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远卓的文章专栏 |
---|
从高三“气候”一节的复习看地理教学设计
发表于:2014-10-03阅读:50次
|
从高三“气候”一节的复习看地理教学设计 从高三“气候”一节的复习看地理教学设计
【设计背景】 地理高考题往往以微观区域考宏观内容,试题来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学习地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在头脑中建立“思维地图”,并且在图中要有足够的控制性的地理事物,把这些控制性的地理事物落实到图上(或者说它们的空间位置就是它们本身不可分割的重要属性),是学好地理和展现地理能力的坚实基础[1]。因此客观上要求我们教师备课时不能仅仅把知识内容灌输给学生,而要注意备学生的学法,特别是地理科,一定要使学生有空间意识,教师敏锐掌握高考出题规律,从而在高三复习中能有效地给予学生最高效的复习效果。 【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和高考《考试大纲》中气候知识与绘图能力的要求,采取学生阅读地图,找到各气候类型分布的具体地区,对照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描述其特征,引导学生重新整合初、高中有关教学内容,自主建构气候类型判定的主干知识,完成预设教学目标。本节教学设计力求突破传统复习窠臼,从提高学生应试能力这一角度出发,教会学生快速准确地判定微观区域及其气候类型,成因和特征等知识。所有气候类型采取按温度标准来划分:采取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起讲,这对高考复习很有作用。 【教学策略】 教学组织形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教师讲授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图表法、分析归纳法等。 学法指导: ⑴.比较法和分析归纳法:指导学生利用资料绘制、对比《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判定气候类型的方法,培养学生地理绘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⑵.图表法:指导学生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特征表,填绘、展示并讲解有关地图,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地理语言表达能力。⑶.讨论法: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具有可比性的气候类型的异同点、实际气候分布图与模式图的差异之处的表现及原因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同学们打开《中学地理复习考试地图册》(哈尔滨地图出版社,哈尔滨市第三中学主编)第17页,教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按温度带分类,找出各类型气候分布地区(力求完整)。 2. 对照气温降水图,用简洁的地理语言说出其特征,并合上书自己手绘简图。 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不同地区气候形成原因,对特征类似的气候类型能对比分析,归纳原因。 然后教师总结如下规律: 一、热带气候类型: 1. 热带雨林气候:刚果盆地,南美洲亚马孙平原,东南亚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大部,这三个地区被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太阳辐射强烈,蒸发旺盛,全年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充沛。而非洲几内亚湾向北延伸的沿岸地区,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中美洲东部,西印度群岛大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大陆东北部属特殊原因形成的热带雨林气候。其中非洲几内亚湾向北延伸的沿岸地区是受几内亚湾暖流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同样原因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地区是中美洲东部,西印度群岛大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大陆东北部。而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受来自印度洋上空的暖湿气流影响,又因为东侧是迎风坡,因而全年降水充沛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2. 热带草原气候:非洲东非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南非高原,撒哈拉沙漠以南广大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巴西高原大部,中美洲西岸(含墨西哥高原)等地区。一般都是因为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而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降水少,属于特殊原因。 3.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及菲律宾群岛北部。要注意只要是季风气候就有风向相反性质不同的两种风,就有比较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里可以把季风洋流联系起来学,也可以把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对比来学。两者的成因差异,特征的异同点。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更集中(雨季为6月~9月),降水量更大,所形成的景观是季雨林,而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景观是稀树草原。 4. 热带沙漠气候: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阿拉伯半岛,印度河下游地区,美国西南部,非洲西南部,南美洲0°~30°S西岸,一般是受副高以及信风带控制,如非洲撒哈拉沙漠地区,阿拉伯半岛,印度河下游地区,美国西南部和澳大利亚中部广大地区;其他的受寒流影响,特别是南美洲0°~30°S西岸南北方向延伸很长,是因为秘鲁寒流的影响。 二、 亚热带气候类型: 1.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中国南方地区,日本和朝鲜南部,美国东南部,南美洲东南部以及澳大利亚东部。景观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代表植被有樟树(台湾)等。 2. 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沿岸地区,非洲南部,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南美洲30°S~40°S西岸,成因都是受西风带和副高交替控制,景观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代表植被有葡萄、橄榄和柑橘。 三、 温带气候类型: 1. 温带季风气候:中国北方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半岛和日本北部,景观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要注意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分,气温方面冬季(1月)均温低于0℃,降水量少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但降水更集中,所以我国北方夏季多暴雨,黄河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沙河”。 2. 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南北美洲40°N~60°N大陆西岸,澳大利亚东南部和新西兰等地。受西风带影响形成的,这种气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所以欧洲乳畜业发达。 3. 温带大陆性气候:此种气候分布范围广,只要是温带,且位于内陆地区,就是这种气候,以亚洲分布的面积最广。该气候特征一般都是冬冷夏热,降水稀少。 四、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和北美洲北部,气候严寒,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 五、 极地气候:分为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在总结这些规律的时候一定要尽量让学生自己来说,教师多提问。因为采用提问式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当然提问式教学法进行的前提是学生一定要对所学知识有兴趣,愿意思考。所以我所提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关注点。特别是这节课前的引入性的提问,所提问题不能散,有结构。要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建构起一定的知识体系。老师的教学提问,可以有意提出一个大问题(这个问题甚至是学生不能解决的),然后通过老师对提问的细化,把大问题变小,从而教会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该节复习我主要采用了地图法和讲解法。地图法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地图(包括地球仪)、剖面图和其他示意图,传授地理知识、培养读图用图技能、发展记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2]。地图法主要包括地图挂图的运用以及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两个方面[2]。指导学生阅读地图册时,就应教会学生看懂地图上的经纬网坐标,理解各种符号、注记的涵义,掌握比例尺和实地距离之间的换算方法,理解地图上符号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内在关系和相互联系;并要求学生由看懂地图到熟悉地图(在头脑中形成地图表象),由熟悉地图到能分析、运用地图,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 [2]。讲解法是教师运用富于理性的语言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的方法,讲解法以论述、阐述为主[2]。具体分析到某些气候类型时我还运用了比较法。如将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相比较,便可使学生明了两者都处于亚热带。但由于海陆位置不同,前者由于西风带和副高冬夏交替控制造成冬雨型的特征,且一定分布在亚热带大陆的西岸;而后者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因素,造成夏雨型的特征,且一定分布在亚热带大陆的东岸。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的备课一般仅仅落实到备课内容,教学中普遍存在“满堂灌”的问题。而就是这个备课内容就涉及到怎样做好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首先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从不同角度认识教材,高三复习要用到高一的的教材,这要从编者的角度、学生的角度、作者的角度、教者的角度分析教材。其次要全方位把握教材内容的内在特征,确定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要注意教材内容的合理组织。这里注意要排序和定点。排序要理清教材本身的“序”和学生认知的“序”。比如这次气候复习我的教学顺序就有所调整。定点就是要抓住知识关键点,找准最佳结合点,确定教学起讫点,考虑教学切入点,把握课堂兴奋点,凸现教学着重点,突破教学疑难点,精心组织训练点,设计教学收束点,预留课外延伸点[3]。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师生互动,因为教学在本质上说就是教与学交互运动、师生间文化传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时教学过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今后地理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 [2]陈澄主编:《地理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 [3]严先元编著:《教师怎样设计一堂好课》,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