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针
一、教材简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千古流传的送别诗,诗中叙事、写景与
抒情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读、会写本诗中的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品味古诗的韵味,背诵课文;
3.学习古诗,明诗意,了解其它送别诗。
(二)过程与方法
古诗教学本身就很枯燥,学生不愿学。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采用小组合作、同桌互助的
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努力为学生创建一个宽松愉
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诵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体会友人间的依依惜别、
眷恋之情;
2.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懂得珍惜自己和朋友间的友情。
三、教学里、难点
以诵读古诗为重点,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
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诗人的生平资料、多媒体课件、洞萧曲《阳关三叠》。
五、创新理念
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都是老师逐字逐句的讲解,学生死记硬
背。学习效果很不理想。在本次教学中,我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
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用自己的语
言概括诗句的大意。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人
I.导人。有人说离别是泪,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情,
更有人说离别是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孤帆远影
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再一次去感悟、品味
一首描写离别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板书课题,了解作者。分两部分内容:首先,诗人的名字,(生
简介,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加以补充。)王维(701年一761年),字摩
谙,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9岁就负有才名,19岁赴乡试
中解元,21岁成进士,后至尚书右垂。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
首。、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
影响很大。)其次,你还了解诗人的哪些诗。(生背诵收集到的古诗,
师补充王维的代表作《鹿柴》、《红豆》、《相思》、《渭城曲》、《九月九
日忆山东兄弟》等)
3一释题(看看今天这首诗的题目,你有哪些问题?)
①元二是谁?安西在哪?l作者的一位朋友,姓元,排行第二。安
西,是唐朝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其政府机构
在龟兹域(在今新疆库车县)]
②读题。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朋友离开,是不舍的、眷恋的,
读题时要怎样读?(语速慢些,读出古诗的味道)
(二)整体感知
I.学生自由读古诗,争取读准字音。
①了解诗中的地名。(渭城、阳关、安西)
②诗中的多音字(多媒体出示。)
2.齐读古诗。
3.出示学习古诗的要求。(读准音,理解词义,体会意境,连词义
成句意)
4.同桌互学。
①出示学习助手(多媒体出示)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咸阳东北,渭水北岸。唐代从长
安往西域去,多在渭城送别。
泡(yl):沽湿,润湿。
客舍:旅店。
君:古代对人的尊称。这里指朋友元二。
更:再。
尽:喝干,干杯。
阳关:古代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
道。
故人:老朋友。
②指名说诗意,师作补充。
世间万两黄金易得,人间知己难求,你理解了诗的意思,那读
诗时要怎样读?
5.师范读(配乐,洞萧曲《阳关三叠》)。
(三)理解赏析
垂泪一别千里,日后寒暖各自珍,多年的老朋友就要分别了,
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感?
1.体会诗中老朋友的觉悟(柳和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
俗;雨,更像诗人的泪)。
2.出示地图,你看了有什么感想(多媒体出示)。
师:路途遥远,这一路上有三千多公里,只有元二一人,而且选
择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马,也要走半年的时间,前方的路危险
重重,黄沙漫漫,老朋友很担心。据历史记载,渭城这一别是老朋友
的诀别,在元二走后不到两年的时间,王维就去世了。听了这些你
想到了什么(生各说自己的感想)。
①指导朗读(课件)
②学生以各种方式诵读。
③指名读。
设计问题:这是什么样的酒?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生各抒己
见)
配乐齐读(播放洞箫曲《阳关三叠》有动作,语速缓慢,三次举
杯送元二)
3.研究学习,写作方法。
提问:诗人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借景抒情)
诗人的后两句描写了什么?事物(借物抒情)
4.拓展。自古多情伤别离,然而离别并不是只有优伤,王维与
元二的离别造就出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佳句。
历史上还有许多描写离别的佳作,你知道哪些?
5.齐读,师总结。五千年的历史沉淀出灿烂的文化,古诗词是
文化中的瑰宝,我们一同a品味了诗中的依依惜别之情,让我们珍
惜我们的友情,珍惜自己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