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武汉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武汉家教网  >  黄磊主页  >  黄磊的文章
家教黄磊的文章列表
发表于:2012-07-23 阅读:205次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    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    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    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    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    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    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    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  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 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   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   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   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   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   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   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   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    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  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    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    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    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古:诸侯的封地称     今:“国”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                     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     古:验,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      古:安置,安身;今:     某人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   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               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         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             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         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古:旁边,水边;今:次序,等第    

31.向之所欣              

 古:过去,从前;今: 有方向、对着、偏袒等意思

 《归去来兮辞》        

32.问征夫以前路           古:行人;今:指出征的人  

 

常见实词归类      

《烛之武退秦师》

   ①及郡下, (守,i舶口此(陈述)

说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杂说,一种文体)

   ③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喜欢,高兴)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辞{②停数日,辞去  (告别)

 ③不辞劳苦 (推托)

①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远的地方)

   鄙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边邑)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浅陋)

   ①则名微而众寡  (细小,轻微)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暗暗地)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勾践灭吴》

   ①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知道)   

   ②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感到,懂得)   

   ③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管理)   

   ④孰为汝多知乎  (通“智”)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繁复)   

    复 ②其有敢不尽力者乎?请复战 (再)

   ③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恢复)

   ①果行,国人皆劝  (劝勉)

   ②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说)

   ①自杀未遂  (成功)    ,

   遂{②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于是,就) 

   ③遂使之行成于吴  (终于)   

   ①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掌管)   

   ②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面对)   

      小I③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介词,表示在某个时候)

   ④—夫当关,万夫莫开  (阻挡,把守)

   ⑤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必定)

   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将)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朝拜)

   10.朝{②于是人朝见威王 (朝廷)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读zhao,早晨)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

   11.孰{②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通“熟”,仔细)

   ③是可忍,孰不可忍  (什么)

   ①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真心,诚意)

   12.诚{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确实,实在)

   ③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果真,表示假设)

   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方圆,纵横)

   13.方{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地方)

   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才,刚刚)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善良,善事)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美好)

   14.{③京中右善口技者 (擅长)

   ④王曰:“善。”  (表示同意的应答词)

   ①奉命于危难之间  (时候,期间)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或,断断续续)

   15.间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参与)

   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夹杂,搀杂)

   《触龙说赵太后》

   ①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质地,底子)

   16.质』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作抵押,作人质)

   ③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询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到)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趁着)

③凡我父兄及国子姓(表示并列的连词,和,以及)

   ④徐公何能及君也(>b《比得上,赶得上)

   ①不若长安君之甚  (厉害)

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严重)

18.③目似瞑,意暇甚  (相当,很)

   ④好读书不求甚解  (仔细)

   ①少时,一狼径去  (表示时间很短)

19.少②太后之色少解  (稍微,略微)

   ③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读shoo,年龄小)

   ①何异断斯织乎  (不同)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  (特别的,特殊的)

20.异③太后笑曰:妇人异甚  (特别)

   ④渔人甚异之  (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⑤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别的,另外的)

 《季氏将伐颛臾》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这)

21.是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判断词,是)

   ③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①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

22.疾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厌恶,憎恨)

   ③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快,急速)

   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停止)

13.止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阻止)

   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仅仅,只)

  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看见)

24 见②曹刿请见  (召见)    ,

③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拜见)

   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出现)

   ①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走过,经过)

   ②过犹不及  (超过)

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过分)

④是谁之过与 (过失)

  ⑤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⑥故尝与过宋将军  (访,探望)

   《寡人之于国也》

   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

26. 数口之豕,可以无饥矣(shu6,

   ④数罟不入湾池  (读c,密)

   ①百发百中  (发射)

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派遣)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打开)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花开)

   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弯曲)

28.直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只,不过)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通“值”,价钱)

   ①非我也,兵也  (兵器)

兵②穷早黩武 (战争)    。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

④草木皆兵 (兵士)

   ①驴不胜怒,蹄之  (能承受)

   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

30.胜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的)

   《劝学》    ,

   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终止)

   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隔断)

31.绝③以为妙绝 (到了极点)

   ④佛印绝类弥勒  (非常)

   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横渡)

   ①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有力的弓)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强大,强健)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有余)

   ④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读qiang,竭力,勉强)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②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凭借、借助)

  ③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逛  (假如,如果)

   ④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与“真”相对,不真,假装)

   ①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向远处看)

②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盼望、希望)

③先达德隆望尊 (名望)

   ④适冬之望日前后  (月圆之时,农历每月十五日)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听见)

35.闻②博闻强志 (见闻、知识)

   ③不能称前时之闻  (声誉、名声)

   《过秦论》

   ①……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统率、指挥)

  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控制、制服)

制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规模)

   ④—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制作)

   ①追亡逐匕,伏尸百万(逃跑的士兵)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丢失)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

   ④河曲智叟亡以应  (无,没有)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好处)

38.利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有利的形势)

   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锋利)

   ①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险固的地势)

固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巩固)

  ③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固执)

   ④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既,已)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失、丢失)

40·②遗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遗失之物)

  ③

   ④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给予)

   ①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规章制度)

   ②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大  (读duo,计算)

 41.度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越过)

    ④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读du6,揣度)

   《鸿门宴》   

   ①万事如意  (顺、随)

42.如②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好像)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

   ④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到,往)

   ①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举起)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发动)

43.举③孙叔敖举于海  (推举)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攻下,占领)

   ⑤杀人如不能举  (全,杀尽)

   ①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感谢)

44.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③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④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告诉)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意图)

45.意②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意料,料想)

   ③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神态)

   《兰亭集序》

   ①此地有祟山峻岭,茂林修竹(修长,高而直)

46.②修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修短,文中指寿命的长短)

  ③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

   ④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整治、治办)

     ①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必,必定到达)

47.期 ②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期年,一周年)

    ③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约定)

     ①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情趣、情致)

48.致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土  (招致)

     ①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面对,这里引申为阅读)

49.临 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面对。临风,迎着风)

     ③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面对)

     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将要)

     ①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处所、地方,这里指曲水之旁)

50.次  ②太不上辱先,其次不辱身。(下一等)

     ③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次序、按次序,这里引申为轮到)

      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行军途中的驻地)

 《归去来兮辞》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行走》

  ②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③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去)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

   ①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拉开弓)

  ②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端起)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  (引来,引导)

   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称引,引用)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乘车,坐上战车)

   ②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顺应)

53.乘③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古代四匹马拉的兵车)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趁,就着)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马鞭子)

54.叫缀嚣缥*,岩笔肭竹削

    ④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计策,策略)

   堂田虏谰田律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似乎,好像)

若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假如)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  (你)

    ①子犯请击之  (他们,指秦军)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  (它,指知识和道理)

    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它,即弃掷的珍宝)

   ④君将哀而生之乎  (我)

l⑤是寡人之过也 (的,结构助词)

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不译)

   ⑦夫晋,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⑧顷之,烟炎张天  (补足音节,不译)

   ⑨辍耕之垄上  (往,到,动词)

    ①既而儿醒,大啼  (不久)

3.既 ②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  (已经)

   ③将军既帝室之胄  (既然)

    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夕M总也” (V岫i,介词,向,对)

   ②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vvei,介词,替)

    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vvei,介词,为了)

    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V岫i,,Pr~l,因为)

4.为⑤吾属今为之虏矣  (vvei,介词,被)

    ⑥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动词,作为)

    ⑦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

   酗口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动词,是)

    ⑨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句末语气词,呢)

   ①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继承,沿袭)

 圃I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凭借)

5.㈤{③寿毕,请以剑舞,.围击沛公于坐,杀之  (趁机)

   L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于是,就)

   词邀活田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  (驻军)

 赵王之子孙侯者  (封侯)

 质于齐  (做人质)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吃)

 树之以桑  (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穿)

 然而不王者  (称王)

 填然鼓之  (击鼓,敲起鼓)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游泳)

 东面而视  (面对)

 履至尊而制六合  (登上)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称帝,称王)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以瓮作;以绳系)

 序八州而朝同列  (安排次序)

 籍吏民  (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  (以目示意)

   道芷阳间行  (取道)

   刑人如恐不胜  (处罚)

(2)名词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  (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  (在早上;在晚上)

  必庙礼之  (在庙堂上)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当面)

   日食饮得无衰乎  (每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每日)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向上;向下)

   秋水时至  (按季节,随着时令)

   顺流而东行  (向东)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像席子一样;像包裹

   一样;像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  (对内)

   天下云集响应  (像浮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赢粮而景从  ,(像影子一样)

   吾得兄事之  (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头发上指  (向上)    .

  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时矫首而遐观  (时时,时常)

1 2.动词的活用

动词用作名词

  其继有在者乎  (继承人)

  足以极视听之娱  (耳闻)

   此亡秦之续耳  (后继者)

1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  (远方的国家)

   供其乏困  (缺少的东西)

   虽五四方之忧  (忧愁的事,指外患)

   秦孝公据骰函之固  (险固的地势)

   少长咸集  (年纪轻的与年纪大的)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偏爱)

   尊贤而重士  (敬重,看重)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处于困境之中)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缩小削弱)

   素善留侯张良  (吏好)

   秋毫不敢有所近  (接近,接触)

   杀人如不能举  (杀尽)

   刑人如恐不胜  (用尽酷刑)

   足以极视听之娱  (尽情享受)

   齐彭殇为妄作  (看做相等)

1 4.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使……退却)

   若不阙秦  (使……亏缺,减损)

  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  (使……归服)

闻寡人之耳者 (使……听到,让……听到)

   修文德以来之  (使……来归顺)

   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相斗)    ·

   流血漂橹  (使……漂浮)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灭亡)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退却,击退)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使…..·灭亡)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朝拜)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活,救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从,带着: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使……止,阻止)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洁其居,美其服  (使……洁;使……美)

   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使……受辱)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使……尊贵)

   既来之,则安之  (使……安定)

   会盟而谋弱秦  (使……弱,削弱)

&nb

发表于:2012-07-23 阅读:72次

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等,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等。

  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代词:代词是代替其他的词或者短语、句子的词。代词有三种:一是人称代词,用来代替人或者事物名称,如“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人家”;二是指示代词,起区别作用的,如“这、那、这样、那样、这儿、那儿、这里、那里、这么、那么、这么样、那么样、各、每”;三是疑问代词,用于提问,如“谁、什么、怎样、哪、哪儿、哪里、多、少、儿”。代词代替某类词,就具有这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如人称代词代替名词时,就具有名词的语法功能。“这么、那么、这样、那样”等可以代替动词、形容词,就具有动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副词: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介词: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连词: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助词: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拟声词: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呼啦啦"。

高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概述:短语

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规则可以组成短语,短语是词和词构成的比词大、比句子小的语法单位。汉语里有许多种短语,最基本的是下面七种。

  联合短语:由地位平等的词组成的短语叫做联合短语。如"白菜、芹菜""香蕉、橘子、甜橙""调查、研究""接受并且审理""雄伟、壮丽""又白又胖"。

  偏正短语:偏正短语中的一部分是中心词,前面总是有修饰语。如"大城市、小村庄、优异的成绩(这是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慢走、努力工作、仔细地分析、特别大、最优秀"(这是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

  补充短语:这是补充成分在后面的短语,如"坐下、掉下去、拿起来、算得准、说得妙、放在这里"。

  动宾短语:这是动词后面带着宾语的短语。如"买菜、写小说、看电视、走亲戚、跑材料、修理汽车、收购药材"。

  主谓短语:被陈述对象在前,陈述者在后构成的短语,叫做"主谓短语",好像一个句子,但是没有句子的语气,因而没有句子的独立性。如"电灯亮、电话通、学校开学、山河壮丽、春雨绵绵、河水奔腾、祖国富强"。

  介词短语:介词在前,其他词语(主要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在后组成的短语。如“在中国、对他们、往新疆、从今年、关于他、向大家、朝北京方向、以这种方式、为广大群众、比个人的利益 ”。

  的字短语:用"的"在最后组成的短语,相当于一个名词。如"教书的、开车的、走路的、先进的、手里拿把花的、头上打着蝴蝶结的"。

高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概述:句子成分

句子有六个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主语和谓语:主语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在一般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1) 大伙都散了。(《分马》)

  (2) 满树浅黄色的小花, 并不出众。(《荔枝蜜》)

  (3)我最不能忘记的 是他的背影。(《背影》)

  (4)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大自然的语言》)

  (5)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这几句的主语是 "大伙""满树浅黄色的小花"" 我最不能忘记的""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 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这几句的谓语是"都散了"" 并不出众"" 是他的背影" 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

  把中心词看成是主语和谓语也是可以的。如:

  (6)一张简陋的大竹床上铺着厚厚的稻草。(《驿路梨花》)

  (7)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十九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

  可以认为"竹床""技术"是主语,可以认为"铺""使用"是谓语。

  宾语和补语:宾语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补语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如:

  (1)桥脚上站在一个人,却是我们母亲。(鲁迅《社戏》)

  (2)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3)萧队长说过:先进的要带落后的。(《分马》)

  (4)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纪念白求恩》)

  字下有线的全是宾语。还有一种宾语叫做"双宾语",如:

  (5)现在人们叫它 故宫。( 《故宫博物院》)

  (6)我给她 一本书。

  "它""她"是近宾语(间接宾语),"故宫""一本书"是远宾语(直接宾语)。

  (7)说起来可笑,小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 《荔枝蜜》)

  (8)我独自一人游荡< 在田野里 >。(《挖荠菜》)

  (9)从化的荔枝树多得< 像一片碧绿的大海 >,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 忘记早晚 >,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 《荔枝蜜》)

  (10)我那时真是聪明< 过分 >。( 《背影》)

  (11)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 好几回>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尖括号里的全是补语,都补充说明了前面的动词、形容词。

  定语和状语:定语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状语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

  (1)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背影》)

  (2)可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共过患难的老朋友)一样。(《挖荠菜》)

  (3)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4)李四光[这一生中][还从来]没有过一次[这样]舒畅和快乐的谈话。( 《地质之光》)

  (5)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朱自清《背影》)

  (6)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草坪旁用卵石铺成的小径] 走到"北海"跟前。(萧乾《枣核》)

  圆括号里的是定语,方括号里的是状语。

 

语文语法知识

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表概数:几、许多;表序数:第一、老三;数词的语法特点: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量词的语法特点: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代词的语法特点: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G、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表示语气:可、倒;表示否定:不、没;表示时间:刚、恰好;表示程度:很、极;表示情势:仿佛、渐渐。

副词的语法特点: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而且、虽然 但是。

语法特点: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I、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分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的、得;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如啊、嗯等。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2)、词类的辨别:

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⑦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2、短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特点:①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名词和代词除外)②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③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④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借用虚词组合。

(2)偏正短语:定义参见课本。基本结构:①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名、数量+名、名+名、代+名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动、副+动、数量+动、副+形。

(3)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基本结构:动+名、动+代。特点:①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直接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后边的名词、代词受前边的动词的支配,它们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②动宾短语中受动词支配的名词、代词,是宾语。③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谁”、“什么”的问题。④使用动词短语时,要注意动词和宾语意义上的配合,否则造成动宾不搭配。

(4)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语法特点:①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②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的关系。③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④有的补语前头常用结构助词“得”。

(5)主谓短语:定义详见课本。基本结构:名(代)+动、名(代)+形、名(代)+疑问代词、特殊的有: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数量,如纸三张。特点:①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谁”或“什么”,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怎么样”“干什么”或“是什么”。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②使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

(6)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介词+名词、介词+代词。语法特点:①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②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前做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③介宾短语有时也做定语,后头必须带“的”。

(7)“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特点:①“的”字短语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②“的”字短语一般常做主语、宾语。

3、单句:

(1)单句分类:按句子结构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2)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3)分析步骤: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一分为二,分成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第二步,找宾语,有的句子有,有的则没有,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第三步,压缩句子找中心语,中心语是受修饰、补充或能支配宾语的主干成分;第四步,找定、状、补语。定语到主语中心语的前边和宾语中心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前面,补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常用分析单句成分的符号见课本。

(4)句子主干:是指把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语的中心语,谓语的中心语和宾语的中心语组成。摘取句子主干时,谓语中心词前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碰到中心语是并列短语时,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摘出来。

4、复句: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

(1)如何区分单、复句:①复句的分句间互不为成分,这是区分单、复句最重要的一点。复句的分句之间结构上互不包含,就是说互相不作句子成分,没有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是复句的本质特征,也是复句和单句的最根本的区别。②不能看只有一个主语就断定不是复句。③凡是一个主语管几个动词,只要中间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停顿,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复句。④有些关联词既可以用在复句的不同分句中,也可以用在单句中。如:只有热爱工作的人,才能热爱生活。(单句)

(2)复句的类型:主要有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这几种类型。判断复句关系,关联词很重要,有一个顺口溜把难记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块,请牢记。

“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选择,

“尚且”“何况”是递进,“尽管”配“还”是转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即使”配“也”是假设,

“无论”“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讲条件。

(3)二重复句:结构上有两个层次的复句。组成主要有三种情况:单句+复句、复句+单句、复句+复句。划分步骤:先看有几个分句,着键是看有几个主谓结构;找准句子的第一层(找的方法:①找统领全句的关联词语。看关联词统领的范围,看关联词覆盖到哪儿。②从分句间的松紧关系看,松的就是第一层③复句中有分号的地方往往是第一层。)总之,要一直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5、修改病句:

(1)句子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了应该具备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就成了一种结构不完整的病句。常见的成分残缺通常有主语残缺、定语中心语中心语残缺等。

(2)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的搭配,要注意谓语能不能正确的陈述主语;动词和宾语的搭配,要注意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否支配宾语表示的事物;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要注意对中心语的修饰是否合适。

(3)语序不合理:汉语的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头,宾语、补语在动词、形容词后头,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头,几个递加的定语、状语也有一定的排列顺序。

(4)句式杂糅: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达只能使用一种句式。把两种说法,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往往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5)前后表达不一致:在表达上不合情理,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后矛盾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词前后矛盾,同一句内使用了两个含义相反的词语。另一种是前后情况的表达,互相矛盾。

(6)其他情况:指代不明、误用词类、重复罗嗦、滥用否定词、用词不当。

6、修辞:

(1)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反问

(2)句式的变换和选择:

①句子按用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陈述句是告诉别人一件事;疑问句是询问别人一件事;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或不做什么的句子;感叹句是用来表示某种强烈的感情的句子。

②句式的转换: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转换、肯定句和否定句的转换。句式转换应注意的问题:A、句式变换,只是换一种说法,换一种句式,不改变句子的原意;B、肯定句变否定句,一种方法是找反义词加“不”,还可以变双重否定句。

高中语文古文语法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2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 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24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25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 “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 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主语:一个句子的发生动作的主体

谓语:一般是动词充当

宾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对象

举个例子:我吃饭

我是主语 吃是谓语 饭是宾语

定语:一般是形容词充当 修饰主语和宾语

状语:表时间、地点、状态、方位等等的限制补充的成分

补语:补充说明宾语的(好象是吧 记不清了)

举个例子:昨天晚上在饭馆里我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昨天晚上在饭馆里是状语,我是主语,吃是谓语,一顿丰盛的是定语,晚餐作宾语。

文言文句式最重要是弄懂句子的意思,再看它和我们现在说的话有什么不同,在判断是定语后置还是宾语前置或是介词短语后置.

举个例子:“忌不自信”

按字面意思讲是“邹忌不自己相信”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所以它就是把宾语提前了,所以叫宾语前置,属于倒装句的一种。

“蚓无爪牙之利”

按字面意思讲是“蚯蚓没有爪子牙齿的锋利”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所以是把定语放后面了 属于定语后置,也是倒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按字面意思讲是“着就是战胜别国在朝廷上”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所以古语里是把介词短语也就是状语放在后面了,所以叫介词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也是倒装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者……也 一般都是判断句,表示对某一对象作出性质、身份、状态上的判断。所以上句是说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的人,表职能,所以是判断句。

“晋军函陵”

按字面意思讲是“晋国军队驻扎函陵(地名)” 实际上应该是“……驻扎(在)函陵” 它省略了介词“在” 所以是省略句。

 

文言文语法简析

●词类活用

一般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普通名词作状语 
特殊活用: 
使动(名词使动 动词使动 形容词使动) 
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 
简析
(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 
例句: 
① 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 
② 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 
③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 
④ 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 
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 
(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句: 
①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 侯张良.(与….友善) 
② 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 王(说坏话) 
③ 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 
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 
(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 
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 
②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 
③ 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 
(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 
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 
例句: 
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 
② 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 
③ 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 
④ 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 
(五) 普通名词作状语 
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 
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 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 
例句: 
①&n

发表于:2012-07-23 阅读:901次

汉语的词可以分为12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和叹词是虚词。

  名词: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实词。如:"黄瓜、白菜、拖拉机、计算机"。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白居易"。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动词: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能愿动词",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等,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

  形容词: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等,如"多、少、高、胖、死板、奢侈、胆小、丑恶"。

  数词:数词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等。

  量词: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伏特、欧姆、立方米"。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代词:代词是代替其他的词或者短语、句子的词。代词有三种:一是人称代词,用来代替人或者事物名称,如“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她们、它们、咱们、自己、人家”;二是指示代词,起区别作用的,如“这、那、这样、那样、这儿、那儿、这里、那里、这么、那么、这么样、那么样、各、每”;三是疑问代词,用于提问,如“谁、什么、怎样、哪、哪儿、哪里、多、少、儿”。代词代替某类词,就具有这一类词的语法功能。如人称代词代替名词时,就具有名词的语法功能。“这么、那么、这样、那样”等可以代替动词、形容词,就具有动词、形容词的语法功能。

  副词:副词总是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介词:介词总是同其他的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做定语、状语和补语。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连词: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如"和、及、或者、或、又、既"。关联词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助词: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拟声词: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呼啦啦"。

高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概述:短语

词和词按照一定的规则可以组成短语,短语是词和词构成的比词大、比句子小的语法单位。汉语里有许多种短语,最基本的是下面七种。

  联合短语:由地位平等的词组成的短语叫做联合短语。如"白菜、芹菜""香蕉、橘子、甜橙""调查、研究""接受并且审理""雄伟、壮丽""又白又胖"。

  偏正短语:偏正短语中的一部分是中心词,前面总是有修饰语。如"大城市、小村庄、优异的成绩(这是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慢走、努力工作、仔细地分析、特别大、最优秀"(这是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偏正短语)。

  补充短语:这是补充成分在后面的短语,如"坐下、掉下去、拿起来、算得准、说得妙、放在这里"。

  动宾短语:这是动词后面带着宾语的短语。如"买菜、写小说、看电视、走亲戚、跑材料、修理汽车、收购药材"。

  主谓短语:被陈述对象在前,陈述者在后构成的短语,叫做"主谓短语",好像一个句子,但是没有句子的语气,因而没有句子的独立性。如"电灯亮、电话通、学校开学、山河壮丽、春雨绵绵、河水奔腾、祖国富强"。

  介词短语:介词在前,其他词语(主要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在后组成的短语。如“在中国、对他们、往新疆、从今年、关于他、向大家、朝北京方向、以这种方式、为广大群众、比个人的利益 ”。

  的字短语:用"的"在最后组成的短语,相当于一个名词。如"教书的、开车的、走路的、先进的、手里拿把花的、头上打着蝴蝶结的"。

高中语文语法基础知识概述:句子成分

句子有六个成分: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

  主语和谓语:主语是句子里被陈述的对象,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在一般情况下,主语在前,谓语在后。

  (1) 大伙都散了。(《分马》)

  (2) 满树浅黄色的小花, 并不出众。(《荔枝蜜》)

  (3)我最不能忘记的 是他的背影。(《背影》)

  (4)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大自然的语言》)

  (5)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这几句的主语是 "大伙""满树浅黄色的小花"" 我最不能忘记的"" 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 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这几句的谓语是"都散了"" 并不出众"" 是他的背影" 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

  把中心词看成是主语和谓语也是可以的。如:

  (6)一张简陋的大竹床上铺着厚厚的稻草。(《驿路梨花》)

  (7)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十九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了。(《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馆》)

  可以认为"竹床""技术"是主语,可以认为"铺""使用"是谓语。

  宾语和补语:宾语往往表示动作支配的对象,并且总是处在动词的后头。补语是动词形容词后面的补充成分。如:

  (1)桥脚上站在一个人,却是我们母亲。(鲁迅《社戏》)

  (2)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背影》)

  (3)萧队长说过:先进的要带落后的。(《分马》)

  (4)列宁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要拥护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无产阶级要拥护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世界革命才能胜利。(《纪念白求恩》)

  字下有线的全是宾语。还有一种宾语叫做"双宾语",如:

  (5)现在人们叫它 故宫。( 《故宫博物院》)

  (6)我给她 一本书。

  "它""她"是近宾语(间接宾语),"故宫""一本书"是远宾语(直接宾语)。

  (7)说起来可笑,小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 《荔枝蜜》)

  (8)我独自一人游荡< 在田野里 >。(《挖荠菜》)

  (9)从化的荔枝树多得< 像一片碧绿的大海 >,开花时节,那蜜蜂满野嘤嘤嗡嗡,忙得< 忘记早晚 >,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 《荔枝蜜》)

  (10)我那时真是聪明< 过分 >。( 《背影》)

  (11)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 好几回>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尖括号里的全是补语,都补充说明了前面的动词、形容词。

  定语和状语:定语是名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状语是动词性、形容词性词语的修饰成分。

  (1)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背影》)

  (2)可我,总还是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就像怀念(那些与自己共过患难的老朋友)一样。(《挖荠菜》)

  (3)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4)李四光[这一生中][还从来]没有过一次[这样]舒畅和快乐的谈话。( 《地质之光》)

  (5)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朱自清《背影》)

  (6)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草坪旁用卵石铺成的小径] 走到"北海"跟前。(萧乾《枣核》)

  圆括号里的是定语,方括号里的是状语。

 

语文语法知识

1、词类:有实词与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的意义,能够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能够独立成句。

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只有副词例外),它们的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

A、名词: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表示人的名称,如同志、作家;表示具体事物,河流、高山;表示抽象事物,如政治、科学;表示时间名称,上午、夏天;表示处所名称:上海、中国;表示方位名称:上、下(简称方位词)

名词的语法特点:①表示人称的名词,可以在后头加“们”表示多数②方位词常用在其他名词后头,组成表示处所、范围或时间的方位短语③名词一般不受副词修饰。

B、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表示动作、行为:坐、听;表示存现、消失或发展变化:有、发生;表示心理活动:爱、恨;表示使令:叫、让;表示可能、意愿(能愿动词):能、会;表示趋向(趋向动词):来、去;表示判断(判断词):是。

动词的语法特点:①动词一般受副词“不”的修饰。②动词后面可以带“着、了、过”,表示动态。③一部分动词可以重叠,表示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④判断词“是”主要是联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⑤能愿动词后面不能跟名词,能愿动词可以和后面的动词一起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⑥趋向动词可以单独作谓语中心语,也可以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

C、形容词:是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的词。

表示事物形状的:高、矮;表示事物性质的:漂亮、结实;表示事物状态的:快、慢;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①一部分形容词可以用重叠形式来加强语义。②大多数形容词可以受副词“很”修饰。

D、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

表确数(表示分数,整数和倍数);表概数:几、许多;表序数:第一、老三;数词的语法特点:①数目增加,可以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倍数表示②数目减少,只能用分数,不能用倍数。

E、量词:是表示事物和动作、行为单位的词。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叫数量词。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量词叫动量词。表示事物单位的:个、只;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次、回,有时也借用某些名词来表示,如:脚、年;

量词的语法特点:①量词经常和数词连用,组成数量短语,也称为数量启数量词。②表示物量的数量词常用在名词的前面。③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数量词常用在动词的后面。

F、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三类。代词的语法特点:①第二人称的敬称“您”不用于复数,如果需要表示复数,就用“您几位”“您诸位”②第三人称复数代词“他们”可专指男性,也可兼指男性和女性,“她们”则专指女性③注意“我们”和“咱们”用法的区别。“我们”指说话人,有时也可以包括听话人;“咱们”一定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④指示代词“那”用于远指,“这”用于近指⑤代词用得不恰当,指代不明,可造成病句。

G、副词: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行为、动作或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频率、情势、语气等。

表示范围:都、全;表示语气:可、倒;表示否定:不、没;表示时间:刚、恰好;表示程度:很、极;表示情势:仿佛、渐渐。

副词的语法特点:①副词主要用来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②副词有时用在形容词后面,补充说明程度、结果,作补语。③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代词。

H、连词:是用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的词。一般连词:和、与、并、或、及;关联词:主要用来连接复句中的分句或句群中的句子。不但而且、虽然 但是。

语法特点:①一般连词的前后两部分可以调换而基本意思不变。②关联词的主要在复句中进行运用。

I、介词: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等的前面,和这些词合起来,表示动作、行为、性状的起止、方向、处所、时间、对象、方式、原因、目的、比较等。

常用介词及其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组成介宾短语后,修饰、补充“动”“形”要记牢。

J、助词:是附着在实词、短语或句子上面,起辅助作用的词。助词可分三类: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结构助词:的、得;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的、了、吗、吧、呢等。

K、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如啊、嗯等。语法特点:一般独立成句,用逗号或感叹号隔开。

L、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的词。语法特点: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形容词。

(2)、词类的辨别:

①区分名词和非名词,名词前不能加“不”和“很”。②区分形容词和动词,形容词可以用“很”来修饰,动词前不能加“很”(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除外)③区分形容词和副词,形容词能修饰名词,前面能加“很”;副词不能修饰名词,前面不能加“很”。④区分连词和介词,前后能互换的是连词,前后不能互换的是介词。⑤区分动词和介词,作谓语中心语的只能是动词,组成介宾短语修饰、补充动词、形容词的是介词。⑥区分语气助词和叹词,语气助词一般用在句尾,叹词往往独立成句,一般在句首。⑦区分介词和副词,介词后面跟名词、代词,副词后面是动词或形容词。

2、短语: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

(1)并列短语:由两个或由两个以上的名词、动词或形容词等并列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有名+名、名+代、代+代、动+动、形+形、数量+数量。特点:①并列短语前后的词性一致。(名词和代词除外)②并列短语两部分之间是平等关系,没有修饰、限制关系。③并列短语中的词一般颠倒过来意思不变。④并列短语中词和词之间可以直接组合,也可以借用虚词组合。

(2)偏正短语:定义参见课本。基本结构:①中心语是名词时,修饰限制成分是定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名、数量+名、名+名、代+名②中心语是动词或形容词时,修饰语是状语,用〔〕表示。有如下结构:形+动、副+动、数量+动、副+形。

(3)动宾短语:动词后边带上一个受动词支配的词,组成一个短语,这种短语叫做动宾短语。基本结构:动+名、动+代。特点:①动宾短语前边的动词直接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后边的名词、代词受前边的动词的支配,它们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②动宾短语中受动词支配的名词、代词,是宾语。③宾语一般在动词后面回答“谁”、“什么”的问题。④使用动词短语时,要注意动词和宾语意义上的配合,否则造成动宾不搭配。

(4)补充短语:包括动补短语和形补短语两大类。语法特点:①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起补充、说明作用的成分是补语,用<>表示。②这类短语的中心语在前,前后两部分是被补充和补充的关系。③补语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边补充说明怎么样、多久、多少等问题。④有的补语前头常用结构助词“得”。

(5)主谓短语:定义详见课本。基本结构:名(代)+动、名(代)+形、名(代)+疑问代词、特殊的有:名+名,如今天星期一;名+数量,如纸三张。特点:①主谓短语前边的词表示“谁”或“什么”,后面的词说明前边的词“怎么样”“干什么”或“是什么”。前后两部分是被陈述和陈述的关系。②使用主谓短语加上语气,书面上加上标点就是一个单句,表达的意思是完整的。

(6)介宾短语:由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的短语。基本结构:介词+名词、介词+代词。语法特点:①介宾短语在句子中作为一个整体充当句子成分。②介宾短语在为主中心语前做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作补语。③介宾短语有时也做定语,后头必须带“的”。

(7)“的”字短语:由动词、形容词、动宾短语加上“的”构成。基本结构:动词+的、形容词+的、动宾短语+的。特点:①“的”字短语在句中相当于一个名词。②“的”字短语一般常做主语、宾语。

3、单句:

(1)单句分类:按句子结构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按句子的用途或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2)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3)分析步骤:第一步,理解句意分主谓,先把句子一分为二,分成主语和谓语,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第二步,找宾语,有的句子有,有的则没有,动词支配的对象就是宾语;第三步,压缩句子找中心语,中心语是受修饰、补充或能支配宾语的主干成分;第四步,找定、状、补语。定语到主语中心语的前边和宾语中心语的前边去找,状语在谓语中心语前面,补语在谓语中心语后面。常用分析单句成分的符号见课本。

(4)句子主干:是指把定语、状语、补语压缩后剩下的部分,即由主语的中心语,谓语的中心语和宾语的中心语组成。摘取句子主干时,谓语中心词前有否定词语(不、没、没有)的句子,要把否定词语放在主干中;碰到中心语是并列短语时,要把整个并列结构摘出来。

4、复句:复句是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

(1)如何区分单、复句:①复句的分句间互不为成分,这是区分单、复句最重要的一点。复句的分句之间结构上互不包含,就是说互相不作句子成分,没有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是复句的本质特征,也是复句和单句的最根本的区别。②不能看只有一个主语就断定不是复句。③凡是一个主语管几个动词,只要中间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停顿,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复句。④有些关联词既可以用在复句的不同分句中,也可以用在单句中。如:只有热爱工作的人,才能热爱生活。(单句)

(2)复句的类型:主要有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这几种类型。判断复句关系,关联词很重要,有一个顺口溜把难记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块,请牢记。

“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选择,

“尚且”“何况”是递进,“尽管”配“还”是转折。

“既然”配“就”是因果,“即使”配“也”是假设,

“无论”“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讲条件。

(3)二重复句:结构上有两个层次的复句。组成主要有三种情况:单句+复句、复句+单句、复句+复句。划分步骤:先看有几个分句,着键是看有几个主谓结构;找准句子的第一层(找的方法:①找统领全句的关联词语。看关联词统领的范围,看关联词覆盖到哪儿。②从分句间的松紧关系看,松的就是第一层③复句中有分号的地方往往是第一层。)总之,要一直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

5、修改病句:

(1)句子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了应该具备的成分,影响了意思的表达,就成了一种结构不完整的病句。常见的成分残缺通常有主语残缺、定语中心语中心语残缺等。

(2)句子成分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的搭配,要注意谓语能不能正确的陈述主语;动词和宾语的搭配,要注意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能否支配宾语表示的事物;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要注意对中心语的修饰是否合适。

(3)语序不合理:汉语的各种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是比较固定的,如主语在谓语前头,宾语、补语在动词、形容词后头,定语、状语在中心语前头,几个递加的定语、状语也有一定的排列顺序。

(4)句式杂糅: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但每次表达只能使用一种句式。把两种说法,两种句式杂糅在一起,往往会造成结构上的混乱。

(5)前后表达不一致:在表达上不合情理,前后矛盾或前后不一致,也容易造成病句,前后矛盾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用词前后矛盾,同一句内使用了两个含义相反的词语。另一种是前后情况的表达,互相矛盾。

(6)其他情况:指代不明、误用词类、重复罗嗦、滥用否定词、用词不当。

6、修辞:

(1)常用的修辞方法:比喻(明喻、暗喻、借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反问

(2)句式的变换和选择:

①句子按用途,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陈述句是告诉别人一件事;疑问句是询问别人一件事;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或不做什么的句子;感叹句是用来表示某种强烈的感情的句子。

②句式的转换:主动句和被动句的转换、肯定句和否定句的转换。句式转换应注意的问题:A、句式变换,只是换一种说法,换一种句式,不改变句子的原意;B、肯定句变否定句,一种方法是找反义词加“不”,还可以变双重否定句。

高中语文古文语法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23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 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24 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25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 “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 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主语:一个句子的发生动作的主体

谓语:一般是动词充当

宾语;表示动作发生的对象

举个例子:我吃饭

我是主语 吃是谓语 饭是宾语

定语:一般是形容词充当 修饰主语和宾语

状语:表时间、地点、状态、方位等等的限制补充的成分

补语:补充说明宾语的(好象是吧 记不清了)

举个例子:昨天晚上在饭馆里我吃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昨天晚上在饭馆里是状语,我是主语,吃是谓语,一顿丰盛的是定语,晚餐作宾语。

文言文句式最重要是弄懂句子的意思,再看它和我们现在说的话有什么不同,在判断是定语后置还是宾语前置或是介词短语后置.

举个例子:“忌不自信”

按字面意思讲是“邹忌不自己相信”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邹忌不相信自己”,所以它就是把宾语提前了,所以叫宾语前置,属于倒装句的一种。

“蚓无爪牙之利”

按字面意思讲是“蚯蚓没有爪子牙齿的锋利”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牙齿”所以是把定语放后面了 属于定语后置,也是倒装。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按字面意思讲是“着就是战胜别国在朝廷上”但用现代人的话讲是“这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所以古语里是把介词短语也就是状语放在后面了,所以叫介词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也是倒装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者……也 一般都是判断句,表示对某一对象作出性质、身份、状态上的判断。所以上句是说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惑的人,表职能,所以是判断句。

“晋军函陵”

按字面意思讲是“晋国军队驻扎函陵(地名)” 实际上应该是“……驻扎(在)函陵” 它省略了介词“在” 所以是省略句。

 

文言文语法简析

●词类活用

一般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普通名词作状语 
特殊活用: 
使动(名词使动 动词使动 形容词使动) 
意动(名词意动\形容词意动) 
简析
(一)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一般情况下只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不能受副词或能原动词的修饰,更不能带宾语,在古汉语中,名词却常常表示与它相关的行为或动作,充当句子的谓语,后面可以带宾语\补语,前面可以用副词或能原动词束修饰限制.这时名词就活用为动语了. 
例句: 
① 驴不胜怒蹄之. (用蹄子踢) 
② 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刃杀害) 
③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识水性,游泳) 
④ 客初至,不冠不袜.(戴帽子,穿袜子) 
其中①②句带宾语,③④受能原动词\副词修饰限制. 
(二)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在句中充当谓语(不带宾语)或定语.在古文中形容词往往临时改变它原有的语法功能,转而表示与其相关的行为或发展变化,具有了动词的性质和语法功能.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例句: 
① 楚左尹项伯者,素善 侯张良.(与….友善) 
② 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 王(说坏话) 
③ 烈山泽而 .(放大火烧) 
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缩小,变弱) 
(三) 动词活用为名词 
古汉语中,动词在特定情况下,失去动词特点象名词那样来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动词活用为名词.活用后,不再表示动作行为,而是表示与复动词相关的人或事物. 
例句: 
①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地里产出的粮食) 
②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的军队) 
③ 审容昧之易安.(容昧的小屋) 
(四) 形容词活用的名词 
形容词在汉语中,有时失去了它原有的特点,而获得名词的某些特点.这种现象叫做形容词语用为名词.活用后,从意义看,不在表示某中性质和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重性质和状态的人或物. 
例句: 
①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老年人) 
② 犹不能恃无功之重.(尊贵的地位) 
③ 倚南窗口寄傲.(自得的心情) 
④ 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红的花,绿的叶) 
(五) 普通名词作状语 
所谓普通名词,是相对于时间名词而言,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古、今汉语中是很常见的,而普通名词作状语的情况就不同了.在现代汉语中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经常出现.普通名词用在动词前,一般是充当主语.构成主谓关系,而作状语,就成了修饰关系. 
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1) 比喻动作行为的情状:用名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某些特征作比喻来修饰. 
例句: 
①&n

快乐的方法 [随笔杂谈]
发表于:2012-07-22 阅读:100次

快乐的方法

      

保持健康,有健康的身体才有快乐的心情!

      

充分的休息,别透支你的体力!

      

适度的运动会使你身轻如燕,心情愉快!

      

爱你周围的人,并使他们快乐!

      

用发自内心的微笑和别人打招呼,你将得到相应的回报!

      

 

遗忘令你不快乐的事,原谅令你不快乐的人!

      

 

真正的去关怀你的亲人、朋友和你工作及四周细微的事物!

      

 

别对现实生活过于苛求,常怀感激的心!

      

 

享受人生,别把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忧虑上!

      

 

身在福中能知福,且能忍受坏的际遇,不忘记宽恕!

      

 

献身于你的工作,别变成它的奴隶!

      

 

随时替自己创造一些容易实现的愿望!

      

 

每过一阵子去过一次与你平时不同的生活!

      

 

追求一些新的兴趣,但不是强迫自己去养成一种习惯!

      

 

每天抽出一点时间让自己澄心净虑,使心灵宁静!    

       

 

回忆那些使你快乐的事!

       

 

凡事多往好处想!

        

 

给生活制造些有趣的小插曲,制造新鲜感,令自己耳目一新!

       

 

抓住瞬间的灵感,好好利用,别轻易虚掷!

       

 

为你的工作做妥善的计划,使你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任由支配!

       

 

搜集趣闻、笑话,并与你周围的人分享!

       

 

安排一个休假,和能使你快乐的人一起度过!

       

 

去看一部戏剧片,大笑一场!

       

 

送自己一份礼物!

       

 

给心爱的人一个惊喜!

       

 

祝我的朋友天天快乐!

       

 保持快乐的方法

 

          

             

            快乐是人们梦寐以求的,但有的人却常常与快乐无缘,总是感到心灰意冷,甚至失掉生活的勇气。这是为什么?心理学家提出这样一个快乐公式:快乐=满足/欲望。它揭示了人的快乐程度是与其欲望的满足程度成正比的,所以古人才有“知足者常乐”的说法。但是,要让自己快乐起来,既非天大难事,也不是一蹴而就之举。从积极追求心理平衡来看,除了知足者常乐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创造之乐    

            一生中最持久的欢乐,莫过于人的创造之乐。罗曼。罗兰曾说:“人生所有的欢乐,都是创造的欢乐。”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发挥自己长项搞创作,健身养生,锻炼身体等,在各个领域发挥创造力。

            不对自己过分苛求  

            人的期望值越高,实现它的难度就越大,引起的挫折感也越大。为了避免频繁地遭到挫折,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己得的成就,自然心情就舒畅了。

            不对他人期望过高   

            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的愿望去要求别人,更不应该要求别人迎合自己的需要。凡事要靠自己争取,避免失望带来的痛苦;对别人甚至是与自己关系很密切的人,要有宽容之心。

            遇事要适度  

            学会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处事宜从大处看,努力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事情;对任何事情都不苛刻,能伸能屈,才能使自己不陷于烦恼之中。

            广交朋友  

            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可见,多交几个知心朋友,特别是和心胸开阔,性格开朗的人交朋友,他们会为你排忧解难,使你从悲观转为乐观。

            培养爱好   适时娱乐  

            培养一种或多种爱好,适时进行娱乐,是消除心理压力,获得快乐的最好办法之一。在这里,娱乐的方式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不管哪种爱好或兴趣都要令人心境舒畅,情绪快乐。

发表于:2012-07-22 阅读:12935次

中国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与解决方案

 

 

 

 关键字:贫富差距;解决方案

 

一、 中国贫富差距现状

当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4000美元,但收入分配领域的矛盾却比较突出,基尼系数居高不下,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许多发展中国家在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之后,由于贫富差距过大,出现两极分化,造成经济增长停滞、社会不稳定、政局动荡等问题,被称为“拉美现象”或“中等收入陷阱”。

(一)       贫富差距概念

贫富差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成员所处的具体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地位和环境不同,而形成的实际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它表现为一定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贫富差距包括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两部分。[1]前者主要属于经济问题;后者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科技水平和能力、思想文化修养、知识产权、社会知名度等来表示,通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关系诸如个人的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健康状况等的综合反映,主要属于社会问题。

(二)       中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状况分析

贫富差距有一个可衡量的指标基尼指数。 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指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这个指数在零和一之间,数值越低,表明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 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一个社会的基尼指数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

  0.2-0.3表示比较平均;

  0.3-0.4表示相对合理;

  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

  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国内外所有经济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据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中国社会的基尼系数已扩大至0.458;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目前的基尼系数为0.45,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只有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高达50%;中国国家统计局前期公布的数据也表明,我国最富裕的10%人口占有了全国财富的45%,而最贫穷的10%的人口所占有的财富仅为1.4%。这些数字充分显示了中国贫富不均的严重程度,也显示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而是绝大部分聚集在少数人手中。

1、我国贫富差距有如下的表现:

(1)、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

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2]  

  (2)、除了城乡之间。

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最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作出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举例说,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3] 

  (3)、区域间贫富差距扩大。

区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部地区为4302元; 到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扩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 而东部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的明显。 

2、我国贫富差距原因:

(1)、“先富与共富”政策的实施

  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于打破中国经济发展的桎梏,让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现在的问题是,这一政策没有得到完整的落实。先富起来的人并没有去带动其他人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贫富差距。

   (2)、“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政策的执行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生产力不发达,治穷是最主要的任务。邓小平同志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因此,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由于没能完全理解邓小平同志的这一重要思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论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并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政策。该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只要效率问题解决了,公平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正是在这一错误思想的指导下,公平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国人的重视,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3)、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健全

  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一套健全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尚没有真正建立。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人能够投机钻营,非法、违法经营和权力资本化,造成不合理的贫富分化,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悬殊。根据有关专家粗略计算,各种非法收入在全国范围内大约使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上升31%。

  (4)、税收制度的不合理

  毋庸置疑,国家通过健全的税收制度,可以有效缓解贫富差距的问题。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里,无论是从绝对数量上还是从税率上来看,收入高的人比收入低的人要缴纳高很多的税收。然而令人奇怪的是,频繁出现在福布斯(或胡润)中国富豪榜上的中国富豪们,并没有出现在缴税排行榜的前列。这充分说明了目前中国的税收制度的不健全。由于对于高收入群体缺乏合理的、必要的“限高”,导致了我国国民贫富差距的扩大。

  (5)、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除了合理的税收制度外,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贫富差距的问题。然而,同经济发展幅度相比,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以及社会转移支付明显表现出严重的滞后。在这种情形下,农民、城镇的退休人员、城镇的失业人员及其亲属由于得不到及时的、足量的保障,最有可能成为贫困者,从而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4]

 

二、  我国贫富差距的解决办法

从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的现状来看,虽说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尚未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但如果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甚至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所以应采取相关措施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

(一)    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就业机构的调整。

从目前来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消除城乡之间在居住、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税收、财政和金融等方面不公平和二元化的政策和管理, 引导农村富足劳动力有序转移。[5]为此,应大力实行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彻底消除城乡壁垒,疏通人口城镇化的渠道,通过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流动,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合理分工 。同时,要优先发展金融业、电信业、保险业等与农村工业发展有较大关联的第三产业,为小城镇建设服务。

(二)    打破行业垄断,缩小行业收入差距。

政府应采取措施降低非垄断行业的市场准入程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而消除或减轻行业之间的不公平交易,缩小垄断行业与非垄断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因此, 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通过立法来限制、减少市场垄断,坚决反对垄断价格行为,打击不正当竞争。另外,考虑对某些个人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垄断性行业应征收垄断税。在税收上要做到扶持低收入行业、困难行业的发展, 保障其职工的基本收入和生活。 

(三)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控制收入差距于适当的范围之内必须兼顾效率和公平。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上报告中承诺缩小中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改善人民生活。他说,“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他还强调,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另外,充分发挥税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作用,要制定合理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和累进税率,还应征收遗产税、高消费税等。还要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支持和扶助农村的发展。

(四)    完善社会主义保障体系, 保持社会稳定。

要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和医疗制度, 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医疗保险、社会保险制度,以促进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市场机制追求效率,社会保障则应更加注重公平。通过社会保障有效地实施再分配,使人民群众都能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构建共同的社会利益基础,才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6]

(五)    鼓励发展慈善事业,形成三次分配格局。

有学者把“慈善事业机制”称为“三次分配”机制。要缩小财富差距,就应当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就是要让那些有知识、善于创新并努力工作的人得到更多的劳务报酬,首先富裕起来;二次分配要讲公平,政府应当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另外,对于热心于慈善事业的企业,政府应该在税收和投资项目的立项审批等方面给予优惠和照顾,从而鼓励更多的企业家参与慈善事业,回报社会。

 

参考文献

 

  [1]高佳,当前我国贫富差距问题探析[D],江苏,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6 

  [2]刘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扩大 17年间增加12倍[N],北京商报,2008-10-16 

  [3]郭爱娣,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收入比3.33∶1[N], 京华时报, 2008-08-29 

[4]唐钧   贫富差距:事实与原因[N]  价值中国网,2010-05-23

[5]朱光磊,中国的贫富差距与政府控制[M],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2002 

  [6]李中华,透视现阶段贫富差距的拉大[J],求索,2005( 3) : 25- 27

发表于:2012-07-17 阅读:48次
   ***历史分析“公式” 答题模式***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1)生产力标准(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学会分析历史事件***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呢? 分析历史事件应掌握4要素:原因、经过、结果、影响。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演变过程。 例如“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第一目“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和第二目“英国的鸦片走私和中国的禁烟运动”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原因;第一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经过”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经过;第二节第一目“中英《南京条约》”和第二目“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讲的是鸦片战争的结果;第二节第三目“鸦片战争的影响”和第七节第一目“新思想萌发的原因”及第二目“新思想的萌发”讲的是鸦片战争的影响。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呢? 事事不无原因。 1、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分析7要素:历史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民族关系因素、对外关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如秦朝的统一: 历史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国家数目减少即局部统一。 政治因素——长期战乱,人民困苦,渴望统一。 经济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后逐步强盛起来,国富兵强。 民族因素——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民族联系民族融合加强。 对外关系因素——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 思想文化因素——韩非子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思想。 个人主观因素——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过程呢? 关于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一般可以有三种方法 1、以时间系事法,以时间为轴心按照历史事件发生发展高潮结束的逻辑顺序进行归纳。 如鸦片战争经过4点:1840年6月,英舰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接着,沿海北上到达天津白河口——1841年初,英军扩大战争,一年内占香港和东南沿海一些城市——1842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2、以空间系事法,以地点为纽带进行归纳。 如八国联军侵华战争4点:廊坊、杨村——大沽——天津——北京 3、以人物系事法,按照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归纳。 如太平天国的防御战,就可以按陈玉成、李秀成以及他们两人共同的行动来掌握。 如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就可以按照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四个人的活动来归纳。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呢? 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 ①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②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 ③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④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3个方面考虑:一个“是什么”、两个“为什么”,即结果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说是这样的结果、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呢? 1、分项分析: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响。 如鸦片战争:经济影响——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  政治影响——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和性质的变化。  思想影响——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外交影响——由闭关锁国到门户洞开,独立自主的中国开始沦落为一个主权残缺的半殖民地国家,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不复是主权国家间的平等关系,而是侵略与被侵略、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清政府站在中国人民头上发号施令,外国资产阶级却站在它的头上发号施令,这就是那许多条约特权的实质。” 2、全面分析:一分为二,既要看到积极影响,也要看到消极影响或局限性,还要分清主次。 如鸦片战争的积极影响: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对后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就有积极影响;思想上——新思想的萌发。 如甲午中日战争的积极影响:政治上——促成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所以出现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经济上——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思想上——出现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和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扶清灭洋”)思想。 3、国际化分析:中国对外国的影响,外国对中国的影响,中外结合思考。 如鸦片战争对英国和世界的影响:对英国,英国战胜,凭借不平等条约向中国倾销商品,从中国掠夺原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世界,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环。如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政治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经济上,近代工业产生[或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企业,或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4、转化分析:就是要学会迁移和推广,会转化思维。有两种情况: 一是特殊性影响转化为普遍性影响,如由鸦片战争的影响思考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侵华对中国有什么影响,由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影响思考中国古代统一的影响。 二是普遍性影响转化为特殊性影响,如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课本上讲了对亚非拉的影响(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政治上——欧洲殖民者开始对亚非拉进行政治的控制和渗透;经济上——经济的剥削和掠夺;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呢?政治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从海路相继来到中国边疆进行侵略活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使明清统治者走向闭关锁国。第二,明朝中后期,美洲高产农作物通过菲律宾传入中国,为清朝人口快速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 第三,天主教从海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局面。 5、学科交叉分析: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即历史事件对政治的影响,对地理的影响。如中国古代的垦荒,政治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稳定政局,地理上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负面影响。如英国工业革命,政治上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地理上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历史复习要注意5个隐形知识点***   隐形知识,是指潜藏于历史课本中不易为人注意而高考中又常考到的知识。我们在进行历史学科的复习中,要注意十个隐形知识点的挖掘和掌握。 一、目录标题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中学历史各册教材的目录或章节标题之中。如奴隶社会编中“第一章奴隶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夏商”,就要求学生明白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与此相类似的知识点有: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是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的“三大”即1919年至1923年是中共创立时期;国民党“一大”至汪精卫叛变即1924年至1927年7月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此可见,教材的目录标题隐含着丰富的知识,学习时要善于挖掘和思考。 二、跨章节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因教材的编写体例,或隐形于背景,或隐形于因果,或隐形于时限,或隐形于补述,或隐形于删简。如战国时的长平之战隐形于秦统一的背景;曹操及官渡之战、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东汉史实隐藏于三国鼎立一节;司马睿给祖逖刺史空衔的西晋史实隐形于东晋教材;916年阿保机建国契丹隐形于五代时限之内;北宋末年钟相提出“等贵贱、均贫富”口号隐形于南宋农民战争;蒙古政权的耶律楚材劝止窝阔台汗破坏农业隐藏于元世祖劝课农桑;春秋的皮囊鼓风冶铁、突厥、契丹兴起于北魏等知识隐形于后面章节的补述。东周的后期是战国,但东周的后期即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56年,并不等于全是战国,因战国止于公元前221年,比东周时间要长35年,这段史实被隐没于教材的删简之列了。于是,学生在学习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三、插图中的隐形知识                     通过图案插于课本,形象生动地强调该史实的重要,减少了课本的冗长文字表述,因而也造成了学生所忽视的隐形知识。如隐形于扉页彩图中的《自由引导人民》,就反映了法国七月革命;隐形于书中的人物插图《达·芬奇自画像》,就使人不易觉察到课本举出了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有3个;隐形于书刊手迹之类的插图,更暗示了许多知识,“大总统誓词”中的民国元年,就是指1912年,“严夏和他的主要译著”图中除《天演论》之外,还有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书名相异的《法意》等等。学习时,对插图的隐含的知识不可忽视。 四、地图中的隐形知识 这类知识,隐形于课本的历史地图之中。如“元朝疆域图”和“漕运图”上,都明白告诉人们由于水患,黄河改道入淮的史实。中国历史课本中历史地图下面附的古今地名注释,更是潜藏着许多重要知识点,如今天的开封,战国时称大梁,北宋叫东京;宋代名港明洲,在明代却叫宁波,北京的叫法仅在两宋时就有幽州、南京、中都等几种。世界历史课本的地图上隐形的重要知识点更多得惊人:如“美国独立形势图”上表明1783年英国在承认美国独立的条约中,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大片土地划归了美国。在“19世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图上,明白告诉学生,在拉丁美洲,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两个殖民国家外,还有荷兰、英国和法国。所以,学生在对教材的学习中,应该结合地图加以分析和消化。 五、注释中的隐形知识 注释是对教材部分内容的补充说明,按说没有多少必记知识。可是高考不排除在这出题,一些出人意料的题往往就出在注释上。如1993年试题的“榷场”,一般答法都是“宋代的边境市场”。可这不行,非得答成注释的“收税贸易市场”不可。因此注释成为不可忽视的知识点:铜器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就开始制造;哈雷是英国近代天文学家;禁军,在南北朝是指皇帝亲兵,在北宋是指国家正规军;调,指户税,实质上是人头税;《周髀算经》,可不能据“算经”二字或载有勾股定理”就确认为数学专著,因《中国古代史》选修本就明白注释为天文学著作;阿蒙神庙,就是卡尔纳克神庙,等等。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注释表述出来的,所以在学习时不能忽视。     ***高考历史学习5种记忆法 ***  一、归类记忆法  整理、归类历史知识,可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例如,中国古代史讲完之后,可把教材内容按中央集权制度、社会经济发展、赋税制度的演变、土地制度的发展 、科技文化的发展、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等进行归类。 再如,中国古代文化史内容,又可按天文学、医药学、农学、科技著作、绘画作品等线索归类。通过归类,对学生巩固知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其重点。而如果将要点扩展,又能呈现出历史内容的原貌。   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浓缩”成如下要点;   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在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中所形成的两大军事集团,疯狂扩军备战,加剧战争危机 时间:1914~1918年。  经过:(1)三条战线。即:东线、西线、南线。(2)五大战役。即:马恩河战役、马祖尔湖战役、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  性质和后果:是帝国主义间掠夺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它给交战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例二,美国独立战争的发展线索,主要抓住六点:(1)爆发:来克星顿枪声。(2)建军:第二届“大 陆会议”决定成立大陆军。(3)建国:《独立宣言》发表。(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5)胜利:约克 镇英军投降。(6)和约:英美签订和约。   三、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 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例如,中国古代史中赋税制度的演变可整理为:   (1)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2)西汉的“编户制度”。   (3)北魏的租调和徭役制。   (4)隋唐的租庸调制。   (5)唐后期的两税法。   (6)明后期的一条鞭法。   (7)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地丁银。  再如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有关李大钊的主要革命活动的内容散见于第二册和第三册部分章节中。教学时,我按时间的先后把它整理为:(1)领导新文化运动;(2)领导“五四”运动;(3)创办《每周评论 》。 宣传马克思主义;(4)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5)参与组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6)1927年在北京英勇就义。 四、歌诀记忆法 历史年代、历史朝代、政权名称或某一朝代的封建帝皇等,用一般方法学生也难记住。有的则可编制成歌 诀的形式。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再如唐之后的五代十国名称则可编为:   五代:梁、唐、晋、汉、周,前面加上后。   十国:南、北、汉、闽、楚、吴,   南唐南平前后蜀,   还有吴越毋疏忽。 五、趣味记忆法   有趣味的知识学生印象就深刻,记得也牢。因此,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时联系教材内容,采用讲述历史故事,引用诗、词、对联,编造谜语或用谐音等方法,使学生有一种新奇的感觉,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可提高记忆效果。例如我讲巨鹿之战时,就简略补充“破釜沉舟”成语典故。讲楚汉战争时补充“背水一战” 、“四面楚歌”等典故。在讲赤壁之战时朗诵苏轼的《赤壁怀古》等诗篇。讲商鞅变法告诉学生用“欠三壶酒 ”的谐音来记前359年这一时间,都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有人讲,历史就是现实。也就是说历史上发生过的事,现在还在继续发生,只不过形式发生了变化,而现实中的很多事都有历史的影子。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我们现在的改革,历史上多次发生过,现在世界各国的争端和战争,回顾历史,和中国的战国时代、三国时代、欧洲和西亚的帝国时代,多么相似,历史上的悲欢离合的悲剧、喜剧,我们的现实不也在一幕幕重复上演吗。 所以要学好历史,就不要把历史与现实割裂开,要以现实去理解历史,以历史来关照现实,那你就会学出乐趣了,那么对历史就会有深入的体会,对现实也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仿佛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发表于:2012-07-17 阅读:27次

教育篇:
1.每天花半个小时和孩子交流。
2.和孩子在家也要使用文明用语,“早上好,请,谢谢,晚安”等等。
3.让孩子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4.多听听孩子的声音!——用耐心、用爱心、用开心,心是长着眼睛的!
5.不要为了提醒孩子,而总是揭孩子的伤疤。
6.严肃指出孩子的错误!
7.不要总对孩子一本正经,要多和孩子一起欢笑:因为笑声能让孩子更加热爱生活;引导孩子积极、轻松愉快的看待事物。
  8.给孩子讲故事,要有耐心,故事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9.不要把当年未曾实现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想让孩子去实现。
10.关爱孩子但适当时候适当的惩罚也是需要的,不要护孩子的短。
11.教育并不一定只是讲道理,有时适当可以采取一些强硬的措施。
12.结合孩子的表现,每天思考至少一个关于孩子成长的问题。
13.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培养幼儿高雅的审美情趣,注意引导、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在大自然中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是非常有益的。
14.对于幼儿时期的孩子,不要让他们长时间地和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隔代更亲,不利于教育。也许没有科学道理,但绝对适用。
15.注意培养孩子的善心。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6.教会孩子微笑,微笑面对生活的一切,微笑面对人生。
17.对孩子不要乱许愿,承诺的事情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兑现。
18.要常换位思考!对孩子的所做、所想等家长应常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孩子的话,我将会怎样?
19.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和自由,同时给一定的压力和责任!
20.向孩子说明,他本身已经很可爱了,不用再表现自己。
21.从来不说孩子比别的孩子差。
22.绝不用辱骂来惩罚孩子。
23.在孩子干的事情中,不断寻找值得赞许的东西。
24.不要吓孩子。以免造成孩子过分胆小、怕事。
25.不要当众批评和嘲笑孩子,以免造成心理畸形,失去自信心等。
26.不要对孩子过分严厉。以免孩子惧怕、害羞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养成面善心恶的性格。
27.不要过分夸奖孩子。以免孩子养成“沽名钓誉”的不良习气。
28.不要暗示孩子做不良的事。比如,打架一定要打回来、自己的东西不给别的吃、乘车不购票等。
29.让孩子正确树立心目中的偶像。
成长篇:
  1.给孩子一些私人空间。
  2.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3.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的伙伴、朋友。
  4.让孩子做想做的事。
  5.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洗洗自己的衣服、烧水煮饭等,让他意识到自己是家庭成员中的一分子。
  6.为孩子准备一个陈列架,让他在上面展示自己制作的物品。
  7.认真地对待孩子提出的正经问题和看法。
  8.把孩子当作成人一样,和他平等相处,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
  9.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懂得赏识孩子。
10.记得对孩子说:我爱你,你是我的宝贝!
11.记得经常的亲吻你的孩子,抱抱他(她),摸摸他(她)的头,让他(她)知道你的爱!
12.随时关注他(她)的进步,并也让他(她)自己知道自己的进步!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懂得赏识孩子。

13.多与孩子孩子沟通,了解孩子,与孩子同行。
14.不要给孩子贴上“笨”的标签。
15.家长要耐心地倾听孩子的烦恼。
16.要学会真诚地赞美孩子,而不是像对宠物一样说句“你真聪明”。
17.让孩子经常有机会和他的同伴在一起。
18.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更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
19.先成人再成才,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一个健全的人。
20.在生活中创设一些困境,和孩子一起度过。
21.鼓励孩子尽量不依赖成年人。
22.了解孩子有哪些朋友,这很重要。
                    
生活篇:
1.给孩子一些钱,让孩子学会理财。
2.没有得到孩子的许可,不要看孩子的日记与信件。
3.经常和孩子郊游。
4.睡前给孩子讲讲故事,让孩子笑着入睡!
5.给孩子一个主要供他玩耍的房间或者房间的一部分。
6.如果有条件,每天晚饭过后和孩子到户外散散步。
7.快乐与孩子一起分享!
8.对小家伙开心的笑,并希望他(她)也常笑!
9.帮助孩子与来自不同社会文化阶层的孩子正常交往。
10.鼓励孩子与各种年龄的人自由交往。
11.给孩子留出真正的“玩”的时间和空间。
12.教会孩子骑自行车,游泳,这都是进入社会的一种基本技能。
13.每天早上与孩子相互问候,让他感受到美好的一天的到来。
14.夫妻实在要吵架,请一定要记住:避开孩子
15.每天下班回家看到孩子,首先微笑着问他一遍:孩子,你今天快乐吗?
16.不给他留有太多的物质遗产,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给他一个健康的心理,一个快乐的人生。
17.着重进行孩子的生活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18.只要与创作尘埃有关,不要责备孩子房间里或者桌面上乱
19.父母对自己的双亲要孝敬有加,让孩子觉得家中充满了爱,同时父母也是他们值得学习的榜样
20.父母之际间要互相谦让,相互谅解
21.不要太关心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以免孩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坏习惯。
22.不要太亲近孩子。让他与年龄相仿的孩子多交往,以免孩子养成性格孤僻的恶习。
23.不要孩子要啥买啥。让他知道“劳动与所得、权得与义务” 的关系。以免孩子羞成好逸恶劳的许多性格。
24.生活中的困难以及一些家庭大事有时可以和孩子商量商量。
25.对孩子的爱要稳定,不要一会儿晴,一会儿阴。
                  
学习篇:
1.和孩子一起读书,家长可以看看报,一个好的学习伙伴很重要。
2.孩子在家学习,家长切莫搞一些娱乐活动,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很重要。
3.不要逼孩子学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4.不要因为孩子的成绩而责骂孩子。
5.不要因为孩子试卷上的低分而认为孩子没有出息。
6.教他(她)足以带来成就感的知识:古诗、数字、故事、家务、玩耍、交朋友···
7.教育孩子读好书、好读书
8.不要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表示太大的关注,那样会造成孩子学习紧张,压力增大。
9.不要把孩子的成绩与其他孩子相比,要分析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反思一下有没有自己的责任。
10.孩子的房间要有自己的书桌,书桌上要有几本自己爱看的书籍,如《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
                  
娱乐篇:
1.和孩子一起看他喜欢的动画片、一起听他爱听的故事等。
2.和孩子一起玩游戏、锻炼身体。
3.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每天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
4.多让孩子看一些少儿节目:动画片、益智节目等,少看动作片、连续剧。
5.孩子看电视时,家长们适时地陪他们一起,并且对里面的内容作一些讲解与讨论。
6.春天可以和孩子骑自行车去郊游,夏天和孩子一起去河边游泳,秋天则背着铁锅和孩子去野炊,冬天一家三口在野地上打雪仗,堆雪人。
7.允许孩子收集各种废弃物。
8.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时要表示欢迎。
9.和孩子下棋,让孩子知道落子无悔,教育他对自己所做事要负责任,同时下输了要承认,家长有时也要放手让孩子赢一两盘,这对孩子来说很重要。
------------------------------------------ 
     告诉孩子的话
(一)对你不好的人,你不要太介怀,在你一生中,没有人有义务要对你好,除了我和你妈妈。对你好的人,你一定要珍惜、感恩。
(二)没有人是不可代替,没有东西是必须拥有。看透了这一点,将来就算你失去了世间最爱的一切时,也应该明白,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三)生命是短暂的,今天或许还在浪费着生命,明日会发觉生命已远离你了。因此,愈早珍惜生命,你享受生命的日子也愈多,预期盼望长寿,倒不如早点享受。
(四)爱情只是一种感觉,而这感觉会随时日、心境而改变。如果你的所谓最爱离开你,请你耐心地等候一下,让时日慢慢冲洗,让心灵慢慢沉淀,你的苦就会慢慢淡化。不要过分憧憬爱情的美,不要过分夸大失恋的悲。
(五)虽然,很多有成就的人士都没有受过很多教育,但并不等于不用功读书,就一定可以成功。你学到的知识,就是你拥有的武器。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紧记!
(六)你可以要求自己守信,但不能要求别人守信,你可以要求自己对人好,但不能期待人家对你好。你怎样对人,并不代表人家就会怎样对你,如果看不透这一点,你只会徒添不必要的烦恼。
(七)我买了二十六年的六合彩,还是一穷二白,连三等奖也没有中,这证明人要发达,还是要努力工作才可以,世界上并没有免费的午餐。
(八)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也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

 

重要地理界线 [高考地理]
发表于:2012-07-17 阅读:69次

1、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界线

大体以黑龙江的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该线西北部人口少。


2.地势阶梯界线
(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l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4.气候界线
(1)l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5.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一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6.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7.自然地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一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②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3200℃等值钱。
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8.农业活动界线
(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水田区与早作区的界线:秦岭一淮河。


9.行政区界线

(1)南疆与北疆的界线(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
(2)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界线:巫山。
(3)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线:武夷山。
(4)广东省与湖南省的界线:南岭。
(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界线:昆仑山脉。
(6)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线:祁连山脉。
(7)四川省与陕西省的界线:大巴山脉。


10.综合地理界线
(1)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①黄土高原的南界
②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⑥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⑦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⑧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④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的界线
⑤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⑥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
⑦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发表于:2012-07-17 阅读:54次

重点推荐:高中地理23个常见简答题答题规范

 内容简介:本文就高考地理最常涉及到的23个简答题进行分析,详细列出答题技巧和答题规范,包括高线地形图;海洋资源;盐度和洋流;河流及交通;地质地形等专题,对提高高考地理分数极为重要,建议考生认真阅读。

  1. 等高线地形图小专题:

  ⑴ 水库大坝建设选择在 河流峡谷 处,原因:

  ① 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 ② 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⑵ 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⑶ 确定某地为盆地,判断理由:

  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⑷ 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该地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⑸ 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

  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⑹ 登山选择某线路,原因:该地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2. 海洋资源小专题:

  ⑴ 渔业资源集中分布在 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 ,原因:

  ① 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

  ② 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

  ③ 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⑵ 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 ① 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② 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

  ③ 海盆:深海锰结核 (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

  3. 盐度和洋流小专题:

  ⑴ 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

  ① 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 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⑵ 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

  ① 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 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⑶ 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

  ① 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 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③ 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⑷ 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

  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 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

  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4. 河流及交通小专题:

  ⑴ 中国南流出境河流境内外名称变化:

  元江---------红河 澜沧江---------湄公河

  怒江---------萨尔温江 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

  ⑵ 西欧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

  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航运价值大.

  ⑶ 俄罗斯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

  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有凌汛现象.

  ⑷ 极地航路开辟的重要意义:缩短航程,节时节能.

  ⑸ 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 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

  ② 地处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变式:三峡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

  ① 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

  ② 地处二、三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⑹ 南昆铁路建设的意义:

  经济意义:① 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

  ② 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③ 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政治意义: ① 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

  ② 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

  ③ 有利于社会稳定 ;

  战略意义:① 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

  ② 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⑺ 俄罗斯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重要意义:

  ① 加强东西部经济联系,促进物资交流;

  ② 加快资源开发,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5. 地质地形小专题:

  ⑴ 南极发现有丰富煤炭(北极地区埋藏丰富石油),说明:

  南极(北极)地区曾经位于温暖湿润地区,森林茂密,后经大陆漂移至此,这是板块构造学说的有力佐证.

  ⑵ 刚果盆地的形成原因:

  刚果盆地原来是内陆湖,后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湖水外泻而成.

  ⑶ 死海(贝加尔湖、坦噶尼喀湖、汾河谷地、渭河谷地)成因: 内力作用----断裂陷落

  ⑷ 北美五大淡水湖(欧洲峡湾地形、湖泊)成因: 外力作用----冰川作用

  ⑸ 庐山(华山、泰山)的形成: 断块山地

  ⑹ 七大洲地形特色:

  亚 洲: ①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

  ②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

  非 洲: ①地形以高原为主,地面地伏不大;

  ② 东部纵贯着巨大的东非裂谷带;

  ③ 地势特点:东南高,西北低

  欧 洲: ①欧洲地形以 山地、平原 为主,平原面积广大,占总面积2/3;

  ② 地势低平,为世界地势最低一洲(300m),地势南北高,中部低;

  ③ 冰川地形广布

  北 美 洲:① 地势东西高,中部低;

  ② 南北纵列三大地形区,西部是山地,东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

  ③ 冰川地形在大陆北半部广布

  南 美 洲:① 西部为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

  ② 东部为平原、高原相间排列

  大 洋 洲:① 地势低平。地表起伏和缓;

  ② 地形为南北三个纵列带,东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地

  南 极 洲:① 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

  ② 大陆冰川广布,冰层平均厚度达2000米,冰层以下地形多样

  ⑺ 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 ② 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③ 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 。

  人为原因:④对植被的破坏

6. 洪涝小专题:

  ⑴ 孟加拉国涝灾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 西南季风强盛,多暴雨,降水丰沛; ②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③ 恒河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在此交汇且同时进入汛期;

  人为原因:④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

  ⑵ 印度旱涝灾害频繁的原因:

  西南季风强盛,或来得早,退得晚,易造成涝灾;反之会造成旱灾。

  ⑶ 亚马孙河流量大的原因:

  ① 地处赤道附近,受赤道低压影响,多上升气流,降水丰沛

  ② 平原地形及三面高、向东敞开的地形地势,利于大西洋水汽进入

  ③ 水汽进入内陆后,受高原、山地的抬升,多地形雨

  ④ 流域面积广,地表水从三面向亚马孙河汇集.

  7. 干旱小专题:

  ⑴ 温带沙漠-----塔克拉玛干(卡拉库姆)沙漠形成的原因:

  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变式: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亚沙漠的成因:

  地处温带,盛行西风,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处于背风坡,降水稀少。

  ⑵ 热带沙漠-----撒哈拉(维多利亚)沙漠形成的原因:

  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终年炎热干燥。

  变式:南亚塔尔沙漠的成因:

  西南季风不易到达,原始植被遭到破坏,地面缺乏植被保护。

  ⑶ 智利沙漠南北狭长的原因:

  ① 安第斯山直逼西海岸,使热带沙漠气候难以向东扩展;

  ② 受秘鲁寒流影响,使热带沙漠气候向北延伸;

  ⑷ 东非高原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原因:

  地势较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条件.

  ⑸ 华北春旱原因: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降水稀少。

  ⑹ 东北无春旱的原因: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春季有积雪融水。

  ⑺ 华北地区缺水问题:

  产生原因:① 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②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种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① 南水北调;

  ② 修建水库;

  ③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素质;

  ④ 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利用率;

  ⑤ 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

  ⑥ 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提高利用率;

  ⑦ 实行水价调节,树立节水意识;

  ⑧ 海水淡化等。

  ⑻ 死(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① 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自然原因)

  ② 工农业引用约旦河水(棉田面积扩大,引阿姆河、锡尔河灌溉),

  使汇入死(咸)海的河流径流量减少.(社会经济原因)

  8. 气候与自然带小专题

  ⑴ 拉丁美洲气候湿热的原因:位于赤道两侧,周围海洋广阔.

  ⑵ 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景观差异原因: 受安第斯山影响,山地东、西两侧降水差异较大。

  ⑶ 非洲缺失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原因:非洲同纬度是海洋.

  ⑷ 南半球缺失苔原带的原因:南半球同纬度是海洋.

  ⑸ 同在北回归线附近,却出现了非洲的热带沙漠气候、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等气候原因是:北非受副热带高压及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影响,全年炎热干燥。南亚受热带季风影响,我国东南部受亚热带季风影响。

  归纳: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差异及成因:--海陆位置与大气环流形势不同.

  ⑹ 我国旱涝灾害主要分布于:东部季风区 原因:副高强弱不稳定,夏季风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⑺ 我国降水南多北少的主要原因是: 南方雨季来得早,去的晚,雨季时间长;北方雨季较短。

  ⑻ 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每年都有的天气是:伏旱(最佳答案)

  (因有的年份有"空梅"现象,因此梅雨不是最佳答案)

  ⑼ 为什么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热带山地环境与北半球其它地区相比,向北推进了5--6个纬度?

  ①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有大山阻挡,谷口向南,形成巨大的暖湿气流通道;② 夏半年,强大的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大量暖湿气流,深入大峡谷内部,使峡谷底部等温线与同纬度相比明显向北推进。

  ⑽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 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越往南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长,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

  ⑾ 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有: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⑿ 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⒀ 印度比同纬度我国气温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

  ⒁ 欧洲海洋性气候比北美洲面积大的原因为:欧洲缺少南北延伸的高大山系,来自海洋的西风能深入大陆内部。受陆地形状及洋流势力的影响欧洲西岸受暖流影响较大。

  ⒂ 巴西东南沿海、澳大利亚东北、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

  主要是地形(山地)的影响,在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其次沿岸有暖流经过。

  ⒃ 气温的年较差纬度越高越 高 ,原因是: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越大,昼夜长短的年变化越大,因而气温的年较差越大;低纬相反。

  离海越远气温年较差越 大 ,原因是:陆地比海洋的热容量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响较大,比内陆年较差小。

  ⒄ 气温的日较差:纬度越高越 小 ,原因是:主要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 。 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为: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为:内陆比沿海日较差大 ,

  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较差也小。

  ⒅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 气温年较差 小 ,原因:低纬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较凉;冬季因纬度低,且受高大地形的影响南下的寒冷气流影响不到,气温不太低;

  日较差 大 ,原因:海拔高大气密度小,大气的保温作用及削弱作用低,因此白天升温快,夜晚降温快。

  ⒆ 天山南坡有无林带 无 ,原因为: 背风坡,降水量少。

  ⒇ 亚寒带针叶林在大陆东岸南缘偏南的原因:主要是东岸为寒流,西岸为暖流;其次东岸受来自大陆内部风的影响,西岸相反。

9. 农业小专题:

  ⑴ 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① 气候湿润多雨; ② 排水良好的坡地。

  ⑵ 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⑶ 尼罗河三角洲(南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

  夏季光照充足,降水稀少,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⑷ 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 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

  ② 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

  ③ 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

  ⑸ 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 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 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自然条件)

  ② 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社会经济条件)

  ⑹ 季风气候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利: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弊:旱涝灾害频繁.

  变式: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

  ② 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⑺ 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原因:

  ① 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② 境内有额尔齐斯河、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⑻ 热带经济作物经营方式: 企业化种植园 .

  生产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 .

  主要分布:南亚、东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

  所在国经济结构特点:以热带企业化种植园为主的单一经济

  所在国如何发展经济:

  ① 继续发挥优势,抓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

  ② 狠抓粮食生产,努力增产粮食;

  ③ 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④ 加强"南南合作";

  ⑤ 加强"南北对话",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⑼ 非洲粮食问题突出的原因:

  ① 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② 自然条件恶劣;

  ③ 乱垦滥伐,过度放牧,加剧了干旱和土地沙漠化;

  ⑽ 新加坡缺水、缺粮的原因:

  ① 国土面积狭小,虽地处热带雨林区,但无大河,径流量小;

  ② 国土面积狭小,耕地面积小,粮食产量低.

  ⑾ 复种指数问题:

  ① 俄罗斯复种指数和产量低的原因:纬度较高,农业生产热量不足

  ② 澳大利亚复种指数问题:纬度较低,但复种指数较低的原因是:

  与农业经济结构有关,其混合农业区是小麦和牧羊交替进行,小麦复种指数 低,且有大量的休耕地.

  复种指数低对土地的有利影响是: 有利于土壤肥力的恢复

  ③ 中国复种指数高的原因: 纬度低,人均耕地少

  ⑿ 美国、印度的国土面积小于中国,但耕地面积远远大于中国,其原因是:

  (从气候和地形两方面分析)

  ① 美国、印度平原占国土面积大,干旱区面积相对较小;

  ② 中国平原占国土面积小,干旱区所占面积大。

  ⒀ 城市郊区农业问题: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

  分析区位:

  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① 市场消费量大;

  ② 交通方便;

  ③ 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 经济利益;

  ④ 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发展方向: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生态旅游

  ⒁ 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地区 、 美国

  基本特征: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商品率高;

  区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② 地形平坦开阔; ③ 耕地面积广大;

  ④ 土壤肥沃; ⑤ 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因素:

  ①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②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③ 交通便利; ④ 市场广阔;

  ⑤ 工业比较发达; ⑥ 国家政策扶持。

  存在不足:①热量不足; ② 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

  ③ 土壤肥力下降; ④ 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异同:

  相同点; ①农业地域类型相同; ② 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

  ③ 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④ 交通便利;

  ⑤ 市场广阔; ⑥ 工业比较发达;

  ⑦ 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 ①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

  ② 科技水平存在差异;

  ③ 专业化水平不同;

  ④ 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 ⒂ 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

  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草场面积大;

  社会经济因素:① 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② 距离海港近;交通条件改善,冷藏技术的进步。

  10. 生态环境问题小专题:

  ⑴ 马尔代夫(瑙鲁)面临的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有被淹没的危险 .

  ⑵ 火地岛(新西兰南北二岛)面临的环境问题:

  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空洞扩大,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

  ⑶ 赤潮问题: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

  (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

  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 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 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 的根本原因)

  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带来危害:①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

  ② 危害人体健康,③ 影响海洋旅游业。 ⑷ 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① 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

  ② 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⑸ 酸雨带来的影响:

  ① 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

  ② 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

  ③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④ 危及人体健康。

  ⑹ 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

  ⑺ 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

  ② 地表植被稀少;

  ③ 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措施:

  ① 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

  ②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

  ③ 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

  ④ 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⑤ 小流域综合治理。

  ⑻ 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② 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 鼠害,蝗害。

  人为原因:①过度开采; ② 过度放牧;

  ③ 过度开垦;

  ④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⑤ 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采取措施:①半干旱农牧过渡和旱农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取防风沙措施 相结合

  ② 干旱地带沙漠边缘的绿洲: 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⑼ 土壤次生盐碱化: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产生原因:

  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地形低洼;人为原因:不合 理的灌溉;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

  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⑽ 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泽化: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

  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① 控制抽取地下水; ② 实行雨季回灌

11. 工业小专题

  ⑴ 日本工业集中在 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 ,原因:① 本土资源匮乏,工业原料需大量进口;② 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③ 沿海为平原,利于建厂;④ 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进出口。

  ⑵ 埃及的经济支柱:石油、运河、侨汇、旅游.

  ⑶ 新加坡的经济支柱:炼油、造船、电子电器、海上钻井平台制造.

  ⑷ 工业集聚:

  ① 传统工业区:

  集聚原因:由于现代工业生产专业化程度高,企业之间的协作和竞争性很强,工业集中布置可产生集聚效应。 集聚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不利:工业集聚导致企业间争地、争水、争动力、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

  ② 新兴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在地区分布上常具有较为显著的地区集群特点的好处是:共用基础设施;加强信息联系和协作。

  ⑸ 意大利新兴工业基地和我国乡镇企业(浙江温州)

  区位分析:①大批廉价劳动力;② 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张价;③ 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④ 意大利经济高度开放;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特点:① 以中小企业为主;② 轻工业为主;③ 生产过程分散;④ 资本集中程度低;⑤ 分布在小城镇或农村。

  不同点 :① 企业之间相互竞争;② 没有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

  调整措施:①重视专业分工,形成机构完善、功能齐全的生产-销售-服务-信息网络;② 加大产品研发投入,实施产业升级,提高产品技术含量;③ 及时把握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信息,积极开拓国际市场;④ 形成规模生产;⑤ 树立品牌意识;⑥ 加大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⑦ 与国外大企业进行合作,提升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⑹ "硅谷":美国硅谷、德国慕尼黑、日本的九州岛、英国的苏格兰中部地区、印度的班加罗尔。

  区位分析: 自然因素: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社会经济因素:① 科技发达(有高等院校);② 便捷的交通(高速公路、航空港);③ 军事定货(美国硅谷)。

  特点:科技人才比例高;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研究开发费用比例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发展变化原因:利用这些地区劳动力、土地、住房都便宜的优势条件。

  ⑺ 我国四个工业基地的区位劣势: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能源、水源不足。 京津唐工业基地:水源不足;污染严重 。 沪宁杭工业基地:能源、资源缺乏;土地紧张;污染严重。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能源、资源不足。

  12.人口数量、分布小专题:

  ⑴ 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 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 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 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控制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 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 续发展.

  ⑵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①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 ,接纳移民。

  ② 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⑶ 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原因:

  ① 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

  ② 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

  ③ 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13. 人口迁移小专题:

  ⑴ 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

  不同地区的人口和生活资料在数量上的不平衡,地区的生存环境有很大差异。

  ⑵ 人口迁移的主要、经常起作用的原因:经济原因

  ⑶ 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

  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 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⑷ 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 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⑸ 四川人口迁出对当地的积极影响:

  ① 缓解了本地区人地矛盾;

  ② 加强了四川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

  ③ 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

  ⑹ 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⑺ 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

  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

  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14. 兰州问题:

  ⑴ 石化工业区不合理:

  ① 位于河流谷地 工业废气不利于扩散;

  ② 位于城市盛行风向的上风向,造成城市大气污染;

  ③ 位于城区河流上游,污染城市水源。

  ⑵ 山谷地形的不利影响:

  ① 易发生滑坡、泥石流、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

  ② 使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城市大气污染;

  ③ 使城市的空间发展受到限制。

  ⑶ 布局形式与地域形态:

  位于黄河谷地,发展被迫沿河流两岸东西延伸 地形、河流 条带式 分散疏松式

  ( 因 素 ) (地 域 形 态 ) (布 局 形 式 )

  15. 城市小专题

  ⑴ 分析我国武汉市的城市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中国大陆的中部

  自然因素:①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② 处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

  ③ 长江、汉江汇合处,方便人流、物流的集散和中转。

  社会经济因素:① 附近铁矿、棉花资源;

  ② 长江和汉江汇合处,京广铁路穿过,交通便利;③ 科技发达; ④ 劳动力丰富,素质高;⑤ 湖北省省会城市,华中地区最大的经济、文化中心;

  ⑥ 现代工业、新兴高科技产业(光谷)。

  (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棉纺织、光谷等)。

  ⑵ 第一批城市诞生的地区:世界上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如:长江黄河中下游平原;

  恒河和印度河、尼罗河中下游平原等。

  原因分析: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农业发达; 便利的水运。

  ⑶ 上海市的发展:

  优越的区位因素:

  ① 便捷的交通; ② 广阔的消费市场; ③ 高素质的劳动力;

  ④ 宽广的经济腹地; ⑤ 充足的商品供应; ⑥ 丰富的农副产品;

  ⑦ 雄厚的技术力量。

  城市化问题:产生原因:城市人口膨胀;用地规模扩大;

  表现:① 道路狭窄,交通堵塞; ② 居住拥挤;

  ③ 绿地面积小,环境质量差; ④ 用地紧张。

  浦东新区的规模和发展:

  作 用:解决城市化问题;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有利条件:位置:接近上海繁华市区; 面 积:相当于建城的2倍;

  地 形:平坦、开发空间大;

  水 源:河网密集,水源充足;

  产 业:农业为主,开发成本低

  城市规划:①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

  ② 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相结合的布局形态;

  ③ 纵横交错的快速干道和河流;

  ④ 各种类型的绿地组成绿化体系。

  建设成就:浦东新区已建成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

  ⑷ 城市道路网问题:

  形 式:环行-放射式 方格--环行-放射式

  作 用:放射线:方便市中心交通,使市中心成为通达度最高的地区。

  环 线:缩短了城市各端点的距离,避免把大量人流、车流引入市中心,

  减少市中心的交通拥堵和交通污染。

  ⑸ 城市交通环境问题:

  两大问题:① 交通线路拥堵; ② 交通环境污染

  措 施: 解决交通线路拥堵:根本措施是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解决交通环境污染: ① 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

  ② 广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交通道路;

  ③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二者共性措施)

  ⑹ 逆城市化问题:

  原因:①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② 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发展:英国---美国、西欧、日本---北欧(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记忆)

  表现:①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 ② 大城市中心区萎缩;

  ③ 中小城镇发展迅速; ④ 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⑺ 城市中工业区区位特点及原因:

  ① 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原因: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

  ② 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原因: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

 16. 文化小专题:

  ⑵ 为什么说都江堰是顺应了自然规律? ① 既可防洪又可灌溉 ② 没有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变式: 为什么说江南丘陵的梯田顺应了自然规律? ① 丘陵地区坡度较小,开垦梯田后,既没有造成环境污染,也没有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②开垦梯田后,既充分利用了地形、光热等自然资源,又使农业得以充分发展。

  ⑶ 民族风情、民族的节日 元宵节舞龙灯--汉族 泼水节--傣族 那达慕大会--蒙古族

  芦笙节--苗族 火把节---彝族

  17. 黄山与庐山旅游问题:

  ⑴ 欣赏黄山云海,最佳季节是夏季,最佳天气是雨过天晴。⑵ 黄山四绝中的"怪石"在游览时,应选择特定的观赏位置才能欣赏到这些岩石地貌的酷似造型.

  ⑶ 庐山黄山比较: ① 游览价值:黄山大,庐山小;② 市场距离:黄山较短,庐山较长;③ 地区接待能力

发表于:2012-07-17 阅读:1812次

(一)定义及相关术语

 

1.定语从句:修饰某一名词或代词的从句叫定语从句。定语从句一般紧跟在它所修饰的先行词之后。

 

2.先行词:被定语从句修饰的词叫先行词。

 

3.关系词:引导定语从句的词叫关系词。

 

   关系词有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关系代词有that, which, who, whom, whose, as等;关系副词有when, where, why等。

 

      关系词通常有下列三个作用:A、引导定语从句;B、代替先行词;C、在定语从句中担当一个成分。例如:

 

  The man who is shaking hands with my father is a policeman.  该句中,who is  shaking hands with my father 是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the man, “who”是引导定语从句的关系词,代替先行词the man,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

 

(二)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1.who  指人,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

 

The boys who are playing football are from Class One.    正在踢足球的男孩是一班的。

 

Those who want to go to the museum must be at the school gate at 7 tomorrow morning.  想去博物馆的人必须在明晨7点到大门口集合。

 

    Yesterday I helped an old man who had lost his way.      昨天我帮助了一位迷路的老人。

 

    That is the teacher who teaches us physics.        那就是教我们物理的老师。

 

2.whom  指人,在定语从句中做宾语,常可省略。

 

    Mr Liu is the person ( whom ) you talked about on the bus.      刘先生就是你们在公共汽车上谈论的那个人。

 

Li Ming is just the boy ( whom ) I want to see.      李明正是我想要见的男孩。

 

  The professor ( whom ) you are waiting for has come.      你正在等的教授已经来了。

 

  The girl ( whom ) the teacher often praises is our monitor.    老师经常表扬的那个女孩是我们的班长。

 

   注意:关系代词whom 在口语或非正式文体中常可用who 来代替,也可省略。

 

      The man ( whom / who )you met just now is my old friend.

 

3.Which 指物,在定语从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做宾语时常可省略。

 

Football is a game which is liked by most boys.   足球是大多数男孩所喜欢的运动。

 

The factory which makes computers is far away from here.   制造计算机的那家公司离这儿很远。

 

He likes to read books which are written by foreign writers.   他喜欢外国作家写的书。

 

The house which is by the lake looks nice.   湖边的那幢房子看上去很漂亮。

 

This is the pen ( which ) he bought yesterday.        这是他昨天买的钢笔。

 

The film ( which ) they went to see last night was not interesting at all.   他们昨晚看的电影一点意思也没有。

 

4.That 指人时,相当于who 或whom;指物时,相当于which.。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作宾语时常可省略。

 

The number of people that / who come to visit this city each year reaches one million.  每年来参观这座城市的人数达一百万。

 

Where is the man that / whom I saw this morning?   我今天早上看到的那个人在哪儿?

 

The person that /whom you introduced to me is very kind.   你介绍给我的那个人很友好。

 

The season that / which comes after spring is summer.   春天以后的季节是夏季。

 

Yesterday I received a letter that / which came from Australia.   昨天我收到了一封来自澳大利亚的信。

 

5.Whose  通常指人,也可指物,在定语从句中做定语。

 

I visited a scientist whose name is known all over the country.   我拜访了一个全国知名的科学家。

 

He has a friend whose father is a doctor.   他有一个爸爸当医生的朋友。

 

I once lived in the house whose roof has fallen in.   我曾经住在那幢屋顶已经倒塌了的房子里。

 

注意:指物时,常用下列结构来代替:

 

The classroom whose door is broken will soon be repaired.

 

The classroom the door of which is broken will soon be repaired.

 

Do you like the book whose cover is yellow?

 

Do you like the book the cover of which is yellow?  

 

(三)“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关系代词在定语从句中作介词宾语时,从句常常由“介词+关系代词”引出。

 

The school (which / that) he once studied in is very famous.

 

The school in which he once studied is very famous.  他曾经就读过的学校很出名。

 

Tomorrow I\'ll bring here the magazine (which / that) you asked for.

 

Tomorrow I’ll bring here the magazine for which you asked.明天我将把你要的杂志带来。

 

This is the boy (whom / who / that) I played tennis with yesterday.

 

This is the boy with whom I played tennis with yesterday. 这是我昨天跟他打台球的男孩。

 

We\'ll go to hear the famous singer (whom / who / that) we have often talked about.

 

We’ll go to hear the famous singer about whom we have often talked.我们将去听那位我们经常谈论的著名歌唱家演唱。

 

The manager whose company I work in pays much attention to improving our working conditions.

 

The manager in whose company I work pays much attention to improving our working conditions.

 

我工作的那家公司的经理十分注意改善我们的工作条件。

 

注意:1. 含有介词的短语动词一般不拆开,介词仍放在短语动词的后面。如:look for, look after, take care of 等。

 

This is the watch (which / that) I am looking for.    (正)     这是我正在找的手表。

 

This is the watch for which I am looking .    (误)

 

The babies (whom / who / that) the nurse is looking after are very healthy.    (正) 那个保姆照看的小宝宝们都很健康。

 

The babies after whom the nurse is looking are very healthy.   (误)

 

2.若介词放在关系代词前,关系代词指人时只可用whom,不可用who, that;关系代词指物时只可用which,不可用that。关系代词是所有格时用whose。

 

The man with whom you talked just now is my neighbour.    (正) 你刚才跟他谈话的那个人是我的邻居。

 

The man with that / who you talked just now is my neighbour.    (误)

 

The plane in which we flew to Canada was really comfortable.   (正)我们去加拿大所乘坐的飞机实在很舒服。

 

The plane in that we flew to Canada was really comfortable.    (误)

 

3.“介词+关系代词”前还可有some, any, none, all, both, neither, many, most, each, few等代词或者数词。如:

 

He loves his parents deeply, both of whom are very kind to him.   他深深地爱着他的父母,他们俩待他都很好。

 

In the basket there are quite many apples, some of which have gone bad.    篮子里有好些苹果,有些已经坏了。

 

There are forty students in our class in all, most of whom are from big cities.      我们班总共有40个学生,大多数来自大城市。

 

Up to now, he has written ten stories, three of which are about country life.      迄今为止,他写了10部小说,其中3部是关于农村生活的。

 

(四)关系副词引导的定语从句

 

1.  when  指时间,在定语从句中作时间状语。

 

    I still remember the day when I first came to this school.       我仍然记得我第一次来到这所学校的那一天。

 

    The time when we got together finally arrived.       我们团聚的时刻终于到了。

 

    October 1, 1949 was the day wh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founded.       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

 

    Do you remember the years when he lived in the countryside with his grandparents.       你还记得在农村和你祖父母一起生活的那些年吗?

 

2.  where  指地点,在定语从句中作地点状语。

 

Shanghai is the city where I was born.  上海是我出生的城市。

 

The house where I lived ten years ago has been pulled down.  我十年前住的房子已经被拆掉了。

 

I visited the farm where a lot of cows were raised .  我参观了那个饲养了许多奶牛的农场。

 

Is this the place where they fought the enemy?  这是他们当初打敌人的地方吗?

 

3.  why  指原因,在定语从句中作原因状语。

 

Please tell me the reason why you missed the plane.  请告诉我你误机的原因。

 

The reason why he was punished is unknown to us.  他受惩罚的原因我们都不知道。

 

I don’t know the reason why he looks unhappy today.  我不知道他今天为什么看上去不愉快。

 

     注意:关系副词引导的定语从句经常可以用“介词+关系代词”引导的定语从句来表示。如:

 

    From the years when / in which he was going to primary school in the country he had known what he wanted to be when he grew up.       自从他在农村读小学时,他就已经知道长大后要做什么。

 

    Great changes are taking place in the city where / in which they live.       他们生活的城市正发生巨大的变化。

 

    The reason why / for which he refused the invitation is quite clear.       他为什么拒绝接受邀请的原因是十分明了的。

 

(五)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限制性定语从句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

 

形式上

 

不用逗号“,”与主句隔开。

 

用逗号“,”与主句隔开。

 

意义上

 

是先行词不可缺少的定语,如删除,主句则失去意义或意思表达不完整。

 

只是对先行词的补充说明,如删除,主句仍能表达完整的意思。

 

译法上

 

译成先行词的定语:“...的”

 

通常译成主句的并列句。

 

关系词的使用上

 

A.作宾语时可省略

 

A.不可省略

 

B.可用that

 

B.不用that

 

C.可用who 代替whom

 

C.不可用who 代替whom

 

限制性定语从句举例:

 

The teacher told me that Tom was the only person that I could depend on.  老师告诉我说汤姆是我唯一的可以依靠的人。

 

China is a country 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In the street I saw a man who was from Africa.  在街上我看到一个来自非洲的人。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举例 :

 

His mother, who loves him very much, is strict with him.  他妈妈十分地爱他,对他要求很严格。

 

China, which was founded in 1949,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werful.  中国是1949年成立的, 现在正变得越来越强大。

 

Last summer I visited the People’s Great Hall, in which many important meetings are held every year.  去年夏天,我参观了人民大会堂,在那儿每年都要举行许多重要会议。

 

注意区分下列几组句子的不同含义:

 

1. Her brother who is now a soldier always encourages her to go to college.

 

    她那当兵的哥哥总是鼓励她上大学。(意含: 她还有其他哥哥。)

 

  Her brother, who is now a soldier, always encourages her to go to college.

 

   她哥哥是当兵的,他总是鼓励她上大学。(意含:她只有一个哥哥。)

 

2. All the books that have pictures in them are well written.

 

    所有里面带插图的书都写得很好。(意含: 不带插图的书则不一定写得好。)

 

All the books, which have pictures in them, are well written.

 

   所有的书都带插图,这些书都写得很好。(意含:没有不带插图的书。)

 

(一)限制性定语从句中只能用that引导定语从句的情况

 

1.当先行词是everything, anything, nothing (something 除外), all, none, few, little, some等代词时,或当先行词受every, any, all, some, no, little, few, much等代词修饰时。如:

 

Have you taken down everything that Mr. Li said?  李老师讲的你都记下来了吗?

 

There seems to be nothing that is impossible to him in the world.  对他来说似乎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可能的事。

 

All that can be done has been done.  所有能做的都做好了。

 

There is little that I can do for you.  我不能为你干什么。

 

He stayed in the library and looked up any information that they needed.  他呆在图书馆查找所需的资料。

 

注意:当先行词指人时,偶尔也可用关系代词who,如:

 

Any man that / who has a sense of duty won’t do such a thing.  任何有责任感的人都不会做这样的事。

 

All the guests that / who were invited to her wedding were important people.  所有应邀来参加她婚礼的客人都是重要人物。

 

2.当先行词被序数词修饰时。如:

 

The first place that they visited in London was the Big Ben.  在伦敦他们参观的第一个地方是大本钟。

 

3.当先行词被形容词最高级修饰时。如:

 

This is the best film that I have ever seen.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电影。

 

4.当先行词被the very, the only修饰时。如:

 

This is the very dictionary that I want to buy.  这正是我要买的词典。

 

After the fire in his house, the old car is the only thing that he owns.  家里发生了火灾过后,那辆旧车成了他的唯一拥有。

 

注意:当先行词指人时,偶尔也可用关系代词who。如:

 

Wang Hua is the only person in our school who will attend the meeting.  王华是我校唯一出席会议的人。

 

5.当先行词前面有who, which等疑问代词时。如:

 

Who is the man that is standing by the gate?  站在门口的那个人是谁?

 

Which is the T-shirt that fits me most?  哪件T恤衫最合我的身?

 

6.当先行词为人与动物或人与物时。如:

 

They talked about the persons and things that they remembered at school  他们谈论着他们所能记起的在校时的人和事。

 

Look at the man and his donkey that are walking up the street. 瞧瞧那个沿街走来的人和他的毛驴。 

 

(二)关系代词as和which 引导的定语从句

 

as 和which 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时, 其用法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具体情况是:

 

1.      as 和which都可以在定语从句中做主语或宾语,代表前面整个句子。如:

 

He married her, as / which was natural.  他跟她结婚了,这是很自然的事。

 

He is honest, as / which we can see.  他很诚实,这一点我们看得出来。

 

   2. as 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可以放在主句之前、主句之后,甚至还可以分割主句。 which 引导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只可放在主句之后。另外,as 常常有“正如、正像”的含义。如:

 

As is known to all, China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众所周知,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He is from the south, as we can know from his accent.  他是南方人,这一点我们从他的口音可以知道。

 

John, as you know, is a famous writer.  正如你所知,约翰是个著名作家。

 

Zhang Hua has been to Paris more than ten times, which I don’t believe.  张华已去过巴黎十多次了,这一点我不相信。

 

注意:当主句和从句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时,关系词往往只用which。如:

 

Tom was late for school again and again, which made his teacher very angry.  汤姆老是迟到,这使得老师很恼火。

 

These tables are made of metal, which made them very heavy.  这些桌子是金属的,这使得这些桌子很重。

 

1.  当先行词受such, the same 修饰时,关系词常用as。 如:

 

I’ve never heard such stories as he tells.  我从未听过象他讲的这样的故事。

 

He is not such a fool as he looks.  他可不象他看上去的那样傻。

 

This is the same dictionary as I lost last week.  这部词典跟我上星期丢失的一样。

 

注意:当先行词受the same 修饰时,偶尔也用 that引导定语从句,但与as引导的定语从句意思有区别。如:

 

She wore the same dress that she wore at Mary’s wedding.  她穿着她在玛丽婚礼上穿过的同一条连衣裙。

 

She wore the same dress as her younger sister wore.  她穿着跟她妹妹所穿的一样的连衣裙。

 

   (三) 以the way为先行词的限制性定语从句通常由in which或that引导,而且通常可以省略。如:

 

The way (that / in which ) he answered the questions was surprising.  他回答这些问题的方式令人惊奇。

 

     I don’t like the way (that / in which) you laugh at her.       我不喜欢你冲她的样子。

 

  (四)关系代词与关系副词的选择

 

    用关系代词还是关系副词引导定语从句主要看关系词在定语从句中的作用(即所担当的成分)。试比较:

 

A.  I know a place where we can have a picnic.     我知道一个我们可以野炊的地方。

 

    I know a place which / that is famous for its beautiful natural scenery.   我知道一个以自然景色优美而闻名的地方。

 

B.  I w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 when we spent our holidays together.    我永远忘不了我们一起度假的日子。

 

     I will never forget the days that / which we spent together.       我永远忘不了我们一起度过的日子。

 

C. This is the reason why he was dismissed.           这就是他被解雇的原因。

 

    This is the reason that / which he explained to me for his not attending the meeting.     这就是他向我解释的他没有参加会议的原因。

 

  (五)but 有时也用作关系词引导定语从句。如:

 

    There are very few but admire his talents. 很少有人不赞赏他的才干的。(but = who don’t)

 

  (六)定语从句与同位语从句的区别

 

1.定语从句修饰限定先行词,它与先行词是修饰关系;同位语从句说明先行词的具体内容,它与先行词是同位关系。

 

      The plane that has just taken off is for Paris.  (定语从句)    刚刚起飞的那架飞机是开往巴黎的。

 

      The fact that he has already died is quite clear. (同位语从句)他已经去世了,这个事实很明了。

 

2.定语从句由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引导,关系词在从句中担当相应的句子成分,关系代词在从句中作宾语时经常可省略。同位语从句主要由连词that 引导,在从句中一般不担当成分;有时也由where, when, how, who, whether, what 等连词引导,这些连词则在从句中担当成分。

 

      The news that he told me is true. (定语从句)         他告诉我的消息是真的。

 

      The news that he has just died is true.  (同位语从句)他刚刚去世了,这个消息是真的。

 

      The problem that we are facing now is how we can collect so much money. (定语从句)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筹集这么多资金。

 

      The problem how we can collect so much money is difficult to solve.   (同位语从句)   我们如何筹集这么多资金,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The question that he raised puzzled all of us.  (定语从句)     他提出的问题让我们很为难。

 

      The question whether he is sure to win the game is hard to answer.   (同位语从句)  他是否一定会赢得那场比赛,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3.同位语从句与先行词一般可以用动词be发展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而定语从句则不能。如:

 

      A. The idea that he we could ask the teacher for advice is wonderful.  (同位语从句)我们可以向老师请教,这个主意不错。

 

            The idea was that we could ask the teacher for advice.

 

      B. The fact that the earth moves around the sun is known to all.  (同位语从句)    地球围绕太阳转,这个事实人人皆知。

 

           The fact is that the earth moves around the sun.

 

         C.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how we can protect the wild animals. (同位语从句)  请注意如何保护野生动物这个问题。

 

          The problem is how we can protect the wild animals.

1. This is the train ____ we went to Shanghai.

A. by which   B. by that   C. whose   D. where

2. --Have you ever been to Rome?

  --No, but that's the city________.

A. where I most like to visit         B. I'd most like to visit

C. which I like to visit most         D. where I'd like most to visit

3. He keeps a record of everything      he had seen there.   

A. he    B. that    C. which    D. what

4. Mr. John said that Suzhou was the first city      he had visited in China. 

A. that    B. where    C. which    D. what

5. The TV play I watched last night is the best one   I have watched this year.

  A. which      B. what    C. whose    D. that

6. Is this the museum    you visited the other day? 

A. that    B. where    C. in which    D. the one

7. This is the very film      I've long wished to see. 

A. which    B. that    C. who    D. whom

8. There is no difficulty      can't be overcome in the world. 

A. that    B. which    C. who    D. what

9. Who is the person      is standing at the gate of Beijing Tourism Tower? 

A. who    B. that    C. which    D. whom

10. As a teacher, I seldom give my students so difficult a problem ______they can not work out.

A. that         B. if             C. in order that      D. as  

11. The house    the capitalist used to live in is now a nursery. 

A. that    B. where    C. what    D. when

12. This is the last time      I shall come here to help you. 

A. that    B. which    C. when    D. what

13. My neighbors used to give me a hand in time of trouble,   was very kind of them. 

A. who      B. that    C. which    D. whom

14. I now know why Mao impresses everyone who meets him the way    he does.

A. which     B. what    C./    D. now

15. This is the baby      tomorrow.

  A. after whom I shall look     B. whom I shall look after 

C. whose I shall look after    D. after whom I shall look after

16. She was no longer the woman      she was. 

A. that    B. which    C. what    D. who

17. That's the hotel    last year. 

A. which we stayed  B. at that we stayed  C. Where we stayed at   D. where we stayed

18. The doctor did all   to save the wounded boy.

  A. what he could              B. he could  

C. everything which he could      D. for which he could do

19. Anyone      this opinion may speak out. 

A .that againsts  B. that against  C. who is against  D. who are against

20. The place      you are standing used to be an old church. 

A. which     B. where    C. that          D. when

21. You've made the same mistake    you made last time.  

A. as    B. like    C. which    D. that

22. It is not such an interesting magazine      I thought. 

A. as    B. that     C. which    D./

23.     you know, he is a famous musician. 

A. As    B. which    C. That    D./

24. Mr Zhou,      native language was Chinese, could read and write several foreign languages.

A. whose    B. his      C. which    D. that

25. I took my friend to the Summer Palace,     we had some photos taken. 

A. where     B. which    C. that    D./

26. Do you remember the day   your sister was graduated as a Master of Arts? 

A. which            B. on which        C. about which     D./

27. The bus,    was already full, was surrounded by an angry crowd.

  A. which of most    B. most of which    C. which of the most  D. most of that

28. We all remember the days   we studied together at school. 

A. which    B. that        C. when    D./

29. Do you know the reason      he didn't come? 

A. that    B. which    C. for    D. why

30. He is the only one of the three    got the new idea. 

A. who have    B. whom have   C. who has      D. whose had

31. I'm one of the students   well in English in my class. 

A. who does    B. who do    C. which does    D. who did

32.- Have you read the books?

- Yes, I’ve read all the books _____ you gave me.

A. which   B. what    C. that       D. who

33. This is the very place _____ the anti-Japanese soldiers fought over sixty years ago.

A. that     B. which   C. where     D. there

34. That young girl is not the one _____ she used to be.

A. that       B. who          C. whom       D. what

35. He has four dogs, the biggest _____ is called Wang Wang.

A. that       B. about which    C. of which     D. which

36. The old lady had one son and two daughters, _____ treated her well, ____ made her very sad.

A. all of them; which         B. none of whom; which

C. both of whom; which      D. neither of whom; that

37. The hard-working farmers and their happy life_____ we saw in the countryside made a wonderful impression on us.

A. whom  B. who    C. which   D. /

38. The young fellow standing under the tree, ____ is good at English, is from Beijing.

A. who    B. which   C. when   D. that

39. We visited the factory _____ makes toys for children.

A. where  B. which   C. in which   D. at which

40. They said that the host had enough glasses for each guest, _____ were handed down from his grandfather.

A. who    B. that     C. which      D. whose

41.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decided to develop the west of China,____, I dare say, will benefit the people there, especially those who are still leading a poor life.

   A. what   B. whatever   C. which       D. that

42. The reason ____ she gives for not coming to the party is that her mother won’t let her.

   A. what    B. why   C. as  D. /

43.Mr. Green drove his car slowly until it came to the freeway _______ the speed limit was 60 miles an hour.

A. which        B. where          C. that               D. when

44. I shall never forget those days ____ I spent in the army with the soldiers, _____ has a great effect on my life.

   A. that; which   B. when; which   C. when; that   D. which; that

45. They moved on to the north tip of the area, _____ it was blowing hard and snowing.

   A. when        B. so that         C. which      D. where

46. The day will come _____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will win independence.

   A. that          B. where          C. how       D. when

47. America had more than fifty states, ______, Kentucky, is the place ______ Abraham Lincoln was born.

   A. one of them; where      B. one of which; whose

   C. one of them; which      D. one of which; which

48. I don’t like the way ____ he looks at me.

   A. in that   B. which   C. of which  D. /

49. Don’t call me between 12 o’clock and 1 o’ clock, _____ I am usually having lunch.

   A. during which time   B. at which   C. by which time   D. by which

50. In the past, Germany was divided into several states, _____ Prussia was the most important and powerful.

A. of which   B. about which   C. in which  D. from which

51. Mr. Green questioned his son, ____ he learned how he could play with it.

   A. who     B. of whom   C. from whom   D. that

52. She hasn’t got enough money ___ she can buy the ring.

   A. which    B. that       C. with which   D. for which

53. We came to a place _____ they had never paid a visit before.

   A. which    B. that       C. to which     D. at where

54. He is a man with rich experience, from ____ much can be learned.

   A. whom    B. which     C. where        D. what

55. That is one of those books that____ worth reading.

   A. is        B. have       C. has         D. are

56. I’ll take you to a newly-opened market ____ you may get all ____ you need.

   A. which; that                  B. where; that

   C. in which; which              D. where; what

57. I, ____ your friend, will try my best to help you.

A. that is     B. which am      C. it is      D. who am

58. The old lady, ____ had been killed in the war, was given help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A. all her children              B. all of her children

C. whose all children            D. all of whose children

59. On the bus I saw a student ____ I thought was your brother.

A. who    B. whom    C. which      D. whoever

60. She will never forget September 1, _____ she had her first history lesson as a teacher.

A. which   B. when     C. on which   D. both A and B

61. Alec asked the policeman ______ he worked to contact him whenever there was an accident.

A. with him     B. who     C. with whom      D. whom

62. The paper ______ bamboo is made is especially fine.

A. which       B. into which       C. of which      D. from which

63. The result is not the same _______they had expected, ________ was rather disappointing.

A. which; as     B. as; that        C. that; which         D. as; which

64. The famous basketball star, ______ tried to make a comeback, attracted a lot of attention.

A. where  B. when   C. which     D. who

65. "Who moved my cheese?”, ______ is a best-selling book, is written by Spencer Johnson.

A. which      B. that     C. it   D. what

65. Beijing government puts more than 700 million Yuan to increase its green space this year, ______ doubles the money provided last year.

A. as       B. while      C. that     D. which

66. Hellen is much more kind to the youngest child than to the others, ______ of course, makes the others unhappy.

A. who    B. which    C. she     D. that

67. The wrong you have done to him is terrible, for______ you should make an apology to him, I think.

A. this   B. which    C. what     D. that

68. The old lady, ______ had been killed in the war, was given help by the local government.

A. all her children                          B. all of her children

C. all of whose children                     D. whose all children

69. The most favorite room is the tidy study with a firepalce, _______we can watch TV and enjoy the nice scenery outside.

A. where   B. when     C. that     D. which

70. On the third floor there are two rooms, _______is used as a meeting room.

A. one of them                                B. the larger of which

C. the larger one of that                     D. the largest of which

71. Carol said that the work would be well done by the end of October, _______personally I wondered completely.

A. which    B. at which   C. in which    D. about which

72. That passenger was very impolite to the conductor, _______of course, made things even worse.

A. who      B. whom        C. what       D. which

73. Another unmanned spacecraft "Shenzhou”, _______china greets the 21st century, marks new progress in the century's space program.

A. for which   B. from which   C. in which  D. with which

74. We were next-door neighbors for three years, during _____time we met only twice.

A. which      B. this         C. that        D. same

75. The British are not so familiar with different cultures and ways of doing things, ______is often the case in other countries.

A. that        B. so         C. what          D. as

76. The boy likes music and English, besides, _______is extremely good.

A. each of which                           B. but neither of which

C. neither of them                         D. each of them

77. The artist _______ the judge gave a prize is the teacher ______ i have been taught painting for two years.

A. from whom; by whom                       B. to whom; who

C. from whom; who                           D. to whom; by whom

78. --When is your husband's birthday?

   --The same day of my birthday, ______ I can't forget.

A. that        B. when        C. which         D. it 

79. On the bus I saw a student ______I thought was your brother.

A. who          B. whom        C. which         D. it

80. Living in the central Australian desert has its problems, ______getting water is not the least.

A. as           B. for what    C. of which       D. whose

81. Delia's going to join us, ______was agreed on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A. it           B. that        C. what           D. as

82. You can use a large plastic bottle, _______cut off, as a pot to grow flowers in.

A. the top is   B. with its top    C. whose top    D. the top of which

83. --Whose overcoat is it?

   --Maybe it's Julia's. She likes to wear, ______ was very uncommon is this                    small country, a bright red overcoat.

A. what         B. which        C. it               D. that

84. The hours ______ the children spend in their one way relationship with television people undoubtedly affect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real-life people.

A. that         B. when         C. in which         D. on which

85. Edison made a lot of inventions, _______of great importance.

A. which, I think are                B. which, I think they are

C. which, I think they               D. I think, which are

86. --Do you have anything in mind _______you'd like for supper?

   --Well, ______ is okay with me.

A. that; anything                    B. which; everything

C. what; whatever                    D. where; something

87. Beijing was attacked by such a terrible sandstorm _______few citizens had ever experienced before.

A. and it was                         B. as

C. that                               D. which

88. --Is this factory ______ the false wine was made?

   --Yes. And also the one ______used to sell forged(伪造) cigarettes.

A. the one; where                      B. that; that

C. what; which         &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