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武老师的文章专栏 |
---|
英语是用出来的,不是背出来的
发表于:2013-11-02阅读:205次
|
英语是用出来的,不是背出来的 中学教师 武伟 中国人学英语,最常用的方法是背单词,甚至有人以能背出一本词典为荣,但是词典上的解释是死的,语言的运用确是活的,机械的理解会造成很大的误解。词典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语境。可以说单词没有什么实际的运用的价值,机械记忆的单词量再大,也不会提高你的外语水平。要养成背诵句子的好习惯,因为句子中既包含了发音规则,又有语法内容,还能表达某个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殊含义。不要学“古董英语”,任何语言都是活的,每天都会发展,学习陈旧的语言毫无新鲜感,而且基本无处可用。不鲜活,不入时,不风趣幽默的语言不是我们要学的语言。多读外文报纸,多看原版影视作品才会有助于补充新词汇。很多人认为把单词拆成一个个字母背熟就能够正确的拼写出来,其实科学的方法是把单词的读音,拼写和用法融为一体,同步进行,眼口手脑并用,并把它应用到句子里去理解。 语言专家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一个单词就像一块砖,你把砖放在地上,没用,是垃圾,只有把转放在墙上,这块砖才能发挥它的作用。同样要把“砖”放在句子中才有用。 这样的例子很多: “我走了好远的路,我的脚好痛啊”可以说:My feet are killing me. “我今天很累了”就可以说:I’m dead on my feet. Zip your lip.就是:不能乱说。“靠口碑”这个单词很多人不会说,其实就是by mouth. 词汇量的多少不是学好英语的关键。外国很多人的词汇量通常不会超过2000,而中国一般初中生都掌握2000以上的单词量,但是说的时候还是很困难,这是因为没有按照大脑的规律办事。学习有一个规律,就是从听,读,写中获取信息。人的大脑像一个计算机的CPU一样。把人的头脑内部看成是一个工厂的话,信息就是材料,CPU就是工厂里面慢慢把材料变成输出性产品,你听到或读到的信息就会变成写和说,大脑自动进行监控,这是一个语言流程的学习,也就是说你读的越多,说得越多,那么你写的就越多。听的越多,做的就越多。 不怕讲,不怕错 犯错没关系,犯错是我们学习语言积累经验的一个过程,要大胆说,不怕错。 多看,多读,多和别人交流,善于抓住任何一个可以说英语的机会,犯错才能改错,自然可以有多错到少错,又少错而纯正。永远不说就永远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学英语就要脸皮厚一点,只有敢说才能发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 模仿是最好的老师 语言是人们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形成的认同符号。孩子学习语言是模仿的过程,他们每天模仿父母,周围的人,电视等一切可以模仿的东西,并且模仿的越来越像,突然有一天他们停止模仿了,并且逐渐形成融合自己个性特征的语言方式。 作为英语学习者,必须模仿已有的东西,不到位的模仿意味着错误。创新源于模仿。模仿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也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你通过模仿,真正掌握了英语的灵魂,精髓之后,才可能谈到自己的语言风格。 学习英语时,模仿原则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学习语言时,要大量的重复练习音标,单词发音,朗读句子和文章。而在练习过程中,要尽量模仿音标发音和单词发音,同时模仿句子的音调和节奏。模仿对学习语言至关重要。我们应该每天找机会说英语,如果没人听就大声朗读。朗读也可以帮助口语的提高。可以模仿录音,磁带,唱片或者电影,跟着读,同步读,在朗读过程中查找自己读音与正确发音的差距,逐渐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 听不懂也要听 练习听力时,许多人抱怨听不懂,因而丧失了听的乐趣,半途而废。其实,即使听不懂也是一种学习,只不过你自己觉察不到而已。虽然暂时听不懂,但你的耳膜已经开始尝试着一种新的语言发音,你的大脑在调整频率,准备接受一种新的信息代码,这本身就是一次飞跃。所以切记:即使听不懂你也在进步。练习听力,要充分运用心理学上的无意注意,只要一有时间,你就打开录音机播放外语磁带,是自己处于外语的语言环境中。也许你没有听清楚说些什么,这不要紧,你可以随便做其他事情,不用去有意听,只要你的周围有外语发音,你的听力就会提高。 学英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和他人交流,但开口难是中国人学英语的一大特点。问题出在一下几点:一是有些人把是否懂当成学习的标准。拿到一本口语教程,翻开几页都看懂了,就认为太简单了,对自己不合适。其实练习口语的教材,内容肯定不会难,否则没法练习。但看懂不等于会说,把已经学会的东西流利的表达出来,才是口语教材最主要的目标。二是千万不要用汉字来记英语发音。学习一门外语如果发音不过关,始终不会真正掌握一门外语,而且最大的害处是不利于培养对外语的兴趣,影响下一步学习。开口难的第三点是怕语法有错。如果没有具体问题,一般不要去读语法书。超前学习语法会使你如坠入云里雾里,丧失学习外语的兴趣和乐趣。而且语法好比游泳理论,对于没有下过水的人,游泳理论是没有用的。同样对于语言实践不够丰富的初学者,直接学习语法的用处不大。所以,一定要结合语言实践来理解语法,语法是学习语言之后的一种理论思考。学语言不存在对错,只要能说出来,意思让别人明白就行。不要费尽心思思考用什么句型。只要能选准单词就行。学口语最好的办法不是做练习题,不是背诵,也不是看语法书,而是反复高声地朗读课文。这种做法的目的是培养自己的语感,只有具备语感,才能做习题时不假思索,下意识地写下正确答案。而且当你熟练朗读了几十篇文章之后,很多常用句子就会不自觉地脱口而出,所谓的“用外语思维阶段”就会悄然而至。 重复是技能之母 英语有句谚语“Repitition is the mother of skills”————重复是技能之母 你可以回忆一下你学习任何一种技能的过程。无论是游泳还是骑自行车,都是重复同一类动作的过程。任何技能的获得,当然包括英语这项语言技能,均来自重复。一种事情重复多了变产生一种感觉和深刻的把握。因此,在发展英语技能时,也应该遵循重复原则。如当你读过20本初级读物后,就要在这20本中找出一本自己最感兴趣的再读10遍20遍。同样的当你读过20本中级读物后,就应该在这20本中级读物中选一本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本再读10遍20遍,学习听力和口语也要遵循重复的原则。在听过的20盘初级或中级磁带中选择一盘再听20遍。“重复原则”与“量的原则”缺一不可,要有机地把两者统一起来。学习英语的任何一项技能阅读,听力,口语,写作,都必须在量的基础上在反复重复。 英语中一定要有一些你理解得很透并且已经掌握了的单词和句子,你可以灵活自如地用来交际。这些你已经重复了无数次了,已经成了你的东西了。重复是人记忆的最重要途径,重复使人准确深刻理解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量的原则要求多读,多听,多说,多写,强调一个“泛”字。而重复原则要求你将同一件事情做很多遍,即强调一个“精”字。如此看来两者相互矛盾,但是矛盾是必然存在的。在“量”的基础上把“部分”学精,学透,这是很重要的。 还有一个办法是复述课文(retell),复述课文,电影,或者某个故事,某本书,某次经历都可以。有时没有对象听你的,你可以跟自己说,把自己的房门关上,对着镜子对“他”说,这样效果一样好。 找一个伙伴一起学英语 当然找个讨厌的人作为伙伴,搭档进行交流是最理想的,这样的方法就可以提高你的口语,而且学习时间也会变得很多。学习英语还要有较大的动力。每次你坐下来学习,无论是家里还是语音学习中心,都需要短期集中精力来读和听。但学习更需要长期动力,要保证每天都这样做,这是最难的。所以许多人学习英语,学过一段时间很快就放弃了。我们学习英语不是一个持续的提高过程,而是通过一系列的突然提高,并且其中间隔着似乎没有变化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的“高原反应”。在几个月的学习中你可能感觉不到你的英语水平的提高,在这段时间学习者最容易放弃。避免“高原反应”的好办法就是尽量不要一个人学习。要尝试找一个“学习伙伴”,这样能互相鼓励和学习。当然能到一个好一点的语言学习中心就更好了。 如何快速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要警惕“刀枪不如”的“假读”。很多人天天读英语,就是阅读水平不见提高,老是猜来猜去地猜不明白,糊里糊涂的,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是由“假读”造成的。那么什么是“假读”呢?首先要讲讲我研究发现的英语阅读中的“母语转移现象”。我的大脑在阅读外语时有一个顽固的习惯,就是把读过的英语单词和句子统统转化成汉语来理解和记忆,并且达到顽固不化的地步。这就造成了一篇文章读后,英语没记住什么,汉语反而记住了。请大家做个实验,请你找一篇简单的英语文章,找一个人(如你的同学)来阅读。等他读完了,让他把书合上,你先问问他读懂了没有,如果他说读懂了,你就让他用汉语把文章内容讲一遍,你会发现他讲得头头是道,等他讲完了你突然问“你能不能用英语把你刚才读过的文章讲一遍,哪怕讲得很简单?”这时你会发现他哑口无言,基本讲不出来。为什么英语在大脑中一点儿印象也没有留下?这就是“母语转移现象”造成的。他刚才读的英语在大脑中一点不剩地转化成汉语了,因此他只记住汉语没记住英语。“汉语转移现象”是由大脑中汉语和英语的严重不平衡造成的,汉语的年龄和人的年龄一样长,是一个庞大的符号系统,像一棵大树把大脑占据得非常牢固。只要我们的眼睛,耳朵获取哪怕一丁点儿语言符号信息,我们的大脑就毫不犹豫立刻把他变成汉语来接受,这种强大的不可抗拒的母语转换力量造成外语学习的巨大困难。因此别看别人天天读英语,可根本没有提高,就是“看英语,记汉语”的“假读”。 那么怎样克服“母语转移现象”造成的“假读”呢?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口语。读进去英语不是印象不深吗?不是已经转化成汉语了吗?不要紧,我们用口语来加强它,口语是在听说读写中在大脑里产生语言刺激最强的办法,什么话一旦从人的嘴里亲口一个字一个字地讲出来,印象不深也得深。每当你读过一篇文章后,不要急着把文章翻过去,趁着对读过的文章还有印象,立马逼着自己用英语把它讲出来,讲文章内容,人物,故事情节,你的感受………..,什么都行。刚开始有点难,不要紧,打开书再看一遍,合上书再讲,又不会又打开书看,又合上再讲,直到能长篇大论,滔滔不绝。这样做你会发现能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其实并不是很容易。我们的大脑里,汉语对英语有这么大的排斥,不用口语来加强英语的刺激,英语几乎难以进入我们的大脑。学英语的过程就是用口语和大脑中根深蒂固的汉语作斗争,让汉语暂时给英语让路,让英语进入大脑。你看凡是中国人英语水平高的没有口语不好的。这也是用英语的最重要的一环。 纵观以上,鄙人认为学好外语关键是“运用”,穷尽“运用’之能事,之方法,之途径,且持之以恒,定能学好外语。(2013)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