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西安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西安家教网  >  王老师主页  >  家教文章专栏  >  2012江西文综地理解析
家教王老师的文章专栏
2012江西文综地理解析
发表于:2012-07-08阅读:193次

第I卷(选择题 共14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1-3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A.太湖平原   B.洞庭湖平原  C.汉江平原   D.成都平原

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   B.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   D.人口较少


【答案】1.B   2.A   3.D


【解析】


1.根据题干的提示“耕地不断被挤占”, 粮食播种面积减少,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 要原因是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和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对粮食增产影响不大。


2. 改革开放以来,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太湖平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速度快,水平较高,大量耕地被占用为建设用地,因而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来源:学*科*网]


3. 河南省是我国产粮大省同时也是我国人口大省,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地广人稀,人口相对较少。


【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中国农业及其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


  图1示意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1完成4~5题

4. 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中的

  A ①地  B  ②地  C ③ 地   D  ④地

5. 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A 河道淤积     B 河谷变宽   C 湖泊分流     D 湖水补给量减小


【答案】4.D   5.C


【解析】第4、5题,考查曲线判读和湖泊的作用。从图b可以看出,甲水文站的洪峰流量高于乙水文站,并且洪峰在乙之前,说明洪水从甲流到乙被湖泊分流了,故第四题选D ( ④地 ),第5题选C (湖泊分流 )。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河流流量变化特点及其成因。


读图2 ,完成6~7题

6. 根据图是信息可以推断,

  A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7.  图中甲 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A 关中平原 ,浙闽丘陵  B 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 汉水谷地 ,黄淮平原   D 汾河谷地 ,松嫩平原


【答案】6.A   7.C


【解析】第6、7题考查大比例尺中国流域(区域)定位及气候地形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秦岭以南,乙地位于淮河以北,故第6题选A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第7题选 C (汉水谷地 ,黄淮平原 )。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河流流量变化特点及其成因。


  图3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3,完成8-9题


8.由图3可以推断,该区域

  A.T0年工业基础雄厚             B.T0—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

  C. 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     D. 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

9.甲、乙两类企业相比

  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

  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C.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

  D.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


【答案】8.C   9.B


【解析】第8、9题考查曲线判读、产业结构调整问题。从图中可以看出T1到T2剩余劳动力大减,人均工资猛增,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低于乙类企业(甲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乙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这证明该地区在T1T2阶段经历了产业升级,故第8题选CT1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向外转移,故第9题选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


【考点定位】该组考查中国区域地理和气温。


  图4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米,瀑布的落差为72米,据此完成10-11题


10.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米    B.230米    C.340米   D.420米

11.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米   B.310米    C.360米     D.410米


【答案】10.D  11.C


【解析】考查等高线地图判读。第10题,因为山峰周边的等高线为500米(等高距为100),故推出Q西侧的等高线为400米,所以该题选D(420米)。(如下图)






第11题,瀑布落差为72,即瀑布海拔在228--300之间,桥的海拔在200--228之间,山峰580,相减,落差为352-380之间。故该题选C(360米)


【考点定位】该组考查等值线(等高线)图判断应用。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160分)

注意事项

第II卷8页,需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36.(2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木家具广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我国红木原材主要依赖进口,越南是红木原材的主要出口国,近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凭祥(位置见图6)是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之一,今年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开始在凭祥集聚。 (1)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6分)

(2)分析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10分)

(3)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6分)


【答案】


⑴ 提高原材的附加值,增加收入;扩大就业;保护红木(森林)资源。


⑵ (地处边境)接近原料(红木)产地;(我国)市场需求旺盛;(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交通便捷;(作为边境地区的较大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


⑶ 接近家具厂(客户),节省运输费用;利于企业间人员与信息的交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共享基础设施,节约生产成本。


【解析】(1)根据经纬网可判断,图示区域为南美洲,是位于南太平洋沿岸的低纬度地区,安第斯山西侧,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同时沿岸秘鲁寒流的减湿作用强,因而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蒸发旺盛,气候干旱。(2)此题注意材料提示: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因而沿岸地区芦笋种植水的来源肯定不是雨水,再结合图中提供的等高线和河流信息,可以推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有地下水、冰雪融水和河水等。


(3)此问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根据自己选择观点回答相应的理由。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世界气候的分布和成因,农作物的用水来源。


37.(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7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5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1)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愿意(10分)

(2)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6分)

(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8分)


【答案】


⑴ 位于热带,全年气温高,蒸发旺盛;(受东部山脉阻挡)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不利降水;(势力强大的)沿海寒流的减湿作用强。


⑵ 地下水;冰雪融水(河水)。


⑶ 观点一: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    理由: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观点二:不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理由:芦笋生长耗水量大,当地本来水资源缺乏,种植芦笋使当地水资源更为紧缺。


【解析】(1)根据经纬网可判断,图示区域为南美洲,是位于南太平洋沿岸的低纬度地区,安第斯山西侧,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同时沿岸秘鲁寒流的减湿作用强,因而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蒸发旺盛,气候干旱。(2)此题注意材料提示: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因而沿岸地区芦笋种植水的来源肯定不是雨水,再结合图中提供的等高线和河流信息,可以推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有地下水、冰雪融水和河水等。


(3)此问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有不同的观点,根据自己选择观点回答相应的理由。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世界气候的分布和成因,农作物的用水来源。


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第一题计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2.(10分)旅游地理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1所示区域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公元366年,以其现存规模大,保存完好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近年来,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对该文化遗产构成较大威胁。


(1)简述图示区域文化遗产保护较完好的自然原因。(4分)

(2)说明为保护该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措施。(6分)


【答案】


⑴ 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空气干燥(利于文物保存)。


⑵ 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实行淡旺季门票制;加强监测和管理;数字化和多媒体展示等。


【解析】(1)主要审题“自然原因”,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远离海洋,降水量少,气候干旱,空气干燥,有利于文物保护。


(2)结合材料提示“近年来,游客数量不断增加,对该文化遗产构成较大威胁”,在自然条件下保护较完好,由于人为原因对文化遗产构成较大威胁,保护该文化遗产采取的措施主要从人为方面来考虑。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旅游资源分布和保护措施。


43.(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读图12,完成下列要求

图12示意美国本土飓风、地震灾害的空间分布。


(1)判断甲、乙自然灾害的种类并说明判断的依据。(6分)

(2)说明为防范上述灾害应采取的措施。(4分)


【答案】


⑴ 甲为地震。(西临太平洋)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乙为飓风。东部处在北大西洋飓风侵袭路径上;南部接近飓风源地。


⑵加强灾害监测与预报;制定防灾应急预案;修建避难场所等工程性防御设施;进行防灾教育和培训等。


【解析】(1)根据图例可知,甲自然灾害分布在太平洋沿岸,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为地震,乙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则为飓风。


(2)结合所学知识,自然灾害的防范措施主要为检测与预报、应急预案、防御设施、教育和培训等方面来回答,属于较容易题。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自然灾害类型及其防御措施。


44.(10分)环境保护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改至黄浦江中、上游,到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见图13)。


(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4分)

(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6分)


【答案】


⑴ 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


⑵ 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资源管理等。


【解析】(1)关键是从材料中找出上海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特点,从而分析其原因,根据材料可知,上海饮用水主要水源地逐步远离城区,说明原来的水源地污染越来越严重,由苏州河、黄浦江到长江,水源地河流流量不断变大,说明上海市需水量不断增加。(2)由第1问可知城市水源地污染严重,保护城市水源地采取的措施主要从控制污染源、防止水污染、建立应急处理方案、加强环保教育、强化管理等方面来考虑。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水资源的利于和保护问题。


 

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