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西安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西安家教网  >  王老师主页  >  王老师的文章
家教王老师的文章列表
发表于:2012-07-08 阅读:455次

2012文综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分析

西安市田家炳中学

试题结构: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课标卷)地理部分试题分两部分:第Ⅰ卷为11个地理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第Ⅱ卷36题至37题为地理必考题,其中36题22分,37题24分,42至44题为地理选考题,每题10分。试题结构及分值基本稳定。

试题内容:

必考部分90分,自然地理占36分,人文、区域地理占54分,人文、区域地理的内容稍多一些。地理试题主要考查了气候、河流、等值线、区域定位、产业活动等学科的主干知识。选考部分: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各10分。

题号

考查知识

考查能力

呈现方式

分值

第1小题

影响粮食生产的因素

提取信息调动知识

热点材料

4

第2小题

工业化、城镇化的影响

提取信息调动知识

热点材料

4

第3小题

影响粮食商品率的因素

提取信息调动知识

热点材料

4

第4、5小题

湖泊对河流径流的影响

综合分析能力

流域水系分布图、河流流量变化曲线图

8

第6小题

影响气温的因素

区域定位、提取信息调动知识

区域图

4

第7小题

地形区的分布

区域定位、提取信息调动知识

区域图

4

第8、9小题

图像判读

提取信息调动知识

曲线统计图

4

第10、11小题

等高线的判读

提取信息调动知识

等高线图

8

第36题(1)

资源保护、产业调整的意义

提取信息调动知识、逻辑分析

文字资料

6

第36题(2)

工业的区位

提取信息调动知识

区域图

10

第36题(3)

产业集聚的意义

提取信息调动知识、逻辑分析

文字资料、区域图

6

第37题(1)

气候成因

提取信息调动知识、综合分析

区域图

10

第37题(2)

水资源类型

提取信息调动知识

文字资料

6

第37题(3)

产业活动的影响

探讨和论证的能力

文字资料

8

第42题

旅游地理

旅游资源的保护

提取信息调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文字资料

区域图

10

第43题

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种类的判断及防治

提取信息调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区域图

10

第44题

环境保护

水污染的影响与防治

提取信息调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区域图

10

2012文综新课标地理卷考点分析

 

试题特点:

与近三年地理课标卷的试题相比,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保持了高考试题的稳定性。具体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考查了学科的主干知识,稳定性强。突出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使试题稳定,但在材料的设置上,又突出新颖性,这是高考永恒的主题。

2、试题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以现实生活、生产为背景,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发展。

3、注重学科能力的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是文综测试的主要能力要求。试题命制中都有明显的图文信息,要求学生抓住试题中图文信息,结合平时所学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4、试题设问中给学生留有很大的思考空间。近年来一些开放性试题或措施类问题的出现、甚至增多,给学生留有很大的思考空间,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纵观近三年地理试题,与过去大纲版相比,试题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1、地球运动部分难度较大的试题被淡化。文科学生普遍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这部分内容对文科学生来讲,很难应对,试题区分度低,因此淡化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今后如考查这部分内容,估计难度不会太大。

2、综合题文字信息增多,要求从图像信息来推断隐性信息的难度降低。过去大纲版地理试卷,更多地提供图像信息,要求学生从图像信息中挖掘隐性信息,且使用一些大比例尺的小区域图,再加上问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问题,往往使学生读不懂题而无从下手。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在提共图像信息的同时给学生一些文字信息,从而使试题的难度大大地降低。

 

 

发表于:2012-07-08 阅读:193次

第I卷(选择题 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A.太湖平原   B.洞庭湖平原  C.汉江平原   D.成都平原
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   B.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   D.人口较少

【答案】1.B   2.A   3.D

【解析】

1.根据题干的提示“耕地不断被挤占”, 粮食播种面积减少,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 要原因是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和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对粮食增产影响不大。

2. 改革开放以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太湖平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快,水平较高,大量耕地被占用为建设用地,因而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来源:学*科*网]

3. 河南省是我国产粮大省同时也是我国人口大省,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地广人稀,人口相对较少。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中国农业及其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

  图1示意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1完成4~5题
4. 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中的
  A ①地  B  ②地  C ③ 地   D  ④地
5. 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 河道淤积     B 河谷变宽   C 湖泊分流     D 湖水补给量减小

【答案】4.D   5.C

【解析】第4、5题,考查曲线判读和湖泊的作用。从图b可以看出,甲水文站的洪峰流量高于乙水文站,并且洪峰在乙之前,说明洪水从甲流到乙被湖泊分流了,故第四题选D ( ④地 ),第5题选C (湖泊分流 )。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河流流量变化特点及其成因。

读图2 ,完成6~7题
6. 根据图是信息可以推断,
  A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7.  图中甲 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A 关中平原 ,浙闽丘陵  B 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 汉水谷地 ,黄淮平原   D 汾河谷地 ,松嫩平原

【答案】6.A   7.C

【解析】第6、7题考查大比例尺中国流域(区域)定位及气候地形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秦岭以南,乙地位于淮河以北,故第6题选A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第7题选 C (汉水谷地 ,黄淮平原 )。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河流流量变化特点及其成因。

  图3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3,完成8-9题

8.由图3可以推断,该区域
  A.T0年工业基础雄厚             B.T0—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
  C. 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     D. 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
9.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
  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
  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答案】8.C   9.B

【解析】第8、9题考查曲线判读、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T1到T2剩余劳动力大减,人均工资猛增,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低于乙类企业(甲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乙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这证明该地区在T1T2阶段经历了产业升级,故第8题选C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向外转移,故第9题选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考点定位】该组考查中国区域地理和气温。

  图4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10-11题

10.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米    B.230米    C.340米   D.420米
11.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米   B.310米    C.360米     D.410米

【答案】10.D  11.C

【解析】考查等高线地图判读。第10题,因为山峰周边的等高线为500米(等高距为100),故推出Q西侧的等高线为400米,所以该题选D(420米)。(如下图)


第11题,瀑布落差为72,即瀑布海拔在228--300之间,桥的海拔在200--228之间,山峰580,相减,落差为352-380之间。故该题选C(360米)

【考点定位】该组考查等值线(等高线)图判断应用。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60分)
注意事项
第II卷8页,需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木家具广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我国红木原材主要依赖进口,越南是红木原材的主要出口国,近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凭祥(位置见图6)是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之一,今年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开始在凭祥集聚。 (1)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6分)
(2)分析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10分)
(3)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6分)

【答案】

⑴ 提高原材的附加值,增加收入;扩大就业;保护红木(森林)资源。

⑵ (地处边境)接近原料(红木)产地;(我国)市场需求旺盛;(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交通便捷;(作为边境地区的较大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

⑶ 接近家具厂(客户),节省运输费用;利于企业间人员与信息的交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共享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

【解析】(1)根据经纬网可判断,图示区域为南美洲,是位于南太平洋沿岸的低纬度地区,安第斯山西侧,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同时沿岸秘鲁寒流的减湿作用强,因而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蒸发旺盛,气候干旱。(2)此题注意材料提示: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因而沿岸地区芦笋种植水的来源肯定不是雨水,再结合图中提供的等高线和河流信息,可以推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有地下水、冰雪融水和河水等。

(3)此问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根据自己选择观点回答相应的理由。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世界气候的分布和成因,农作物的用水来源。

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7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5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1)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愿意(10分)
(2)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6分)
(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8分)

【答案】

⑴ 位于热带,全年气温高,蒸发旺盛;(受东部山脉阻挡)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不利降水;(势力强大的)沿海寒流的减湿作用强。

⑵ 地下水;冰雪融水(河水)。

⑶ 观点一: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    理由: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观点二:不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理由:芦笋生长耗水量大,当地本来水资源缺乏,种植芦笋使当地水资源更为紧缺。

【解析】(1)根据经纬网可判断,图示区域为南美洲,是位于南太平洋沿岸的低纬度地区,安第斯山西侧,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同时沿岸秘鲁寒流的减湿作用强,因而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蒸发旺盛,气候干旱。(2)此题注意材料提示: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因而沿岸地区芦笋种植水的来源肯定不是雨水,再结合图中提供的等高线和河流信息,可以推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有地下水、冰雪融水和河水等。

(3)此问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根据自己选择观点回答相应的理由。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世界气候的分布和成因,农作物的用水来源。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2.(10分)旅游地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1所示区域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公元366年,以其现存规模大,保存完好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近年来,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对该文化遗产构成较大威胁。

(1)简述图示区域文化遗产保护较完好的自然原因。(4分)
(2)说明为保护该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措施。(6分)

【答案】

⑴ 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空气干燥(利于文物保存)。

⑵ 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实行淡旺季门票制;加强监测和管理;数字化和多媒体展示等。

【解析】(1)主要审题“自然原因”,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量少,气候干旱,空气干燥,有利于文物保护。

(2)结合材料提示“近年来,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对该文化遗产构成较大威胁”,在自然条件下保护较完好,由于人为原因对文化遗产构成较大威胁,保护该文化遗产采取的措施主要从人为方面来考虑。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旅游资源分布和保护措施。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读图12,完成下列要求
图12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6分)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4分)

【答案】

⑴ 甲为地震。(西临太平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乙为飓风。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南部接近飓风源地。

⑵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等。

【解析】(1)根据图例可知,甲自然灾害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为地震,乙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则为飓风。

(2)结合所学知识,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主要为检测与预报、应急预案、防御设施、教育和培训等方面来回答,属于较容易题。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御措施。

44.(10分)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到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见图13)。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4分)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6分)

【答案】

⑴ 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⑵ 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

【解析】(1)关键是从材料中找出上海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特点,从而分析其原因,根据材料可知,上海饮用水主要水源地逐步远离城区,说明原来的水源地污染越来越严重,由苏州河、黄浦江到长江,水源地河流流量不断变大,说明上海市需水量不断增加。(2)由第1问可知城市水源地污染严重,保护城市水源地采取的措施主要从控制污染源、防止水污染、建立应急处理方案、加强环保教育、强化管理等方面来考虑。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水资源的利于和保护问题。

 

发表于:2012-06-17 阅读:34次
  圣陶老人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父母的第一责任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

  有一个孩子去上海参加一个全国的竞赛,带队的老师回来后很有感慨地说:在去上海的轮船上,一天晚餐过后,同行的同学们甲板观风景玩去了。没经任何人提示;也没有任何人要求,到了该做功课的时候了,那个孩子独自在船舱里拿出书本,若无旁人地开始学习起来------带队的老师感叹到:“这就是习惯!” 学习习惯指的就是:孩子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

    也就是说到了一定的时候,孩子会自动地去学习。

  几年前,当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记者问一位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 这位科学家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讲明了儿时养成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意义。

  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最近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通常我们说一个人素质不高,往往就是因为这个人有许多坏习惯。

  专家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孩子学会学习,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培养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现在的一些家长非常看重学习成绩,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外语、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习惯的培养,这恐怕是我们现在一些家长最大的误区。

  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关键在于了解孩子。任何教育都应以了解教育对象为前提。作为成熟的父母,应当善于与孩子沟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当孩子做出一些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时,父母不是当即质问或训斥,而是平心静气地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经过这样的思考,父母就容易了解孩子,就能慢慢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孩子小时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一般的情况下,通过奖励和惩罚(注意:绝不是体罚,“惩罚”孩子是一门艺术!)反复几次,一个好的习惯就可形成了。

  二、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

  学习习惯是指孩子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自动地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由于习惯实际上是指通过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某种动作的一种需要,从生理机制上来说,习惯只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易言之,习惯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一定的刺激情景与个体的某些动作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连锁系统。这样,当个体在同样的刺激情景作用下时,条件反射的连锁系统就会自动地出现,人就会自然而然地或自动地进行同样的有关动作。(定义有好几个,大致差不多)

  培养孩子在学习中勤于思考、敢于攻关破难的习惯。有的孩子缺乏毅力,自觉控制能力较差,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不肯动脑思考,就遇难而退,或转向教师或父母寻求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或家长不要代孩子解答难题,而是要用坚定的神色鼓励孩子动脑筋,用热情的语言激励孩子敢攻克困难。此时,教师或家长任何一种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都可以使孩子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还可以跟孩子讲一些中外名人克服困难的故事,使他懂得一个人具备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是很重要的。就是说,在辅导孩子学习时,不能只对一题一文进行辅导,最重要的是教育孩子学会用脑,帮助孩子克服内部或外部的困难和障碍,使孩子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对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也有重要意义。有浓郁学习兴趣的儿童能自觉学习,由学习兴趣产生克服困难的决心的动力。要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在前进的路上会碰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失败是成功之母,有志气的人不会被困难吓倒,应以坚强的意志,拼搏的精神战胜困难。

 培养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力戒拖延和磨蹭。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是有严格时间规定的,在家里也应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例如,放学后应先写作业后玩,或者在晚饭后稍稍休息一下,立即做功课。有关调查表明,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在严格规定的时间内准备功课,这样做主要是使学生形成一种时间定向,一到什么时候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的愿望和情绪。这种时间定向能在很大程度上使开始投入学习的准备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孩子能够很快地专心学习。同时训练学生的专注能力,集中精力学习,而不是学习时摸摸这儿、看看那儿或迟迟进不到学习状态中,有的在学习时总有许多毫无意义的停顿,写着写着就站了起来,或者说几句闲话等等。这些孩子貌似学习,但实际上学习效果极低,既白白浪费了时光,又会养成做事心不在焉的坏习惯。久而久之,会造成思维迟钝,注意紧张度降低,影响智力发展,使学业落后,以至形成拖沓的作风,学习、工作都没有效率。所以在对孩子的要求上,不要只满足于孩子“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而要教育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精神专注,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帮助孩子学会控制干扰,训练他们高度的专注能力。

  培养孩子不懂就问的好习惯。孩子有不懂的地方,教师和家长不要埋怨孩子为什么不懂,更不能加以斥责,要鼓励孩子提出什么地方不懂,找出不懂的原因,然后积极启发他们,帮助他们动脑筋,切忌烦躁、死记硬背或放下不管。

  培养孩子养成复习旧课和预习新课的习惯。经常督促孩子按时复习当天课程,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是帮助孩子巩固当天所学知识,为第二天上好新课打下基础的好办法。如果当天所学的知识不巩固,甚至没有学会,日积月累,在学习上就会产生积重难返的大困难。所以一定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听讲--复习--作业--总结的系统学习方法。

  教育孩子养成做完作业细心检查的习惯。做作业时一般都是整体知觉在发挥作用,不少孩子只顾赶进度、出思路,很少顾及到一些细节问题:在作业中常常出现差错,不是写了错别字,就是、看错运算符号或者少做了习题;做完作业之后,应该教孩子及时从整体知觉调整到部分知觉,从细微处检查是否有漏洞。因此,家长、教师最好教会孩子检查的方法,如看看是否漏题、漏答、漏单位等,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

  一般说来,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也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中形成。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在有意识的训练中来形成,不允许也不可能在无意识中自发地形成,这是学习习惯与一般习惯的根本区别。因为,相对于其它习惯而言,不良学习习惯形成以后,要改变它将是十分困难的,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拿破仑·希尔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一句话,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发表于:2012-06-16 阅读:20次
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月考的目的主要在于发现、体验和反思。通常情况下,学生会更多关注考试的结果,而没有反思结果与过程的相互关系。显然,这是对考试结果的一种错误认识。比较明智的做法就是要坚持考后“三思”。所谓“考后三思”,就是“思得、思失和思改”。

1,思得:本次月考得到了什么,也就是说收获了什么。要及时肯定自己进步的地方,包括应试的基础知识、技巧、策略、规范性和心理五个方面。在肯定自己进步地方的同时,其实就是获得一种考试的成功感或成就感。只有能够在考试中获得成功感的学生,才能感受到考试所带来的收获和希望。当然,这种进步或收获只能是一种自我比较,而不能错位攀比。

2.思失:思失就是反思自己在考试中的失误。就考试过程来看,造成失分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关基础知识不够扎实;2)未能运用科学的考试技能;3)考试策略运用不当;4)未能注意考试的规范性;5)考试心态不够成熟等。只要你认真反思,总能对号入座,及时查出失误的具体原因。只有善于发现不足的人,才能找到新的突破口。

3.思改:思改就是考虑今后如何改进。毫无疑问,考后反思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改进。为此,及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就成为了今后提升的重要保障。改进的范围同样要从五个方面入手,即:基础知识、技能、策略、常规和心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基础知识缺失的及时补救,因为这个过程更需要决心、耐心和信心。

发表于:2012-06-16 阅读:54次
高考完了,大家要调节好心态,注意身体
2012年06月16日

今天已经是6月16日,前几天我们2012年的高考落下了帷幕。学子们十年寒窗秉烛苦,只待过几天的金榜题名之时。高考生们表示高考这几天就是个分水岭,考前神经紧绷分秒必争,考后神经得以释放,但心里好似被掏空。笔者发现,高考后陡然的放松让多数考生不适应。

有的学生还是太在意前几天的考试,放不下心来,甚至有很多学生每天晚上做梦惊醒。

考试前的那段时间一切正常进行,上学、吃饭、按时睡觉、考试。高考前一晚早早上床睡觉,睡到半夜突然醒来,想起马上要高考了就兴奋的睡不着。很多学生进考场答题时手心冒汗,考后和同学对答案悔恨自己失掉最简单部分的分值懊恼不已。高考结束后,心里就一直患得患失,怕考不上心仪的大学,怕志愿学校考不上。晚上也睡不好,白天更是不想起。常常处于精神萎靡的状态,没有食欲,三顿饭也吃的很少。

有的学生确实恰恰相反,心思完全不在高考上了,玩得都要疯了。

很多学生开始拼命玩了起来,加上白天父母上班没有时间管自己,基本上是过着黑白颠倒的生活,被打乱的生物钟。学生们兴奋着,急着与高三同学们告别,各种聚餐,各种郊游。很多的学生还盘算着暑期旅游计划,以及体验社会生活的打工计划等等。这些未满十八岁的孩子们急于踏进青春的下一行程,而涉世未深的他们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而受到伤害。

笔者建议高考生要以平和心对待高考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调节好心情。不要睡得太晚,起得太晚,那样对身体不好。而且,不管是同学们的聚会、一起外出旅游还是在暑期打工中,要将安全放在第一位,用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接下来的新生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