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罗老师的文章专栏 |
---|
如何做好上课前的预习功课
发表于:2015-01-04阅读:141次
|
预习方法很多,下面介绍6种,它们从不同角度介绍预习方法,也有一些相互交叉。 1、预习基本法 。上课之前了解和熟悉学习内容的基本方法。预习的基本类型有: ①课前预习。上课前预先浏览或钻研学习材料,思考问题,完成预习作业。②阶段预习。在某一阶段或某一单元的学习之前用较多时间预先从整体上了解学习内容,明确阶段学习的目标和重点,思考学习的方法。完成阶段预习的作业,多利用自修课和节假日进行。③学期预习。利用假期对下一学期学习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了解,明确重点和难点,联系以往经验教训,制订学习计划,准备参考材料,试做有关练习。 预习的基本方法有:①程序式预习。即预习已经形成一种基本模式。如预习数学,先研究教材,掌握公式原理的推导过程;再阅读例题的解答过程;接着巩固记忆公式定理及解题过程;最后做课后习题。②习题式预习。这是老师布置了预习题目情况下的预习,将题目做完就行。③活动性预习。采取多种课前活动预习。如课前收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谚语、俗语,以及其他资料。 2、预习意义明确法 。预习的意义在于: ①能提前发现自己知识的缺陷,并能及时查漏补缺,并加强新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②能提高听课效率。通过预习,能弄清要学的大致内容,上课就容易跟上老师的思路,并能随时作出积极的反应。通过预习,发现了一时不懂的问题,听课就能带着问题进行,重点突出,效果好。③能培养学习者独立思考、分析归纳、综合推理等能力,培养学习的自觉性。④能加强记忆。经过预习,再认真听课,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会更深刻。 3、预习任务落实法 。预习任务的确定要因人而异,还要考虑到学科特点。主要任务是: ①通览教材,初步理解新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对预习的这部分教材的概貌有整体认识,明确其在单元中的位置。 ②查补旧知识。预习时,如果发现与新课相联系的知识掌握得不好,就要回过头来查阅旧知识,补习旧知识。③找出新教材中自己不了解之处,再在教材上作上记号,以便听课时重点注意。④尝试做课后练习。留下不会做的题目,上课着重学习此类题的解法。 ⑤做好预习笔记,记下预习的心得体会。 4、预习要领把握法 。指上课前独立阅读教材把握要领的方法。大致有: ①要边读边想。遇到新的公式、定理、定义要多琢磨,对疑点、难点要细细品味,对读不懂、想不通的地方,要提出疑问。②应当手脑并用,注意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如读一篇课文,可试着划出要点层次,作出眉批。③要把握重点,抓准新知识的关键部位去思考,去突破,尽力打掉“拦路虎”。④要从实际出发。预习不同于复习,它的要求是做到心中有数。因此要注意自己的基础,不要钻牛角尖。 5、整体预习法 。以概要了解为目的,对近期拟学习的内容进行粗线条浏览,以求取得初步印象的一种预习方法。一般说,以“章”或“单元”为整体单位时比较可行;而像史地等科目的预习则可以截取某个相对完整的时代或相对独立的区域作为整体预习的单位。整体预习主要可以通过读目录、读概述、读提示语、读结语等办法来进行。整体预习的作用是有助于学习者作好心理与物质的准备: ①经过这样的预习,对某一部分学习内容的量、难度、编排方式等有了大致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②据此而准备好必要的学习用品,包括图表及参考资料等;③便于制订短期学习计划,协调各科的学习时间,提高对学习活动的预见性。 6、分层预习法 。将学习材料按照一定的原则划分层次后,逐层预习并最终合为一体的预习方法。对于数理化等内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来说,可以按基本要求、优秀要求、特别要求等来划分预习层次;对于语文学科来说,可以语词、难句、章法等来划分预习层次。分层预习法的主要优点是比较灵活,学习者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具体情况以及时间、地点等条件确定预习目标,先分后总,循序渐进,便于对零碎时间的有效利用; 其次是经过了纵向归类,较之全面预习,印象会更深,思路可以更清楚;再者,分层预习也是一种检索性预习。由于在阅读过程中各有选择与侧重,又有分有合,若经常应用这种预习方法、还能明显提高自己检索性阅读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