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南京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南京家教网  >  李先生主页  >  李先生的文章
家教李先生的文章列表
大学历史论文 [高中历史]
发表于:2018-03-08 阅读:44次

闪击波兰-------从纳粹闪电战分析速胜战略

摘要:二战时能让纳粹迅速占领几乎整个欧洲的,不仅是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也有着其大将,古德里安所创造的风靡一时的战术----闪电战。顾名思义,闪电战也就是像闪电般的速度击垮敌人,这种强大的战术在二战前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抛开纳粹本身的罪恶,闪击波兰这种军事措施成了战争经典。本文将就闪电战为主要突破点分析速胜战略,附带部分其他战略思想。

 

Abstract: What makes the Nazis occupy the whole Europe rapidly? We think the reasons are not only because of its military, but also the Blitzkrieg, which is created by Heinz Guderian, a great German general. Just as its name implies, the Blitzkrieg means to defeat the enemies like the lightning, which takes a great effect at the beginning of world war 2. Case aside the Nazi’s own evil, wo can see that the Blitzkrieg has become a classic tactics.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FAST WIN” tactics by giving an example about Blitzkrieg, containing other thinkings about the war.

 

关键词:闪电战,速胜,一决取胜,短时间

目录

 

1 概述与闪电战含义························································4

  1.1 概述································································4

  1.2 闪电战······························································4

    1.2.1 闪电战定义······················································4

    1.2.2 闪电战原则······················································4

    1.2.3 闪电战内容······················································4

2 闪电战的核心---装甲部队·················································4

  2.1 德国装甲部队的演进··················································4

  2.2 装甲部队的阵型······················································5

3 德军如何迅速征服波兰····················································6

  3.1 结合实际分析闪电战可行性············································6

    3.1.1 强大的装甲部队··················································6

    3.1.2 精准的空中支援··················································6

    3.1.3 灵活性··························································7

  3.2 德军如何推进波兰····················································7

    3.2.1 军事计划························································7

      3.2.1.1 陆军························································7

      3.2.1.2 海军························································7

      3.2.1.3 空军························································7

    3.2.2 迅猛突进························································8

  3.3 波德战争的三个阶段··················································8

    3.1.1 193991日到8日············································8

    3.1.2 99日到16日··················································8

    3.1.3 917日至10月·················································8

4.总结····································································9

1. 概述与闪电战含义

1.1 概述

作为二战时期的欧洲最大军事强国,德意志发起了席卷世界的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独一无二的闪电战使德国盛极一时,27天击败波兰,1天击败丹麦,23天击败挪威,5天战胜荷兰,18天征服比利时,39天更是使得法国亡国……短短数月时间内就几乎占领整个欧洲,这种辉煌的战绩,都使用了同一种战术,也就是闪电战,为什么一个简单的战术,却能导致世界大局的变动呢?我们将持续讨论这一问题。

1.2 闪电战

1.2.1  闪电战定义

闪电战——由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率先使用的一种由装甲兵主导的,和战术空军进行密切协同的模式。是以对敌方重要的战役战术目标、指挥中枢、交通枢纽等进行空袭迅速取得制空权、瘫痪地方指挥体系,同时以坦克部队、炮兵、装甲及摩托化步兵等多兵种组成密集的装甲突击群,在战术空军的协同下迅速突破敌防线,并向敌纵深目标进行快速的穿插机动,对敌进行分割包围,从而对敌进行歼灭作战的模式。闪电战的雏形其实是在一战的时期。施里芬将军是闪电战计划的初步提出者,他认为,在战场上用炮火掩护装甲部队和步兵冲锋的做法可以迅速打击敌人。

1.2.2  闪电战原则

闪电战理论最重要的原则是:战役发起前做到隐蔽、迅速的展开作战部队,保障战略的突然性。战役发起后迅速用优势空军瘫痪敌方,同时集中使用装甲部队突破敌防线,迅速向纵深穿插包围,对敌兵团进行合围歼灭。

1.2.3  闪电战内容

闪电战的基础是机械化,前提是制空权。要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行为,必须要空军,坦克和步兵紧密的配合,闪电战要求三军形成一个大的攻击圈,但在这种攻击圈中三军又可以随机的自由突破,保证了严谨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对于德军来说,他们拥有强大的机械化军事力量,空军和装甲部队都属于世界前列,德军最主要的战术方法是首先出动大多数空军,对敌人的基础设施以及敌方空军进行打击,摧毁敌方的信息交流能力,然后大量的装甲部队和步兵集团以条形的阵型迅速突进敌方军队核心,当装甲车突破以后,装甲部队迅速分散为扇形或圆形方阵,对各个小的核心点进行一系列的打击,步兵方阵则迅速跟上,对分散的敌人进行包围歼灭,这种使敌方群龙无首的战略成功的在欧洲实施,但随着后期美军的参战,闪电战似乎就不怎么管用了,接下来的问题我们将具体分析。

2. 闪电战的核心---装甲部队

2.1 德国装甲部队的演进

坦克以及装甲部队是由英国人率先发明出来,但当时普遍并没有将坦克作为一个独立的兵种使用。但随着德国在一战中收到的挫败,德国的一些高级将领看到了机械化军队的强大性。被称为闪电战幽灵的高级将领古德里安,在日后的《注意!坦克!》中就对机械化军队有了详细地阐述。

当希特勒上台以后,机械化军队计划得到了实施,鲁茨和古德里安成为机械化军队的首领。“能够携带步兵完成冲锋任务,而不被地方的轻型火炮击毁,挡住任何机枪射来的子弹,并能够运用火炮打击敌军,只有古人的方法——装甲!”【1】古德里安精确地定义了装甲的力量,在1933年底,德军的第一支坦克部队成立。1934年,将每个指挥部的编制由原来的一个坦克营,扩编为两个坦克营,并将原来的7个机械化营的部分军团和骑兵12团合编为了两个坦克团,最后组成了一个装甲旅。1935年,德军再次扩充了两个装甲师。

2.2 装甲部队的阵型

 

楔形攻击阵型

“要想使坦克能机动作战,必须对其实施灵活而正确的指挥。为能利用地形迅速前进,并能在规定时间以全力冲击敌人,必须采取适当的行军队形、临战队形和战斗队形。各种队形必须简单,以便能根据地形条件和战斗情况迅速变换队形。死板地采用某种队形,不符合现代的坦克战斗运用原则。”【2】由于这个理  论,德军采用了楔形阵法 ,这种阵法的好处在于能够迅速的变换,是德军最为擅长的阵法,在德国对欧洲各国的入侵中,楔形阵起了强大的作用。正中为德军主力虎式坦克和斐迪南坦克,具有极其强大的突破作用,在闪电战实行初期,往往是由重型坦克对地方最为薄弱的防线进行强烈的轰击,造成敌军振兴的散乱。毫无疑问虎式坦克属于这一类型。右翼同样需要强大的作战能力,通常威豹式坦克,其主要作用是清理侧面的敌人以保护主要战力能够持续的前进摧毁敌方核心。左侧坦克相对来说不需要强大

3. 德军如何迅速征服波兰

3.1结合实际分析闪电战的可行性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3】闪电战的实施,恰恰就需要达到这种效果。闪电战虽然强大,但是必须有成功因素,否则一旦前后军队被切断,就反而被瓮中捉鳖了。

3.1.1强大的装甲部队

德军从开始实施军队装甲化之后,装甲部队的势力不断增强,到二战时期甚至可以横扫英法装甲部队。高度集中的强大火力,快速机动能力,还有迅速推进时的强大生存能力都使装甲部队远超过以前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中出现过的任何部队。德国的坦克部队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他们被认为是精英部队而被配以最优秀的士兵和指挥官。德国的坦克是第一款能真正有效投入战斗的坦克。除了坦克,机械化步兵能够与坦克一起推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保护以远离来自敌人步兵和反坦克武器的威胁。当步兵的战斗车辆不能得到满足时,步兵经常会搭乘在坦克上前进。对于战争狂热分子希特勒来说,扩大军备是十分轻松的。“如果我现在掌权的话,就把陆军部长叫过来,问他‘全面武装要花多少钱?’如果他要求200亿,400亿,600亿甚至1000亿,他一定会得到,那时人们就武装,武装,武装,直到武装就绪!”希特勒的话语再他上台之后得到了实施,德国的大部分陆军获得了机械化更新。

3.1.2 精准的空中支援

希特勒上任之初,就对德国空军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百分之40的扩军备战经费都被用于空军,因此它在三军中的发展是最快的。希特勒任命戈林威航空专员,后又改任航空部长。航空部国务秘书米尔希很快就提出了纳粹德国的第一个空军发展计划,规定到1935年秋建成一支拥有600架第一线作战飞机的空军,编制51个飞行中队,其中轰炸机中队27个”【4】到二战前夕,德军已经拥有空军军官1.5万人,士官和士兵37万人,有21个飞行联队,302个飞行中队,拥有作战飞机4093架。在当时的世界成为了仅次于美国的空军大国。-

德国军队装备的大量的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它能够迅速有效的消灭坦克推进道路上的障碍(如炮兵,防御工事,步兵集团,桥梁和护卫车队等)。

伞兵是另一种形式的空中支援,他能够快速占领指定目标而不是破坏。在闪电战中他们的常见任务是抢占重要桥梁,以防止敌人破坏他们,并使坦克能够不受拖延的快速抵达并通过桥梁。在闪击波兰的战斗中,德国空军共部署了9Ju-87大队、366架俯冲轰炸机,3Do-17轰炸机联队和少量Ju-86轰炸机,大量的Bf-109Bf-110战斗机,Hs-126侦察机。战争的第一阶段,德空军轰的活力,而是拖长阵型。

炸了波兰第一线的21个机场、交通枢纽、指挥机构、飞机工厂,虽未达成将波兰主要作战飞机摧毁在机场上的任务,但严重摧毁了波兰空军通信指挥系统,使波兰空军无法实行集中指挥,只能和德国空军进行小规模的战斗。德国空军完全掌握了波兰的制空权。

战斗中,德国空军掩护高速突进的装甲部队前进。914日突击高特诺,炸毁了布祖腊河上的铁桥,并连续数天用数百架飞机对布祖腊河一带集结的波军进行压制性攻击,瓦解了波军对德军侧翼的攻击。

99日,德空军开始对华沙进行大规模空袭,前后轰炸近60次,持续时间3周。整个华沙变成一片火海,居民伤亡极大。

3.1.3灵活性

德国装甲指挥官不用去死搬命令按照特定的路线行军。他们高度的机动能力和反应快速的空中支援赋予他们足够的战术自由,这使得他们能够犹如洪水泻地般选择抵抗力量最薄弱的路线推进,或者通过他们强大的坦克炮火力和空中支援来打开一条通道。这同样能够使他们遭受尽量少的伤亡,从而保持他们高效迅猛的穿插并向更深处推进。

3.2 德军如何推进波兰

3.2.1 军事计划

在德军以非军事压迫将捷克斯洛伐克和立陶宛置于手中后,即对波兰发布了收复但泽的声明,但波兰人似乎并没有惧怕德国的武装势力,“一旦发生任何已经威胁到波兰独立,而波兰政府因此也认为亟需动员全国力量以进行抵抗的行动,那么,英王政府将认为有义务立即给予波兰政府以全力支持。我还要补充说明,法国政府已授权我明确表示,他们与英王政府将采取一致的立场”。【5】这对于野心颇大的希特勒来说是不能忍受的,他随即制订了极为隐蔽的军事方案。其中大致阐述了对波兰的作战计划。

3.2.1.1 陆军

在东线的作战目标是歼灭波兰陆军,为此在南翼,陆军迅速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地区。在北翼,陆军迅速在波莫瑞和东普鲁士之间建立联系。对于预防西部法国的进攻部队大部分被调往前线。

3.2.1.2 海军

在波罗的海的海军应该歼灭或者打垮波兰海军,之后封锁通往波兰海军基地的海上通道,切断波兰同海外的贸易联系,掩护帝国东普鲁士的海上通道,保护德国至瑞典和波罗的海沿岸诸国的海上交通线。

3.2.1.3 空军

空军必须对波兰实施奇袭,而在西线只需要保留部分兵力,空军应在极短时间内歼灭波兰空军并直接支援陆军。

3.2.2 迅猛突进

对于行事果断的希特勒,进攻波兰已经是不可阻拦的事情。按照希特勒的要求,德军统帅部计划以快速兵团合强大的空军,实施突然打击,迅速摧毁波兰防线并占领波兰西部和南部工业区,之后在长驱直入波兰腹地,围歼各个孤立的波兰军队。“开战第一天,德国空军一大队出动30次,其中17次袭击了波军空军地面设施,如机场,机库,修理厂等。此外,支援地面部队8次,袭击波军海军5次,在地面炸毁波兰飞机30架 ,空中击落9架。”【6

在空军对波兰实施了一系列打击之后,德国海军先陆军一步行动起来,对波兰的海上要塞实施了猛烈打击。德国海军当时拥有2艘战列巡洋舰,2艘旧式战

战列舰,3艘袖珍战列舰,8艘巡洋舰,17艘驱逐舰,20艘鱼雷舰和57艘潜艇。这股强大的海军势力使得波兰海军在短时间内被逐个击破。

此时,闪击战迅速的体现了出来,德军的空军和海军的进攻对于希特勒来说实际上是佯攻,真正的攻击来自于陆军。德国在91日至97日,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发起了全面进攻。共合计3800辆坦克长驱直入,迅速占领了波兰走廊,打通了德国和东普鲁士的道路,使得波兰陷入了被围攻的趋势。

在东普鲁士与德国交接的地方,但泽成了德军的主要攻击目标,德国集结了21个师形成的北方集团军,由陆军一级上将博克指挥。第四集团军从西面发起进攻,第三集团军从东面汇合,其任务是首先切断波兰走廊,彻底围歼集结在这里的波兰军队,然后从东普鲁士南下,从背面攻击维斯瓦河上的波兰军队,并从北方方向迂回包华沙。到95日,德军在格鲁琼茨地区会师,切断了波兰走廊。

在西里西亚合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国派遣了33个师形成的集团军,第八集团军,第十集团军和第十四集团军从整个西南波兰边境进攻,迅速朝华沙方向挺进。

98日,德国第16装甲集群就已经兵临城下,同时,第三和第四集团军也顺势南下,北方的波兰军队势力弱小,受到了古德里安的战车闪电战的突袭,再加上北方的海军基地受到切断,波兰走廊很容易就被德国占领。南方天气在作战时期一直非常晴朗,这给德国的轰炸机大展身手的时机,闪电战在南方几乎是机械式的进行,空军轰炸主要目标,战车迅速挺进。

第三集团军从马拉瓦防线进攻,与第四集团军会和后,第19军深入东波兰消灭波军。

第十集团军从波兰平原进攻,成为进军波兰的最前线部队

14集团军向克拉科夫推进

916日,波兰政府逃亡

3.3 波德战争三个阶段

3.1.1 193991日到8

德国运用闪电战的形式迅速的对波兰进行打击,闪电战通过快速的切断敌方的补给,交通,情报,从而迅速的获得战争的胜利。这需要极其严密的组织形式,以及强大的灵活性,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对敌方的毁灭性打击。

3.1.2 99日到16

德军基本完成的闪电战的第二个步骤,对残余的被切割的敌人进行扫荡,并集中先遣部队对敌方的核心实力进行打击,此时波兰政府已经逃亡,波兰名存实亡。

3.1.3 917日至10

苏联军队从东面开入,波兰已经完全沦陷,残存的只是一些自卫军。

4.总结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7】德国无疑是采用了这样一个方法,这同样也是闪电战的缺点。对于闪电战来说,后方的补给尤为重要,缺少补给,闪电战就不能继续实行,因此如何从敌人那里获得物资尤其重要。

实行闪电战,德国也是有充分的准备

1)强大的空军作战实力,这些空军在南方战场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摧毁了几乎所有的波兰防线,在以后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进攻中,空军也是一股强大的支援力量

2)所向披靡的装甲战车,德军对军队的机械化使得他们可以以及少的损失打败波兰的骑兵集团。对于强大的战车来说,骑兵就是停留在一战的落后武器,显而易见的被德军摧毁

3)灵活性与机动性。德军拥有强大的情报集团,这使得军队能够快速地调动,再加上南方地形为平原,对战车的前进极为有利。后续德国步兵的机动力也相当强大,能够快速的跟上战车方队。

所以在这场战争中,波兰吃了一个大亏。这种速胜的思想虽然可行,但必须建立在强大而又完善的军事能力上。如果任何一方出现了问题,闪电战就很难在实行下去,二战后期德国遇到了美国的空军,闪电战便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参考文献

 

1】古德里安,《闪电英雄》,1950

2】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闪击战,古德里安回忆录》,20161

3】孙武,《孙子兵法》作战篇

4】二战经典战役编委会,《闪击波兰》,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

5】二战经典战役编委会,《闪击波兰》,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

6】二战经典战役编委会,《闪击波兰》,中国铁道出版社2015

7】苏武,《孙子兵法》作战篇

 

 

 



高中历史文章 [教学文章]
发表于:2018-03-08 阅读:172次

鸦片战争前后士大夫的生存之路

 

引言:数千年的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展到他的近代前夜后,最终未能成功转型,古老的文明终在1840年被打破。而作为传统社会之首的士大夫,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应对千年未有之局面。本文从士阶层切入,从鸦片战争为界,探讨在外来文明入侵前后,士大夫生存情况的变化。

关键词:求生,士大夫,鸦片战争

一、朝廷,古士大夫之理想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诚然,入仕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但为什么人们会有求仕的意图呢?不得不说,思想的控制是主要原因。传统的儒家经典逐渐改造成尊君思想,从仁政德治到大一统,从大一统再到存天理灭人欲。不断的思想灌输使人们形成忠君爱国思想。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从孔子开始便有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并始终坚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同时,自从春秋战国起,政治军事形势的不断变化形成了对士大夫的需要。统治者需要士大夫们来为他统治国家,从而扩大政治基础,维护自己的统治。另一方面,传统的士农工商等级制,也使士大夫们觉得脸上有光。这样既无武功也无多大劳力的士大夫,只能借助自己的脑子在朝廷内求口饭吃,混得好的还能光宗耀祖。这种现象其实是宗法制的影响,人们为了宗族的荣光,受到血缘关系的影响,自然对做官趋之若鹜。然而,古代的读书人想要进入朝廷也并非容易,当唯一的机会被士家大族把握时,谋求做官似乎不是一条好的求生之路。科举制的出现使得士大夫有了一展前途之机会。隋唐的科举制,坚持了自由竞选,即所谓“怀牒自列”,扩大了入仕之门,这条现成的生存之路,使读书人竞相争逐。科举制的实行,形成了浓厚的重学风气,更多的百姓因此被影响。但应当注意的是,报考的唯一限制,便是报名者不得是商人或工人,这一法律上的限制使得士大夫地位独大,因此,做官便成了士大夫们最佳的生存方式。

二、近代前沿,士大夫的迷茫

在延续了2000多年的政治环境里,士大夫早已熟悉了“学而优则仕”,但到了封建社会末期,他们的生存之道逐渐有了改变。在中国,绝大部分士大夫是汉族人,这些满怀报国热情的知识分子,在满清的镇压下已然麻木,“满州人之官于朝者,则以最小部分敌十八行省而有余。自大学士、侍郎、尚书,满汉二缺平列外,如内阁,则满学士六,汉学士四;满蒙侍读学士六,汉侍读学士二;满侍读十二,汉侍读二;满蒙中书九十四,汉中书三十”“汉人必由翰林出身,始堪一拜,而满人则无论出身如何,均能资兼文武,位裁将相”。这种朝廷上的不平等现象,使汉族士大夫对自己赖以生存的道路感到了迷惘。同时,不断加强的专制让士大夫觉得自己似乎是没有报国的机会了。受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民主思想的影响,士大夫们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了不安。这种对前途的不安在鸦片战争后彻底显现出来。

鸦片战争是外来文明对中国文明的强力冲击,从此开启了中国原有社会结构的混乱局面。西方无专制的意识使士大夫忠君思想强烈动摇,而伴随着忠君思想的动摇,士大夫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士大夫开始意识到,做官似乎难以生存下去,正是基于此种心理,士大夫的求生之路悄然改变。

三、转变,谋求新道路

   (一)思想的分歧

    尽管做官已不合时宜,但依然有人选择这条路,几千年的思想影响使他们仍然选择报效国家。但报效的方式却迥乎不同。虽说鸦片战争准确的暴露出清政府的弱点,但千百年的华夷思想使大多数的士大夫坚信“老子天下第一”的观点,这些强硬的顽固派只顾自己的地位,实际上并未提出什么兴国方法。然而另一派人选择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兴名臣曾国藩便选择了这条路。曾国藩受其父曾麟书影响,从小便熟读儒学经典,他一生勤奋读书,十分推崇儒家学说。正因为拥有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使他成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大清江山,他“匡救时弊”,学习西学,真正实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与其说曾国藩此类人物思想禁锢,倒不如说他们抓住时机。古代中国一般都是自上而下维护统治,下面一部分出现问题,不至于王朝覆灭;但若是皇帝完了,王朝也就不复存在。正是如此,便形成了“陛下之气正,则天下气正矣;陛下之气衰,则天下气衰矣”的说法。晚清却不同,皇帝已难以掌握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此时的统治便是自下而上维护的。此时的士大夫,不仅不能说是皇帝的走狗,反而还得说他们是国家的主子,而这些坚持古道德的士大夫,不仅把入仕看作是求生的道路,更是把它作为立名的根本了。

(二)绅商的兴起

随着时势的变化,更多的士人看到了官场的“纡曲诡秘”与“奄奄无息”,“浅陋之讲章,腐败之时文,禅寂之性理,杂博之考据”层出不穷,导致了“国事百败而藏身固,心术尽丧而文则周密,以虚词示谋国之忠,以美言作文过之具”。这种无可救药的局面使读书人抛弃了“仕”的道路,转而走向“商”。

中国传统社会以等级森严著称,“士农工商”不仅是等级的基本构成,还是中国传统社会人们身份高下最直接的体现。史书明确记载,“凡民曰四:一曰士,二曰农,三曰工,四曰商”,以士为尊,以商为末。长期以来,“士”被尊为四民之首,享有各种特权,而“商”则居于世人之末,多为世人所轻。然而,随着中国内外力的共同作用,这一结构终于受到冲击。一方面,中国内部的资本主义萌芽不断冲击着自然经济,虽然势力弱小,但敏锐的士大夫却已感觉到它的活力。同时,伴随着经济发展,工商皆本的思想逐渐传开。另一方面,外国的冲击使中国的自然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商业乘此机会发展。“重商主义”的传播也正与“工商皆本”吻合,使人们不再受制于农本商末束缚。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最直接原因也是由于它使清政府获得大量收入,据统计,仅商人捐监一项,嘉庆二十一年至道光十年便有20余万。巨大的财政收入使清廷放松对商业的限制,精明的士大夫们看到了从商的利好,再加上对官场的厌恶,使他们转向商场,从而形成了士商相混的局面。其结果是,在中国“士农工商”的缝隙中,形成了一个社会特殊群体──绅商集团,他们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又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他们逐渐取代了绅士阶层成为在野势力,这不断壮大的绅商群体,最终破坏了中国“士农工商”的结构。

转成商人的士大夫们,是本土商人集团和本土精英官僚的集合体,他们把握了历史的良机,通过深入商业来谋求自己的生计,既能为国效力,又能把握自己的自由,不受朝廷束缚。但这种方式却有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作为当时巨商的胡雪岩,仅仅是依靠左宗堂,通过政治投机和操纵市场,从而发家致富,但一遇到经济危机和政治斗争,便沉沦下去,这样的人被称为“伪绅商”,是不会被真正的“士绅”所正视。但有的士大夫能够商场官场长青不倒,成为真正的“绅商”集团。实业家张謇,原本是一个传统的士大夫,曾因对“壬午兵变”持强硬态度受到翁同龢赏识,他很有希望靠自己考取功名,名正言顺踏入仕途之门,但随着对政治的清晰认识,“三十年科举之幻梦,于此了结”。他似官非官,似商非商,既无重权,也非巨富,为但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所以被称“绅商”。

然而,这些由士大夫转业而成的绅商,却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的出现脱离了士大夫的原始目标,相反地推动了大清的覆灭。绅商的名号中,商占绝大部分,绅只是一个构成小部分,这促使他们逐渐有了商人本性。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然忘记了国家利益。他们追求个人利益,置国家利益于不顾,虽然这种行为是商人之天性,使他们为了求生而成为绅商,却实际已偏离了士大夫的本质属性。入仕已算不上是绅商式的士大夫们的求生之路,只是他们与政治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之后的“东西互保”更是表明地方势力和绅商阶层的崛起,清政府已然威严扫地。

(三)耻辱的活法

尽管绅商群体有其不道德行为,但终究是可理解的。然而士大夫的第三种生存之道,却是极为耻辱,通过在变局中谋取私利,勾结洋人以求生存,早已背离了士大夫的精神,实际上只是打着士大夫的名号招摇撞骗而已。这类人,我们姑且将之称为“狐士”。狐士谋生有两种手段,一为贪污国财,一为勾结洋人。贪污国财是中国自古便有之行为,只是在国家动荡时更为张扬,清廷本明文禁止鸦片,但效果不大,其原因之一便是衙中有人包庇烟贩子,官亲即为包庇者之一。林则徐说:“衙门中吸食最多,如幕友、宦亲、长随、书办、差役,皆力有包庇烟贩之人。”这些官亲,借助权势,不顾法律,牟取私利,因此被清正士大所唾弃,称之为“无耻之徒”。另一种士大夫,则更是可恶,直接背叛国家,服务洋人。这其实是有原因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士大夫“天朝上国”的美梦,部分士大夫对洋人的崇拜之情由然而生。同时,“为民者以为天下四海皆君之物,我辈但为君奴仆而已”的思想使士大夫产生奴性,认为西洋人打败了皇上,自己便成为西洋人的奴仆。这种颓废之风使为官者“媚夷而压华”,为民者“艳夷而鄙华”,为官者或以“求利”之心求使外洋,以其“阿谀奉迎,贪利无厌之技尽施于外洋”。狐士的求生之路损害了中国人的形象,使外国更加轻视中国,是近代史上一大恶人。

四、回忆,求生之路的思考

从古到今,士大夫的求生之路基经历了一元到多元,从做君子到成小人的转变,而鸦片战争无疑是士大夫转型的重要因素。西方文明的冲击使得中国僵化的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也正是由于中国制度本身有着层出不穷的漏洞,才使得其一击即破。西方的发展和中国制度的停滞,共同造成了士大夫的转变,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士大夫这个千年群体,终于还是失去了其所有的求生之路,逐渐融入社会,消散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