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上海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上海家教网  >  张同学主页  >  家教文章专栏  >  我的高中
家教张同学的文章专栏
我的高中
发表于:2012-10-02阅读:41次

我的高中


我读了四年高中,高考参加了三次:第一次高考高二参加,学校通过黑色渠道让我们这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去省内别的地区参加高考,作为对我们的历练;第二次是高三正规高考,却考的很不理想;只好去复读一年,这才有了第三次高考,并有幸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交大。


我就从三次高考来谈谈我的高中吧!


第一次高考——高二高考,仅仅是为了练兵。但是,我对这次高考却进行了精心的筹备。为了能在高考之前学完所有高中的知识,并进行有效全面的模拟练习,我从进入高二不久就放弃了课堂听讲,放弃了所有的课表安排:上化学课我在做数学,老师讲课时我在自学、做模拟题。我比别人至少一个学期学完所有科目,并做了大量习题。我的努力没有白费,但是直言却没有期望的那样好。理综考的非常高,但是数学却砸了。我向来有这样的感觉:自己考试过程中,如果觉得特别轻松,那准没好结果。数学可能太轻敌了,85分——哥就从来没这么腌臜过!罢兵总结,我知道我的症结来自一个:虽然一味做题、做了非常多的题目,但是没有系统的总结。往往题目做的越多,平时拉练撞题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平时状态神勇,高考考场所有题目都是新题,就成了大虫。总分580多分,二本,差强人意。


第二次高考——高三高考,这次高考以610的惨剧收场。我白白辛苦了一年,却没多大提高。总结起来,我发现了几个问题:第一,我高三一年学了什么?总是跟着老师的脚步走,但是,老师教到哪里,我就学到哪里,从来没有自己的主观的步伐,所以虽然学的认真,却依然有些“浑浑噩噩”;第二,为什么高考成绩跟平时成绩差距良多?我深刻地意识到,是因为自己的心理状态不过关。的确,虽然我“浑浑噩噩”,但是我比别人早结束课程,做了不亚于别人两倍的习题,我的基础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高考那三天,睡不着,考试的时候也一直没办法集中注意力,总感觉心神不宁。再加上考位后面一个家伙威胁我,要我给他泄题,我做题的时候都走神……超一本30分,只好再复读一年。


第三次高考——“高四”高考。这次总算打了一个大胜仗,671分,跟平时模拟成绩差不了多少,我认为这个成绩已经接近我高中的瓶颈了。我承认,就算我在努力,我也过不了680——我心里一直有这样的感觉。成功了,更要喜气洋洋的总结一番:我觉得我这一年没有白费,不仅最后的成绩飞跃,更重要的是,我克服了我身上的两大难题:主动学习,和心态稳定。


这就是我这篇文章要讲的,高中三要素:


主动学习,合理总结,心态稳定。


主动学习篇


         所谓“主动学习”,并不是时间意义上的,比别人学更多的时间。而是,要克服一味的单纯追随老师的步伐,自己跟着老师走,却忽略了自己的方向。高中知识,就是一个一个的知识点。比如说高中数学,高考就考固定数量的题目,而且每年题型大体相似。高中数学,细分总共就一百多个知识点;物理也同样,而且按照课本分类,已然很明确;化学知识点繁杂,但是很类似文科,平时记忆一下就OK了;就算是语文,也不外乎年年雷同的古诗文赏析、年年都有套路可循的阅读,以及虽然不拘一格但是只要搞好文采就能不变应万变的作文等等……所以说,如果每学一个知识点,你的脑海中就能知道:“喔,我正在学习的是xxx,前天刚结束的那个知识点是xxx”,那么这种提纲挈领的后果将是你对高中所有知识更系统的掌握了,好比你给高中所有的知识点做了一个目录。可是往往的,高中的时候很难跳出“一味追随老师脚步”的怪圈,老师说“这节课我们讲什么”,学生就做什么,却不知道昨天那节课刚结束的那个知识点是什么,甚至都没意识到昨天那个知识点已经结束;也不知道今天讲的这个知识点其实跟某天另一个知识点是并肩而论的,可以对比学习;也不知道今天这个知识点,其实以前遇到过,今天其实是复习……主动学习,要的是有自主掌握知识的意识,忌讳的是老师做大脑,学生自己仅仅是踩着老师的脚步。


         举个切身的例子。高中题库非常丰富,历年高考题琳琅满目数不胜数。但是却有很多经典题目,经久不衰,因为这一类题目能够概括一类知识或一类知识点。所以,高考数学题的趋势,是前几年的大题变通成为今年的选择填空题,物理也类似,而且更夸张的是大题变来变去,其实从来没怎么变过——物理大题可考知识点比起数学来可单调多了!所以,平时训练,其实有章法可循。我在做物理题时,喜欢推陈出新,变化新题。我往往会变化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一个问题变新问题。数学题,也类似,比如一个题目中要你解释证明椭圆中的一个特殊等量关系,那你可以变通一下,看看其他圆锥曲线中是不是有类似的等量关系。一方面,脑海中就会潜移默化的有“知识点”这个概念,另一方面,让你的大脑更灵活的碰撞出发散式思维的火花。


         另外,我高中有一个数学笔记本,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前面说过,我数学做了大量的题目,可是缺少必要的总结。但是,我在做题的时候,有幸的把难题、有代表性的题目都用剪贴的方式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上。高四那年,我想出了一个一石三鸟的主义:我提议跟一个成绩不错的好哥们,相互从自己的习题集中出小试卷,给对方做,每天三道题,要整理好答案,第二天把答案交给对方。第一,我在给对方出题的时候,必然在一边出题的同时也复习了一边自己的笔记本;第二,我在给对方整理答案的时候,不是简单的从笔记本上抄下来,而是自己做一遍,对于笔记本上的这些经典题目,自己多做一遍,多么重要!第三,对方也是从笔记本上出题,因此,别人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给你,想想看吧!当然,还有伟大的友谊之类,跟分数不挂钩的好处就撇开不讲了。总之,强烈推荐这种复习方法!但是,有一个前提,笔记本是用来总结的,不是用来抄书的。高中三年,单数学来讲,一个笔记本足矣。下文马上讲到。


合理总结篇


         合理总结四字,重点在于“合理”。高中生往往有个毛病:什么都记的笔记本上。就算是课本上有的,只要老师板书到黑板上,就一定要落笔到自己笔记本上去。笔记本记了N大本,写下来从来没看过——要知道高中时间寸土寸金,而且就算有时间,也不见得会去看——这么冗长的东西——真是鸡肋啊。其实:上述行为,算不得合理总结,甚至根本就不是总结。


我认为,合理总结的要义是四个字:对比概括。


对比能让你用复杂度为“1”的时间精力,记住复杂度为“2”的知识。而且,高中很多知识点是需要对比掌握的,比如说各类圆锥曲线的性质,物理中的各种场和能,化学中的各类反应各类性质,生物中不同的遗传方式,等等。在我的数学笔记本上,几乎一半都是对比的知识点,而且都是试卷上有一个知识点,我觉得不错,值得记下来(!),更重要的是,我通过它联想到好多其他的知识点,一并对比的推导出结论,才记下来。比如,发生在函数f(x+2)上的故事,针对题意,究竟应该把它看成一个函数的图像变换,还是两个函数的对比?我推倒总结出结论(印证上文“主动学习篇”),把各种情况对比记下来。


概括很重要,前文讲到高中数学只需要一个笔记本,就是需要这种强大的概括能力。一方面,笔记本越多,内容重要性越低,而且内容冗繁复习耗时间,所以复习用到的可能性越低。因此笔记本一定要十分精炼。我的数学笔记本,只记最经典的题,自己推导的数学方法和数学结论,以及极少量的解题步骤(这主要针对统计这方面讲究答题语言的少量题目)。前两者很多其实是交叉的。如果非要说明一个数量,我估计大概是:48+48+4,总共一百个或者稍多些足矣。当然,就算延展到三百个,我觉得也可以接受,再多就太多了。


当然,合理总结要的是学到知识,而不是记到笔记本上。合理总结,要的是:第一,提纲挈领,掌握知识结构;第二,掌握特定的知识点,特定的解题方法,解题思想,解题技巧和解题思路。


因此:多想!遇到一个题目或知识点,别想着把它记下来,而是联想一下脑海中已有的知识架构,它在知识架构中处于何种层次;联想一下它跟别的题目或知识点有何瓜葛;联想一下这个题目可不可以变化一下……总之,多想!能想到什么就是什么,下次,你会想到更多,想得更好。


心态稳定篇


         这一条看起来或许对那些即将踏上考场的学弟学妹们格外重要,但是,修行在平时,高一高二就要控制好心态。


         是不是,考场上,自己总想考个好成绩;


         是不是,心里总觉得,下次一定能考的理想;


         是不是,每次试卷发下来,都要计算一下,其实,我的真实分数应该是xxx,粗心大意那些不作数


         ……


         如果,你还有那么多借口,只能说明,你跟当初的我一样,心态很不好。我不是心理专家,我也不懂如何控制、调整自己的心态,我只说明一下我自己的调整过程。


         我一直跟一位老师的关系不错,跟她谈心,是她首先告诉我“心态”这个名词在高中是多么重要,当我告诉她我考场不顺时,也是她首先揭示我心态不好这个问题。她送我八个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我一直当做座右铭。不敢说天翻地覆,但是,我一直觉得凭这八个字,我能把自己心态渐渐调整过来,就好像手无寸铁任人宰割的农民,突然手里被塞了一杆枪一样,心里踏实很多了。高三班主任,又给我们全班上“思想政治课”,告诉我们“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非智力因素失分”,这N个字是他老人家原话,掷地有声,一句话里任何一个字都少不得。他说,每次为试后为自己开脱或者问责都不是解决问题的上佳方法,最佳方式是“积极地心理暗示”,默默的在心里告诉自己:下次要“认真认真再认真,细心细心再细心”。在这位仁兄的帮助下,我班的成绩从全年级倒数第一,走到高考时的正数第一。但是,我那次高考失败了,心里问题,他老兄到底是很强的,可见我病的很深啊!


         倒是高四那一年。可能我觉得,再怎么差,大不了考的跟去年一样,610,也是重点本科了。所以,反倒心里踏实了。而且,一个级部主任跟我谈心的时候,一针见血的指出,我“心不定”。说白了,不踏实,终南成事。所以,高四那一年,学习的时候我就跟修行的和尚一样: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最后一个去吃饭,每次都是吃食堂的剩饭;玩的时候疯狂的玩,周末逃课去打球——但是——心静如水。高考考场上我达到了忘我的状态,发挥的很不错。我觉得,这个结果,跟我平时的“修行”是不可分割的。


文末再言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以上或许闻来如放屁,但是,还是希望能以自己的经历讲述出自己对高中的一点了解,能给后来者一点思路。

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