3.总结(1)②式与①式虽然形式稍有不同,但运用条件一样。

      (2)①②两式的分子不同是由于他们的V起点不同所致。

      (3)两式的分母相同时由于被V或ΔV排开水的体积均是分布于整个容器的横截面积S,而使水面变化Δh

加水

图6

图5

h

h

第二种情况中的Δh

1、产生原因,从上面两图可以看出,物体均漂浮在水面上,故V未发生改变,但图6中因水的体积增加了ΔV,所以这种Δh是由于容器内水的体积的变化而导致的。

2、公式推导:

由图6得:V=(hh)·Sh·Sh·S

 VV+VV

h·Sh·SV+VV

由图5可知:h·SV+V        代入上式得

            Δh=ΔV/ S            

3.总结(1)③式的运用条件是:V改变,V不变。

      (2)③式中的分子与前两式不同是由于产生Δh的条件不同。

         (3)③式的分母与前两式相同是由于ΔV分布于容器的横截面而使液面变化的。

 

 

 

第三种情况中的Δh

1.产生原因:分析比较7、8两图可知,容器中水的体积增加了ΔV,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同时增加了ΔV排。因此这种Δh是由于VV同时变化引起的,它比前两种各多了一个产生因素。

2.公式推导:观察两图可得物体在竖直方向上没有移动,所以这种Δh实质上就是物体在两图中浸入水中的深度差。

即Δh= h2h1=(VV)/SV/S

所以  Δh= ΔV/ S                    ④

总结:(1)④式的运用条件是:VV都改变,这与前面的三式条件不同。

     (2)④式和②式极相似,尤其是分子均为ΔV,但这两个ΔV的含义不同。

②式中的ΔV是指被物体多排开水的体积,而④式中的ΔV是指物体多浸入水中的那部分体积,因此就使两式的分母便产生差异。

以上公式是用与前面两种不同的推导方法而得的,下面我们还可以用前面的方法推导出一个与④式不同的公式。

 由图8可知:V=(hh)·S=h·Sh·S

    VV+VVV

∴  h·Sh·SV+VVV

由图7可知:h·SV+V   代入上式得Δh·S=ΔVV

由图8可知:ΔV=ΔV·S  代入上式得Δh=ΔV/(SS)  ⑤

对⑤式的认识:(1)⑤式和④式不同是由于通过不同已知条件导出的,学生在应用时也应根据已知条件择用。

(2)⑤式与③式极为相似,分子均为ΔV,这是由于容器中水的体积均发生了变化。

 (3)⑤式与③式的分母不同是由于③式情况中的V未变,ΔV是分布在整个容器的截面上,而⑤式情况中的V也发生了改变,ΔV只能分布在除S以外的容器的截面上而使水面变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