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张老师的文章列表 |
---|
甘当“隐身”“懒老师”,“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学全科(陪读)]
发表于:2014-09-07 阅读:55次
甘当“隐身”“懒老师”,“柳暗花明又一村”
依照我校的常规要求,上级教育部们统一配发的实验教科书教辅册子(“课堂练习册”和“资源与学案”)要求教师要全收全批。如此以来,自然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忙得不亦乐乎,而学生们完成的质量、速度与成效却层次不齐、不尽如人意! 由于此类作业多为拓展延伸类习题,故而多为课余作业。学生大多利用自习或课余完成,为此,学业管理上出现了一定的“真空”,加之孩子们自主管理能力不尽相同,所以完成效果不尽理想。部分学生,书写潦草,一味“应付”,甚至将其当作一项学习负担,有时匆忙之中还有抄袭作业现状。 作为教师,疲于应对常规检查,督促、收缴、批阅,看似表面工作任务完成了——有批阅痕迹,却时常苦于无从百忙之中抽身去深抓学生的纠错、促优以及问题学生的个体化辅导与转化工作;有时,面对孩子们的拖拉、敷衍、应付也难免会做出一些“极端化”的做法,常会适得其反…… “教是为了不教”,难道我们教师和学生的师生关系真要成为”警察和小偷”式的“严管”、"戒严"一样的不和谐、逆反么?我在苦苦的叩问自己。 鉴于此等情况,去年春季一学期里,我尝试逐步放弃以前逐一收缴批阅全班学生“册子”的传统做法。只是具体先行批阅班上10名学科学习小组长的“册子”,再由每位小组长再逐一批阅各自组员同学的。如此以来,教师的工作量一下子减轻了不少。但给教师“减负”,并不等于对学生的放任自流。由于节余出来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我便将其用于深抓“问题学生”、督促学业的二度纠错上来。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效果空前。该年级语文学科在学末全镇统考中来了一次“彻底翻盘”。 去年秋季,我接手了五年级班级管理与语文学科教学工作后,在沿用以前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我继续解放手脚,轻装上阵。配合学风整顿,我以"四不丢手"为抓手,不断强化学生们的学习目的性、方法之类的引领活动,利用专题班会课,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榜样激励活动,并依此为突破口;学业管理上,我继续放胆松手。只抓一个学习委员和一名学科代表(当然主要是“册子”。),再由其二人各自分抓四五名学习小组长,每名小组长又各自分抓四五名组员。逐层分抓、松绑、放权,同时又责任明晰;如此,既能让各自分工明确,教师也能腾出精力深抓重点、薄弱工作,也能将相应的学法、管理、辅导等方法逐层渗透下去.....如此一学期后,效果空前。 今年春季,我继续沿用以前木已成舟的好的做法的同时,继续实行两条腿走路。一是进行班级班会课、专题会、以及相关活动的辅助与引领工作,二是持续深抓学业管理工作。科学分组,优化组际学习竞赛,明确学习小组及其相关人员的职责。组长主要抓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协调,课前预习以及学习情况的信息收集、督促、检查等等。如此以来,学生人人有事干,时时事事有人管;自我管理、自主教育有了学习依托和榜样;教师轻松多了,也有了过多的精力去深抓个别、重点、问题较大的一些事务工作。原则上,老师讲在分歧时,引在浅显时,一道题,有二三名学生会做,教师可不予以点拨。结果效果良好。更为重要的是,时间一长,学生大都习得了自主、合作以及自我管理与自主教育的良好方法,不但经济而且高效。
|
歌诀教你学分数 [小学数学]
发表于:2013-03-20 阅读:80次
歌诀教你学分数
分数应用莫畏难, 多读细审明题意, 线段示图助分析, 找准标准是关键, ‘的’前’比’后单位1。 求谁是谁的百分几, ‘是’是等号‘的’表乘, 要求分数定用除, 标准量定要作除数; 已知标准求他量, 定用乘法不会错; 未知标准求标准, 定用除法没有错, 对应‘量’除以对应‘分’。 ‘比多’’比少’看线段 是加是减不能错。 “比多””比少”求分数, 选择方法要用除, “比多””比少”这个量, 除以”比”后标准量。 |
错误,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随笔杂谈]
发表于:2013-03-18 阅读:130次
错误,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回眸教育工作,我们不难发现,那种对教育教学的既定目标有利用价值,尤其是利用价值越高,其被称作“资源”的概率也就越大;而且大多情况下,常会将那种客观、标准,准确、具体,外显之类的意识或观念,问题或答案称之为“教育资源”。 而教育教学其内在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育人工作的内敛与张扬,灵魂净化中的内省与积淀,常会在是与非,对与错间徘徊和抉择。人们理所当然的会将“是”与“对”当作重要的教育资源,却难得有人将“错误”也当作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单从“资源”利用价值的大小而言,世间万物直至一些“废品”、“废物”,定然其利用价值再小,毕竟还能“变废为宝”。孰知,“废料加工”、“废品回收”各地早已星罗棋布。既使是一堆堆垃圾,它也养活了天下不知多少的“破烂王”?利用价值再小,他也总有利用价值! 人们常喜好那些“富矿”,毕竟开发起来成本低廉,而且回报率又高。而那些“贫矿”,因投资起来耗资大、见效慢、周期长、“不合算”,则少人问津。 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因不会才要学,因不懂才会出错。承认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胜任人性化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对学生拥有一颗最起码的爱心与尊重,也才能坦然的面对孩子们的错误与失误,也才能更好的应对(引导、教育等)他们的错误。 课堂教学中,面对孩子们对答如流以及一箭中的的应答,我们理所当然的荣幸万分,因为它本身就传递了一种准确的价值信息(某种思想、认识、观念以及知识等),可作为学科资源共享师生。 而一旦孩子们玩起了“搽边鼓”、答非所问或者片语只言的牵强附会时,我们大可不必当头棒喝!只要是孩子们发自内心、不存在做作或者故意“搞笑”(当然他们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轻易“恶搞”的),我们应当笑脸相迎,同样给予必要的尊重和赏识(当然要讲策略,可从思路、方法、态度之类纬度去学会欣赏他们)。 因为从人性的角度而言,他们更需要尊重和呵护,如若一棒打死,也许他们今后甚至今生会连出错的勇气也消失逮尽,直至参与淡漠、成了“课堂教学的局外人”,那多么可怕? 再者,从资源价值效能而言,定然是“敲边鼓”以及相去甚远,但也可能与课中话题有关,既然有关,我们就理应给予关注。这完全可以通过教师的话题引导、启发,相信他们会逐步入题、上路、合流直至步入正规。而且,全体师生那么多“老师”在互动共建,还不能将那些离题、甚远、有失偏颇的“错误”,引入“柳暗花明有一村”的境界吗? 其次,从信息辨证观而言,那些错误最起码能提供给教师一种教情和学情两方面客观、原生态的信息与反馈,让教师明确不足以资改进;它也能让大多学生们更好的明辨是非,从错误的反面去伪存真、强化知识、提高能力,我们又怎能将板子老打向“错误”呢?毕竟,学生的错误也有教师教学中的不足与失误的成分! 我们知道,医生治病要靠“望、闻、问、切”,倘若给一哑巴治病,少缺了“问”这一环,那不是就少缺了一成胜算。而我们教师,如若惧怕学生出错或者错误的对待“错误”,一旦学生课堂少缺了参与,那我们再凭什么诊断学生?毕竟,课堂发言、参与那才是最最直接而高效的“问诊”途径呀! 所以,我要郑重的呼吁: 善待错误! 错误和正确同样重要!! 错误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