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昆明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昆明家教网  >  董老师主页  >  家教文章专栏  >   议论文阅读怎么答题
家教董老师的文章专栏
 议论文阅读怎么答题
发表于:2016-03-15阅读:5次

 


 阅读题是中考语文的必考题型,掌握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迎接中考。今天我们一议论文为例讲一些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和答题技巧。议论文的考查内容一般有:正确理解、提取、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辨析不同类型的论据及其与论点的关系;概括论据和为文章补充恰当的论据;理解和分析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论证过程;探究文章的内容及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意义;能从文章的观点中获取有益的启示,并进行切合实际的拓展。今天通过几个例题来看一下;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


  我常常接到这样的信,信上说:我很想学语文,希望你来封信说说怎样学。意思是,去一封回信,他一看,就能学好语文了。又常常有这样的请求,要我谈谈写作的方法。我谈了,谈了三个钟头。有的人在散会的时候说:今天听到的很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哪有这么容易?哪有这么快?希望快,希望马上学到手,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习不可能速成,不可能画一道符,吞下去就会了。学习是急不来的。为什么?学习语文目的在运用,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凡是习惯都不是几天工夫能够养成的。比方学游泳。先看看讲游泳的书,什么蛙式、自由式,都知道了。可是光看书不下水不行,得下水。初下水的时候很勉强,一次勉强,两次勉强,勉强浮起来了,一个不当心又沉了下去。要等勉强阶段过去了,不用再想手该怎么样,脚该怎么样,自然而然能浮在水面上了,能往前游了,这才叫养成了游泳的习惯。学语文也是这样,也要养成习惯才行。习惯是从实践里养成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全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写完一句话要加个句号,谁都知道,一年级小学生也知道。但是偏偏有人就不这么办。知道是知道了,就是没养成习惯。


  一定要把知识跟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断学,不断练,才能养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学到本领。


  有人说,某人一目十行,眼睛一扫就是十行。有人说,某人倚马万言,靠在马旁边拿起笔来一下子就写一万字。读得快,写得快,都了不起。一目十行是说读书很熟练,不是说读书马马虎虎;倚马万言是说写得又快又好,不是说乱写一气,胡诌不通的文章。这两种本领都是勤学苦练的结果。


  要学好语文就得下工夫。开头不免有点勉强,不断练,练的功夫到家了,才能得心应手,心里明白,手头纯熟。离开多练,想得到什么秘诀,一下子把语文学好,是办不到的。想靠看一封回信,听一回演讲,就解决问题,是办不到的。


  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譬如现在学校里不少学生写错别字,学校提出要纠正错别字,要消灭错别字。错别字怎么来的呢?不会写正确的形体吗?不见得。有的人写错别字成了习惯,别人告诉他写错了,他也知道错,可是下次一提笔还是错了。最好还是开头就不要错,错了经别人指出,就勉强一下自己,硬要注意改正。比方自己已经搞不清楚,那就下点儿工夫记它一记,随时警惕,直到不留心也不会错才罢休。


  1.这篇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根据选文第段的论证思路,填写出相应的内容。


  选文第段先针对 的现象,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以 为例,论证了 的观点。


  3.选文第段中,作者反复说是办不到的,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举出你学习语文的一个好习惯(或坏习惯),并谈谈这一习惯对你的影响。(2008年河北省中考试题)


  分析:此例设计了四道考题,1题考查论点,很多考生面对这样的考题往往不愿多动脑思考,而是直接选择文题或现成的话语作答。比如本文,题目仅仅是答案的一部分,作者论述得更多的是要养成好习惯,因此,要认真阅读文本,真正理解作者论述的观点是什么,不能怠惰取巧。2题考查文章思路,很多考生在解答填空题时很容易不顾线段长短啰唆半天,且不注意与题干上提供的内容相衔接。这些都是答题时的大忌。3题要求正确理解文章使用反复修辞方法的匠心,要从正面理解,明确其强调作用。4题要求宽泛,只要是学语文中的一个习惯就行,但不能仅仅停留在描述自己的习惯上,要叙议结合,深刻分析,以表达自己拥有这一习惯后的结果。


  答案:1.学习语文不能速成,要养成好习惯。 2.有些人学习语文急于求成 ()游泳学习语文要养成好习惯 3.强调了要学好语文没有秘诀,得下工夫。 4.示例一:课外阅读:我从小就养成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这一习惯,使我阅读了大量的优秀作品,既开阔了视野,学到了知识,又丰富了词汇量,提高了写作水平,真可谓一举多得。示例二:写字潦草:因为平时不认真写字,我逐渐养成了写字潦草的坏习惯,以致影响了语文考试成绩,我为此感到很苦恼。


  读书的三重境界


  徐宗文


  董健先生在《读书的两种境界》(见《跬步斋读思录》)一文中给我们讲了一个有趣的读书故事: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在读大学一年级时曾望文生义地解释为:古代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自己,现今的学者读书学习是为了别人,我们应该摒弃古之学者的个人主义,像今之学者那样,端正学习的目的。后来经过洪诚先生的指点及读了杨伯峻先生的译著,才知道自己的理解全了。本意应该是,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今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这个故事意味深长,使我想了很多: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求甚解,而要多读多思,力求把握古书的真义;应该端正学习态度,努力追求古人的那种读书境界,莫学今之学者的炫才耀己;为人、为学都应坦诚,要勇于自我批评,做到有错必纠……但是我想得最多的还是有关学习的目的——“自以为是的读书的三重境界。


  何谓读书的三重境界”?曰:为知,为己,为人。


  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为此,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宋太宗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皇帝如此,作为一般读书人更应该把读书当成一种永不疲倦的好事来对待。在一定情况下,书淫”“书痴”“书呆子,作为一个读书过程,作为一种学习的精神与状态,是不应当受到嘲笑的。只要是有利于知识积累,有利于开慧益智的书,都不妨翻一翻,遇有和自己观点不同的或者不适时宜的书,也要拿过来看一看,甚至研究研究,以便从正反两面获得经验和教训,增加知识和才智。总之,博学从而多才多艺,这些都是为知的需要,也是读书的最起码、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


  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这是读书的第二重境界。中国的读书人向来把占有知识视为人品、人格自然升华的保证,苏东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诗句,表达的就是这一意思。事实证明,读书与不读书,读书多与读书少的人,所表现出的内在气质与素质是绝不相同的。常言独善其身,练好内功,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从而也有益于身心健康,这是古今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读书目标。读书固然要博览,但是所读之书,也要尽可能有所选择。换句话说,不仅要多读书,还要读好书,这是甚为关键的。


  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己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这是非常宝贵的,应该大力提倡,并且大加发扬。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还应该向前人学习,为人而读书。


  我所说的为人,不是今之学者装饰自己,给别人看为人,而是董健先生所私心向往的为了别人,即我所要表达的为黎民百姓而读书,或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比较而言,为己是读书人能够做到的,为人则是读书人应该做到的。


  读书有三重境界,每一重境界都是一个新的逻辑起点,而第三重境界则是最高境界,也是我们每一个读书人都应该重视和追求的终极目标。


    1.快速浏览上文,提取信息回答下面问题。


  孔子有关读书的两种境界:


  董健最初对孔子言论的理解:


  本文作者提出的三重境界:


  2.文章引用董健先生对读书境界认识的事例和宋太祖读书的事例,作用是否相同?你是否明白作者的用意?


  3.文章语言含蓄凝练,往往有很深刻的意义。请结合语境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1)炫才耀己:(2)开慧益智:


  4.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5.作者认为为人是读书人应该重视和追求的终极目标。对此,你有何体会?请简要谈谈。

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