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小王老师的文章专栏 |
---|
小学生生本语文的疑惑解答
发表于:2014-11-24阅读:37次
|
小学生生本语文的疑惑解答 刚接触生本一样,我心中有许多的疑惑,在实践的过程中,这些疑惑一一得到解答: 1、学生课前是否都做了准备? 学生课前是做了先学的准备,是有备而来的。以前的课堂,每一节的上课内容不会预先告诉学生,很多的问题都是突发式的,因为老师觉得学生都知道了上课的内容与问题,这节课就没有了新鲜感与吸引力了。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很难实现。生本教育其中的理念是全面依靠学生,先学后教。学生学在老师教之前。前置性作业是对学生课前先学的一个引导。学生先学后的课堂是什么课堂?是展示交流的课堂,是学生讲故事,展示自己阅读所得的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精彩的开放性的课堂。我们称之为课前做准备,上课早交流,把课堂事前开放给学生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探讨上课内容,更广泛地进行知识交流。让学生进行充分的预学,对课文已经比较熟悉的情况下,那学生回来还学什么呢?还需要老师吗?先学后的课堂并非是学生先学内容的简单再现。如果说课前的阅读是一个输入的过程,回到课堂把故事说出来就是一个输出的过程,学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不仅把课前阅读到的知识经过思考表达内化成自己的学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辨力,口头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带动了听与说的训练,能说会道是为了以后的写做铺垫的。可以说,充足的先学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生本课堂的环节很简单,我们希望借助简单的环节,帮助学生在大阅读,大交流,大表达中获得不简单的发展。 2、中下生不愿意先学怎么办? 生本教育中强调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放飞优秀的学生,一些优秀的学生发展得非常好,像赵琛等一批优秀生,每晚能靠自己读一个小时的课外书,背诵了近两百首的古诗词,中外诗选,课外知识很丰富,带着500首诗词踏进中学对这群优秀的学生来说应该不是梦想。对于中下生,我们要扶着慢慢走。我们除了借助老师的力量外,更主要的是借助小组的力量。如今天的搜集一个诚信的故事,会有学生找不回来或者不愿意找,怎么办?回来听故事,听着学,听小组的同学讲,听全班展示时其他同学讲。用这种整体阅读的氛围影响中下生,培养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并在课堂上努力让中下生都有机会体现自身的价值,相信他们总有发展的空间。这股来自老师的鼓励的力量也是保持中下生良好学习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状态应该摆在教者心中的第一位。象刚才我们班里的一个小男孩,张佳旺,接受能力非常慢的一个小朋友,一年级时游戏识字,一节课也就能认上三几个生字。但现在进入二年级,从当初的识字困难到今天慢慢地能读简单的故事,能说出自己的一点读文感受,我觉得原因在于,他在生本的大阅读的课堂里,一直处于一个听故事,分享故事的氛围里。他也一直在参与着学习,喜欢着学习。乐于参与,喜欢学习,是一个学生最佳的学习状态。他们虽然是脚步蹒跚,但也以适合自己发展的速度慢慢地进步着。这使得我们更加的相信,阅读,是语文唯一的出路。 3、基础知识怎么办? 平时我们以课外阅读为主。但我们重视写字,会听写。也会抽时间进行主题式的评研活动。如识字评研、词语评研、句子评研、阅读评研、作文评研等,让学生以评研的方式进行基础知识的练习。虽然同样是练习,但在生本的“以生为本”,学生是以出题者,考者的身份一直参与其中,这比老师出题,学生做要来得深刻。但课外阅读仍是最主要的一项语文作业,正因为把做练习的时间腾了出来,学生才有时间共读了整本的《西游记》,《列那狐》,《木偶奇遇记》,《汤姆索亚历险记》及其他自由选读的书籍,背诵了中外诗精选与古诗。生本教育理念下的语文教育,我感觉更是一种大气的语文教学。 4、生本课堂的学生、老师与以往的课堂有什么不同? 生本课堂里,精彩的是学生,不是老师。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要合作,要交流,要展示自己搜集回来的资料。学生站起来表现自己的机会很多。我们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而老师是要努力做到“不现自我”。老师上课要做的不是讲解课文,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组织学生交流他们的预学所得。我们经常外出听课,感觉老师是站到一边,但其实对老师观察课堂,适时点拨,驾驭整个课堂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在实行生本教育的两年里,感觉自己在生本理念的指引下,对如何培养学生走向一个高层次的语文能力是有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这两年来,我也一直在学习,学习生本的理念,并在教学中实践。在生本进入二年级,我开始接连感受到学生在生本课堂带给老师的一个又一个的惊喜。学生思维活跃,对学习充满热情,学习能力明显加强。能在短时间里感受到自己所做的事情带给学生明显的变化与进步,这对于教者来说,是一种难以言表的喜悦。在工作的过程中,也是与学生一起进步的过程,因为引导学生背诵经典,与学生天天背诵,学生能背诵的七十多首诗词,我也熟谙在心。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