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南京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南京家教网  >  小王老师主页  >  小王老师的文章
家教小王老师的文章列表
发表于:2014-12-08 阅读:69次
  1.方程的有关概念:方程、方程的解
  2.一元一次方程:
  (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方程。(ax=b,a ≠0)
  (2)解法;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1
  3.一元二次方程
  (1)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的方程。
  一般形式:ax2+bx+c=0 (a≠0)
  (2)解法:1)直接开平方法
           2)因式分解法
           3)公式法:
  4.一元一次不等式:ax+b>0 或 ax+b<0 (a≠0)
  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解法:1)求出各个不等式的解集
        2)利用数轴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发表于:2014-12-05 阅读:145次
1. 定义:There be句型表示某处存在某物或某人。
2. 结构:
(1) There is +单数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 地点状语.
(2) There are +复数名词+地点状语.
there是引导词,在句中不充当任何成分,翻译时也不必译出。句子的主语是某人或某物,谓语动词be要与主语(某人或某物)的数保持一致。当主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时,谓语动词要与跟它最近的那个名词一致。
① There is a bird in the tree. 树上有一只鸟。
② There is a teacher and many students in our classroom.我们教室里有一位老师和许多学生。
③ There are two boys and a girl under the tree. 树下有两个男孩,一个女孩。
1).There be句型与have的区别
首先,从含义上说,There be表达的是“某地有某物”。如,
There is a tree in front of the house。房子前有一棵树。
而have讲的是“某人/某物拥有……”即指出的是宾语的所有者。如:
I have an interesting book。我有一本有趣的书。
The chair has three legs。这把椅子有三条腿。
其次,从直观上对比不难发现,一般There be句型直接置于句首,而have前面要有主语。这是因为There be句型是一个倒装句型,主语在be动词后。
2.)There be句型的就近原则
There be句型的就近原则也是主谓一致语法项目的重点考点。There be句型中be动词的单复数形式由后面挨近的一项的单复数决定。如:
There is a pen, two books and many pencils on the desk。
在本句中尽管有钢笔、书和铅笔,但是由于离be动词最近的一项是单数a pen,因此,be动词用单数is。
3).There be句型的否定和疑问
There be句型的疑问句是把句中具体的be动词提前,否定是在be动词后加not。但是一般后面的名词前有a或any,那么此时not any或not a可以转化为no。如:
There isn’t a book in the bag.=There is no book in the bag。
关于There be句型的反意疑问句需要特殊说明的是,后面的疑问部分要用使用句型原貌,不能将there改成it或其他代词。 如:
There was a meeting yesterday, wasn’t there?不能写成wasn’t it。
4).There be句型的时态
There be句型的时态根据时间状语和就近原则分别为:一般现在时There is/are、一般过去时There was/were、一般将来时There is going to be/There will be、还有There used to be;There must/may/can be等形式。其中,一般将来时的形式在初中考试中常出现。
如:There _____ a basketball match tomorrow。
A.is going to have B.are going to have C.is going to be D.are going to be
由于就近原则我们当然选单数,排除B、D,由于题目横线前已表明There,所以选C。
5).There be句型中的动词
There be句型中的动词根据需要,有时可以用lie/stand/live/enter/happen/remain/seem to be等代替be动词。如:
There stands a tree in front of the house。
Long long ago,There lived an old man. He was very poor。
6).There is+no+名词……句型
如:There is no need to tell him the news. He has known it。
常用句型有:
There is no need to do something。做某事没有必要。
There is no sense in doing something。做某事没有意义。
There is no point in doing something。做某事没有意义或没用
发表于:2014-12-04 阅读:111次
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叫名词。下边划线的词分别表示不同人或事物的名称。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表示人名的如“孔子”“闰土”“父亲”;表示处所的如“三味书屋”;表示时间的如“正午”“晚上”;表示方位的如“中间”“下面”;表示事物的如“梅花鹿” “匾”“画”“古树”“牌位”;表示抽象概念的如“方法”。
2. 动词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下边划线的词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表示动作行为的如“穿”“跳”“爬”“走”“纪念”“责备”;表示存在变化的如“有”“增加”“缩小”;表示心理活动的如“想”“懊悔”;表示可能、意愿的如“应该”;表示趋向的如“下去”“上去”;表示判断的如“是”。
3. 形容词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或状态的词。下边划线的词都是形容词。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表示形状的如“小”(另外如“大”“高”“圆”等);表示性质的如“镇定”“勇敢”“乐观”;表示状态的如“朦胧”“橘红”“远”等。形容词常用来修饰名词。恰当使用形容词,能把人或事物写得具体、生动。
4. 代词注意下边句子中加线的词。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不少的人……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我以为30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 上面句子里加线的词都是起指代作用的,称为代词。代词包括: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如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自己、人家;疑问代词,用来提出问题,如谁、什么、怎样、哪、哪里;指示代词用来区别人或事物,如这、那、这里、那里、这么、那么、每、各。使用人称代词,要注意“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指男女兼有。还要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
5. 数量词一座30里高的瑶山。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拿出仅有的一点米。一尺多宽。第一座难走的山。五、八军团。歇了一下。上面加点的词都是表示数目的,叫数词。在数词中,有的表示确数,如一、二、百、千;有的表示概数,如几、些、多数、少数;有的表示序数,前头要加上表示次第的“第、初、老”等等,如第一、初五、老三。上面加—的词,都是表示单位的量词。有的表示事物的单位;有的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前者较多,有表示个体的,如只、个、台、枝、条;有表示集体的,如双、副、对、类、帮;有表示不定量的,如些、点;有表示度量衡的,如丈、尺、里、亩。后者较少,如次、回、下、趟、遍、阵、场、遭、番。数词和量词常常连用,构成数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前边,如一本书;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数量词常用在动词后边,如去一次。
6. 副词、连词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常用的副词如:很、更、最、非常、都、只、才、就、已经、刚刚、立刻、忽然、渐渐、终于、不、没、大概、简直,等。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如课文里的句子:“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里连用了“仿佛”“已经”“满”三个副词,修饰表示判断的动词“是”。“仿佛”表示情势,好像、似乎的意思;“已经”表示完成;“满”表示程度深。这句话,从闻到花的甜味联想到果实累累,用虚写开拓了诱人的丰收美景。如果不用这几个副词,句子变成“树上是桃儿、杏儿、梨儿”,就不符合实际,也没有丰富想象的意味了。
注意下边句子里加线的词。
1.这篇散文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2.欣赏大自然或者读写景抒情的文章,都可以受到美的熏陶。
3.只要反复诵读,就可以把课文背熟。第1句“和”连接“希望”“力量”,表示并列关系;第2句“或者”连接“欣赏大自然”“读写景抒情的文章”,表示选择关系;第3句“只要”表示条件,和副词“就”配合使用。这些起连接作用的词,叫做连词。常见的连词还有:同、跟、而、并且、而且、虽然、但是、如果、只有因为、所以,等。
4. 介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一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例如:
(1)从第一组(开始值日)(表起止)
(2)往北(走)(表方向)
(3)沿着河边(跑步)(表处所)
(4)从早到晚(不闲着)(表时间)
(5)给病人(送药)(表对象)
(6)依照他的样子(做)(表方式)
(7)由于着凉(他病倒了)(表原因)
(8)为“四个现代化”(而奋斗)(表目的)
(9)比前几天(热多了)(表比较)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自、从、以、当、为、按照,由于、对于、为了、到,和、跟、把、比、在、关于,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要记牢。
二助词助词是没有独立性,意义最不实在的虚词。
助词可分为三类:结构助词:的、得等,其中“的”表示两部分之间的修饰关系,“得”表示补充关系。
例如:光辉的历程(“光辉”修饰“历程”)慢慢的走(“慢慢”限制“走”)跳得高(“高”补充修饰“跳”)
动态助词:着、了、过,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其中“着”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中;“了”表示已经完成;“过”表示曾经发生过。
例如:他走了(表示他已经离开这里)他走着(表示正在走)他来过(表示曾经来这里,现在却不在)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啊、呀,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都用在句子末尾。
例如:他会的。(表示肯定的语气)他赢了。(表示确定的语气)你冷吗?(表示疑问的语气)你去吧。(表示祈使的语气)多美啊!(表示感叹的语气)三叹词叹词是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叹词一般都是单用,位置比较灵活,可以在句前,也可以在句中或句末,语句的意思不变。例如:喂,你听见了没有?(在句前)你,喂,听见了没有?(在句中)你听见了没有?喂!(在句末)四拟声词拟声词是摹拟声音的词。如:嘭、哗啦、哐啷、叮当、轰隆隆等。
发表于:2014-12-04 阅读:34次
    一、语文学习准备
  1、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小辞典》《学生古汉语词典》
  2、课本
  3、笔(三色:红、蓝、黑)
  4、默写本
  5、笔记本
  6、练习本
  7、纠错本
  8、日记本
  9、摘录本
  10、随记
  二、语文学习原则
  ⑴循序渐进。语文学习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每天,能认真的练几十个字,每周能熟练的背几首诗,仔细的读几篇文章;一个学期读几本名著,做几本读书笔记,语文水平就会大有长进。
  ⑵熟读精思。就是要根据记忆和理解的辨证关系,把记忆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质疑问难,最终解决问题。
  ⑶自求自得。就是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读写结合。
  ⑷博研结合。坚持博研结合,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二者不能缺一,又要有机结合。
  ⑸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红楼梦》语云: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学习,如果只局限于课堂是学不好的。
  三、五遍读书法
  第一遍,是指上课前对老师要讲的课文先预习一遍。
  第二遍,是指上课完了后,把课文再认真的研读,并把老师讲过的书上的内容复习一遍。
  第三遍,是当学完一个单元之后,从单元第一课到单元最后一课仔细的看一边遍。
  第四遍,是当一本书全学完之后,结合教师的复习指导,把整本书再读一遍。
  第五遍,也是最后一遍,即在考试前几天,与学习笔记和平时的单元检测相配合,把课本粗略的翻看一遍,复习平时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重点、难点。
  四、写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有助于提高同学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但要注意以下几点:
  (1)应是从读书(报刊)中引起的,离开了书,就成了别的文体。因此,笔记一般都要注明材料出处。
  (2)最好一则笔记记一个问题,如内容和感想多,可写成几则,不要混在一起。这样便于整理和以后使用。
  (3)一个故事、一句话、一个数据、一段议论,不论大小均可写成读书笔记。但决不能肢解原文、歪曲原意,也不要把自己的感想或增添的材料与引用的原文混杂在一起。
  (4)笔记积累多了,最好能分类整理,编出目录索引。
  五、制作卡片
  卡片是积累资料的一种有效手段,同学们应学会做好以下两种卡片的制作。
  一是记忆卡,主要是记录需要背诵的诗词、名句、短文等。
  二是心得卡,主要是记载读书心得,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读书笔记,它偏重主观感受,写法也极为多样,但总要从所看到的材料中引出来,所以也要注明出处。
  六、读名著
  阅读名著的要求:
  1、给名著提问题。
  2、给名著作点评。
  3、精彩片段诗歌朗诵会。
  4、名著读书笔记展览。
  5、读书报告会。
  6、讲故事比赛。
  7、名著知识抢答比赛。
  8、搜集整理有关名著的评论文章。
  9、与写作结合。
  10、编剧、表演。
  七、语文常规学习必知
  1、语言积累及运用:包括的内容有:汉字的形音义,标点符号及词语的使用,辨析并修改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续写句子,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使用常见修辞方法等。
  2、文言文学习:诵读、翻译、理解和背诵
  3、现代文阅读: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2)段落阅读的能力.3)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4)归纳概括全文的中心意思的能力5)分析写作方法作用要扣住中心
  八、写作
  1、学会确立中心。
  2、学会恰当地运用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
  3、要有语言的储备库。
  4、要有语言的实践训练,大作文、小作文、读书笔记、一定量的日记,一个也不能少。
  5、要精写和多写相结合。(要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
  6、卷面整洁。
发表于:2014-12-03 阅读:22次
  一.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法拉第曾经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对于初学物理的初中学生,尤其要重视对现象的仔细观察。因为只有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才能所学的物理知识有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只有通过仔细、认真的观察,才能使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断深化。
  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我们不要视而不见,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观察水杯,从不同角度看,杯底深浅不同;杯中的茶叶大小不同,杯上的花大小不同。这是为什么呢?观察马路上的汽车,为什么挡风玻璃呈斜面?为什么夜间行车时车内不开灯?为什么载重汽车的车轮粗大而且数量多?为什么轮胎制有花纹?
  留心处处是学问,请同学们留心观察,用心思考,用疑问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二.勇于实际,乐于探究
  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科学探究是学习物理的目标和方法,天籁只惠实践人。所以,应该勇于实验,乐于探究。我们要积极参与实验,老师做演示实验时,我们要细心观察、积极思考;走进实验室做实验时,要自觉地培养自己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实验动手能力。此外,还要把整个世界当作我们的课本,看看利用身边物品,可以做哪些实验。多做一些小实验、小制作,搞一些小发明,写一写小论文,养成勇于实验、乐于探索的好习惯。
  自然界中存在着无穷的奥妙,科学家是通过科学探究去认识它们的。科学探究不仅对科学家研究问题是需要的,对于我们学习物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也是需要的。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也应该像科学家那样,要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并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进行猜想假设。为了证实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或制定一个计划,进行实验探究,收集证据,经过分析论证,从而得到结论。
  三.联系实验,联系社会
  物理是一门跟实际非常密切的学科,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物理知识是从实际中来的,还要应用到实际中去。学习物理知识就是为了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说明解释一些物理现象,解决生活、生产中一些简单的问题。当然,对于初中生来说,联系实际,首先是要联系我们身边的生活实际。
  要把学到的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不但关心身边的物理,还要关心物理与社会的关系,不但要学习科学历史,更要关注科学发展的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用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四.注意分类,理顺条理
  当学习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记错、记混。因此,可试着按照课文和某些辅导材料中绘制的框架去帮助记忆和理解。有时,适当地对概念进行分类,可以使所学的内容化繁为简,重点突出,脉络分明,便于自己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可以不断地把分散的概念系统化,不断地把新概念纳入旧概念的系统中,逐步在头脑中建立一个清晰的概念系统,使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有法,但学无定法。在学习物理的道路上,愿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特点,稳扎稳打。
发表于:2014-12-03 阅读:34次
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最好的动力便是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学习兴趣并不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如果离开这一点谈学习便有点不切实际。精锐老师提出了几点培养学习兴趣的建议:正确对待学习的内容,学习的内容有易有难。遇到容易的题的时候,不要骄傲;遇到难题的时候也不要气馁。接受赞扬,别人的赞扬是自己比别人更胜一筹的客观评价.能够比他人更快地掌握学习的东西,常常比别人显得优秀一些,别人明白地承认这一点,赞赏这一点,还有比这些更能激起自己的学习兴趣的事情吗?
课前预习
预习是基础。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先都应有所准备。古人就曾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此可见有无准备,准备的充分与否,效果大不相同。要上好课就要做好课前准备。具体来说,就是学生要在老师讲解新课之前,有计划地独立地自学新课的内容,做到对下一节课老师要讲的新课的内容的初步了解。
认真听讲
学生在校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听课中度过的,听课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基本的形式。听课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知识的获得大部分是通过听老师的讲解来获得的。因此,要想学习好就必须学会听课。那么怎么做才能听好课呢?主要要做到集中精神听讲,发挥主体作用,要以理解为主,边听边记,紧跟老师的思路。
做好作业
做作业不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也不是为了达到老师的要求,作业侧重于知识的消化与巩固,及时完成作业能够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同时也能检查学习的效果。



发表于:2014-12-02 阅读:26次
1、光速:C=3×108m/s(真空中)
2、声速:V=340m/s(15℃)
3、人耳区分回声:≥0.1s
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5、标准大气压值:760毫米水银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
7、水的凝固点:0℃
8、水的沸点:100℃
9、水的比热容:C=4.2×103J/(kg?℃)
10、元电荷:e=1.6×10-19C
11、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12、一节铅蓄电池电压:2V
13、对于人体的安全电压:≤36V(不高于36V)
14、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15、家庭电路电压:220V
16、单位换算:
(1)、1m/s=3.6km/h
(2)、1g/cm3 =103kg/m3
(3)、1kw?h=3.6×106J
发表于:2014-11-28 阅读:32次
我们在高中语文学习的方法上应有哪些相应的准备呢?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勤读课外书
    2、勤做读书笔记
    3、勤查字词典等工具书
    4、勤于朗读背诵
    5、勤于独立思考
    6、勤于求教探讨
    7、勤于写日记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有坚强的毅力,要持久地有意识地培养。只要有决心,良好的习惯就一定能养成。这对我们来说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终生享用不尽。
    二、提高语文学习的三种技能
    1、学会快速阅读
    2、学会快速书写
    3、学会快速笔记
    同时,巨人专门推出了初高中语文衔接课程,以期使这些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首先,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教材本省知识体系的脱节问题。严格按照初高中《课程标准》对知识点进行一一对应,并在此基础上对初中阶段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更加入了对初高中教材脱节知识点的讲解、初高中对接知识点的点拨,让同学们进入高一学习之前,在知识结构上得到无缝链接。
    其次,本课程解决了初高中学习方法、学习模式的衔接问题。初中是以获得知识为主,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高中则以探究性获取为主,是一种主动式的学习。两者差别很大,很多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两种学习方式的差别,导致刚进高一不久就迅速"掉队".所以我们的课程不仅设有专讲对高中学习方法、高中课程设置进行介绍,更在具体知识点、具体例题讲解中融入了学习方法地渗透,帮助同学迅速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发表于:2014-11-28 阅读:58次
1、配平原理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还原剂失去电子、氧化剂得到电子。因为整个过程的本质好比是还原剂把电子给了氧化剂,在这一失一得之间,电子守恒。故根据还原剂失去电子的数目和氧化剂得到电子的数目相等,结合二者化合价的改变情况,可以分别把氧化剂、还原剂的计量数计算出来,这样整个氧化还原反应就顺利配平了。
2、方法和步骤
①标出发生变化的元素的化合价,并确定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向。
 在配平时,需要确定先写方程式那边物质的计量数。有时先写出方程式左边反应物的计量数,有时先写出方程式右边生成物的计量数。一般遵循这样的原则:
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先配平生成物的计量数;
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 先配平生成物的计量数;
一般的氧化还原反应→既可先配平生成物的计量数,也可先配平反应物的计量数。
②列出化合价升降的变化情况。当升高或降低的元素不止一种时,需要根据不同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将化合价变化的数值进行叠加。
③根据电子守恒配平化合价变化的物质的计量数。
④根据质量守恒配平剩余物质的计量数。最终并根据质量守恒检查配平无误。
3、实战演练
    +7     -1            0  +2
⑴ KMnO4+HCl ___________ Cl2+MnCl2+KCl+H2O
   标出化合价,因该反应是部分氧化还原反应,故确定先配平生成物Cl2和MnCl2,同时列出化合价升降情况,配平化合价变化的物质Cl2和MnCl2的计量数。
+7                   +2     
降低Mn   →               Mn    5e    ×  
  -1                   0
升高Cl    →             Cl2    2e    ×  5
所以先配平为  KMnO4+HCl   点击浏览下一页  5Cl2+2MnCl2+KCl+H2O
再根据质量守恒配平剩余的物质,并根据质量守恒检查配平无误。最终配平结果为
2KMnO4+16HCl =5Cl2+2MnCl2+2KCl+8H2O
   -3   +6                     0   +4
⑵ (NH4)2SO4  __________   NH3+N2+SO2+H2O
标出化合价,因该反应是自身氧化还原反应,故确定先配平生成物N2和SO2 ,同时列出化合价升降的情况,配平化合价变化的物质N2和SO2的计量数。
+6              +4    
降低S   →             S       2e    ×  3
-3                0
升高N                N2      6e    ×  1
所以方程式先配平为 (NH4)2SO4 ___________  NH3+1N2+3SO2+H2O
再根据质量守恒配平剩余的物质,并根据质量守恒检查配平无误。最终配平结果为
3(NH4)2SO4 =4NH3+1N2+3SO2+6H2O
+1-2  +5                  +2         +6  +2
⑶ Cu2S+HNO3    点击浏览下一页  Cu(NO3)2+H2SO4+NO+H2O
标出化合价,因该反应是部分氧化还原反应,故确定先配平生成物Cu(NO3)2 、H2SO4和NO,同时列出化合价升降的情况,配平化合价变化的物质Cu(NO3)2 、H2SO4和NO的计量数。(因为Cu和S的化合价均升高,且它们来自于反应物Cu2S ,Cu和S的原子个数比为2:1,按此比例叠加化合价变化数目)
+5               +2    
 降低N        点击浏览下一页         N       3e    ×  10
    -2           +6   
升高S  点击浏览下一页              S        
     +1               +2       10e  ×  3
2Cu   点击浏览下一页  2Cu
所以方程式先配平为Cu2S+HNO3 点击浏览下一页  6Cu(NO3)2+3H2SO4+10NO+H2O
再根据质量守恒配平剩余的物质,并根据质量守恒检查配平无误。最终配平结果为
3Cu2S+22HNO3 =6Cu(NO3)2+3H2SO4+10NO+8H2O
〔练一练〕配平下列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1.  FeS2+O2  点击浏览下一页SO2+Fe2O3
2.  FeS+H2SO4   点击浏览下一页  Fe 2 (SO4)3+SO2+H2O+S
3.  Ag NO3      点击浏览下一页   Ag+NO2+O2
发表于:2014-11-27 阅读:16次
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有的同学感觉政治课比较枯燥,所以,对政治课缺乏学习的兴趣。其实,理论都是对具体问题的总结和升华,都存在着抽象、枯燥的问题。初中政治课有些内容比较生动有趣,有些内容的确比较枯燥。对政治课缺乏兴趣,其中重要原因是同学们的学习方法有问题、学习中受实用主义的影响以及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学科的误解等。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旦尝到了学习政治科的甜头,就能改变部分同学中存在的感觉政治课枯燥的问题。
首先,要充分认识政治学科特有的价值。政治学科一个很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它是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生活的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工具。这是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
其次,要克服学习中实用主义的倾向。“需要”是同学们学习的直接和重要的动力。现实状况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有的同学不自觉地将学科分为三六九等,凡高考中必须要考的、分值高的科目就会下大力气去抓,哪怕不喜欢也要强迫自己去学,反之对高考中不考、或者分值比较低的学科,不管有用没用,就不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学习,而越学不进去就越感到枯燥无味,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最后,要消除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政治课的误解。现实生活中,对政治学科的误解大量存在。这种误解主要是由于对政治课的不了解造成的。就初中的政治课而言,他本身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和政治常识三大板块。一些人不了解政治课的学科体系和价值,本能地把政治课和行政工作或时事政治划等号,和思想政治工作划等号,认为政治课就是说教,只是凭自己的感觉想当然的评价政治课。把政治课教学看成是传统灌输,使政治课处在一个不利的社会氛围中,从而影响了同学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