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肖老师的文章专栏 |
---|
“好学生”最后也拖拉起来
发表于:2017-12-26阅读:188次
|
周女士(化名),高校的女教师,博士。某天下午她来找我咨询。
周女士的苦恼是领导布置她写几篇文章,她竟一拖在拖,连一个字都写不下去。领导发火了,严厉训斥了她。但仍无济于事,她坐在桌前,只会望着电脑发呆,或干脆上网看起了八卦新闻。 要知道,周女士从小到大,都是学校里认真、听话、好学的好学生。如今的表现,已和当年那些不听老师的话、不完成作业的差生没有什么两样了。 周女士搞不清自己究竟中了什么魔杖,她只会严厉的自责,骂自己没志气,没毅力。可在这不断的自我谴责中,她更不愿意行动了。 很显然,女士不愿做那些他原本习以为常、引以为荣的事情,概因这些事已完全失去了吸引力,甚至产生了排斥力。 首先,周女士已对搞学问(科研)毫无兴趣。其实在此以前以至追溯到很小的时候,她就没有建立起这种直接的兴趣。学习努力用功,为的是获得老师家长同学的奖赏,所以她有的只是间接兴趣。 其次,可怕的是,周女士对搞学问这种事也没了间接兴趣。长期单调毫无乐趣的学习,让她开始身心疲惫,心生厌烦,对争名夺利越来越没了兴趣。我问周女士如果能自由选择,她有什么“理想”,她说她只想一个人躲在山里,静静地呆着,什么也不用干。 单点的、长期的强化刺激,使得人对这种刺激产生了麻木、疲惫、厌烦、抵触,造成了心理的“不应期”。 剥夺了人动力、造成了人生命无意义的东西,真是可怕之极。 我儿子平时上学,得让家人喊好几遍才能不情愿地起床。但一到周末,他竟能很早地起来。有周末他有特早起来,我问他为何起那么早,他回答说:“因为今天我休息啊。” 想想真是有些滑稽,平时需要奋斗的时候,孩子很想休息。而到了给他自由时间,让他休息时,他却兴奋起来,不想休息了。 周女士如今已有抑郁情绪,若不及时诊治调整,情况会愈发严重,生活的空虚无聊疲惫厌烦感将迁延到她整个生活。 恐怕当时那个在校很听话、在好好学习的好学生,想要得到的并非今天这样的状况和感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