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苏州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苏州家教网  >  刘老师主页  >  刘老师的文章
家教刘老师的文章列表
发表于:2012-11-26 阅读:67次

    今天,苏州初中物理家教总结了69个初中物理知识易错点,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新初三的学生们即将开始初三的学习,进行中考的冲刺,中考网总结了一下69个初中物理知识易错点,希望助同学们一臂之力。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

  2.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某段路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

  3.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

  4.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

  5.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

  6.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7.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

  8.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

  9.惯性是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由于。

  10.物体受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物体受非平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

  11.1Kg≠9.8N。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

  12.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

  14.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

  15.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16.杠杆调平:左高左调;天平调平:指针偏左右调。两侧的平衡螺母调节方向一样。

  17.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只有沿竖直或水平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

  18.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

  19.动力最小,力臂应该最大。力臂最大做法: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

  20.压强的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单位是m2。注意接触面积是一个还是多个,更要注意单位换算:1cm2=10-4m2。

  21.液体压强跟液柱的粗细和形状无关,只跟液体的深度有关。深度是指液面到液体内某一点的距离,不是高度。

  固体压强先运用F=G计算压力,再运用P=F/S计算压强,液体压强先运用P=ρgh计算压强,再运用F=PS计算压力(注意单位,对于柱体则两种方法可以通用)

  22.托里拆利实验水银柱的高度差和管子的粗细倾斜等因素无关,只跟当时的大气压有关。

  23.浮力和深度无关,只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浸没时V排=V物,没有浸没时V排

  求浮力要首先看物体的状态:若漂浮或悬浮则直接根据F浮=G计算,若有弹簧测力计测可以根据F浮=G-F拉计算,若知道密度和体积则根据F浮=ρgv计算。

  24.有力不一定做功。有力有距离,并且力距离要对应才做功。

  25.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除了跟动滑轮的重力有关外还跟所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越重,拉力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但动滑轮的重力不变。

  26.物体匀速水平运动时,动能和势能不一定不变。此时还要考虑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例如洒水车,投救灾物资的飞机。

  27.机械能守恒时,动能最大,势能最小。可以由容易分析的高度和形变大小先判断势能,再判断动能的变化。

  28.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同时增大和减小。只是在不同的变化过程中,引力和斥力的变化快慢不一样,导致最后引力和斥力的大小不一样,最终表现为引力或斥力。

  29.分子间引力和大气压力的区别:分子力凡是相互吸引的都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但如果伴随着空气被排出或大气压强的变化则说明是大气压力。例:两块玻璃沾水后合在一起分不开是大气压力,水面上提起玻璃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

  30.物体内能增大,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化沸腾);物体内能增加,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物体吸热,内能一定增加;物体吸热温度不一定升高(晶体熔化,液体沸腾);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不一定升高(还和物体的质量等因素有关);物体温度升高,不一定是热传递(还可以是做功)

  31.内能和温度有关,机械能和物体机械运动情况有关,它们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物体一定有内能,但不一定有机械能。

  32.热量只存在于热传递过程中,离开热传递说热量是没有意义的。热量对应的动词是:吸收或放出。

  3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是固定不变的。比热容越大:吸收相同热量,温度变化量小(用人工湖调节气温);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热量多(用水做冷却剂)。

  34.内燃机一个工作循环包括四个冲程,曲轴转动二周,对个做功一次,有两次能量转化。

  35.太阳能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不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36.核能属于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37.当前人们利用的主要是可控核裂变(核反应堆)。太阳内部不断发生着核聚变。

  38.音调一般指声音的高低,和频率有关,和发声体的长短、粗细、松紧有关。

  响度一般指声音的大小,和振幅有关,和用力的大小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音色是用为区别不同的发声体的,和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生活中的有些用高低来描述声音的响度)

  39.回声测距要注意除以2

  40.光线要注意加箭头,要注意实线与虚线的区别:实像,光线是实线;法线、虚像、光线的延长线是虚线。

  41.反射和拆射总是同时发生的,

  42.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43.平面镜成像:一虚像,要画成虚线,二等大的像,人远离镜,像大小不变,只是视角变小,感觉像变小,实际不变。

  44.照像机的物距:物体到相机的距离,像距:底片到镜关的距离或暗箱的长度。投影仪的物距:胶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屏幕到投影仪的距离。

  45.照相机的原理: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的原理: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的原理:u

  46.透明体的颜色由透过和色光决定,和物体顔色相同的光可以透过,不同的色光则被吸收。

  47.液化:雾、露、雨、白气。凝华:雪、霜、雾淞。凝固:冰雹,房顶的冰柱。

  48.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任何温度下进行)和沸腾(一定温度下进行)。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49.沸腾时气泡越往上越大,沸腾前气泡越往上越小。

  50.晶体有熔点,常见的有:海波,冰,石英,水晶和各种金属;非晶体没有熔点,常见的有:蜡、松香、沥青、玻璃。

  51.六种物态变化:

  52.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的条件:一达到一定的温度(熔点和沸点)二继续吸热。

  53.金属导电靠自由电子,自由电子移动方向和电流方向相反。

  54.串联和并联只是针对用电器,不包括开关和电表。串联电路电流只有一条路径,没有分流点,并联电路电流多条路径,有分流点。

  55.判断电压表测谁的电压可用圈法:先去掉电源和其它电压表,把要分析的电压表当作电源,从一端到另一端,看圈住谁就测谁的电压。

  56.连电路时,开头要断开;滑片放在阻值最大的位置;电流表一般用小量程;电压表的量程要看电源电压和所测用电器的额定电压;滑动变阻器要一上一下,并且要看题目给定的条件先择连左下或右下;电压表一定要放在最后再并在所测用电器的两端。

  57.电路中有电流一定有电压,但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电路还得闭合)。

  58.电阻是导体的属性,一般是不变的(尤其是定值电阻),但它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电阻越大,灯丝电阻表现最为明显。

  59.串联电路是等流分压,电压和电阻成正比,也就是电阻越大,分得电压越大。

  并联电路是等压分流,电流和电阻成反比,也就是电阻越大,电流越小。

  60.测电阻和测功率的电路图一样,实验器材也一样,但实验原理不一样。(分别是R=U/I和P=UI)测电阻需要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但测功率时功率是变化的,所以求平均值没有意义。

  61.电能表读数是两次读数之差,最后一位是小数。

  62.计算电能可以用KW和h计算,最后再用1KWh=3.6×106J换算。

  63.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电压和实际功率是变化的。但在变化时,电阻是不变的。可根据R=U2/P计算电阻。

  64.家庭电路中开关必须和灯串联,开关必须连在火线上,灯口螺旋要接零线上,保险丝只在火线上接一根就可以了,插座是左零右火上接地。

  65.磁体上S极指南(地理南级,地磁北极,平常说的是地理的两极)N极指北。

  66.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通电导体周围有磁场),制成了电动机,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制成了发电机。沈括发现了磁偏角。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卢萨福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贝尔发明了电话。

  67.磁盘、硬盘应用了磁性材料,光盘没有应用磁性材料。

  68.电磁波的速度都等于光速,波长和频率成反比。

  69.电动机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把电能转化成机械能。外电路有电源。

  发电机原理:电磁感应,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外电路无电源。

    距离中考没有太多的时间了,苏州中考物理家教建议,基础题一定要把握住,之后再进行难题的突破!

文章来源于苏州家教网http://su.jiajiao400.com

发表于:2012-11-22 阅读:40次

    如何使孩子对奥数充满兴趣!苏州小学奥数家教认为,要培养孩子对奥数的兴趣。一定不能让孩子一味的多做题。这是起不到效果的。做题,要做趣味性高的题。解题时也要多用图形等容易理解的方式去解答。下面我们来一起看道题!

下图中阴影部分是整个图形大小的几分之一?
 

 

解:

  1、圆被分成了相同的两部分,阴影部分占整个圆形的1/2

  2、正方形被分成了相同的三部分,阴影部分占整个图形的1/3

  3、正方形被分成了相同的四部分,阴影部分占整个正方形的1/4

 

     苏州小学数学家教提醒,做题也是一样。光是文字的表达显得枯燥乏味。要尽量的生动化!

 

文章来源于苏州家教网http://su.jiajiao400.com

发表于:2012-11-20 阅读:51次

       苏州小学奥数家教给大家带来一年级小学奥数题,供大家分享!

分球:(高等难度)

    1.把10个球分成三组,要求每组球的个数都是奇数,怎么样分?

    2.把11个苹果分给三个小朋友,要求每个小朋友分得偶数个苹果,怎样分?


分球答案:

    1不能分,以为如果三组球,每组都是奇数个球的话,总数必是奇数,而不可能是偶数,而10个球却是偶数;
    2不能分,以为如果每个小朋友都得到偶数个苹果,那么三个小朋友得到的苹果总数也必定是个偶数,而11个苹果是奇数。

       苏州小学数学家教认为,奥数在小朋友们的学习生涯中尤为重要,家长们不妨注意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培养孩子的数学思想。循序渐进!

 

文章来源于苏州家教网http://su.jiajiao400.com

 

发表于:2012-10-31 阅读:85次

     苏州幼儿家教给大家讲讲幼升小的评价标准!    

     一、观察:

      是否有礼貌,能主动和老师打招呼?是否热情大方?
  
      标准:

    能主动说"老师好""老师再见",面带微笑,热情大方。  (好)

    在老师或家长提醒下能打招呼。     (一般)

    不打招呼,见人躲躲藏藏或毫无察觉。     (较差)

  二、指导学生准备说话(时间约为10分钟)

  你在幼儿园里学过不少儿歌,也听过不少故事,说一个你最拿手的儿歌或故事。

    标准:

    仪态大方,叙述有表情,声音响亮,语句通顺连贯。   (好)

    声音响亮,语句通顺连贯。停顿自然,无明显读书腔。   (较好)

    能说完故事或儿歌,口齿清楚。    (一般)

    声音小,不能说完整。    (较差)

  三、指导学生写、说、答

  1、 写下你的名字。(观察读写姿势是否正确,不正确地提醒。)

  2、 看图说话。图上画了什么?看图说几句话,能说一段话更好。

    标准:

    能说完整的一段话,语句连贯通顺。  (好)

    能说几句话,语句通顺。    (较好)

    能说一两句话,句子通顺。   (一般)

    语句不通顺,不完整,画面内容未说清楚。 (较差)

  3、 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参考:(任选1-2题)

  你最喜欢哪一个季节?为什么?

  你会打电话吗?如果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该怎么做?

  如果在外面你和爸爸妈妈走散了,你怎么办?

  你参加兴趣班吗?如果参加,是什么内容?你觉得自己学得怎样?

  夏天来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爸爸妈妈或家中其他人生病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苏州学前家教认为,家长们在平时教育孩子的时候就可以多练习一下。养成一个好的习惯!


文章来源于苏州家教网http://su.jiajiao400.com

发表于:2012-10-30 阅读:297次

       苏州幼儿家教整理,幼升小的各类型题目!小朋友们好好看一看。

  1.算术(20以内加减法),认字,简单英语;

  诗词、童谣、唱歌等;

  找不同(找出两幅画中不一样的地方),听口令做动作(比如前后转等);

  2.生活及学习常识问答问答题

  ●个人及家庭了解

  你叫什么名字

  你今年几岁

  你的学校名称及班级

  你的生日在哪月哪日

  你家的地址

  爸爸/妈妈的名字

  爸爸/妈妈的工作

  你的家庭成员

  在学校你最喜欢玩的游戏

  你最喜欢的玩具/食物等

  你在家最喜欢做的事情

  如果妈妈要上班,平日谁照顾你

  怎样上学/放学怎样回家

  谁人教你做功课

  生病时谁人照顾你

  上星期日你到哪去?

  今天来这途中见到什么

  平日放学后你最喜欢什么活动

  星期六、日你最喜欢做什么

  平日你乘什么交通工具上学

  暑假时,你在家?会做什么

  家中由谁人做早餐

  ●处境题

  别人弄倒了积木,你会怎么办

  看到同学吵架,你会怎么办

  不小心烫伤了手,你会怎么办

  看到小朋友玩火,你会怎么办

  如果有一天没有电,你会怎么办

  在街上不见了妈妈,你会怎么办

  邻居有火警,你会怎么办

  在学校有小朋友掉下手帕,你会怎么办

  在地铁站内你上了车,妈妈仍在月台上,列车开走了,你会怎么办

  有一个陌生人按门铃,你会怎么办

    ●比较题

  苹果及橙

  巴士及的士

  姐姐/哥哥及你

  ●常识与日常生活认知

  小朋友不该在图书馆做的事

  课室内常见的东西

  睡房内常见的东西

  交通工具

  水的用处

  超市内售卖的货物

  自己能处理的事

  在马路上见到的东西

  做手工的用品

  家庭电器

  对牙齿有益、无益的食物

  一星期有多少天

  一年有多少个月、多少日

  一年有多少个季节

  什么季节会下雪

  有什么交通工具可载超过100人

  拨120可能叫什么人来

  一日有多少小时

     苏州学前家教提醒,虽然幼升小的考试越来越难。但家长们也不要因此给孩子过多的压力。


文章来源于苏州家教网http://su.jiajiao400.com

发表于:2012-10-29 阅读:27次

    以下是苏州初中英语家教总结的中考重点句型。同学们要认真学习!

    中考英语重温重点句型
  1.So + be/助动词/情牵动词/主语.
  前面陈述的肯定情况也适于另一人(物)时,常用到这种倒装结构,表示“另一人(物)也如此。”前面陈述的否定情况也
  适于另一人(物)时,常用“Neither/ Nor + be/助动词/情态动词+主语.”这种倒装结构。例如:
  He likes playing basketball, and so do I.
  他喜欢打篮球,我也喜欢。
  Kate can’t speak Chinese, and I neither/ nor can Jim.
  凯特不会说汉语。吉姆也不会。
  注意:“So+主语+be/助动词/情态动词.”这一句型常用于表示赞同,进一步肯定对方的看法,表示“的确如此。”
  “是呀。”例如:
  一Basketball is very popular game in America.
  篮球在美国是一项很受欢迎的运动。
  一So it is.的确如此。
  2.Turn right/left at the first/second/…crossing.
  这一指路的句型意为“在第一/二/……个十字路口向右/左拐。”相当于Take the first /second/…turning on the
  right/left.
  例如:
  一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the nearest post office?
  你能告诉我去最近的邮局的路吗?
  一Walk along this road,and turn left at the third crossing.
  沿着这条路走,在第三个路口向左拐。
  3.It takes sb.some time to do sth.
  此句型表示“干某事花了某人一段时间。”其中的it是形式主语,后面的动词不定式(短语)才是真正的主语。例如:
  It took me half an hour to finish the hard work.完成这项艰巨的工作花了我半个小时。
  4.…think/find + it + adj. + to do sth.
  此句型中的it是形式宾语,不可用其它代词替代,形容词作宾语的补足语,后面的动词不定式(短语)才是真正的宾语。例如:
  I found it important to learn English well.
  我发现学好英语很重要。
  5.What’s wrong with…?
  此句型相当于What’s the matter/ trouble with…?后跟某物作宾语时,意为“某物出什么毛病了?”后跟某人作宾语时,意为
  “某人怎么了?”例如:
  -What’s wrong with your bike?你的自行车出什么毛病了?
  一It’s broken.它坏了。
  -What’s wrong with you?你怎么了?
  一I have a pain in my head.我头痛。
  6.too…to…
  在so…that…复合句中,that后的句子是否定句时,常与简单句too…to…(太……而不能……)进行句型转换。例如:
  He is so young to go to school.(改为简单句)
  →He is too young to go to school.
  在so…that…复合句中,that后的句子是肯定句时,常与简单句…enough to…进行句型转换。例如:
  This maths problem was so easy that we could work it out. (改为简单句)
  →This maths problem was easy enough for us to work out.
  7.Sorry to hear that.
  全句应为I’m sorry to hear that. 意为“听到此事我很难过(遗憾)。”常用于对别人的不幸表示同情、遗憾之意。例如:
  —My mother is ill, so I have to look after her at home.
  我母亲病了,因此我必须在家照看她。
  —Sorry to hear that.
  听到此事我很难过。

    这几个苏州中考英语家教总结的重点句型都是中考中经常会考到的,不论写作、阅读都会有很多的帮助!

文章来源于苏州家教网http://su.jiajiao400.com

发表于:2012-10-26 阅读:44次

     苏州初中语文家教总结,中考语文冲刺复习的四点建议。

     基本建议:

  1、课文练习中规定要背诵的古文、古诗及课后古诗应准确默写。(七年级至九年级)

  2、课文(七年级至九年级)中文言文的课下注解背出并掌握,《教学指南》中列出的虚词背出并掌握。

  3、课下注解中的注音要掌握,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要会写,其中四字成语要正确理解词义并准确运用。

  4、每天看1—2篇好作文,拓展视野,积累素材。

  语文考试制胜三大秘诀

  一、仔细审题;多想想题目到底要你答什么(内容),怎样答(形式),一般题读一、两遍,难度题必须读三、四遍;

  二、用好草稿:用草稿的目的在于反复修改,力臻完美。

  三、认真书写:工整规范,一目了然;清晰美观,百看不厌。

  语文阅读应试锦囊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写作手法

  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评议描写、心理描写)对比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说明方法

  三、关键语句:

  1、点明题旨的名子;2、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3、总结全文的句子;4、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启下的作用的过渡句);5、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

  把握关键语句,可以帮助你把握中心,体会作者情感,概括全文内容。

  四、典型题实战兵法

  (一)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中语言的表达作用题(总的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根据实际灵活应变)

  ★三种类型:加点词的表达作用,划线句的表达作用,段落的作用

  1、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基本题型:下列句中加点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不用考虑结构上的);——的词写出了——(结合本词特点,概括内容)。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

  2、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基本题型:文中…句子(关于…的描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结构上的作用明显就写,不明显不要强求):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为(与)上(下)文的——作铺垫(作对比),或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等[结构方面]。

  3、段落的作用

  基本题型:文章第…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内容和结构的作用两者必写):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内容方面],结构上的作用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来灵活确定。

  ●记叙文阅读中与作手法的表达作用题

  基本题型:文中…运用了对比(连续反问、设问、引用…)的手法,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写出了——(找到运用该种写法的相关语句,对其内容作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语句或段落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开头:总起全文、引起下文、埋下伏笔(作铺垫)、点题等(附加: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中间: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

  结尾: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中心等

  ●记叙文阅读中的评议赏析题

  基本题型:本文有关…的描写生动、传神。请从下列例子中选择两例进行具体赏析。

  答题思路和方式:

  四要素:写作方法+引用的关键词+句意内容的精要概括+写作目的、作者情感(中心)

  形式:运用了——(手法),通过——(关键词)的描写,写出了——(句意内容概括),表现了——(目的、情感)

  概括写作目的和情感时,除了可以用“表现了——”之外,还可用“表达了…抒发了…告诉了…呼吁了…赞美了…歌颂了…揭露了…鞭挞了…讽刺了…揭示了…反映了…”等,根据文章的实际情况,灵活概括写作目的和情感。

  ●人物评价题和主题赏析题

  四要素:

  观点+材料+结构+文采

  人物评价题:

  基本题型:

  请你对文中的…人物作出评(赏)析(文中的…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加以分析归纳。

  答题思路和方式:

  文中的…是一个…的人(观点),从——(事例一材料)中,他——,体现出了他…的精神(品质)(分析)[分析中要强调你引用的材料和你观点的一致性],他的确是——(总结句)。

  主题赏析题

  基本题型:关于本文的观点,有以下三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请简述理由。

  答题思路和方式:

  我认为文章的主题是…

  (1)文章主要叙述(描写)了…(对文章的主要材料加以概括)表现出的是…(分析)

  (2)文章中的多处材料表现了这个主题。例如第…节,作者写到“——”,体现的是——(分析);再如第…节中,作者又写到了“——”,这里又体现了——;又如第…节,作者写到“——”,体现的还是——。故文章的主题是——。(引用材料至少要有三处,分析中处处强调引用材料和观点的一致性)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l、渲染…的气氛

  2、烘托人物…的形象(或人物…的心情、感情);

  3、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

  4、推动情节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l、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二)说明文阅读

  ●判断说明文全文的说明中心

  答题方式:

  说明中心内容+写作目的

  1、事物说明文:本文说明了…(说明对象)的…(对象的特征)[说明中心内容],告诉我们…[写作目的]

  2、事理说明文:本文说明了关于…的道理(原因、方法、原理等),告诉我们…

  ●说明文中段落的作用

  基本题型:文章的第…段(写…的段落)有什么作用?

  答题思路和方式

  要素:内容+结构

  形式:说明了…(段落说明的中心内容),为(在)上(下)文起到了…作用(参照上面结构的作用)。

  ●根据文意给相关名词下定义:

  以给“转基因作物”’下定义为例。

  1、格式A:转基因作物是一种…的作物。

  格式B:一种…的作物叫做转基因作物。

  2、注意点:下定义必须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

  ●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

  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列图表、引资料

  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准确、清晰、具体、生动形象、直观、有理有据)地说明了…

  (说明对象的特点或某个事理)。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有何作用?

  ★答题方式:“××”一词,指出了…(从词的本身意义角度考虑)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一词,指出了……(从词的本身意义角度考虑)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正面),删掉“××”词。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反面)

  ●判别对错

  要素:判断十引用材料+分析一致性

  (三)古诗鉴赏题

  l、鉴赏主题常考类型

  -思乡思国、感时伤怀、建功报国、热爱自然等。

  2、概括景物特点(意境或画面氛围特点)常用词语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索凄凉等。

  3、诗歌的语言特点常用词:淡而有味、清新质朴、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绚丽多彩、平中见奇

  4、常见题型

  (1)意境型考题: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怎样”=具体描绘诗中画面+总氛围特点的高度概括

  (2)主题型考题: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主题,哲理等)

  (3)语言鉴赏型考题:“——”词用得十分精妙,请分析其妙处。

  请赏析诗中三四句的妙处。

  答题思路:参照散文中的语言表达作用题答法。

  (4)手法运用型考题:这首诗运用了衬托(对比等)手法,请分析其作用。

  答题思路:诗中…处中…与…进行了对比(用…来衬托…),(举出运用该种写作手法的例子),写出了—─(内容的精准概括),表现了——(注意联系中心,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

  5、常见意象

  (1)杨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借别的风俗。表达依依惜别

  的深情,后多用它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等。

  (2)酒:离别与祝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月亮:思乡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流水: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5)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6)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7)红豆:相思如王维《相思》诗:“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8)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9)菊:隐逸高洁脱俗

  (10)(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鸿雁:书信——对亲人的思念。

  (11)春风:旷达欢愉希望,东风:春天美好

  (12)西风:落寞,惆帐衰败游于恩归,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13)落花:“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借春、伤时的惆怅和对于死亡的焦虑、忧伤。诗人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

  (14)丁香、芭蕉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15)竹:常寄托主人公一种清高脱俗的情怀

  (四)其他注意点

  ●限字题的解答:

  1、根据题目要求作完全准确的表述(此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字数的多少);

  2、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去除无关紧要的修饰语,②多音节词改为单音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将符合题意和字数要求的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如有,必须修改。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l、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了…抒发了…赞美了…、歌颂了…揭露了…鞭挞了…讽刺了…揭示了…反映了…”等

  ●语句特色评价常用用词: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以上是苏州中考语文家教给大家的几点建议,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文章来源于苏州家教网http://su.jiajiao400.com

发表于:2012-10-25 阅读:83次

  苏州初中语文家教认为,所谓"确定主旨",就是确立作文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选材的依据,结构的轴心;就是语言的运用,也要受主题的约束。可见确立主题在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如何确定主旨呢?

  1、循规蹈矩

  一篇好的文章,它的主旨也就是立意,必须是正确高雅,有利于国家、人民的,但它又不能超越题目的制约。对于作文的评判,思想标准是第一位,如没有正确主题或没有积极意义的不能算好文章。因此,要写出好文章先要"循规蹈矩",做到:准确、正确、明确。所谓准确,也就是扣题准确,在立意时首先要做到合乎题意,对于有要求的作文,就必须紧扣作文的要求去写。正确,则是正确积极。要想立意正确,首先必须考虑主题是否符合科学性,没有根据的片面性的东西不能作为立意根据;其次要考虑是否符合学校纪律及国家法令政策。最后就是明确表达。作文时确立主题要非常明确,下笔前应有明确不含糊的立意,文章反映的是什么,心中一定要有数,作文时将其明确地贯注于全文表达出来。如《选择》(原文略),就是一篇处处紧扣题目,且符合立意三个基本要求(准确、正确、明确)的好文章。这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是紧扣主题在写。作者叙述了在重大问题的选择上,自己态度坚决,毅然做出回国学习的决定的事,可见立意是正确积极的。

  2、着意求新

  要使立意新颖,最根本的就是要扣紧时代精神。古今中外的主题思想都是能够反映当时的时代精神的。列宁曾称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为"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鲁迅先生的多数作品被称为投枪匕首般的战斗檄文。只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的主题,才容易引起读者深刻的共鸣,也才能使作品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富有时代感的主题才是"新"的,也只有这种富有新意的主题才是有意义的主题。如《独闯世界的孩子》(原文略),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深刻地反映时代精神。文中的"他"正是当代一部分中学生的缩影。作者对"外面世界"的诠释新颖深刻,文章的立意能扣住社会脉搏。

  3、逆向求异

  所谓逆向求异,是与顺向思考的立意方法相对而言的,它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以新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不同凡响的认识和看法。运用逆向求异的立意方法有哪些呢?第一,对作文题目进行反向思考,单凭题目字面之意去作文难免陈旧、平庸。第二,就是运用批驳错误看法,提出正确认识的反意存真立意法。第三,对某种事物、事理从多角度看。值得注意的就是在逆向求异的立意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不能违反准确、正确的原则。如《狗拿耗子,精神可嘉》,这篇文章立意新颖,没有附和前人看法,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耗子是对人类有害的动物,我们应当把它消灭干净,不管是用老鼠药,还是灭鼠器,或者是用其他什么方法。狗拿耗子有又什么错呢?猫可以捉耗子,狗为什么就不能呢?"由此展开议论,从而得出迥异于前人的新见解:"'狗拿耗子'精神是值得提倡的,管'闲事',是于国于民都有益的正事。相反,见到'耗子'不拿,见到坏事不管,只会害人害己,以至国无宁日,民无宁日。"

  4、深入开掘

  所谓"深入开掘",就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作者要对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发掘出事物本质的思想意义。这就是一个提炼、深化主题的问题。

  事物本质的思想意义是客观存在的,一定的生活材料只能提炼出相应的一定的主题。对事物认识不深,主题就肤浅;认识上"拔高"、"牵强附会",主题就脱离实际。作者的主观认识必须做到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达到主题思想与全部生活材料相一致的要求。有时,材料所显示的思想意义可能不止一点,当然可以确立不同的主题,但开掘得深,选择能反映事物本质思想意义的主题,是应该得到更高的评价的。

  主题思想提炼深化,是作者对题材的社会意义进行反复研究,深入认识的结果。著名歌剧《白毛女》主题的提炼对我们是不无教益的。这一剧作取材于一九四零年晋察冀边区广为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故事。起初有的人认为这个传说不过是一个"神怪的故事",可以利用来宣传破除迷信;也有人可以把"反迷信"和"反封建"结合起来处理。但经过剧作者们深入调查,反复研究,才选择和提炼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深刻主题。这一主题恰切的反映了事物本质上的思想意义,具有深刻的教育作用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如《我和陈早阳》一文,作者记叙的是同学间的一段交往。她没有把这写成歌颂同学之间的相互友情之类,也没把这写成赞扬同学身上的某种精神、某种美德之类。记叙这段交往,展示的却是两种社会制度下两个少女的不同思想性格,不同精神境界,写出了自己的自强心、祖国情,以及肩上的责任。这样的立意可以说深刻而有意义。

  5、咏物意蕴

  借助想象的作用,通过对熟悉的、物质的、具体的、自然的东西的描写,去表现生疏的、精神的、抽象的、社会性的东西,书写个人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况味,这便是咏物意蕴的立意方法。中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这类"借物寄怀"、"托物言志"的作品,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袁鹰的《井岗翠竹》。这些作品都有一个表层的作为媒介的象征性的形象,在这形象的里层蕴藏着一个高尚美好的"意",两者结合得很好。而且这类文章中的"意"一般都有社会性的内涵,或是人的某种崇高的品质,或是某种可贵的感情,或是某种人生的哲理,它们是文章的灵魂和生命,这个"意"附丽于想象而存在。

  首先,要选好象征物。这象征物应是大家所熟悉的,形象鲜明的,是美好的。同时,这象征物应与象征义有联系的,而且联系越贴切、越新奇,文章的立意就显得越自然、越新颖。其次,要充分显示"意蕴"的审美属性,处理好文章中的"点睛"之笔,使"意"自然的、巧妙地升华起来。

  6、画龙点睛

  在一篇文章的关键地方,用一句或几句话点明要旨,即称为"点睛"之笔。显而易见,它是文章的眼睛,运用得好,能使文章生动传神,大放异彩。有了点睛之笔,就可揭全文之旨,使主题突出,内容深化,思想生辉。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先用大量篇幅写景记事,写文人墨客的"悲"和"喜",最后笔锋一转,归结到"求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与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章最后这两句将作者的本意予以点明,成了千古绝唱,至今脍炙人口。这是古人作品中将"画龙点睛"法用得最好的例子之一。

  运用点睛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作者要独具慧眼,善于从貌似平凡的现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蕴,开掘出新的思想,新的境界、新的哲理,然后在行文的关键处不失时机地运用浓缩精练、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加以点化。二是点睛的语言要尽可能生动形象、含义深刻,令人警醒,要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艺术力量。

    文章所表现的主要思想、情感或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就是文章的主旨,也就是中心思想。苏州中考语文家教鼓励大家,要多读多看,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提炼出不同的主旨。

文章来源于苏州家教http://su.jiajiao400.com

 

发表于:2012-10-24 阅读:71次

      数形结合思想是高中数学中经常会用到的。其实不只是高中,从我们刚刚接触数学开始,就应该慢慢的培养自己这种思想。这在今后的学习中,尤为重要。

     苏州高中数学家教觉得,从广义上来看,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形与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数学的基本内容。与此同时,数形结合又是学习与研究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形与数是互相联系,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把问题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性质问题,或者将图形的性质问题转化为数量关系问题,是数学活动中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方法,统称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形与数的结合不仅使几何问题获得了有力的现代工具,而且也使许多代数问题获得了明显的直观的几何解释, 从而开拓出新的研究方向。 例如, 笛卡尔创立的解析几何就是运用形数结合这一思想方法的典范,通过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形成了点与有序实数组以及曲线与方程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把代数与几何结合起来,开创了数学发展的新纪元。又如, 在现代数学人们把函数看成一个个“点”, 把一类函数的全体看作一个“空间”, 由此引出无穷维空间的概念,这也是成功地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的结果。

  苏州高考数学家教认为,从表面上看,中学数学的内容可分为形与数两大部分,代数是研究数与数量关系的主要学科。然而事实上,在中学数学各分科教学中都渗透了数形结合的内容与思想。例如,研究实数与数轴相结合,研究复数与复平面上点的坐标结合,研究函数与其图象相结合,研究平面上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结合,研究圆锥曲线与二元二次方程相结合, 研究集合与韦恩图相结合等等。

  
    文章来源于苏州家教http://su.jiajiao400.com

发表于:2012-10-22 阅读:99次

      中考英语阅读如何能得高分呢,苏州中考英语家教给大家几点建议。

  中学阶段英语试卷,篇幅最长的、最耗时间的、生词最多的、单题分值最高的是什么题型?相信答案已经很明显了——阅读。中考三篇文章,高考五篇文章,分别占到总分值的约18.34%和26.67%。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已经成为英语考试成绩的一个风向标。因此谈起阅读,同学们是爱恨交织。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我们会恨阅读。

  单词不认识。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平时课本上的单词自己都掌握了,为什么遇到阅读还是有很多看不懂呢?尤其考试有种题型,就是考单词意思的。其它题目虽然不直接考,但也是与那些“生词”有关的。

  一般而言,这类问题被归结为单词量不够。要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就要多背单词呢?单词是要背,但是要背到要点上。中考大纲,英语的要求是1600字,初中生的阅读要求是200,000字,高中生约300,000字。这些阅读材料中的单词必然是以大纲中的1600为主,而剩余的,阅读中允许的3%的生词则是在英语约300,000的总单词量中去选取。要想靠背诵完全解决生词问题,从这里看似乎不大实际。这里我有一点想法,

  不是每个生词都是必须看懂的。英语中有大量的词总是大写第一个字母的,而他们也大多属于专有名词,表示人名,地名,事件。如Adela、Manchester、NATO。遇到这类词完全可以视若罔闻。

  有的词是乔装过的。学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中有些词通过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些字母,就会变成另一个词。如,regular——irregular,kind——kindness,前者通过加-ir变成起否定形式,后者通过在后面加-ness,变成了名词。归纳起来,一般说前缀变词义(如肯否定),后缀变词性。只要记住这个原则,平时在学习是有意识的去检验,积累各种加前后缀的形式,你的单词量将是以倍数增加

  有的词是有“前科”的。就阅读这个题型而言,有的词是在文章中有提示的。英语写作有个潜在的规则,词语若非不得已,不要重复。这是同学们写作时,老是告诉大家的话,而这也是,大家做的阅读材料的作者在上学时,他的老师告诉他的话。秉承这个原则,我们可以在文章的结构平行出找到线索。或是反义词,或是近义词。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况,同学们不难作出一个比较有针对性的选择。

  苏州中考英语家教认为,有些词是必学的。这里说得必学的就是,大纲要求的单词(如初中的1600词),平时做题总是遇到的单词,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单词。这些词是同学们发挥才智,施展所有做题技巧的基础。在学这些单词时,要做到,有方法、有计划、有恒心。这里我提供一个自己觉得不错的方法,单词表上的词分类,单独把不会的列出来,分批背,不用太急,一天5个,一周五天,一天总复习,一天总默写检查。平时总是遇到又不认识的,用一本笔记本把他们都记下来,划入单词表计划。生活中多观察,新闻,公示语,商标都是提高英语词汇的窗口。

  文章看不懂。

  情况是这样的,“单词我都认识,文章说什么我就是看不懂。”也许有的同学会这样说。问题可能出在这里:

  单词不是真的都认识。其实也不难理解,大家打开字典,会发现几乎每一个单词都不是只有一个释义。有这样问题的同学所说的认识,也许只是这些单词的一个意思,有可能在文段中考查的是他的另一个意思。这类情况,我们称为“熟词生义”。要解决它,就把他当个生词来处理就行了。唯一不同的是,同学们对这类词的处理要跟注重在语境中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区分不同词义。

  语法句式不熟。这个原因更普遍一些。阅读中的句子有的是很长的,有的是很怪异的。长的可能是加了从句,(主语从句、宾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怪的则有可能是倒装,悬垂修饰,插入语,这些语法点。解决这个就是要解决语法弱项,认真学好每个语法现象,多去用学过的语法去分析英语句子,久而久之就会很快的反应出是什么语法现象了。
  没看到重点。现在中学英语考试中的文章还是有规律的,他们基本上都是段首写该段的中心,后面论述。文章则是第一段,最后一段容易提出作者的观点。在处理好这些部分外,还要注意文段中表示转折的句子,其标志词常常是but,while,however, in spite of this等。
  文章看不完。

  考试时时间总是过的太快,阅读有经常是花时间最多的题型。在我自己上学过程中不管是平时的测验,还是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试中,交卷时总有同学还在忙着从阅读没做完的遗憾中醒来,匆忙的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要是问起原因,得到的答案大多数都是,“阅读花了太多时间。”提高阅读速度大致有这样几条小建议:

  平时多读,多读好处有很多,如①考试时能够不紧张,以平和的心态,正常的速度完成。②总结做题技巧,如定位法,上下文联系法,排除法等。③提高反应速度,我们看到一个生词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去反应,当一个人经常见到某个词时,他对这个词的反应速度必定会很快。加入一个词的反应时间能通过多读缩短0.1秒,一篇文章会节省多少时间,一份试卷,有能节约多少时间呢?

  考试时少读。考试时的阅读如果归类于平时练习的题型,它更侧重泛读。考试考察是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找到要求的信息的能力,不是复述文章细节的能力。那考试时读什么呢?大致有一下几类:①中心句,中心段(首尾)②转折句③问题中出现的词,尤其是一些很有特点的词如,专有名词。在文段中快速找到相应词语所在位置。问题的答案往往就在附近。也许这也像是一句老话那样,“毒蛇出没的地方,七步之内必有解药。”

  平时多去积累不同题型的解决方法。如细节题——定位法,观点题——中心句法。在考试中遇到题目,能够对症下药。

  题目做不对。

  考试后,总会有同学说,“文章我都看懂了,怎么还错这么多呀?”这时候与其去怀疑答案的权威性,还不如静下心好好分析一下,我真看懂了吗?我看懂的是问题问的内容吗?

  1.如果没真的看懂,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上面三条之一,不妨试试上面的一些方法。

  2.如果真看懂了,那么看懂的是不是考卷要考察的内容呢?我们总会有这种心理,在看懂了一些不是很容易看懂的东西后,就很有成就感,就突然觉得这篇文章我理解了,然后就会在自己的理解和诠释下答题。这时候是最容易出错的,应为这时候我们已经不是在做客观题,而是做主观题。阅读考查的是读者对作者意图的接受程度,这就要求同学们身于其中,有置于其外。不能有太多的发挥。

  3.如果都不是,那么就要问问自己题目看懂了吗?考试有些题目稍不留心就会看错,最常见的就是,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atements is not true? 同学们在考场上很容易就看错。
我们恨阅读的原因大致就是这些了,如果我们能针对具体的问题解决他。相信大家都不会再想去恨一个题了吧?尤其当这个题还是考试中的重点,又能大家成为英语考试中的佼佼者时。希望我的一点小建议能够对大家有点帮助!

    最后,苏州初中英语家教预祝各位考生2013取得好成绩!

文章来源于苏州家教网http://su.jiajiao400.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