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西安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西安家教网  >  曾老师主页  >  曾老师的文章
家教曾老师的文章列表
发表于:2012-07-21 阅读:60次

熟练掌握材料作文基本“流程”

  高考的命题宗旨是“稳中求变”,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因此,材料作文依然是2013年乃至此后一段时间的主打作文题型,考生应对此有足够的重视,应熟练掌握材料作文的基本“流程”与操作技法。

  首先,要读懂材料,对所给材料进行“艰苦”的剖析(尤其是材料中关键的词句),进而领悟其主旨意义,理出其中所蕴涵的深层的写作指向,这就是“读”。

  第二、“引”。所谓“引”就是在写作时扼要概述你所要引用的材料中的信息——即你所阐述的论题,否则就是无本之木,就会“走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所给材料很长,就要概括引用;假如是几句诗歌、名言等短小材料,则可以全部引用。对此,考生应区别对待,不可定于一尊,一概而论。

  第三、“联”,就是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包括自己在内),这是供料作文的本质特征,即通过材料本身,揭示其所蕴涵的本质意义,否则,也只能是空发议论,文章没有说服力,显得干瘪苍白。

  第四、“议”,就是说,材料作文大多要求写成议论文体,对材料所揭示的问题、现象等发表看法、见解和主张。尽管现在考试已淡化文体要求,提醒广大学生,尤其是考生朋友一定要注意。

  第五、“结”,这一点尤其重要。因为,供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无不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寓意,并且,不同的读者读后的视角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所得出的论题(结论)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作文者能够突破“人云亦云”的传统思维定势,力避“千人一面”的文章出现,必须展开“发散思维”,即“不囿常规,探求问题多种解决途径的开放性思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其特征是从同一信息源生发出来的不同看法,不同结果”。总之,材料作文要按照“读—引—议—联—结”这一思路框架形式行文,惟其如此,才能驾驭这一文体的作文特点和写法,做到立意深刻、新颖,论证充分、有力。

  要做好论据的“储备”

  1.新闻时事类

  对于这类材料作文,考生在高三这一年里,除了在课堂上学习有关时政内容外,自己也要有目的地收听收看中央电视台、省市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实事追踪”、“新闻与报纸摘要”等栏目,各类中央级报刊和地方报刊、网站,或是阅读短平快的文摘等,以获取一定量的相关信息,以便对可能考到的材料作文心中有数,不至于闻所未闻,束手无策。

  与此同时,更为重要的,每天可以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浏览1-2篇省级及以上报刊中有关时评类的名家名篇,从这些全国知名时评高手的文章中学会写法,得到启示与借鉴。另外,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专项写作训练必不可少。

  2.知名人物类

  这类材料作文,一定要抓住主要人物所说的话,或是材料中议论的句子,即材料的主旨句,或是考生自己综合材料的大意,再围绕材料的中心意思进行阐释、论证,或夹叙夹议。如辽宁卷的最好一句话“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就基本上明白了材料的意义与命题者的意图。

  3.名言哲思类

  适当阅读古今中外一些思想家、科学家等短小精悍的作品和书刊,如《意林》《读者》《成功之路》等,在阅读的时候,应全面、正确理解材料,尤其是精炼、深邃话语的意蕴,围绕某一方面,选择小的切入点写作。比如今年和2011年上海的作文题,还有其他省市的作文,如安徽省2012年这个材料作文,就在《读者》上见过。

  勤于“操练”

  做好了以上准备,最后就是勤于练习了。包括每天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试卷;每周至少写一篇800字的作文,每天200字左右的随笔、随感,养成这样良好的写作、随记习惯,考生的写作水平就会与日俱增,与时俱进的。

发表于:2012-07-21 阅读:71次



中国式教育,离尊重还有多远?作为一个老师,我经常会不自觉地反思这个问题,在中国,毫无疑问,每个家长都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子女,可是,我们中国的父母,当然包括我的父母,都以为对孩子好就是爱孩子,认为只要是出于爱的目的,孩子就应该接受父母长辈的好意,这里边有物质的礼物,但往往最是孩子纠结的,是这样一种情况:父母以爱的名义,替孩子选择好了人生的道路,你想,这样的人生会活得精彩么?这与提线木偶有什么分别?就如上边的李闯超吧?为什么孩子不能适应新环境呢?这与妈妈平时的教育不无关系。虽然未曾谋面,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位妈妈和我的母亲一样,不懂得挫折教育,以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的尝试权。这种事绝不是个案,我自己的经历就是一个证据,这个故事我在《西京烟云》第一章《与西安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中提到过,这里就不赘述了(http://user.qzone.qq.com/422676935/main#!app=2&pos=3)。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岳亚童,无意说的一句话,我只至今记忆犹新:往往最亲的人,伤你最深!比如我,没到人生的抉择阶段,如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大学毕业,等等家里人总会出来替我做出安排,他们肯定觉得这样做对我很好的,可我心里特反感这种做法,没办法,面对的是自己的父母,有能怎么样?记得第二年高考完仍未实现清华梦的我,面对母亲和外婆的眼泪,做出了让步,那时我告诉自己,以后自己的生活不管变成什么样?对不要抱怨,这就是命运。

而这种畸形的爱,最终是不会教育处独立自强的孩子的,反而会使中国有更多的孩子喊出“我爸是李刚!”,这样的拼爹还不是因为有他的土壤?

最近在西安的精锐国际做课外辅导,就碰到一个和我一样命运的孩子:为了尊重孩子隐私期间,我们姑且用个化名:小明。小明和多数孩子一样,在妈妈的无微不至的母爱中长大,从小都很乖很听话,可是到了初三下半学期,孩子渐渐的出现了各种状况,这个妈妈是个资深家庭谍战人员,她通过手机短信和QQ聊天记录得出一个结论:小明早恋了,这下可紧张坏了,赶紧找学校班主任商量,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后:终于消除了这位妈妈的担心,但是,小明这个时候又出现了厌学的苗头,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也不认真了,成绩当然也就飞流直下三千尺了。

这位妈妈又开始忙了,最终找到了我们的辅导机构,他一开始是奔着心理咨询来得,唉,岂不知,就是这中太在乎的爱,给任何一个人都会受不了的。

和许多孩子一样,小明有了自己的爱好:成为一名职业的羽毛球运动员!想最好现在就不参加中考了,直接学羽毛球算了,但妈妈不答应,以强硬的态度拒绝,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孩子来了几天,一看排得课比学校还密密麻麻,一点自由也没有,就在一个早上离家出走去了延安,直到晚上11点才回来,原因是一直在家待着的小明,不知道在外面怎么生存?

这个经历简直与我的高三复习时的经历非常相似,小明的妈妈现在肯定仍不明白,自己那么爱孩子,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呢?

其实,比起嘘寒问暖的物质关爱,比起越俎代庖的人生规划,孩子更想等到的是,像一个独立的人一样的尊重,还选择权、尝试权给你的孩子吧!以平等的心态与孩子交流,你将得到令你惊喜的结果?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