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杨教员的文章列表 |
---|
英语趣味记单词 [初中英语]
发表于:2013-11-21 阅读:26次
一个driver,掉进river, 生命over。 |
三星堆博物馆 [学习经验]
发表于:2013-11-21 阅读:17次
三星堆博物馆(Sanxingdui Museum)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东北角,地处历史文化名城广汉城西鸭子河畔,南距成都40公里,北距德阳26公里,是我国一座现代化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集文物收藏保护、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多种功能于一体,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实施管理,集中收藏和展示三星堆遗址及遗址内一、二号商代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玉石器、金器以及陶器、骨器等千余件珍贵文物。
大家在关注: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旅游景区 1. 综合馆 2. 青铜器馆 3. 特别展馆 旅游指南 展开
编辑本段概述 三星堆博物馆位于德阳广汉市南兴镇[1]。三星堆古遗址分布面积12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古遗 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三星堆文物是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在中国浩如烟海蔚为壮观的文物群体中,属最具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和最富观赏性的文物群体之一。在这批古蜀秘宝中,有许多光怪陆离奇异诡谲的青铜造型,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而以流光溢彩的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三星堆博物馆以其文物、建筑、陈列、园林之突出特色,成为享誉中外的文化旅游胜地,四川省对外重点推出的五大旅游景区之一,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世界首家通过“绿色环球21”旅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标准及 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认证的博物馆。 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三星堆博物馆(Sanxingdui Museum)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东北角,地处历史文化名城广汉城西鸭子河畔,南距成都40公里,北距德阳26公里,是我国一座现代化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 编辑本段旅游景区 三星堆博物馆基本陈列《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陈列》由《三星伴月——灿烂的古蜀文明》、《三星永耀——神秘的青铜王国》两大展馆之分展合构而成,共辖九个单元。前者为“综合馆”(第一展馆),陈展金、铜、玉、石、陶等各类文物,以类设题,因题见意,纵向贯通、横向展开,全面系统地介绍古蜀历史及三星堆古蜀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后者为“青铜器馆”(第二展馆),通过连续递进的场景组合,全面系统地展示三星堆阵势雄浑威赫森严的青铜雕像群及一批造型神秘诡谲的古蜀青铜神品重器。两大展馆陈列规模宏大,布局考究,匠心巧运,制作精良。陈列内容与展线节奏动静结合、波澜起伏,以其融知识性、故事性、观赏性、趣味性于一炉的诠释方式,有力地揭示出三星堆文物的深刻内涵,集中反映了三星堆文明的辉煌灿烂,清晰地勾勒出古蜀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给人以身临其境、故国神游之感…… 综合馆 序展 以三星堆遗址全景挂屏为主体展品,以神坛底部一对造型奇特的神兽为原型制作主体雕塑,辅之以大型壁画“长江文明之源”,提纲挈领、开宗明义,揭示三星堆文明的深邃与厚重,表征其作为长江上游文明杰出代表的典型意义。 第一单元 雄踞西南——古蜀2000年的沧桑史 勾勒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迄商末周初的古蜀历史大轮廓。全方位展示三星堆古蜀王都的宏大规模,揭示三星堆 遗址作为西南地区文明社会初期繁荣昌盛的古城、古国的性质,彰明其在中国早期城市文明的重要地位。 第二单元 物华天府——三星堆的农业与商贸 介绍古蜀国的农业与商业概貌。众多酒器及各类家养动物造型器物等说明当时的农业已有相当水平,家畜饲养业也具一定规模。海贝、铜贝以及漆器、玉石饰件、两坑出土青铜人像的服装、冠饰等反映当时商贸之盛况。 第三单元 化土成器——三星堆陶器 反映古蜀国制陶工艺方面取得的成就,展示独具特色的各类器型及成熟高超的制陶工艺。轮制法制作的各类陶质品,反映了古蜀制陶术的巨大进步,小巧精致、颇具神韵的人物与动植物造型陶艺小品体现了先民的生活情趣与审美风尚。 第四单元 以玉通神——三星堆玉石器 本单元展示三星堆遗址、祭祀坑出土玉石器,凸显其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反映三星堆玉石器从原料到半成品再到成品的工艺流程,揭示玉器在古蜀宗教礼仪上的内涵和功用及其所富涵的精神价值。 第五单元 烈火熔金——三星堆冶炼 本单元展示三星堆的部分青铜礼器,以反映三星堆古蜀国的冶金工艺。三星堆青铜器工艺繁复,造型精美,达到了当时范铸工艺的最高水平。三星堆金器以锤拓、模压、粘贴为主要技法,同样体现出中国青铜时代高超的工艺水平。 第六单元 通天神树——古蜀人智慧与精神的象征 本单元旨在揭示神树在古蜀原始宗教文化中“宇宙树”的象征意义,以反映古蜀人天人合一、人神互通的原始宗教观念,以及日神崇拜及三界、天下之中的时空观。以三星堆文物中最具神韵的重器神树,为综合馆陈列高唱一曲压轴戏。 青铜器馆 以青铜人首鸟身像为主体标志性雕塑,辅以大型铜质浮雕背屏,旨在揭示陈列之内容主题——“人与神”,表征古蜀先民的精神追求,寄意人类海阔天空的前景与美好未来。 一展厅 铜铸幻面 寄载魂灵——奇秘面具 以纵目面具为代表的青铜面具群,是三星堆文物中最有特色同时最具精神文化内涵的文物之一,它们是中国时代最 早和出土规模最大的面具群体。本厅为青铜面具专厅,重点展示纵目面具、戴冠纵目面具和特大型面具,一大批人面具与兽面具则如众星拱月,列队布阵,围聚主体展品,带有面具意味的一批奇形怪状的眼形器亦安置此间,由此塑造本厅恢弘的气势与神秘的氛围。 二展厅 赫赫诸神 森森群巫——神巫群像 在基本不具备偶像崇拜传统的中国上古时代,三星堆出土的一大批青铜人物造像可谓绝世精品,它们既是神灵的象征,又是人间统治集团的代表。本厅以两侧林立之高大立屏展柜烘托中心展柜之形式,构成具有“神道”纵深意味的多层次递进空间,旨在使青铜偶像群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现。此厅之“群像”与前厅之“面具”亦可形成彼此呼应,交相映照之势。 三展厅 皇天后土 人神共舞——祭祀大典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上古社会最重大的事件,颇足以说明先民们的意识形态。本厅依据三星堆文物重器“神坛”和众多人物造像之原型,借助古蜀时代成都羊子山祭台的考古实例,构筑古礼演绎祭祀大典模拟场景:高大的祭台、巍峨的神坛、拜祭的人群、天幕的火光,这一切,旨在表达“天人合一”这种人类渴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追求,由此揭示古蜀先民浓郁的生命意识和博大的宇宙情怀。 四展厅 矗立凡间 沟通天地——群巫之长 青铜大立人是三星堆文物中又一件举世瞩目的重器,其身份当是精神领袖兼世俗领袖。为大立人设置专厅,意在彰显其无比尊严与无比珍贵。此厅作为大立人陪衬的是另一件重器“兽面冠人像”,其造型特别是手势与大立人如出一辙,颇可相互参照。在此厅中,还聚集了三星堆青铜人物造型中的多件全身人物造像,其与“面具”和“人头像”各据一 方,三足鼎立,由此构成一楼展览之文物特色。 五展厅 千载蜀魂——奇绝的宗庙神器 本厅位于二楼,荟萃了三星堆文物中颇具神秘意味的10件(组)典型器物。这些神器造型奇特,制作精良,内涵丰厚,多为当时宗庙中的常设重器,用于朝拜天地、礼敬百神、通灵镇邪等,因宗庙重器非常人所能得见,故谓之“秘宝”。透过这些光怪陆离、奇妙诡谲的青铜造型,人们可窥见古蜀先民精神世界之一斑,领略古代造型艺术的无穷魅力。 六展厅 心路历程——三星堆考古录 本厅位于三楼,其内容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讲述“三星堆发现故事”,主要以“老照片”图说方式简要介绍半个多世纪以来三星堆发现与发掘的心路历程。二是集中介绍一些有关三星堆的“千古之谜”,使陈列留下有余不尽之悬念;对观众而言,亦有“猜谜”之意。三是特设数字博物馆与小型放映厅,使展览体现出现代感及高科技含量。此部空间具有一定的参与互动及娱乐休闲性。 特别展馆 雒城风华——广汉文物精华展 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青铜文物展 参展文物:荟萃川、滇青铜文物凡318件(套),种类包括:神像、面具、宗教用器(如铜杖等)、兵器、乐器及装饰杂器等,其中如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与纵目面具、凉山盐源蛇蛙铜案、云南五牛盖贮贝器等皆为珍品。 展览宗旨:通过科普话语艺术化相结合的陈展形式,全面反映南方丝绸之路的文化风采,促进学界整合多学科从多层面多角度加深对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向群众普及与之相关的正确历史知识。 展览意义:弘扬南方丝绸之路文化,为观众提供集中欣赏川滇文物精华之良机,使之得到造型艺术之美的愉悦和文物知识,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展览选题价值:李学勤教授于今年4月在三星堆博物馆举办的“三星堆与南方丝绸之路青铜文化研讨会”上作专题报告时指出:南方丝绸之路的地位应该和西北丝绸之路相当。中国古代几条丝绸之路中,最值得进一步开发的,就是南方丝绸之路,而在南方丝绸之路这方面起着非常重要关键地位的,一定就是三星堆文化。 陈列内容设计:以《丝绸之路走向示意图》、《三星堆地理位置及南方丝绸之路走向示意图》、《中国西南地区青铜器主要出土地点分布图》拉开序幕,明其时空关系与文化分布格局;正展由《三星辉映丝路长——三星堆青铜文物》、《岷江孕灵铸蜀魂——成都及岷江上游地区的青铜文物》、《万曲灵关变通途—灵关道上的青铜文物》、《百城烟水渡梁津——五尺道上的青铜文物》、《殊方异俗倡别调——永昌道上的青铜文物》、《民族走廊呈异彩——南丝路上的现代少数民族》六个单元构成。(展厅外设数组仿干栏建筑的展示栏,以喷绘形式展示南丝路山川风物)
|
运命 [随笔杂谈]
发表于:2013-05-07 阅读:29次
有一天,我坐在内山书店〔2〕里闲谈——我是常到内山书店去闲谈的,我的可怜的敌对的“文学家”,还曾经借此竭力给我一个“汉奸”的称号〔3〕,可惜现在他们又不坚持了——才知道日本的丙午年生,今年二十九岁的女性,是一群十分不幸的人。大家相信丙午年生的女人要克夫,即使再嫁,也还要克,而且可以多至五六个,所以想结婚是很困难的。这自然是一种迷信,但日本社会上的迷信也还是真不少。我问:可有方法解除这夙命呢?回答是:没有。
接着我就想到了中国。 许多外国的中国研究家,都说中国人是定命论者,命中注定,无可奈何;就是中国的论者,现在也有些人这样说。但据我所知道,中国女性就没有这样无法解除的命运。“命凶”或“命硬”,是有的,但总有法子想,就是所谓“禳解”;或者和不怕相克的命的男子结婚,制住她的“凶”或“硬”。假如有一种命,说是要连克五六个丈夫的罢,那就早有道士之类出场,自称知道妙法,用桃木刻成五六个男人,画上符咒,和这命的女人一同行“结俪之礼”后,烧掉或埋掉,于是真来订婚的丈夫,就算是第七个,毫无危险了。 中国人的确相信运命,但这运命是有方法转移的。所谓“没有法子”,有时也就是一种另想道路——转移运命的方法。等到确信这是“运命”,真真“没有法子”的时候,那是在事实上已经十足碰壁,或者恰要灭亡之际了。运命并不是中国人的事前的指导,乃是事后的一种不费心思的解释。中国人自然有迷信,也有“信”,但好像很少“坚信”。我们先前最尊皇帝,但一面想玩弄他,也尊后妃,但一面又有些想吊她的膀子;畏神明,而又烧纸钱作贿赂,佩服豪杰,却不肯为他作牺牲。崇孔的名儒,一面拜佛,信甲的战士,明天信丁。宗教战争是向来没有的,从北魏到唐末的佛道二教的此仆彼起,是只靠几个人在皇帝耳朵边的甘言蜜语。风水,符咒,拜祷……偌大的“运命”,只要化一批钱或磕几个头,就改换得和注定的一笔大不相同了——就是并不注定。 我们的先哲,也有知道“定命”有这么的不定,是不足以定人心的,于是他说,这用种种方法之后所得的结果,就是真的“定命”,而且连必须用种种方法,也是命中注定的。但看起一般的人们来,却似乎并不这样想。 人而没有“坚信”,狐狐疑疑,也许并不是好事情,因为这也就是所谓“无特操”。但我以为信运命的中国人而又相信运命可以转移,却是值得乐观的。不过现在为止,是在用迷信来转移别的迷信,所以归根结蒂,并无不同,以后倘能用正当的道理和实行——科学来替换了这迷信,那么,定命论的思想,也就和中国人离开了。 假如真有这一日,则和尚,道士,巫师,星相家,风水先生……的宝座,就都让给了科学家,我们也不必整年的见神见鬼了。 十月二十三日。 CC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二十日《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五期,署名公汗。 〔2〕内山书店日本人内山完造(1885—1959)在上海开设的书店,主要经售日文书籍。 〔3〕给我一个“汉奸”的称号一九三三年七月,曾今可主办的《文艺座谈》第一卷第一期刊登署名白羽遐的《内山书店小坐记》,影射鲁迅为日本的间谍(参看《伪自由书·后记》)。又一九三四年五月《社会新闻》第七卷第十二期刊登署名思的《鲁迅愿作汉奸》一稿,诬蔑鲁迅“与日本书局订定密约……乐于作汉奸矣”。 |
青春 [随笔杂谈]
发表于:2013-05-07 阅读:23次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麽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後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著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
得寸进尺的你 [随笔杂谈]
发表于:2013-05-07 阅读:28次
人总是得寸进尺的。分手之後,你哀求他跟你见面,你说:「我只是想见见你,没有别的要求。」他答应了。你告诉自己,他愿意再见我,我已经满足了。
见过一次面之後,你又希望有第二次。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这麽愉快,为甚麽不见第二次呢? 於是,又有了第三次和第四次。你做梦也没想过你们还可以做朋友。他看来仍然是那麽关心你。这个时候,你但愿这种关系继续下去就好了。你不敢奢望他回到你身边,你只是希望能够再见他。 然後,你开始常常打电话给他。想念他的时候,你又找藉口听听他的声音。你已经不满足於一个简单的问候或者一顿普通的晚饭。你想再和他亲近一点。 一天,你拉着他的手,搂着他,就好像他仍然是你的男朋友。你说:「我想你抱我。」他抱了你,你并不会因此就满足。 既然他肯抱你,为甚麽不吻你呢?既然吻了你,为甚麽不可以再和你睡呢?你告诉自己,你只是渴望和他再睡一次,一次就够了。你怎会这样就死心呢?这一次,你要他回来你身边。当他说:「我们已经不可以像从前那样了。」你却疯了似的说他骗你。你忘了自己是多麽的得寸进尺。 |
手表的劝告 [随笔杂谈]
发表于:2013-05-07 阅读:12次
在瑞士,不管进入哪一座城市,抬头就是手表店。橱窗里琳琅满目,但透过橱窗看店堂,却总是十分冷落。
从卢塞恩开始,很多手表店的店堂里常常端坐着一位中国雇员,因为现在一批批从中国来的旅游团是购买手表的大户。店门一推,人影一闪,柜台里立即传出京腔十足的汉语,把那些带足了现款来买瑞士原装表的中国人吓了一跳。接着当然是笑了,但笑得有点尴尬。走了那么远的路,准备是在语言不通的前提下,比比划划地来一番猎奇探胜的,谁知人家早知道你们会一批批光临,张开大网等着呢。语言通了好办事,但这要办的事,已经有点走味。 原先瑞士的手表厂商经过多年挣扎已判定手表业在当今世界的衰败趋势,正在努力改弦易辙、寻找生机,怎料突然有大批的中国人对他们滞销日久的货品产生了狂热,他们一开始十分纳闷,后来就满面笑容了。 说起来,世界上最早的机械计时器还是要数中国东汉张衡制造的漏水转浑天仪,但是如果说到普遍实用,我看确实应该归功于欧洲计时器。古老的教堂原先都是人工敲钟的,后来改成机械钟,不知花费了多少天才工艺师的才智和辛劳。意大利人造出第一台用简单机械打点的钟是十四世纪中叶的事,到十六世纪初德国人用上了发条,后来伽利略发明的重力摆也被荷兰人引入机械钟,英国人又在纵擒结构上下了很多功夫。反正,几乎整个欧洲都争先恐后地在为计时器出力。这与他们在工业革命和商业大潮中的分秒必争,互为因果。 至于瑞士的手表业,则得益于十六世纪末的一次宗教徒大迁徙。法国的钟表技术随之传了进来,与瑞士原有的金银首饰业相结合,使生产的钟表更具有了装饰功能和保值功能。十九世纪出现了制表机械,瑞士的这个行业便突飞猛进,举世瞩目。 依我看,手表制造业的高峰在十九世纪已经达到,尽管当时还是以手工业为主,没有形成生产规模。那些戴着单眼放大镜的大胡子工艺师们,把惊人的创造力全都倾泄到了那小小的金属块上,凡是想得到的,都尽力设法做到。 这便是令人兴奋的创造期效应。似乎有一种莫名的力量在推动,天天精彩勃发,连再难的角落也能快速拿下。 二十世纪的手表业也有不少作为,但都是在十九世纪原创框架下的精巧添加,属于次一等的行为等级。我想十九世纪那些大胡子工艺师如果地下有灵,一定不会满意身后的同行,那神情,就像最后一批希腊悲剧演员,或最后一批晚唐诗人,两眼迷茫。他们的出色成就使后代失去了创造的空间,真不知该抱怨谁,他们,还是后代二十世纪对手表业而言,比雕饰更重要的任务是普及。其间的中枢人物不再是工艺师,而是企业家。 要普及必然引来竞争,瑞士手表业在竞争中东奔西突,终于研制出了石英表、液晶表。这对手表业来说究竟是一个喜讯还是凶兆我想当时一定有不少有识之士已经看出了此间悖论,即新的电子计时技术必然是机械计时技术的天敌,它的方便、准确、廉价已经构成对传统机械表的嘲谑。 表面上,机械表还会以自己的历史、品牌嘲谑电子表,但这种嘲谑只是一种伦理性、辈分性的发泄,而电子表对于机械表的嘲谑,看似逆反了伦理程序,却是一种历史必然。试想,那种可以随时随地贴附在各种器具、建筑上面又分秒不差的闪光数码,不正绿莹莹地宣告着机械计时时代的基本终了在这种情况下,机械表可以勉强固守的阵地大概就剩下装饰功能了。但是电子技术多么灵巧,它们很快也在装饰功能上做起了更自由的文章。平心而论,现在不少电子表的外形设计,与最精美的机械表相比也不见得差到哪里去,然而它们又那么廉价,机械表所能标榜的其实只是牌号。牌号也算是一种装饰吧,主要装饰在人们的心理上。 现代人实际,很快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了共识,除了极少数收藏家,大家都不再看重机械表的装饰功能,于是瑞士表早在二十多年前就被日本和香港的石英表所打败,失去了世界市场。 瑞士的手表商痛定思痛,才在二十年前设计出了一种极其便宜的塑料石英走针表,自造一个英文名字叫Swatch,中文翻译成“司沃奇”吧,倒是大受欢迎,连很多小学生都花花绿绿戴着它,甩来甩去不当一回事儿。 就这样,瑞士手表业才算缓过一口气来,许多传统名牌一一都被网罗进了“Swatch集团”。这相当于一个顽皮的小孙子收养了一大群尊贵的老祖宗,看起来既有点伤感又有点幽默。但光是这个集团的名称至少可以说明,人家瑞士制表业已经不按原来的价值系统论资排辈了,可惜这一点中国的旅游者怎么也明白不过来,一味鄙视当家的小孙子,去频频骚扰年迈的老大爷。 |
过着婴儿一样的生活 [随笔杂谈]
发表于:2013-05-07 阅读:27次
常常有些小读者来信向我索取个人资料,例如出生地点、身高、最喜欢的人物、最喜欢到的地方、身体特征等等,我不是电视艺员,这些问题不便回答,但盛情难却,只好选择回答其中几条,这次之后,不要再问我了。
出生地点? 你最不满竟自己身上哪个地方? 最难忘的时刻? 你身高多少? 你什么时候会结婚? 你最喜欢到的地方? 你最喜欢做的事情? 你最喜欢的生活? |
私刑 [随笔杂谈]
发表于:2013-05-07 阅读:33次
一
一九四三年同一期间良丰有埋婢案,桂林有医院职员踢死工友案,青年会职员吊打童犯案,广西省偏僻县份有活埋女教师案,福建南平有虐杀童养媳案,宝鸡有鸨母戮毙稚妓案,恩施有锥刺棒打妻子,撒尿迫饮的虐待案,成都有经理踢死女工案……这些私刑案件,如果大家并非健忘的话,一 连串想起来,真要以为我们今日是生活在《西游记》的境域中了。 沦陷区的吃人肉案,各地发生的盗窃案,研究起来是要关联到经济的原因,今日若是被贫穷逼得无路可走铤而走险的人,一般社会心理对他们还多多少少有点原谅,因为真正的吃人魔鬼屹立不动,对“窃钩”的小鬼又何必苛责。但对这些滥施私刑的家伙,却真令人觉得憎恨难忍,不活埋人,不踢死人,不锥死人,不戮毙人,自己还是可以好好地活下去呀!本来略略涉猎过几本社会科学书的人,就会知道世界上好人与坏人之分,并非轻易的事,而且也决不像“脸谱主义”的舞台所表现的那么简单,这世界有满肚人脂人血的善士,也有满肚良知良心的叛徒,非有智慧的显微镜,甚难鉴别。但对这些滥施私刑者,我们却可以毫无疑义地断定这是一群历史的渣滓人物,一群坏到无以复加的败类!我们如果得到活埋或戮毙一类惨案暴露时,才奔走骇汗,相惊接耳,而对于一般非法的逮捕,如韶关一个小小的区长捕捉记者等,对于一般具体而微的私刑,如警察踢小贩,乘客打车夫,丈夫殴妻子,主人鞭婢仆等视若情理之常,我们客观上已经是私刑的啦啦队了。 我所知道的中国民间的私刑真多,有些地方捉到深夜走菜园盗菜蔬的人,是把他的脚筋割断,使这小偷终生成为残废;有的地方,捉到通奸的男女是把这两个人捆在一起,装入猪笼连同石头一起沉到河心去;北方的妓馆,有所谓“雨打梨花”之刑,把猫放进稚妓的裤裆里,束住裤管,然后鞭打一场,让猫儿抓破稚妓的周身皮肉。在一些比较偏僻的区域,有吃仇敌心肝的风俗,湘西特种民族间据说就有这种情形,沈从文还有声有色地把它写过小说。幼年时,我也曾亲眼看见过杀了强盗把他的心肝炒熟过酒的惨事。奇怪的是这些惨事,连善良的乡下人眼里也视为当然。譬如沉“野鸳鸯”,割小贼的脚筋等事,几乎很少村落有人挺身反对,这种各自为政的封建传统,这种毫无法治精神的野蛮作风,我相信在中国还是根深蒂固,试看在篇首所列举的私刑案件,不是还发生在算做文明的都市里吗? 对于那些将人滥施私刑的恶人,对于那些以为“适当的私刑”仍算合理的庸人,(今天还有不少人认为亲手踢打小偷仆役一顿是天公地道的事,我们的法律对这些“适当的私刑”也似无干涉。)要彻底淘汰,恐怕还得归结到那一句老话,只有彻底把中国社会推前一步,才有办法吧。当鸡和虫在一 起,怎能希望鸡不吃虫,当主人和婢仆,鸨母和妓女在一起,怎能希望前者不压迫后者呢? 二 偶翻旧籍,发现了唐代长安设有人市,女人是和牛马同栏贩卖的。宋代人市似乎也不衰,名士如苏东坡,也用爱妾和人家换骏马,以致爱妾触柱自杀,这事迹到今天还昭昭可考,其余也就概可想见。数千年来,中原人市鼎盛,到了今天,流风余韵,还是袅袅不绝,前几天我就看到一位先生拍电报到沦陷区去买婢女,据说因为饿殍载道的缘故,婢女的价格大跌云云。 我们的婢女买卖,似乎不及日本的妓女交易,依照范士白的记载,哈尔滨那家人口贩卖公司,布置堂皇,办事人员整整齐齐地坐在案前,如果谁来“定货”,付出定银若干,几十个几百个女人一周内就准时运到,这是现代商业组织在人市的具体运用,日本人用最文明的工具去做最野蛮的事,在世界是闻名的,这不过是一个小例子。 我们的婢女买卖,似乎也远不及摩洛哥的人市之盛,有友自欧洲来,说他参观过摩洛哥的人市,盛况并不逊于描写十五、六世纪欧洲社会的电影中的情景。大批原始买卖在非洲原是盛行的,这也不过是一个例子。 但尽管东也不及,西也不及,我们的人市,却自有一番中国风味,这就是小规模的原始的交易。 不知道别处怎样,我们乡下交易的情形是如此的,先由媒婆(媒婆大都兼营这种人口生意)把那个可怜的小姑娘带上门来,这些准丫头年龄大概都在八岁至十二岁左右,太小的不能操作,太大的容易跟人私奔,所以选择那种八岁至十 二岁的,也是一种人类生活实践的经验云云。 如果小姑娘的母亲跟着来,那就给她一条“红桌裙”(是垂在桌前,拜神时用壮观瞻的,上面绣着八仙过海等图样),让她围着身子才给进来,因为无儿无女的人家,身上大抵带着一股煞气,贱气,如果不用那条“红桌裙”冲它一下,是难免沾污了高门大户的福的。这类交易谈判,照例不在大厅,只在入门处准备给客人停轿的“轿厅”进行,而且总是由女主人负责,男主人,就是那班老爷少爷一类人物,只在交易快成功的时候,出来看看丫头的面孔是否端正,决定一个适当的价钱而已。凡是丫头肖虎的,头发黄的,鼻梁碰伤的,眼睛太小的,牙齿歪斜的,价钱总得杀它一下。谈判妥当了,就在大厅交银,这丫头立刻得另改一个名字,春梅、夏莲、秋菊、冬桂,用一个季令的名字加一种花的名字,一以表识其入门的节令,二以表识她是一个丫头 |
禁果之味85 [随笔杂谈]
发表于:2013-05-07 阅读:15次
有人问:「如果你喜欢一个人,那个人却不喜欢你,那怎麽办?」
这种情形从来没有发生在我身上,因为我根本就不会喜欢一个不喜欢我的人。我不能够忍受被人拒绝。 他不喜欢我,我为甚麽要喜欢他呢?我才不会自讨苦吃。喜欢便是喜欢,不喜欢的话,是没法勉强的,我更不会等待。等待一个不喜欢我的人改变心意,不如用来等待我心爱的人。 我从来不看那类教人怎样使别人喜欢自己的书。近年,科学家发现每个人身上都会分泌一种独特的费洛蒙,人们互相吸引,正是被这种独特的气味吸引。你的费洛蒙没有俘虏他,那不是你的错,也跟你的外表和智慧没关系。他爱上的那个人,也许绝对比不上你,但他们的费洛蒙相投,那有甚麽办法呢? 为一个不喜欢你的人流泪,那样值得吗?如果他是有苦衷,是有甚麽理由不能跟我一起,那我还可以接受。然而,他根本不爱我,那麽,这个人是不值得的。 他不爱我,我也不爱他,这样最公平。如果你真的没办法不去爱一个不爱你的人,那是因为你还不懂得爱自己。 |
蛇与庄稼 [随笔杂谈]
发表于:2013-05-07 阅读:6次
哲学家杜国庠同志在世的时候,每当谈到事物间的复杂联系,总喜欢讲这么一个故事:几十年前,潮汕地区有过一 次“八二风灾”,那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的海啸,在暴风雨中海水倒灌上了陆地,带咸味的洪水把许多村落都给淹没了,灾区居民死亡数字异常巨大。至今年老的人回忆起来仍有余痛。 杜老谈这个故事有好几次,我每次倾听的时候,却总是有一种新鲜感。就是在他逝世以后,每逢见到一些在彼此关系上比较错综复杂的事情,仍禁不住想起这个故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