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重庆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重庆家教网  >  远卓主页  >  家教文章专栏  >  2011年高考地理试卷特点及高三复习建议
家教远卓的文章专栏
2011年高考地理试卷特点及高三复习建议
发表于:2014-10-03阅读:35次
2011年高考地理试卷特点及高三复习建议

2011年高考地理试卷特点及高三复习建议


                      


2011年高考战场的硝烟刚刚散去,我们又迎来了新一轮高三复习,如何使学生更好地展开复习,需要我们正确认识高考,准确把握好高考的命题规律和趋势。那么近几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是这么几句话:凸显地理学科特色,强调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考题不求覆盖面但考查重点都是主干知识,与时代紧密结合,地理试题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趋势明显,对学生描述分析阐释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等等。现在我就2011年高考地理试题特点做一小结:


一、    坚持考查主干知识为主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和今年各地区文综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包括:时间的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特别是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和气候类型的判别;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内外力作用与地壳的变动,地壳物质的循环,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等。


今年各省对自然地理的考查都离不开大气气候这一部分知识,而且考查形式多样。全国卷选择题第910题,难度稍大,但考查形式主要是通过等温线图考查学生对对流层气流运动特征及其原理的运用;第36题第1小题结合区域图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考查学生描述某地区气候特征的能力;课程标准卷第36题同样以这种形式考查气候特征;福建卷选择题第789题出现了气候风险度这一概念,这个概念由材料给出定义,考查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并结合区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北京卷给出了更新颖的形式,选择题第7题要求考生根据天气符号判断天气状况;因此大气气候一节的内容无疑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关于地球运动知识在某些省的试卷结构中有所淡化,且难度大幅度降低,如重庆卷,近几年对这一板块的知识通常只考查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如重庆卷从08年到11年每年都有一道时间计算题。当然地质地貌以及洋流知识也是考查频率较高的知识点,很多题结合灾害知识来考查。比如北京卷选择题第1238题给出材料及图表信息,考查考生联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1题表面上是一道旅游题,实际上考查地质地貌题。海南省“南天一柱”景观其实就是一块屹立的石头,但这块石头位于海边,与周围海滩的沙子形成对比,学生很容易想到是海水侵蚀作用形成的,这里有几个迷惑学生的选项,学生可以一一排除,B选型石灰岩很容易被溶蚀,这在讲解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时所强调过的,而石灰岩被溶蚀掉后再沉积的话也不会形成图片中所示的突兀的石头景观;C选选项起迷惑作用很大,热带自然景观主要通过植被及土壤来表现,这在我们讲解气候类型及自然带的时候所讲过的,而D选项主要是讲旅游景观的观赏时间,这块内容重庆卷考过。第3题很新颖,主要通过框图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各地质灾害相互联系知识掌握的程度。从框图可以看出①因素导致其他结果,是其他灾害的总根源,而这里只有是地震因素,所以依次分析得答案。天津卷选择题第8题,广东卷选择题第1题,全国卷选择题第1题,天津卷选择题第89题也对这部分知识给予了考查。


人文地理考查的比重有所上升,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知识考查的频率越来越高,如四川卷选择题第12题,39题的第3小题和第5小题,天津卷选择题第4567题,大题36题的第2小题和第3小题,浙江卷选择题第26题,福建卷选择题第34题,山东卷选择题第7题,广东卷选择题第34578题,重庆卷选择题第345题,上海卷选择题第67题,江苏卷选择题第1516题。当然人文地理部分对工农业生产的考查也毫不含糊,且立意新颖,如全国卷和课程标准卷选择题第345题,利用区域图及材料考查对工农业生产因素的分析能力,难度较大,具有很好的区分度和效度。


综观今年高考地理试卷,我们可以总结出今后高考地理试题的趋向,那就是对主干知识的考查还将加大创新力度,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因此在高三的复习中除了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该记忆的东西得记忆,该掌握的读图能力要能准确熟练地运用)外,因更加注重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因此复习应该把分割成块的知识综合起来形成一张网络,网络化地构架知识结构,高三第一轮复习一般都是按照先自然地理后人文地理最后区域地理的顺序来展开的,是因为区域地理综合运用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原理和规律来分析地理事物,所以我们在复习时也可以综合这些知识。


 二、强调与生产生活相联系,体现地理学科的实用性


例如广东卷综合题36题分析某岛屿淡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和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途径,37题大陆制造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特点及优势条件分析。还有提到的例如通过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区域的对比,对意大利自然资源比较,以及某个市的炼油,钢铁,汽车等工业的发达,来简述整个意大利在该市的整个工业布局的区域因素……这些看起来很老套的题目其实也正是体现了地理的实用性。如课程标准卷综合题第36题的第3小题关于河流淡水资源分配问题,福建卷选择题第56题关于住宅区分布问题。四川卷综合题第36题联系塔里木盆地环境条件,说明盆地内城市间航空运输发展的合理性;运用区位理论,分析在郑州布局国家粮食交易中心的区位因素等。这类试题的编制有助于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关注生产生活,理论联系实际,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社会价值。


三、    试题具有时代感


全国卷选择题第678题;课程标准卷选择题第2题;海南卷选择题第12题关于长江大桥分布地理特征的问题;广东卷选择题第78题关于我们国家人口的问题?关于我们国家某一个省区户籍人口变化所导致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与时代相联系,不回避热点。


四、    坚持以图表为载体考察学生读图的能力


延续“无图不成题”的出题规律,地理学科最大的特点在于地图,所以各省试卷都覆盖有大量的各型图像图表,这很好的体现了地理学科特点。


五、    题型愈来愈新颖,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储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越来越突出


学生应该在平时复习中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注重知识间的前后联系,注重知识结构的优化。如2010年重庆卷选择题第11题所示题型在今年浙江卷选择题第78题和安徽卷选择题第2728题中有所体现,这类题难度不大,但题型新颖,要求学生要能调动所学知识展开联系,如安徽卷第28题就是要求学生熟悉区域特征,辽宁西部接近内蒙古高原,属于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节约用水,合理利用水资源。 因此我们的复习要更加重视学生地理技能与思维方法的培养。为此,要在地理变式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的熟练性与地理思维的敏捷性。同时,还要在案例研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方法,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


高三复习建议:


一、    夯实基础,注重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并侧重在运用中熟练知识


地理概念很多,很繁琐,我们应该将其分类记忆,并经常运用,这有助于学生答题的规范性。如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和地理时事应该识记和空间定位;对中国的自然与经济分区和世界的分区与国家应该综合分析其特征并类比差异;对各类分布图、原理图、景观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及剖面图等要能判读使用绘制,要能分析比较说明等等,总之要这些知识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要构建一张自己的知识网络。在这当中,区域地理的学习应当加强。因为区域地理是实现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最好结合点,也是引导考生关注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重大问题、展示地理事物和地理信息的最好平台,是考查考生运用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评价、阐释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能力的最好载体。如山东卷综合题第26题的(1)、(2)、(3)小题,考查的是美国西部地区地理位置、气候、地形与水文等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着力体现对区域自然地理事物综合性、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及区域地理分异规律的考查;第(4)小题通过对加利福尼亚谷地和大盆地两地区的对比,分析两区域发展农业生产活动的自然条件差异,进而分别提出两地适宜的农业生产活动类型,忠实、科学地体现和强化了学科的本质特征;另外,选择题第2题、第6题,学科间综合题第29题、选做题第30题、31题、32题等,也都较好的体现了地理学区域性和综合性的本质特征。


二、注重地理技能的培养


     在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的习题训练中,学生要格外注意解题技巧的培养,注意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学生要学会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要思考所读内容可能如何出题,即从书中读出试题来,将教材试题化;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


    图表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其突出特点是将“空间概念”或“可量化”的地理事情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多种地图、图表、照片、图片来表达空间的概念和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由于便于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思维分析能力,在近年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中,往往把地图和图表作为表达和联系地理、历史和政治这三科知识的信息载体,所以地图和图表往往是学科内或者跨学科间综合题的切入口。


  针对高考重视图表考查的特点,地理第一轮复习中,学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训练。可有计划地每天用教材中的地图和相应的地图册复习、练习,运用图图互变、文图互变、图表互变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和原理。


三、注重对知识的生成过程的运用,注重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思维也就是我们对地理问题的解决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而解决问题需要调动所学知识,能否准确调动知识,这涉及到对待知识的态度了,知识的内涵外延都是学生要掌握的,这样思维不会固化。比如给学生讲解沙尘暴,复习都是首先举一案例来说明沙尘暴,这样学生的思维往往只是固定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要爆发沙尘暴得首先有沙,沙哪里来,只有地表常年干燥(降水少蒸发大)且植被覆盖差的地方才会有沙;有沙未必会发生沙尘暴,得有大风且受地形阻碍小,而风的产生必然有强大的气压差。在我国具备这些条件的地区主要是西北地区,在青藏高原上尽管降水少,但植被破坏程度不如西北地区,且气压差不大,强风日不多,所以青藏高原上受沙尘暴影响小。在这里我们可以强调一下植被的作用,比如前苏联和美国的“黑风暴”都是因为植被被破坏的结果。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会思维定势化,只以单一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不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去考虑问题,把特殊问题一般化,或把简单问题繁杂化。如果在学习中注意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掌握多种解题思路,经常进行灵活多变的一题多解的训练,思路拓宽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就会更多、更合理。




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