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远卓的文章列表 |
---|
发表于:2014-10-03 阅读:40次
近两年高考地球运动类试题解析及复习建议
地球运动知识一直被学生视为难点,相关的试题在综合检测试卷中也被认为是压轴题,那怎样才能使学生突破难点,啃掉这块硬骨头呢?笔者根据平时教学经验,结合近两年高考试题作简要归纳分析,以期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及增进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理解有所裨益。 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的叠加,但很多学生对因这两种运动而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理解不多不深,对涉及到此类知识的试题缺乏应对技巧,失分现象严重,要改变这种窘况,就必须使学生熟悉此类试题的出题背景(知识储备),熟悉分析思路,熟悉解答技能。 一、对由地球自转而引起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的考查 【应试困惑】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主要有地方时、区时、太阳高度的变化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等。对地方时、区时及太阳高度的考查形式多样,学生对地方时区时内容较为熟悉,解答相关的试题较为顺手,但对太阳高度的变化(主要以晨昏线为载体)的理解较为肤浅,尤其是对光照图充满了恐惧感。 【知识储备】 知道地球自转的特征包括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掌握方向及速度的几种表达方式:侧视图、俯视图和平面展开图中的方向表达;速度包括角速度和线速度及其分布特征;明晰因参照物不同而把周期分为恒星日和太阳日,日常生活中采用的是太阳日。能清晰构建晨昏线图像,掌握其含义: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个大圆,又名晨昏圈;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零,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圈平面;昼半球各地太阳高度大于零,夜半球各地太阳高度小于零;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晨昏线大圆分为两个半圆,随地球自转即将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称为晨线,反之即将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称为昏线。明白地方时的含义及运用: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地方时东早西迟,所以计算时采取“东加西减”的规则;太阳直射经线的地方时为12:00;赤道上位于昼半球正中央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2:00;赤道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为6:00;赤道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为18:00;为了沟通的方便,国际上以某些特殊经线为中央经线向东向西跨7.5 个经度后合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统一采用它们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个标准时间称为区时,这个整体称为时区;全球共分为24 个时区,对应24个区时;计算区时的规则也是“东加西减”。明白国际上日期的判断标准:两条重要的分界线即自然日界线和人为分界线(180°经线);随地球自转方向由旧的一天进入新的一天的日界线为自然日界线,而由新的一天进入旧的一天的日界线为人为日界线,即从自然日界线往东到180°范围属于新的一天,从自然日界线往西到180°范围属于旧的一天。 【方法解析】 1.考查地方时及区时的试题(可结合光照图) 2011年四川卷选择题第10题根据北京是白昼得知AB段是昏线,再利用B点(150°W,0°)为昏线与赤道交点,其地方时应为18:00,此时北京时间为12:00,自然日界线为60°W,和北京一样同处自然日界线东侧和180°经线西侧的是圣保罗、开普敦及莫斯科,只有华盛顿(77°W)属于旧的一天。2012年广东卷选择题第6题直接利用“东加西减”规律逆推得出四地经度。2012年天津卷选择题第6题由已知的伦敦时间推算东十二区区时为28日7时12分,与伦敦分别位于两个日期。而C和D选项中注意利用夜半球中线的地方时为0时来判断其正确性。2012年海南卷选择题第19题首先确定甲地地方时为东一区区时,再利用“东加西减”规律得出目的地区时。2012年上海卷选择部分A组第42题要知晓A点此刻地方时为6月22日12:00,再计算北京地方时,推导北京日期,方法还是“东加西减”及找准自然日界线。学生要能画出经度分布图或时区分布图(可以是平面展开图,也可以是俯视图),根据“东加西减”的规律来进行计算,基本上没什么问题。 2.考查太阳高度或同时考查太阳高度与地方时区时的试题 2011年山东卷选择题第5题首先确定①处地方时为东三区区时,再利用“东加西减”规律计算出其地方时为7:00,而此题巧妙之处在于还要求学生选取合适的示意图,利用晨线与赤道交点地方时为6:00可知①处地处该交点东侧15°处且也位于晨线上。2011年重庆卷选择题第11题根据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为83°时北京时间为13:00,日出时北京时间为6:00,得知上午共7小时,而太阳高度到达36°时的北京时间应为6时加上7×﹙36°/83°﹚时,即9时。而此时布宜诺斯艾利斯(西四区)的区时为9-﹙8+4﹚=-3,即6月21日21时。2012年江苏卷选择题第3题根据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00再行计算可知交点在180°附近。 二、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的考查 【应试困惑】 学生对于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缺乏深刻理解,自转和公转同步进行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个二面角即黄赤交角,正是这个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2012年上海卷第43题阐释了这一过程。而正是因为直射点的移动而产生了一系列现象及规律:昼夜长短状况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及五带的划分。而考试往往结合光照图,结合图表数据等信息载体,综合考查学生的各项能力,所以学生答题很吃力。 【知识储备】 地球的公转同样也有方向、周期和速度等特征项。若以遥远的恒星作为参照物,周期为一个恒星年,而以太阳(或太阳直射点)为参照物,周期为一个回归年,也就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移动一个回合所用的时间。公转速度因日地距离不同而不同,近日点(1月初)速度最快,远日点(7月初)速度最慢。明晰太阳直射点位于特殊纬线上时的日期(3月21日春分日和9月23日秋分日位于赤道上,6月22日夏至日位于北回归线及12月22日冬至日位于南回归线上)以及不同时期的移动方向及产生的影响。学生要熟悉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并能灵活运用这一示意图来解释诸多现象。直射点在春分日到秋分日时期位于北半球,导致北半球各地均昼长夜短,这段时期晨线向西昏线向东倾斜,由于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圈平面,所以这段时期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直射点在秋分日到第二年春分日时期位于南半球,导致南半球各地均昼长夜短,这段时期晨线向东昏线向西倾斜,同样因为太阳光线要与晨昏圈平面垂直,所以这段时期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同一纬度各地昼夜长短状况相同,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相差的幅度就越大,南北极圈内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时,北极圈(66°34'N)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66°34'S)及其以南出现极夜现象;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时,南极圈(66°34'S)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66°34'N)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当太阳直射X°N(S)时,(90°-X°)N(S)及其以北(南)出现极昼现象,(90°-X°)S(N)及其以南(北)出现极夜现象。每年冬至日到夏至日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昼变长夜变短,而夏至日到冬至日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各地昼变长夜变短;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状况通常在光照图中显现,所以学生要熟悉光照图(当然可以是侧视图,可能是俯视图,也可以是平面展开图或是这些图的局部)。此外学生要能根据日出日落时间的不同算出具体的昼夜长度。因为各地正午都是当地时间12:00,所以白昼的一半即为(12-日出时间)或(日落时间-12)小时,还能根据晨昏线在不同纬线上割出来的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来推算昼夜长度。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是H=90°-纬度间隔,熟悉一条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方法解析】 1.对昼夜长短状况变化的考查 2011年山东卷选择题第5题据图和材料分析得知①处日出时间为7:00,从而昼长为2×(12-7)=10小时,昼短夜长且位于南半球,从而推知晨线向西昏线向东倾斜,从而得出答案。2011年江苏卷选择题第3题由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得出①②③地的昼夜长度之差,相差越大纬度就越高。2012年全国卷选择题第6题根据昼长=2×(12-日出时间)得知昼长为14小时,昼夜长短状况为昼长夜短,又因6月上旬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昼夜长度相差幅度为4小时,可推知最佳选项应为地中海沿岸。第7题由于是6月,属于春分日至秋分日时间段,所以日出东北日落西北。2012年山东卷选择题第6题有新意,出发时间为春分日前一个月,返回时间为春分日后一个月,出发时昼长11小时,夜长为13小时,由题意可知,返回时应是昼长夜短,且直射点离赤道的距离相同,因此可推知返回时昼长应为13小时。2012年天津卷选择题第7题由题意可知北半球各地均昼长夜短,而英国纬度比菲律宾高,因此白昼最长者应为英国。2012年海南卷选择题第20题由晨线向西倾斜可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而莫斯科纬度较上海高,所以白昼最长者为莫斯科。 2.对正午太阳高度知识的考查 2011安徽卷选择题第29题题型新颖,该地住宅窗户朝南开,最大与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差46°52'(正好是2×23°26'),且最大正午太阳高度不及90°,说明此地一定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由此可确定只有五大湖地区适合。第30题联系生活实际,由示意图可知当太阳高度角较大时屋檐发挥作用,有利于遮阳且屋内温度上升不太大;当太阳高度角较小时下边的窗户有利于阳光的进入。2012年浙江卷选择题第11题可直接利用公式H=90°-纬度差得知纬度差为45°,在根据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可得知答案为B选项。2012年安徽卷选择题第30题由材料可知8时左右东操场大部分被树荫覆盖说明此时太阳大约位于正东方向,以12:00为对称点,16:00左右太阳应该位于正西方向。而此题设问的时间背景是6月某日,此时太阳日落西北,16:00—16:45,太阳正好由正西向西北移动且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树影增大, 此时遮阳效果最好的应为①场地。第31题设问树影在地面转动角度最大实则设问太阳光线在该地区从日出到日落所扫过的角度。对于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该地区而言,正午太阳永远都是位于正南方,以此时间为对称轴,春秋分日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冬半年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且冬至日日出日落方位最偏南;夏半年日出东北日落西北且夏至日日出日落方位最偏北,太阳光线所扫过的角度最大,而7月1日最接近夏至日,故C选项正确。 3.对“地球运动”知识综合能力的考查 2012年上海卷第43题出得很新颖:以一幅俯视图的形式同时演绎地球两种运动。6月22日后,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同时随着地球自转,地方时为12时的地点是不断地由东向西推进,所以此题中直射点沿移动轨迹向西南方向移动。到达B点时,地球相对于太阳已运行了两个周期(自转),所以用时48小时。2012年四川卷选择题第10题的分析如下:由北美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可得出北半球为冬季或冬半年。曲线MN为晨昏线,由刚才的北半球为冬半年再结合图示为南极上空俯视图(结合大陆轮廓图可得知)可得出MN为晨线,M地的地方时为6:00,而M地经度为130°E,可知10°E地方时为22:00,大部分地区为夜晚,但A选型显然没有考虑到从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到南极点之间的部分却是白昼,这些地区属于白昼。澳大利亚被晨线穿越,属于新的一天,10°E属于昨日,巴西也属于昨日,所以B选项正确。2011年浙江卷选择题第9、10题集中考查学生对于晨昏线表达昼夜长短状况的掌握程度,MQ1和MQ2分别为晨线和昏线,说明Q1和Q2两点把纬线L2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毫无疑问在第9题题干中Q1和Q2之间的经度差达到最大值,这个最大值应该是180°,也就是昼弧和夜弧长度相等时。如果不相等就存在着经度差小于180°的劣弧,就达不到最大。此刻Q1和Q2所在的经线互为正对经线,能组成经线圈,又因为Q1和Q2两地都位于北半球,所以Q1和Q2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第10题中MQ1晨线向东倾斜表达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MQ2晨线向西倾斜表达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倾斜的程度不同表征昼夜长短相差的幅度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晨线与经线的最大交角为23°26′,也就是说晨线可以向东向西在与经线成23°26′角度范围内倾斜。而第10题题干中Q1和 近两年高考地球运动类试题解析及复习建议 地球运动知识一直被学生视为难点,相关的试题在综合检测试卷中也被认为是压轴题,那怎样才能使学生突破难点,啃掉这块硬骨头呢?笔者根据平时教学经验,结合近两年高考试题作简要归纳分析,以期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应试技巧及增进对地球运动知识的理解有所裨益。 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的叠加,但很多学生对因这两种运动而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理解不多不深,对涉及到此类知识的试题缺乏应对技巧,失分现象严重,要改变这种窘况,就必须使学生熟悉此类试题的出题背景(知识储备),熟悉分析思路,熟悉解答技能。 一、对由地球自转而引起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的考查 【应试困惑】 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主要有地方时、区时、太阳高度的变化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等。对地方时、区时及太阳高度的考查形式多样,学生对地方时区时内容较为熟悉,解答相关的试题较为顺手,但对太阳高度的变化(主要以晨昏线为载体)的理解较为肤浅,尤其是对光照图充满了恐惧感。 【知识储备】 知道地球自转的特征包括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掌握方向及速度的几种表达方式:侧视图、俯视图和平面展开图中的方向表达;速度包括角速度和线速度及其分布特征;明晰因参照物不同而把周期分为恒星日和太阳日,日常生活中采用的是太阳日。能清晰构建晨昏线图像,掌握其含义: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个大圆,又名晨昏圈;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为零,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圈平面;昼半球各地太阳高度大于零,夜半球各地太阳高度小于零;地球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晨昏线自东向西移动;晨昏线大圆分为两个半圆,随地球自转即将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称为晨线,反之即将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称为昏线。明白地方时的含义及运用: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地方时东早西迟,所以计算时采取“东加西减”的规则;太阳直射经线的地方时为12:00;赤道上位于昼半球正中央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2:00;赤道与晨线交点的地方时为6:00;赤道与昏线交点的地方时为18:00;为了沟通的方便,国际上以某些特殊经线为中央经线向东向西跨7.5 个经度后合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统一采用它们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个标准时间称为区时,这个整体称为时区;全球共分为24 个时区,对应24个区时;计算区时的规则也是“东加西减”。明白国际上日期的判断标准:两条重要的分界线即自然日界线和人为分界线(180°经线);随地球自转方向由旧的一天进入新的一天的日界线为自然日界线,而由新的一天进入旧的一天的日界线为人为日界线,即从自然日界线往东到180°范围属于新的一天,从自然日界线往西到180°范围属于旧的一天。 【方法解析】 1.考查地方时及区时的试题(可结合光照图) 2011年四川卷选择题第10题根据北京是白昼得知AB段是昏线,再利用B点(150°W,0°)为昏线与赤道交点,其地方时应为18:00,此时北京时间为12:00,自然日界线为60°W,和北京一样同处自然日界线东侧和180°经线西侧的是圣保罗、开普敦及莫斯科,只有华盛顿(77°W)属于旧的一天。2012年广东卷选择题第6题直接利用“东加西减”规律逆推得出四地经度。2012年天津卷选择题第6题由已知的伦敦时间推算东十二区区时为28日7时12分,与伦敦分别位于两个日期。而C和D选项中注意利用夜半球中线的地方时为0时来判断其正确性。2012年海南卷选择题第19题首先确定甲地地方时为东一区区时,再利用“东加西减”规律得出目的地区时。2012年上海卷选择部分A组第42题要知晓A点此刻地方时为6月22日12:00,再计算北京地方时,推导北京日期,方法还是“东加西减”及找准自然日界线。学生要能画出经度分布图或时区分布图(可以是平面展开图,也可以是俯视图),根据“东加西减”的规律来进行计算,基本上没什么问题。 2.考查太阳高度或同时考查太阳高度与地方时区时的试题 2011年山东卷选择题第5题首先确定①处地方时为东三区区时,再利用“东加西减”规律计算出其地方时为7:00,而此题巧妙之处在于还要求学生选取合适的示意图,利用晨线与赤道交点地方时为6:00可知①处地处该交点东侧15°处且也位于晨线上。2011年重庆卷选择题第11题根据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为83°时北京时间为13:00,日出时北京时间为6:00,得知上午共7小时,而太阳高度到达36°时的北京时间应为6时加上7×﹙36°/83°﹚时,即9时。而此时布宜诺斯艾利斯(西四区)的区时为9-﹙8+4﹚=-3,即6月21日21时。2012年江苏卷选择题第3题根据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00再行计算可知交点在180°附近。 二、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地理现象及其规律进行的考查 【应试困惑】 学生对于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缺乏深刻理解,自转和公转同步进行的结果是产生了一个二面角即黄赤交角,正是这个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2012年上海卷第43题阐释了这一过程。而正是因为直射点的移动而产生了一系列现象及规律:昼夜长短状况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及五带的划分。而考试往往结合光照图,结合图表数据等信息载体,综合考查学生的各项能力,所以学生答题很吃力。 【知识储备】 地球的公转同样也有方向、周期和速度等特征项。若以遥远的恒星作为参照物,周期为一个恒星年,而以太阳(或太阳直射点)为参照物,周期为一个回归年,也就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移动一个回合所用的时间。公转速度因日地距离不同而不同,近日点(1月初)速度最快,远日点(7月初)速度最慢。明晰太阳直射点位于特殊纬线上时的日期(3月21日春分日和9月23日秋分日位于赤道上,6月22日夏至日位于北回归线及12月22日冬至日位于南回归线上)以及不同时期的移动方向及产生的影响。学生要熟悉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图,并能灵活运用这一示意图来解释诸多现象。直射点在春分日到秋分日时期位于北半球,导致北半球各地均昼长夜短,这段时期晨线向西昏线向东倾斜,由于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圈平面,所以这段时期日出东北日落西北;直射点在秋分日到第二年春分日时期位于南半球,导致南半球各地均昼长夜短,这段时期晨线向东昏线向西倾斜,同样因为太阳光线要与晨昏圈平面垂直,所以这段时期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同一纬度各地昼夜长短状况相同,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相差的幅度就越大,南北极圈内可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26'N)时,北极圈(66°34'N)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66°34'S)及其以南出现极夜现象;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时,南极圈(66°34'S)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66°34'N)及其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当太阳直射X°N(S)时,(90°-X°)N(S)及其以北(南)出现极昼现象,(90°-X°)S(N)及其以南(北)出现极夜现象。每年冬至日到夏至日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各地昼变长夜变短,而夏至日到冬至日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各地昼变长夜变短;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状况通常在光照图中显现,所以学生要熟悉光照图(当然可以是侧视图,可能是俯视图,也可以是平面展开图或是这些图的局部)。此外学生要能根据日出日落时间的不同算出具体的昼夜长度。因为各地正午都是当地时间12:00,所以白昼的一半即为(12-日出时间)或(日落时间-12)小时,还能根据晨昏线在不同纬线上割出来的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来推算昼夜长度。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是H=90°-纬度间隔,熟悉一条规律: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方法解析】 1.对昼夜长短状况变化的考查 2011年山东卷选择题第5题据图和材料分析得知①处日出时间为7:00,从而昼长为2×(12-7)=10小时,昼短夜长且位于南半球,从而推知晨线向西昏线向东倾斜,从而得出答案。2011年江苏卷选择题第3题由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得出①②③地的昼夜长度之差,相差越大纬度就越高。2012年全国卷选择题第6题根据昼长=2×(12-日出时间)得知昼长为14小时,昼夜长短状况为昼长夜短,又因6月上旬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昼夜长度相差幅度为4小时,可推知最佳选项应为地中海沿岸。第7题由于是6月,属于春分日至秋分日时间段,所以日出东北日落西北。2012年山东卷选择题第6题有新意,出发时间为春分日前一个月,返回时间为春分日后一个月,出发时昼长11小时,夜长为13小时,由题意可知,返回时应是昼长夜短,且直射点离赤道的距离相同,因此可推知返回时昼长应为13小时。2012年天津卷选择题第7题由题意可知北半球各地均昼长夜短,而英国纬度比菲律宾高,因此白昼最长者应为英国。2012年海南卷选择题第20题由晨线向西倾斜可知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而莫斯科纬度较上海高,所以白昼最长者为莫斯科。 2.对正午太阳高度知识的考查 2011安徽卷选择题第29题题型新颖,该地住宅窗户朝南开,最大与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差46°52'(正好是2×23°26'),且最大正午太阳高度不及90°,说明此地一定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由此可确定只有五大湖地区适合。第30题联系生活实际,由示意图可知当太阳高度角较大时屋檐发挥作用,有利于遮阳且屋内温度上升不太大;当太阳高度角较小时下边的窗户有利于阳光的进入。2012年浙江卷选择题第11题可直接利用公式H=90°-纬度差得知纬度差为45°,在根据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可得知答案为B选项。2012年安徽卷选择题第30题由材料可知8时左右东操场大部分被树荫覆盖说明此时太阳大约位于正东方向,以12:00为对称点,16:00左右太阳应该位于正西方向。而此题设问的时间背景是6月某日,此时太阳日落西北,16:00—16:45,太阳正好由正西向西北移动且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树影增大, 此时遮阳效果最好的应为①场地。第31题设问树影在地面转动角度最大实则设问太阳光线在该地区从日出到日落所扫过的角度。对于位于北回归线以北的该地区而言,正午太阳永远都是位于正南方,以此时间为对称轴,春秋分日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冬半年日出东南日落西南且冬至日日出日落方位最偏南;夏半年日出东北日落西北且夏至日日出日落方位最偏北,太阳光线所扫过的角度最大,而7月1日最接近夏至日,故C选项正确。 3.对“地球运动”知识综合能力的考查 2012年上海卷第43题出得很新颖:以一幅俯视图的形式同时演绎地球两种运动。6月22日后,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动,同时随着地球自转,地方时为12时的地点是不断地由东向西推进,所以此题中直射点沿移动轨迹向西南方向移动。到达B点时,地球相对于太阳已运行了两个周期(自转),所以用时48小时。2012年四川卷选择题第10题的分析如下:由北美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可得出北半球为冬季或冬半年。曲线MN为晨昏线,由刚才的北半球为冬半年再结合图示为南极上空俯视图(结合大陆轮廓图可得知)可得出MN为晨线,M地的地方时为6:00,而M地经度为130°E,可知10°E地方时为22:00,大部分地区为夜晚,但A选型显然没有考虑到从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到南极点之间的部分却是白昼,这些地区属于白昼。澳大利亚被晨线穿越,属于新的一天,10°E属于昨日,巴西也属于昨日,所以B选项正确。2011年浙江卷选择题第9、10题集中考查学生对于晨昏线表达昼夜长短状况的掌握程度,MQ1和MQ2分别为晨线和昏线,说明Q1和Q2两点把纬线L2分成昼弧和夜弧两部分,毫无疑问在第9题题干中Q1和Q2之间的经度差达到最大值,这个最大值应该是180°,也就是昼弧和夜弧长度相等时。如果不相等就存在着经度差小于180°的劣弧,就达不到最大。此刻Q1和Q2所在的经线互为正对经线,能组成经线圈,又因为Q1和Q2两地都位于北半球,所以Q1和Q2间地球表面上的最短路线经过北极点。第10题中MQ1晨线向东倾斜表达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MQ2晨线向西倾斜表达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倾斜的程度不同表征昼夜长短相差的幅度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晨线与经线的最大交角为23°26′,也就是说晨线可以向东向西在与经线成23°26′角度范围内倾斜。而第10题题干中Q1和 从高三“气候”一节的复习看地理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 地理高考题往往以微观区域考宏观内容,试题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学习地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头脑中建立“思维地图”,并且在图中要有足够的控制性的地理事物,把这些控制性的地理事物落实到图上(或者说它们的空间位置就是它们本身不可分割的重要属性),是学好地理和展现地理能力的坚实基础[1]。因此客观上要求我们教师备课时不能仅仅把知识内容灌输给学生,而要注意备学生的学法,特别是地理科,一定要使学生有空间意识,教师敏锐掌握高考出题规律,从而在高三复习中能有效地给予学生最高效的复习效果。 【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和高考《考试大纲》中气候知识与绘图能力的要求,采取学生阅读地图,找到各气候类型分布的具体地区,对照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描述其特征,引导学生重新整合初、高中有关教学内容,自主建构气候类型判定的主干知识,完成预设教学目标。本节教学设计力求突破传统复习窠臼,从提高学生应试能力这一角度出发,教会学生快速准确地判定微观区域及其气候类型,成因和特征等知识。所有气候类型采取按温度标准来划分:采取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起讲,这对高考复习很有作用。 【教学策略】 教学组织形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讲授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图表法、分析归纳法等。 学法指导: ⑴.比较法和分析归纳法:指导学生利用资料绘制、对比《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培养学生地理绘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⑵.图表法: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征表,填绘、展示并讲解有关地图,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地理语言表达能力。⑶.讨论法: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具有可比性的气候类型的异同点、实际气候分布图与模式图的差异之处的表现及原因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同学们打开《中学地理复习考试地图册》(哈尔滨地图出版社,哈尔滨市第三中学主编)第17页,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按温度带分类,找出各类型气候分布地区(力求完整)。 2. 对照气温降水图,用简洁的地理语言说出其特征,并合上书自己手绘简图。 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地区气候形成原因,对特征类似的气候类型能对比分析,归纳原因。 然后教师总结如下规律: 一、热带气候类型: 1. 热带雨林气候:刚果盆地,南美洲亚马孙平原,东南亚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这三个地区被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太阳辐射强烈,蒸发旺盛,全年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充沛。而非洲几内亚湾向北延伸的沿岸地区,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中美洲东部,西印度群岛大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大陆东北部属特殊原因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其中非洲几内亚湾向北延伸的沿岸地区是受几内亚湾暖流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同样原因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地区是中美洲东部,西印度群岛大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大陆东北部。而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受来自印度洋上空的暖湿气流影响,又因为东侧是迎风坡,因而全年降水充沛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2. 热带草原气候:非洲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南非高原,撒哈拉沙漠以南广大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巴西高原大部,中美洲西岸(含墨西哥高原)等地区。一般都是因为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而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降水少,属于特殊原因。 3.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及菲律宾群岛北部。要注意只要是季风气候就有风向相反性质不同的两种风,就有比较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里可以把季风洋流联系起来学,也可以把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对比来学。两者的成因差异,特征的异同点。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更集中(雨季为6月~9月),降水量更大,所形成的景观是季雨林,而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景观是稀树草原。 4. 热带沙漠气候: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阿拉伯半岛,印度河下游地区,美国西南部,非洲西南部,南美洲0°~30°S西岸,一般是受副高以及信风带控制,如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阿拉伯半岛,印度河下游地区,美国西南部和澳大利亚中部广大地区;其他的受寒流影响,特别是南美洲0°~30°S西岸南北方向延伸很长,是因为秘鲁寒流的影响。 二、 亚热带气候类型: 1.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中国南方地区,日本和朝鲜南部,美国东南部,南美洲东南部以及澳大利亚东部。景观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代表植被有樟树(台湾)等。 2. 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沿岸地区,非洲南部,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南美洲30°S~40°S西岸,成因都是受西风带和副高交替控制,景观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代表植被有葡萄、橄榄和柑橘。 三、 温带气候类型: 1. 温带季风气候:中国北方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北部,景观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要注意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分,气温方面冬季(1月)均温低于0℃,降水量少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降水更集中,所以我国北方夏季多暴雨,黄河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沙河”。 2. 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南北美洲40°N~60°N大陆西岸,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等地。受西风带影响形成的,这种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所以欧洲乳畜业发达。 3. 温带大陆性气候:此种气候分布范围广,只要是温带,且位于内陆地区,就是这种气候,以亚洲分布的面积最广。该气候特征一般都是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四、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和北美洲北部,气候严寒,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 五、 极地气候:分为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在总结这些规律的时候一定要尽量让学生自己来说,教师多提问。因为采用提问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当然提问式教学法进行的前提是学生一定要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愿意思考。所以我所提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关注点。特别是这节课前的引入性的提问,所提问题不能散,有结构。要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建构起一定的知识体系。老师的教学提问,可以有意提出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甚至是学生不能解决的),然后通过老师对提问的细化,把大问题变小,从而教会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该节复习我主要采用了地图法和讲解法。地图法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地图(包括地球仪)、剖面图和其他示意图,传授地理知识、培养读图用图技能、发展记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2]。地图法主要包括地图挂图的运用以及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两个方面[2]。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时,就应教会学生看懂地图上的经纬网坐标,理解各种符号、注记的涵义,掌握比例尺和实地距离之间的换算方法,理解地图上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内在关系和相互联系;并要求学生由看懂地图到熟悉地图(在头脑中形成地图表象),由熟悉地图到能分析、运用地图,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 [2]。讲解法是教师运用富于理性的语言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的方法,讲解法以论述、阐述为主[2]。具体分析到某些气候类型时我还运用了比较法。如将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相比较,便可使学生明了两者都处于亚热带。但由于海陆位置不同,前者由于西风带和副高冬夏交替控制造成冬雨型的特征,且一定分布在亚热带大陆的西岸;而后者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因素,造成夏雨型的特征,且一定分布在亚热带大陆的东岸。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备课一般仅仅落实到备课内容,教学中普遍存在“满堂灌”的问题。而就是这个备课内容就涉及到怎样做好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首先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从不同角度认识教材,高三复习要用到高一的的教材,这要从编者的角度、学生的角度、作者的角度、教者的角度分析教材。其次要全方位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特征,确定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合理组织。这里注意要排序和定点。排序要理清教材本身的“序”和学生认知的“序”。比如这次气候复习我的教学顺序就有所调整。定点就是要抓住知识关键点,找准最佳结合点,确定教学起讫点,考虑教学切入点,把握课堂兴奋点,凸现教学着重点,突破教学疑难点,精心组织训练点,设计教学收束点,预留课外延伸点[3]。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师生互动,因为教学在本质上说就是教与学交互运动、师生间文化传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时教学过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今后地理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 [2]陈澄主编:《地理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3]严先元编著:《教师怎样设计一堂好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
发表于:2014-10-03 阅读:35次
2011年高考地理试卷特点及高三复习建议
2011年高考地理试卷特点及高三复习建议
2011年高考战场的硝烟刚刚散去,我们又迎来了新一轮高三复习,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展开复习,需要我们正确认识高考,准确把握好高考的命题规律和趋势。那么近几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是这么几句话:凸显地理学科特色,强调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考题不求覆盖面但考查重点都是主干知识,与时代紧密结合,地理试题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趋势明显,对学生描述分析阐释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等等。现在我就2011年高考地理试题特点做一小结: 一、 坚持考查主干知识为主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和今年各地区文综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今年各省对自然地理的考查都离不开大气气候这一部分知识,而且考查形式多样。全国卷选择题第9、10题,难度稍大,但考查形式主要是通过等温线图考查学生对对流层气流运动特征及其原理的运用;第36题第1小题结合区域图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考查学生描述某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课程标准卷第36题同样以这种形式考查气候特征;福建卷选择题第7、8、9题出现了气候风险度这一概念,这个概念由材料给出定义,考查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并结合区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北京卷给出了更新颖的形式,选择题第7题要求考生根据天气符号判断天气状况;因此大气气候一节的内容无疑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关于地球运动知识在某些省的试卷结构中有所淡化,且难度大幅度降低,如重庆卷,近几年对这一板块的知识通常只考查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如重庆卷从08年到11年每年都有一道时间计算题。当然地质地貌以及洋流知识也是考查频率较高的知识点,很多题结合灾害知识来考查。比如北京卷选择题第1、2、3、8题给出材料及图表信息,考查考生联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题表面上是一道旅游题,实际上考查地质地貌题。海南省“南天一柱”景观其实就是一块屹立的石头,但这块石头位于海边,与周围海滩的沙子形成对比,学生很容易想到是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这里有几个迷惑学生的选项,学生可以一一排除,B选型石灰岩很容易被溶蚀,这在讲解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时所强调过的,而石灰岩被溶蚀掉后再沉积的话也不会形成图片中所示的突兀的石头景观;C选选项起迷惑作用很大,热带自然景观主要通过植被及土壤来表现,这在我们讲解气候类型及自然带的时候所讲过的,而D选项主要是讲旅游景观的观赏时间,这块内容重庆卷考过。第3题很新颖,主要通过框图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各地质灾害相互联系知识掌握的程度。从框图可以看出①因素导致其他结果,是其他灾害的总根源,而这里只有是地震因素,所以依次分析得答案。天津卷选择题第8题,广东卷选择题第1题,全国卷选择题第1、2 题,天津卷选择题第8、9题也对这部分知识给予了考查。 人文地理考查的比重有所上升,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知识考查的频率越来越高,如四川卷选择题第1、2题,39题的第3小题和第5小题,天津卷选择题第4、5、6、7题,大题36题的第2小题和第3小题,浙江卷选择题第2、6题,福建卷选择题第3、4题,山东卷选择题第7题,广东卷选择题第3、4、5、7、8题,重庆卷选择题第3、4、5题,上海卷选择题第6、7题,江苏卷选择题第15、16题。当然人文地理部分对工农业生产的考查也毫不含糊,且立意新颖,如全国卷和课程标准卷选择题第3、4、5题,利用区域图及材料考查对工农业生产因素的分析能力,难度较大,具有很好的区分度和效度。 综观今年高考地理试卷,我们可以总结出今后高考地理试题的趋向,那就是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还将加大创新力度,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因此在高三的复习中除了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该记忆的东西得记忆,该掌握的读图能力要能准确熟练地运用)外,因更加注重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因此复习应该把分割成块的知识综合起来形成一张网络,网络化地构架知识结构,高三第一轮复习一般都是按照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最后区域地理的顺序来展开的,是因为区域地理综合运用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原理和规律来分析地理事物,所以我们在复习时也可以综合这些知识。 二、强调与生产生活相联系,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例如广东卷综合题36题分析某岛屿淡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和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途径,37题大陆制造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特点及优势条件分析。还有提到的例如通过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区域的对比,对意大利自然资源比较,以及某个市的炼油,钢铁,汽车等工业的发达,来简述整个意大利在该市的整个工业布局的区域因素……这些看起来很老套的题目其实也正是体现了地理的实用性。如课程标准卷综合题第36题的第3小题关于河流淡水资源分配问题,福建卷选择题第5、6题关于住宅区分布问题。四川卷综合题第36题联系塔里木盆地环境条件,说明盆地内城市间航空运输发展的合理性;运用区位理论,分析在郑州布局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的区位因素等。这类试题的编制有助于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关注生产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社会价值。 三、 试题具有时代感 全国卷选择题第6、7、8题;课程标准卷选择题第2题;海南卷选择题第1、2题关于长江大桥分布地理特征的问题;广东卷选择题第7、8题关于我们国家人口的问题?关于我们国家某一个省区户籍人口变化所导致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与时代相联系,不回避热点。 四、 坚持以图表为载体考察学生读图的能力 延续“无图不成题”的出题规律,地理学科最大的特点在于地图,所以各省试卷都覆盖有大量的各型图像图表,这很好的体现了地理学科特点。 五、 题型愈来愈新颖,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储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越来越突出 学生应该在平时复习中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注重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注重知识结构的优化。如2010年重庆卷选择题第11题所示题型在今年浙江卷选择题第7、8题和安徽卷选择题第27、28题中有所体现,这类题难度不大,但题型新颖,要求学生要能调动所学知识展开联系,如安徽卷第28题就是要求学生熟悉区域特征,辽宁西部接近内蒙古高原,属于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 因此我们的复习要更加重视学生地理技能与思维方法的培养。为此,要在地理变式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的熟练性与地理思维的敏捷性。同时,还要在案例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方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高三复习建议: 一、 夯实基础,注重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并侧重在运用中熟练知识 地理概念很多,很繁琐,我们应该将其分类记忆,并经常运用,这有助于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如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和地理时事应该识记和空间定位;对中国的自然与经济分区和世界的分区与国家应该综合分析其特征并类比差异;对各类分布图、原理图、景观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及剖面图等要能判读使用绘制,要能分析比较说明等等,总之要这些知识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构建一张自己的知识网络。在这当中,区域地理的学习应当加强。因为区域地理是实现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最好结合点,也是引导考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重大问题、展示地理事物和地理信息的最好平台,是考查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评价、阐释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能力的最好载体。如山东卷综合题第26题的(1)、(2)、(3)小题,考查的是美国西部地区地理位置、气候、地形与水文等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着力体现对区域自然地理事物综合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区域地理分异规律的考查;第(4)小题通过对加利福尼亚谷地和大盆地两地区的对比,分析两区域发展农业生产活动的自然条件差异,进而分别提出两地适宜的农业生产活动类型,忠实、科学地体现和强化了学科的本质特征;另外,选择题第2题、第6题,学科间综合题第29题、选做题第30题、31题、32题等,也都较好的体现了地理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本质特征。 二、注重地理技能的培养 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习题训练中,学生要格外注意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学生要学会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要思考所读内容可能如何出题,即从书中读出试题来,将教材试题化;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地理、历史和政治这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地理第一轮复习中,学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三、注重对知识的生成过程的运用,注重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思维也就是我们对地理问题的解决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而解决问题需要调动所学知识,能否准确调动知识,这涉及到对待知识的态度了,知识的内涵外延都是学生要掌握的,这样思维不会固化。比如给学生讲解沙尘暴,复习都是首先举一案例来说明沙尘暴,这样学生的思维往往只是固定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要爆发沙尘暴得首先有沙,沙哪里来,只有地表常年干燥(降水少蒸发大)且植被覆盖差的地方才会有沙;有沙未必会发生沙尘暴,得有大风且受地形阻碍小,而风的产生必然有强大的气压差。在我国具备这些条件的地区主要是西北地区,在青藏高原上尽管降水少,但植被破坏程度不如西北地区,且气压差不大,强风日不多,所以青藏高原上受沙尘暴影响小。在这里我们可以强调一下植被的作用,比如前苏联和美国的“黑风暴”都是因为植被被破坏的结果。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会思维定势化,只以单一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不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考虑问题,把特殊问题一般化,或把简单问题繁杂化。如果在学习中注意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掌握多种解题思路,经常进行灵活多变的一题多解的训练,思路拓宽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就会更多、更合理。 |
中国梦,教育梦 [随笔杂谈]
发表于:2013-09-03 阅读:22次
中国梦,教育梦
![]() 中国梦,教育梦 人类因为有了飞翔的梦想,蓝天上才会出现飞机的身影;人类也因为有了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梦想,科技才会不断发展,社会才会不断进步。所以梦想之于社会,之于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这是一个国家富强的梦,是一个民族振兴的梦,是一个人民幸福的梦,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有梦想,有机会,又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所以我们人民教师人人都应有一个教育梦想,都应该为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实践,做一个有梦的人,做一个追梦的人,做一个实践梦想的人。 回顾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我们这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并走向伟大复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青年怀揣梦想、挥洒激情、奉献牺牲。我很感谢我们生活的当今这个年代,是人人可以有梦的年代,是人人有机会可以实现自己梦想的年代。习总书记说得好:我们现在比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信心,都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 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应该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托,首要的是要牢固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生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矢志不渝朝着崇高理想奋进,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中创造人生辉煌! 其次是要坚持学习。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我们只有珍惜学习时间,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才能练就过硬本领,才不至于引起本领恐慌。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努力学习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和手段,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的根本标准。我们要深刻理解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学校工作的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在教师、教材和教法三大重点上下功夫,在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上下功夫。我们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等观念,在新的人才观指导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我们应该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做尖兵、当先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创新的教育托起中国梦,要做到转变知识教育理念,树立全面知识观;要转变知识传授方式,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完善学生评价方式,实现学生评价与学生发展并重等。 第四,我们应该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伟大的事业都是长期耕耘、不断积累和艰苦奋斗的结果。把进取精神与务实态度紧密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涣散拼搏奋斗的意志,任何时候都不停止勇往直前的步伐;坚忍不拔、自强不息、求真务实,一步一个脚印向着人生的理想攀登。 第五,我们应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我们应该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主动承担公民责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知荣辱,讲正气,作贡献,促和谐。 总之对我们来说,每个人都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真正把个人梦想与国家民族的富强内在统一起来。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梦想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不断地追梦,努力实践,祈望实现我教好书育好人的宏伟目标。我们的教师都在新的征程上奋力前行,让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都能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和教育梦。 |
中国梦,教育梦 [随笔杂谈]
发表于:2013-09-03 阅读:41次
中国梦,教育梦
![]() 中国梦,教育梦 人类因为有了飞翔的梦想,蓝天上才会出现飞机的身影;人类也因为有了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梦想,科技才会不断发展,社会才会不断进步。所以梦想之于社会,之于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这是一个国家富强的梦,是一个民族振兴的梦,是一个人民幸福的梦,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有梦想,有机会,又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所以我们人民教师人人都应有一个教育梦想,都应该为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实践,做一个有梦的人,做一个追梦的人,做一个实践梦想的人。 回顾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我们这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并走向伟大复兴,离不开一代又一代青年怀揣梦想、挥洒激情、奉献牺牲。我很感谢我们生活的当今这个年代,是人人可以有梦的年代,是人人有机会可以实现自己梦想的年代。习总书记说得好:我们现在比历史的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目标,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有信心,都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 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应该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托,首要的是要牢固树立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生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矢志不渝朝着崇高理想奋进,在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中创造人生辉煌! 其次是要坚持学习。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我们只有珍惜学习时间,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结合起来,才能练就过硬本领,才不至于引起本领恐慌。对我们教师来说,就是要努力学习提高教育质量的方法和手段,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的根本标准。我们要深刻理解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学校工作的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在教师、教材和教法三大重点上下功夫,在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上下功夫。我们要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终身学习、系统培养等观念,在新的人才观指导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我们应该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在推动科学发展中做尖兵、当先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用创新的教育托起中国梦,要做到转变知识教育理念,树立全面知识观;要转变知识传授方式,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完善学生评价方式,实现学生评价与学生发展并重等。 第四,我们应该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伟大的事业都是长期耕耘、不断积累和艰苦奋斗的结果。把进取精神与务实态度紧密结合起来,任何时候都不涣散拼搏奋斗的意志,任何时候都不停止勇往直前的步伐;坚忍不拔、自强不息、求真务实,一步一个脚印向着人生的理想攀登。 第五,我们应该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我们应该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切实增强社会责任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主动承担公民责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知荣辱,讲正气,作贡献,促和谐。 总之对我们来说,每个人都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真正把个人梦想与国家民族的富强内在统一起来。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梦想体现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不断地追梦,努力实践,祈望实现我教好书育好人的宏伟目标。我们的教师都在新的征程上奋力前行,让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明天,都能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和教育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