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林的文章专栏 | |||||||||||||
---|---|---|---|---|---|---|---|---|---|---|---|---|---|
初中古诗提解法
发表于:2014-07-12阅读:168次
|
|||||||||||||
一、
(一)从内容意境角度设问 1. 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 例①读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问:诗中第一、二句是如何概括出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的?答:第一句“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在句中自对;第二句以“鬓毛衰”具体写出了“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这样就写出了作者久客他乡的事实,也为下两句作了铺垫。
2. 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 例②读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问:精美的酒杯和美酒衬托什么?答:将士将畅饮时,战事告急。用美好的事物衬托战事的悲壮。 例③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答:“朝雨”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3. 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例①阅读《长歌行》(节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步努力,老大徒伤悲。”问:本诗的主题是什么?答:人生也有盛衰,宝贵的是精力旺盛的少壮时期,应该及早努力,如果不抓紧大好时机,等到年老时徒然伤悲没有用。 例②阅读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问:本诗的主题是什么?体现在那几句?答:这是一首杰出的古代政治讽刺诗,作者巧借吟节令景色,对时政予以讽刺。本诗主题体现在第三、四句。假借吟寒食节,巧借蜡烛达到对时政的讽刺的目的。
4. 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例①阅读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问:“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流露出对混浊官场的鄙视。 例②阅读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问:诗人对劳动人民,对统治制度是什么态度?答:“四海无闲田”反映农民拼命劳动,全国已没有荒废不耕种的土地了,农民种得广,收得多,本应过上富裕生活,而现实却是“农夫犹饿死”。诗人用对比手法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封建剥削制度的不满。
(二)从语言运用角度设问 1. 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 例①阅读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问:“暗”、“惊”、“寻”、“没”四字妙在何处?答:这个“暗”字既透露了朦胧的夜色,又渲染出一片黑乎乎的森林;“惊”字不只是风吹草动,而且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寻”字说明昨晚夜射是误会;“没”字把将军射艺高超、臂力惊人的形象描绘出来了。 例②阅读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问:“惜”字和“爱”字用得好在哪里?答:诗人以一个“惜”字和“爱”字赋予泉眼、树荫以人的感情。泉眼爱惜,树荫爱恋,富有情趣。
2.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 例①阅读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问:“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句,人们常用来赞美什么?答:赞美年轻人在学业、事业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初露头角,前程远大。 例②阅读苏轼的《惠崇 < 春江晚景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问:“春江水暖鸭先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答:这句诗不仅写出了富有诗情画意的早春景色,而且强调了实践精神,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探索精神。 例③阅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问:“烟花三月下扬州”被誉为千古佳句,妙在何处?第三、四句是如何体现作者对朋友的深情的? 答:“烟花三月下扬州”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息。第三、四句写临江送别,帆影望尽,故人远去,仍久久伫立远眺,挚爱之情含蕴无穷。
3. 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 例①阅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问: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答:这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抒情气息。全诗清丽自然,意境开阔,含蕴无穷。 例②阅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问: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点?答:这首小诗,无华丽的词藻,以平常用语入诗,显得清淡朴素,更加耐人寻味。 (三)从表达技巧角度设问
1. 对修辞方法的赏析(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等) 例①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