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北京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北京家教网  >  肖老师主页  >  肖老师的文章
家教肖老师的文章列表
发表于:2017-12-26 阅读:188次
周女士(化名),高校的女教师,博士。某天下午她来找我咨询。
     周女士的苦恼是领导布置她写几篇文章,她竟一拖在拖,连一个字都写不下去。领导发火了,严厉训斥了她。但仍无济于事,她坐在桌前,只会望着电脑发呆,或干脆上网看起了八卦新闻。
    要知道,周女士从小到大,都是学校里认真、听话、好学的好学生。如今的表现,已和当年那些不听老师的话、不完成作业的差生没有什么两样了。
    周女士搞不清自己究竟中了什么魔杖,她只会严厉的自责,骂自己没志气,没毅力。可在这不断的自我谴责中,她更不愿意行动了。
    很显然,女士不愿做那些他原本习以为常、引以为荣的事情,概因这些事已完全失去了吸引力,甚至产生了排斥力。
    首先,周女士已对搞学问(科研)毫无兴趣。其实在此以前以至追溯到很小的时候,她就没有建立起这种直接的兴趣。学习努力用功,为的是获得老师家长同学的奖赏,所以她有的只是间接兴趣。
    其次,可怕的是,周女士对搞学问这种事也没了间接兴趣。长期单调毫无乐趣的学习,让她开始身心疲惫,心生厌烦,对争名夺利越来越没了兴趣。我问周女士如果能自由选择,她有什么“理想”,她说她只想一个人躲在山里,静静地呆着,什么也不用干。
    单点的、长期的强化刺激,使得人对这种刺激产生了麻木、疲惫、厌烦、抵触,造成了心理的“不应期”。
    剥夺了人动力、造成了人生命无意义的东西,真是可怕之极。
    我儿子平时上学,得让家人喊好几遍才能不情愿地起床。但一到周末,他竟能很早地起来。有周末他有特早起来,我问他为何起那么早,他回答说:“因为今天我休息啊。”
    想想真是有些滑稽,平时需要奋斗的时候,孩子很想休息。而到了给他自由时间,让他休息时,他却兴奋起来,不想休息了。
    周女士如今已有抑郁情绪,若不及时诊治调整,情况会愈发严重,生活的空虚无聊疲惫厌烦感将迁延到她整个生活。
    恐怕当时那个在校很听话、在好好学习的好学生,想要得到的并非今天这样的状况和感受吧?
大人切莫想当然 [教学文章]
发表于:2017-12-26 阅读:59次
有人苦于孩子学习不用功,遂向我请教如何增强孩子的学习的动力。我反问他依你看,孩子能为什么会爱学习呢?他说我经常带他参加富人的活动和聚会,可孩子仍对学习提不起兴趣。
    以前常听说有意识让孩子吃吃苦,受点累,体验一下穷人生活的例子。那主要是一种反向刺激,让孩子明白有一种生活你不能过,你得努力学习才能远离。
    相比之下,这位家长所运用的“富人榜样法”,兼有“富贵体验法”,应算做是一种正向的示范和激励,有其“先进性”在其中。但为何也没有产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效果呢?
    因为,富人的富贵生活,未必就对孩子产生多大的吸引力。豪宅名车,美味佳肴,挥金如土,花天酒地,这些奢华富贵可能会对很多成年人构成极大的吸引力,可对孩子就未必。
    孩子有孩子的需求,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自由、玩乐、探索、友谊,他们对事物的判断价值是和成人不同的,也许孩子的需要更接近实现生活真正幸福的需要。
    孩子现在大都成长于物质生活过于丰盛的环境,不愁吃、不愁穿,其物质需要已在其心理呈饱和状态,更高的物质刺激由于经济学的边际效益,已无法形成太强的吸引力。对一个已吃得很饱的人,无论什么样的美味佳肴都再难勾起他的食欲。
    孩子现在学业负担很重,学习本来就苦不堪言。如果为当那并无太大吸引力的富翁,就要苦上加苦,累上加累,那富翁就没有魅力,反而会成为负翁那样不招人待见了。这好比一个本来就没有爬上的乐趣,已经很疲劳的人,你却让他去登很高的山,你以为他会很高兴、很有干劲吗?
    而且富人圈里的活动,需要讲礼仪、规矩、面子、客套,是适合成年人参加的应酬场合,老让一个本需要自由随意、无拘无束的孩子参加,受限制,被压抑,恐怕对他来说,除了没劲还是没劲吧。
    孩子的心理,自有它特有的规律和特征,大人切莫用自己的心理,简单套用。
发表于:2017-12-26 阅读:208次

肖老师 :
    我现在在家“看孩子”,这又使我回到了老问题,因为我原来就是安排不好时间,平衡不了孩子、家庭和自己之间的需求,家里又没有人能帮我,才搞得我很是烦恼(当然跟我自己的能力也有很大关系)。 
    在中心我也学到好多对我有帮助的东西,比如“订计划”,我现在已经把计划简化成“每天完成必须的工作”了,但时间上还是很不好控制——孩子是不跟着我走的,他很“犟”,如果我强行按我定好的时间表行事,每天在和他“较劲”、哄他上面就要花好多心思、功夫,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好;如果按他的意愿,那我就什么也干不成了——他给我留的那点时间还不够干家务的呢。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孩子上了幼儿园才好些,但我知道这只是环境变好了,并不是问题解决了,而且我也知道现在这种造成我“退步”的情况毕竟是短暂的——过些日子他一上幼儿园我又可以轻松了,但我很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说是这个类型的问题。我到底应该偏哪头?怎么平衡呢?

 

    肖峰答:你的苦恼我很理解,因为我也现在有时也要带带孩子,也有个全面兼顾的问题。
    我觉得你最重要的是不要先在感情上排斥带孩子这件事,认为它影响了自己做这做那,耽误了自己的事业。实际上,你恰恰应抓住此刻的时机,大大增强你对孩子的控制力、影响力。如果你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你就老得被孩子牵着鼻子走,你就总也无法主导你自己的生活。再者,你现在要搞的事业,要学习的新东西,不就是心理和教育这些东西吗?如果你不能解决自己身边的这类实际问题,那么你学的理论就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了。
    所以,你现在带孩子,就是在搞事业,搞研究,在学习提高。在现实中发现问题,运用理论,实施设想,观察总结,这难道不是最好的学习和研究吗?没时间看书和写作,那就先在心中想,打打腹稿,这不也是在充分利用时间了吗?
    情感上不抵触,好方法就容易接踵而来。我记得有个老太太,好象在做类似弹棉花的家务,为怕孙子捣乱,就把孩子圈在围床里。可孩子失去自由后,就老大吵大闹。后老太太灵机一动,她把孙子放出来,自己进了围床,这样各得其所。
    对待一些麻烦的事情,一定要因势利导,积极看待。

    从我自身的经验,我认为要对孩子有你的影响力,控制力,最根本的还是既要孩子喜欢你,又要孩子害怕你,即“胡罗卜加大棒”。胡罗卜是什么呢?那就是你能带给孩子快乐的能力,会不会带他玩,能不能给他讲精彩的故事。这点很重要。我认为孩子能否从做事和活动中体验到快乐的能力,决定着终身的幸福与否,很多人之所以终身都不知道人生的意义,都没获得幸福,是因为童年没有相应的积极的情感记忆。再者,你能吸引孩子,你惩罚孩子的手段就会丰富。你不听我的正确要求,我就不给你讲故事了,而不必象许多父母,就只有非打即骂这种单一的惩罚手段。
    运用大棒也有讲究。据我对女性的观察,我发现她们在惩罚孩子上有两大误区,一是情绪化,自己情绪好时孩子什么错误都能容忍,情绪不好时就没错找错,结果惩罚的效果不是让孩子不再做某种错误行为,而是害怕大人情绪不好。二是不能根据孩子错误的性质,而是依据物质损失来决定惩罚。比如孩子对人不礼貌不惩罚,反而因好奇好动摔了个杯子就暴跳如雷。
    我不这样,我一是标准明确,始终如一,让孩子清楚地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二是对孩子的行为要有清楚的估价,然后根据大小决定相应的惩罚措施。比如无理胡闹绝对不容许,不听劝阻那就得使用无力或用无力相威胁,但若是不收拾东西,则可软硬兼施,用诸如“不带你出去玩”或“不给你好吃的”来加以解决。
    还有要在与孩子的共同活动中,培养孩子在独处中自得其乐的能力极其重要。这不仅能解放你,也对他未来的发展有利。一个人,必须既能合群,又能独处,两者缺一不可。
   (本文是我给一位学员来信的回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