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武汉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武汉家教网  >  万老师主页  >  万老师的文章
家教万老师的文章列表
欧姆定律的理解 [学习经验]
发表于:2014-09-27 阅读:157次
     欧姆定律是初中电学的核心部分,能否正确理解欧姆定律直接关系的电学的学习。现在谈谈我对欧姆定律的理解,书本定义,电路中,通过用电器的电流和加在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和它本身的电阻成反比,基本公式I=U/R.公式份结构非常简单,是一个最常见的三个物理量的关系。那如何理解这个概念的基本逻辑关系呢?有不少题目喜欢问关于欧姆定律的理解的问题,比如说,当电压一定时,电阻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减小与电流随着电阻的增大而减小两种说法有什么区别,咋一看,许多同学觉得都是对的,其实不然,因为混淆了一个基本的逻辑。要讲清楚这个逻辑,比较困难,所以,我打了一个比方,我们将电压比喻成父亲的身高,电阻比喻成母亲的身高,而电流比喻成儿子的身高,我们假设,儿子的身高(I)=父亲的身高(U)/母亲的身高(R),有这样的一种遗传规律,那么对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就能更好的理解了,首先,父亲的身高、母亲的身高只和他们自己的家庭背景相关,互相是不能影响的。但具有不同身高的父母(U、R)就能生下不同身高的儿子(I)。所以,我们就能说当父亲身高(U)一定时,儿子的身高(I)随着母亲的身高(R)变化而变化,(补充对这句的话的理解,当父亲的身高一定的时候,他如果找不同身高的女人做妻子,生下的儿子的身高不同。)而不能说,母亲的身高(R)随着儿子的身高(I)的变化而变化,同理母亲身高(R)一定时,儿子的身高(I)随着父亲的身高变化(U)而变化,而不能说,父亲的身高(U)随着儿子的身高(I)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说当儿子的身高(I)一定时,父亲的身高(U)随着母亲的身高(R)变化而变化显然是错误的,父母的身高是不能相互影响的,只和自身的家庭环境,营养水平有关系。总结一下,电流是电压和电阻共同作用下的产物,通过改变电压或者改变电阻能改变电流。要想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就必须控制电阻一定,要想研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就必须控制电压一定,这是基本的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发表于:2014-09-23 阅读:86次

    没开始做家庭一对一辅导工作之前,我一直觉得学习都是自己和学校老师的事情,加上小时候家庭环境有限,也没有参加过各类的辅导班,更别谈请家庭辅导教师了。这么多年学习生涯就是这样过来的,所以一直觉得家教没有多大的用处。和很多从小身体一直很好,没怎么患过病痛的人一样,觉得很多药都是没什么用的。当我开始做第一份家教后,我开始对家教的功效有了更全面的了解,确实有很多需要在课后帮助和辅导的学生,因为现在学习压力的增大,老师为了保证课程进度,难免会加快课程进度,导致部分同学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从而积累的很多的问题,课后由于老师精力十分有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同学,所以家教这个行业应运而生。

    那家教到底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有些家长对家教的期待值过高,希望家庭辅导老师在每周的2-3个小时的时间内迅速提升学生的成绩,这种期待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时也是不现实的。首先要明确一点的是,学校课堂才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家教辅导起到的是辅助的效果。两者相辅相成,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当然,如何利用好每周的2-3小时的家庭辅导也是十分关键的。合理利用好了这几个小时也能起到非常大的帮助的,首先,要花一到两节课的时间来解决学生在这一周中积累到的问题,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那就要检查学生的课程练习本,针对错题查缺补漏,在这一环节的处理和把握上就体现了不同家教老师的水平了,有的老师只是单纯的一题一题的讲解,而有经验的老师则可以迅速将学生的错题归纳成类,然后分类进行讲解,并很快能知道学生在哪块知识点存在理解不足或者误解,然后对症下药。这类辅导属于查缺补漏型的家庭辅导,是现在最常见的辅导方式。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更高水平的家教辅导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方式,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块需要老师有更为深厚的教学功底。

    简单讲讲自己的一些经验,首先是预习,预习是一个非常良好的习惯,尤其是物理化学这样的学科,和生活联系很紧密,单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很难快速的消化理解,提前预习能使大脑中产生很多对于物理、化学现象的疑问,有了疑问就会主动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物理化学现象,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解一些物理化学现象的时候就会倍感亲切,能快速的加深理解和记忆。当然,预习的时候能有一个有经验的老师点拨一下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就是复习,遇到不能完全理解和消化的问题,要及时记录下来,课后仔细琢磨推敲,然后再去找老师求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不要遇到问题就直接去找老师帮忙,这样会养成对老师的一种依赖性,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每当有学生向我问问题的时候,我都不会立刻给他讲解正确的答案,而是让他先思考一会,再将他思考的过程讲给我听,我再指出他思考过程中的有误的环节,这样效果更加明显。最后一点,就是每隔一段时间的复习巩固,因为学习进度十分快,所以学生容易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必要进行一次有条理的复习,但练习的量要合理把握,不能影响后面的学习时间。

   总的来说,家庭辅导是一个长期的,有计划的过程,只有学校老师、家长、学生和家教老师的共同努力才能换来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

发表于:2014-08-18 阅读:109次

物理知识趣味课堂:解放战争和串联、并联电路的关系

假期给几个学生补课,都是刚升入初三的学生,恰好物理都上到了电学的部分,电学是整个初三物理的重中之重,中考所占的比例非常高。为了方便同学更加深入的理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我将借助类比法来阐述两者的特点,其中举得例子可能不是非常巧当,但对于电学的理解可能会有些许的帮助。

电路的概念,电路-顾名思义就是电流行走的通道。但电流是很难去观察,所以为了更形象的理解电路就可以将电路比作水路,即水的流动。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而水分子的定向移动也形成水流。水流是由水压迫使水分子进行移动的,而电流也是电压迫使电荷进行移动的。同样的水管,水压越大,水流越大,而同样的导体,电压越大,通过该导体的电流越大。这两者是何其相识啊,所以我们不能形象的理解看不见摸不着的电流的时候完全可以类比水流来加强理解。

 

 串联电路

 

 

讲完电路和水路的关联后,开始将串联电路的特点,根据试验可知,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都相等,那么怎么去解释和理解这个现象呢?可以想象,假设有N个电子充电源的负极出发,一路移动到电源的正极,所以电路的每一点相同时间内通过的电子数量是相同的,也就是串联电路各处电流都相等。那串联电路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根据试验结果显示,串联电路各用电器两端电压之和等于电源提供的总电压。那么这个结论到底是怎么得出来的呢?该怎么去解释这个现象呢?现在我就开始运用一些非常规方法来对这个现象作出一个有趣的解释。将电源比作国名党军队的指挥部,而将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比作共产党的各个指挥部。国名党的军队需要从电源的正极行军到目的地(电源的负极),而共产党就在这个途中设置了几个障碍去消灭国名党的部队。好,故事开始,国名党部队的战斗力有10万军队(即电源电压有10V),当队部刚离开大本营(电源正极)的时候共产党的侦察兵就迅速的侦查到敌军的人数情况,并及时反馈给共产党的部队(各用电器),共产党的各部队的抵抗能力是不尽相同的(即各用电器的电阻不尽相同),那么共产党各部队就会根据自己的抵抗能力来分配任务,也就是相互分担国名党军队给予的进攻压力。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所以战斗力大的部队责无旁贷的要去承担更多的抵抗责任,所以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所分担的电压之比就等于各用电器的电阻之比。

 

 

 

那么并联电路有什么特点呢?并联电路是一个总的大道分为几个支路,而这几个支路之间相互独立,一条支路的工作与否对另一个支路是否工作没有影响。这样的电路叫并联电路。由实验结果可以得知,并联在一起的几条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且干路中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的总和。如何去生动形象的理解这个规律和现象呢?还是和之前一样,将电源比作国名党军队的大本营,10万精锐部队从正门出发,前往目的地-电源的负极。路上也有共产党的三个部队ABC进行拦截,和之前的逐个依次排列不同,这一次三个部队并排严阵以待,迎战即将到来的敌军。然而狡猾的国名党军队也不是吃素的,他们的侦察兵早早的探清了共产党的各个部队的实力(即各用电器的电阻大小),并将详细情况及时反馈给了国名党司令部,国名党军队就会根据共产党各部队的实力进行分配兵力,为了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小的伤亡代价通过共产党部队的阻击,国名党军队将更多的部队通过抵抗能力最小的共产党部队,而最少的部队通过抵抗能力最大的部队,然而对于并排的几个共产党部队来说,当他们共同面对的10万敌军的时候他们所面临的压力是一样大的,都是由10万(10V)敌军引起的压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都相等,各干路电流和电阻成反比的原因。补充一句,因为不管有多少条支路,最终都会汇聚到干路中去,所以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以上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解释了一下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一些规律。这与真正意义上的解释肯定有出路,但我想对于初学者能更好的理解各种电路的特性还有应该能提供一些帮助。

 

发表于:2014-06-23 阅读:50次
不少学子可能会有这样的困惑:当遇到一个难题,百思不得其解之际,如果有人能在旁面稍微点一下,立刻就会有茅塞顿开之感,随即就能立刻将这个难题攻克。但下次做类似的难题的时候还是会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犹如一只狐狸碰到一个刺猬,党刺猬缩成一团的时候就不知道该从哪里下嘴。这时候就非常希望旁边有人能稍微指点一下。这就是所谓的一点就通,一做就懵。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呢?总体说来,一点就通说明了一点,就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是相对扎实牢固的。那么为什么会一做就懵呢?大体说来可以分为几种情况。首先是对题意的理解出现了偏差,例如漏掉关键条件、隐蔽条件等。对题意的理解简称审题,这是做题的第一步,也是做题的核心思想。如果审题出现了偏差,那么在大方向上就走错了,就不可能正确解题。第二类情况就是不能将物理过程公式化。这个可能比较难题解,下面举个简单的例子辅助理解。例如,用拉力F缓慢拉起在水中质量为m的空心金属球,求空心球内部的体积。(金属密度p)解析:这题的物理过程就是细绳拉起金属球,状态是缓慢(受力平衡),环境:水中(受浮力F浮)。 那么就可以将物理过程公式化为:F+F浮=G,又将浮力公式化:F浮=p水gV排,G=mg=pVg.又V排=v金属+v空心,所以就能求出V空心。综述这个题来说,缓慢拉起金属球才是题干,其他一切的条件都是围绕这个题干来展开的。如果看到类似的描述,缓慢拉动就意味着能将题目公式化为:F1+F2+F3=F4+F5+F6.然后再利用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去拼凑出题干中的F1、F2、F3、F4、F5、F6。
发表于:2014-06-23 阅读:100次

首先,要学会结合题目给出的素材去构建一个物理过程。其实每一道物理题目都会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物理动态图,解题的过程就是去探索这个物理过程的规律和结果。然而,不论在现实中,还是在题中给出的物理过程往往不是一目了然的,因而解题首先要根据题意,通过想象,弄清全部的物理过程,勾画出一幅完整的物理图景。
    其次,在分析和想象物理过程中,要紧扣题意对关键字眼要仔细推敲以及合理的推测。如:恰好平衡恰好为零恰好二字;又如刚刚离开水面最大、小距离中的最大最小二字;再如:缓慢变化迅速压缩缓慢迅速二字等等。这些字眼往往都示意着一个复杂的、变化着的物理过程,如果轻易放过这些字眼,那么你所想象的物理过程往往是不全面的,或者是完全错误的。简单归纳一下题目中容易出现的关键字眼所包含的物理含义。

关键字眼

含义

光滑或粗糙

没有摩擦力或考虑摩擦

轻绳、杆等

不考虑绳、杆的重力

物体缓慢移动

物体受力平衡

漂浮、悬浮

表示物理受力平衡


       最后。绘制草图对我们正确分析、想象物理过程有很大的帮助,尤其对那些复杂的物理过程,如能抓住其关键形象,并草图表达(如物体运动轨迹草图、实验装置示意图、电路图等等),这对于进一步分析将有很大的帮助。


发表于:2014-05-07 阅读:101次
通过最近和辅导的学生及家长的交流,获悉了现在许多中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得不感叹现今的中小学生的知识面是极大的超越了当年的我们。各种高科技的通讯设备、网络终端如平板、掌上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充斥着了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许多学校明文规定在校期间禁止使用各类电子产品,但效果微乎其微。现在的中小学生的学习模式已经逐渐向大学自由学习模式靠拢,但青少年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控制自身的能力还不完善,导致不少学生养成了对电子产品的极度依赖。遥想当年我们读中学的时候一个文曲星上的简单的俄罗斯方块都能让一群学生为之疯狂,不难想象现在的学生每天面对的是怎样的一种诱惑。不得不承认咱们现阶段的应试教育有它的弊端,但在不能找到更有效的改革方法之际,还是得去想方设法适应之。在具体谈到动漫、游戏对学习的影响,他们已经俨然成为了影响相当一部分同学的原因。现在的学生已经很难像以前那样去全神贯注的安心的去投身学习了,不是因为自己的控制力不够,而是各类诱惑,各类信息犹如细菌一样无孔不入,最终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比较自己和身边同学读高中和读大学后的区别,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大学后已经很难有曾经的那份学习的专注度了。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时代特点,但教育的变革俨然无法跟上大环境的变化,那么咱们现今的中小学生到底该怎么做呢?我个人觉得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是重中之重,家长不应该一味的去责怪孩子的成绩不理想,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的毛病更可能是这个时代造成的,不能总拿我们年轻时候的标准去衡量现在的小孩子。有些家长就做的不错,注重去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的人格,在孩子的成长的道路上扮演着亦师亦友的导师的角色。此外还想提一点的是,希望家长多培养一下孩子对运动的兴趣爱好,看到许多孩子已经失去了对运动的兴趣,一到周末都是守着电脑玩网游,对孩子的身心的发展绝无好处,要在游戏和运动中找到一个平衡点。记得曾近带过一个初二的男孩,每次上完课都会带着他打一个小时的篮球,教一些基本的篮球技巧,晚上他还能有一个小时的自由上网的时间,效果非常理想。
发表于:2014-02-15 阅读:177次
最近老有学生问我一个类似的问题:“我的数学成绩不算太好,那我的物理成绩是不是很难提高了?”。面对学生对物理的信心的问题我当然给予了鼓励性的回答。回来我仔细想了一下这个问题,到底物理成绩和数学成绩之间是否真的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呢?因为读书的时候我的数学和物理都是强项,所以也没去思考过类似的问题。问了几个周围的博士研究生同学,得知他们中不乏物理特别好,数学很一般的同学,也不乏数学极好但物理很一般的同学。这就证明数学和物理成绩并不是那么的紧密。在对比物理和数学这两门学科,不然发现,数学研究的是抽象的理论知识点,而物理研究的是更为贴近生活,是基本数学公式的更加灵活的应用。所以我想对家长和同学说的一点就是,不要因为数学成绩不理想就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初中高中物理所需要的数学门槛相对来说比较低,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都是能够达到这个门槛的,所以放心大胆的迈过这个门槛去探寻奇妙的物理世界吧。
发表于:2013-01-11 阅读:652次

   

    前面博文中讲到过基础概念是解决一切复杂问题的前提,所以这里先讲下物体内能的概念。物理的内能包含两部分: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而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产生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就是物体的内能。此外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也被叫为热运动,因为这些分子的运动速度和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大。所以常常将内能叫作热能就是这个原因。

    介绍完背景知识,就开始讨论今天的主题:物体内能和温度的关系。首先,内能和温度的对应关系一定要考虑物体的状态,也就是说同一物体状态稳定后,温度越高则物体内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程度越激烈,热能也就越大进而内能也就越大了。但值得注意的是晶体熔化或者凝固的时候的特殊情况,因为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物体的温度是不变的,但物体的状态却在发生变化,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因为温度不变就说物体的内能也不变这样的结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原因呢,温度不变,物体的分子动能没发生变化,为什么物体的内能不是不变的呢?这点就要重新回头去看看最基本的概念了:内能=分子动能+分子势能。分子动能不变,那么构成内能的另一个容易忽视的分子势能的变化是如何的呢?原来,当晶体状态变化的时候,虽然温度不变,但内部分子间的距离的大小发生了变化,因为分子间的相对距离的大小和分子的势能有关,所以物体的内能也就随之变化了。

最后总结一下:同一物体的温度升高时,其内能一定增加;内能增加时,温度不一定升高,也可能保持不变。

发表于:2013-01-11 阅读:1159次

   

  场指物体在空间中的分布情况。场是用空间位置函数来表征的。在物理学中,经常要研究某种物理量在空间的分布和变化规律。如果物理量是标量,那么空间每一点都对应着该物理的一个确定数值,则称此空间为标量场。如电势场、温度场等。如果物理量是矢量,那么空间每一点都存在着它的大小和方向,则称此空间为矢量场。如电场、速度场等。

  场是一种特殊物质,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比如引力场、磁场等等。爱因斯坦在狭义相对论中否定以太的存在,但广义相对论的建立体现了爱因斯坦思想的明显改变。他指出:广义相对论“是一种场论”,“如果用常数代替那些描述广义相对论以太的函数,同时不考虑任何决定以太的原因,那么广义相对论以太就可以在想象中变为洛仑兹以太。”爱因斯坦甚至试图把各种场统一起来,形成一种完美无瑕的理论。场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这种形式的主要特征在于场是弥散于全空间的。

  在物理里,是一个以时空为变量的物理量。[1]场可以分为标量场、矢量场和张量场三种,依据场在时空中每一点的值是标量、矢量还是张量而定。例如,经典重力场是一个矢量场:标示重力场在时空中每一个的值需要三个量,此即为重力场在每一点的重力场矢量分量。更进一步地,在每一范畴(标量、矢量、张量)之中,场还可以分为“经典场”和“量子场”两种,依据场的值是数字或量子算符而定。

  场被认为是延伸至整个空间的,但实际上,每一个已知的场在够远的距离下,都会缩减至无法量测的程度。例如,在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里,重力场的强度是和距离平方成反比的,因此地球的重力场会随着距离很快地变得不可测得(在宇宙的尺度之下)。

  定义场是一个“空间里的数”,这不应该减损场在物理上所有的真实性。“场占有空间。场含有能量。场的存在排除了真正的真空。”[2]真空中没有物质,但并不是没有场的。场形成了一个“空间的状态”[3]

  当一个电荷移动时,另一个电荷并不会立刻感应到。第一个电荷会感应到一个反作用力,并获得动量,但第二个电荷则没有感应,直到第一个电荷移动的影响以光速传递到第二个电荷那里,并给予其动量之后。那在第二个电荷移动前,动量在哪里呢?依据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必存在于某处。物理学家认为动量应该存在于场之中。如此的认定让物理学家们相信电磁场是真实的存在,使得场的概念成为整个现代物理的范式。

场的物理性质

  场的物理性质可以用一些定义在全空间的量描述〔例如电磁场的性质可以用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或用一个三维矢量势A(X,t)和一个标量势(X,t)描述〕。这些场量是空间坐标和时间的函数,它们随时间的变化描述场的运动。空间不同点的场量可以看作是互相独立的动力学变量,因此场是具有连续无穷维自由度的系统。场论是关于场的性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理论。量子场论则是在量子物理学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场论,即把量子力学原理应用于场,把场看作无穷维自由度的力学系统实现其量子化而建立的理论。量子场论是粒子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并被广泛地应用于统计物理、核理论和凝聚态理论等近代物理学的许多分支。

场的属性

  场的一个重要属性是它占有一个空间,它把物理状态作为空间和时间的函数来描述。而且,在此空间区域中,除了有限个点或某些表面外,场函数是处处连续的。若物理状态与时间无关,则为静态场,反之,则为动态场或时变场。

 

发表于:2013-01-11 阅读:194次

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我从初二的时候开始正式接触物理这门学科。记得我的第一位物理启蒙老师是一位刚大学毕业的女老师。很庆幸我遇到了她那样的一位极富激情的优秀的老师。每次上课,她都会绘声绘色的给我们讲解每一个知识点,将枯燥无味的知识点讲的十分有趣。就这样,在她的带领下,我们班的物理成绩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而我的物理成绩也在班级名列前茅并当选为物理课代表。我坚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又是可以培养的。经过这么多年的物理学习,我有一点个人的感受。这些感受不见得十分新颖,但对于我来说,正是这些经验感受才使物理一直都能成为我的优势学科。

   首先一点,也是我想重点讲的是对物理基础知识的透彻理解。不管哪一门功课,老师都会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大伙听得耳朵都要起茧了,但真正能做到老师的要求的就没那么多了。就物理而言,基础知识同样十分重要,物理中的基础知识指的是各种物理概念和物理定理。比如安培定理、欧姆定理、楞次定理等等。概念和定理是解决一切物理问题的基础。基础的牢固与否绝不是看能不能熟练的背诵那几段文字而已,更重要的是看对概念和定理的深刻解析。就拿最简单的欧姆定律来说吧,在同一电路中,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阻值成反比,这就是欧姆定律,基本公式是I=U/R。这个公式很简单,就三个要素,U、I、R,但要真正理解这个定律,就要理解这三者的因果关系,因为电阻两端有电压才会产生电流,这样就可以知道有电压不一定有电流,有电流就一定要电压的结论,这是很多选择判断题经常的考点。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其实,我想说的是对公式的理解记忆。学过物理的同学都知道,物理解题时会用到各种各样的公式,很多同学都会准备一个小本子,上面抄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一有时间就像背单词一样背那些物理公式。但大多数同学都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一旦真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应用了。我曾经教过一个高中二年级的女学员,她对各种公式可谓是倒背如流,但物理成绩却不是很理想。她很苦恼,觉得自己付出那么多时间去背公式最后却得不到很好的回报。她就是犯了死记硬背的毛病,没能真正理解各公式的内在含义和应用范围。其实,每个复杂的物理公式都是由一个或几个最基本的物理公式推导而来的。应该熟悉的是每一步具体的推导过程,推导的过程其实是综合熟悉各个知识点的过程。

    最后,要养成动态和整体/局部的思维过程。物理和数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物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一个物理题都可以看成一个小故事,有起因、经过、结果、参加对象。例如高中物理中的碰撞问题,两小车迎面碰撞后挂在一起朝一个方向运动。整个过程就可以分成三部分:碰撞前、碰撞过程和碰撞后。思考的时候可以在脑海里模拟整个过程。还有整体和局部的思维方式也是物理解题过程中常用到的一个方法。当做题时从一个切入点解题时遇到了障碍,那么尝试着跳出来,从整体上重新把握该题,可能会有不一样的发现。还是以上面那个小车碰撞为例,局部思考就是分别以两小车位对象进行研究,整体思考就是以两个小车为一个整体就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