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上海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上海家教网  >  田老师主页  >  田老师的文章
家教田老师的文章列表
发表于:2014-12-09 阅读:12次

古典诗词历来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现在我们主要从六个方面阐述古诗词鉴赏及答题要领:


  一、诗词阅读的基本要求和思路

  古典诗词鉴赏之原则: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

  1.写什么(人、事、物、景)。

  2.怎样写(艺术手法、语言特色)。

   3.为什么写(知人论世、目的意图、思想感情)。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入景而悟情。(顺序:意象──想象── 画面[意境]──情感)总起来说就是:先明确写了什么,再弄清怎样写法,最后读懂为何而写。通过诵读(默读),深入体察作品,鉴赏古诗才会有正确的方向。 反之,就可能步入误区。

  例: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栖树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套用上述方法,我们可以这样分析:

  1.写什么?写景抒情,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花。

  2.怎样写的?前景后情,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3.为什么写?哀景哀情,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的乡愁。

  二、答题要领【全面把握鉴赏要领,做到三练:①练判断,②练理解,③练表述】

   (1)我们说“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表达的是作者的志向、思想和情感,鉴赏重在领悟诗歌的意境,应当从景情关系方面去探寻和体味。写景是抒情的基 础与铺垫,抒情是写景的目的和升华。要善于“体其情”,从而“知其意”。披文观诗,不仅在于疏通字句,更要把握艺术形象中包含的情感内涵。

  (2)分辨把握四种类别诗词的答题规律和不同特点:写景抒情、咏物言志咏史怀古、即事感怀、边塞征战(送友、思乡、闲情、人生感悟等,也称杂感)。

   写景抒情诗(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登高》《登岳阳楼》);咏物言志(情)诗(如李商隐《锦瑟》、杜甫《春夜喜雨》、贺知章《咏柳》);怀古咏史诗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杜甫《蜀相》、刘禹锡《石头城》);即事感怀诗(如李煜《虞美人》、柳永《雨霖铃》、 李清照《一剪梅》、姜夔《扬州慢》;边塞征战诗(如王昌龄《出塞》、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时还可说“山水田园诗”。

   (3)把握诗词起承转合(尤其七绝)的结构、思路和脉络及大多数先景后情的特点。(4)“情”“志”的区别: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 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叙写表达出来的。(5) “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 “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 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整首诗歌见“景”不见“情”,先写草堂春色,再写雪山江船,有动有静,色彩鲜明,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无比欢快的心情。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见“情”不见“景”,首句写寒雨连江,夜幕降临,以凄清的景物来衬托离情别绪;二句写清晨雾中的远山,显得分外孤独,“楚山孤”象征了作者的离情。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6)描写的角度:正面、侧面、白描、细节描写,视觉:形、色;听觉:声;触觉:味;状态:动和静、远与近、时间与空间;情感:虚与实。(四描、三觉、三态、一情感)

  三、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也称表现手法)包括三个方面,即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注意表达技巧起到的作用,表达的内容和达到的效果。

  (一)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1.抒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直接(即景抒怀、直抒胸臆)、间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怀古伤己);

  2.描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3.咏物(叙述: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4.议论(议论往往与抒情结合一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二)修辞手法及作用

  描绘类(作用:生动形象):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描绘]了……内涵[形态])、夸张(生动地突出了…特征)、比拟(生动传神地突出了…形象或抒发了作者…感情)、借代、通感;

  结构类(作用:和谐音韵、强调突出、充沛感情):排比、对偶、反复、顶针;

  语气类(作用:增强语气、强化感情、引发思考):设问、反问。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 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5.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 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 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9.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10.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 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阕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 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阕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

  (三)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表现手法的作用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写景抒情的诗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远近着笔、着眼视听、动静结合、以动(声)衬静、绘声绘色、虚(写情)实(实像、实事、实境,写景)相生、乐景哀情、以景结情等;

  咏物言志、咏史怀古的诗词:常常借外物表达自己的人格,化无形为有形,象征(比喻)、托物言志、铺陈、对比(揭示对立面,突出形象)、反衬等;

  边塞征战的诗词:渲染、烘托、比兴、以小见大、象征等;

  即事感怀的诗词:移情于景借景抒情、乐景哀情以景衬情、避实就虚移笔于人、直抒胸臆、对比、反衬、烘托、曲笔(正话反说)、抑扬对应、联想、想象、用典、铺垫、照应、伏笔(暗示)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示例: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 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城,无处话凄凉。”作者的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 之涣《登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

   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如 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人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 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余味无穷。

  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象征)就是作者在对某种客观事物 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事物中,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来抒发感情、表达志向和意愿的一种抒情方式。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 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言志的对象。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 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全词以梅自喻,借梅花的悲惨遭遇,喻托作者报 国无门、屡受排挤与打击的不平心境。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中包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悦”之情。

   3.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 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最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张可久的 《〔中吕〕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 种以景结情的手法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4.铺排。铺排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它指的是对事物的特点不厌其烦的多角度地进行铺排陈述。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兰芝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

   5.渲染。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如:《雨霖铃》上片描写送别的环 境,作者浓墨重彩,极力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 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6.烘托。烘托属侧面描写,原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后用于写作技法,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 突出。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苏轼在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作者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 在作者心中的地位。

  7.衬托。衬托是烘托的一种,指的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衬托手法又分两 种:一种是正衬(陪衬),一种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写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以美衬美;“大江 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 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有以动衬静,以美衬丑,以乐 衬苦等。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等都是以闹衬静。

  8.以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属反衬手法的一种,表面上写 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 这种乐景反衬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 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

  9.化动为静。化动为静就是在诗中将动景化为静景来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将富有动态的瀑布化为静态来写,一个“挂”字,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的赞颂。

  10.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的尾句与第三句动态的飞燕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11.抑扬。人的反驳,常对要褒的先写其不足,对要贬的先写其长处,这种手法就是抑扬。如元曲“沛公,大风,也得文章用。却教猛士叹良弓,多了游云梦。 驾驭英雄,能擒能纵,无人出彀中。后宫,外宗,险把炎刘并。”先写刘邦的种种神威,临末才说到后宫外宗之乱,欲杨先抑,讽刺性极强。“闺中少妇不知愁,春 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 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12.白描与工笔。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画 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色彩渲染,后用于文学创作,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一种描写手法。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 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如苏轼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采撷生活中的两个小景,以白描手法加以表达,融情于景,造成了一种别有情趣的美感。

  13.意象组合。意象组合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 法,蒙太奇是电影导演为表现影片的主题思想,把许多镜头组织起来,使之构成一部前后连贯、首尾完整的影片。诗歌中的意象组合是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将一些 意象按照生活的逻辑,有机地组合在诗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此曲由前三句九个名词组成不同景物意象,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了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温庭筠的 《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写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意象,这两句纯用名词组成的诗句,写早行情景宛然在目, 确实称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14.曲笔。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 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不知亡国恨”就是曲笔,因为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的,可见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诗作最后两句于婉曲轻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和无限的感慨。表达了 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

  15.重章叠句。重 章叠句指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现手法,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 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事报国无门 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即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16.以小见大。以小 见大指写的是小题材反映的是大问题的一种写法。如司空曙的《江春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春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全诗以小 见大,通过“不系船”这样一件小事,表现江村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和主人公悠闲安逸的情调。我们透过诗的画面和形象感受到的是一种单纯朴实的社会生活。

   17.比兴。所谓比,就是比喻,比拟。所谓兴,就是在诗的开头“先言他物”,以引出后面的正文。如《孔雀东南飞》的开头就是运用了兴的手法,“孔雀东南 飞,五里一徘徊”,从孔雀因顾恋配偶徘徊不前的情形,引出仲卿和兰芝的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最后双双徇情的故事。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 声”,首句闻蝉鸣而起兴。“高”指蝉栖高树,暗喻自己的清高,蝉在高树吸风饮露,所以“难饱”,这又与作者的身世感受暗合。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 以哀中有恨。比兴常在诗歌中连用,能更好地收到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的效果。

  18.铺垫。铺垫即以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做主要情节的准备或 高潮到来前的气氛酝酿。必要的铺垫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注意和情感上的期待,使读者的注意力随情节的发展而延伸。如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描绘 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这些景物不是并列地处于同等地位,而是有机地联系在 一起的,前三句是宾,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为第四句描绘背景、创造气氛起铺垫和烘托作用的。

  19.虚实。实写是指对事物进行直接的正 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是指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和描写。虚实结合,可以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并使作品增加容量。如唐朝诗人陈陶的《陇西 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 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 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20.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 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 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 原的决心。“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 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1.点化。点化也叫化用。它是把前人的诗文妙句融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一种创作方法。如王实甫的《西厢 记·长亭送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就是点化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句子。毛泽东的 《沁园春·雪》中“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点化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内容。白居易的《长恨歌》 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点化了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人安所妍”诗句的意境。

  22.对比。对比可突出事物的特点,使 好的事物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灵涂炭,读书人一 声长叹。”以英雄美人的穷途末路和民生疾苦对比,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深切同情。“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23.叠词。叠词是指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典型的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

   24.互文。互文是指古代诗文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引无管弦”中的“主 人”“客”兼及“下马”和“在船”。“东西置松柏,左右种梧桐”中的“东西”“左右”兼及“置松柏”和“种梧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 的“秦”“汉”兼及“明月”和“关”。

  25.双关。为了使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 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含蓄、风趣。如韦庄的《忆昔》中诗人不把“无忌”作专名看,取其“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这是双关;诗人言 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意在反讽,这也是双关。

  26.倒装。倒装是指故意颠倒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一种 修辞手法。如辛弃疾《西江月》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应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最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头)忽见”, 应为“溪桥路转,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在山前疏雨将来时,“忽见”从前歇过的那家茅店,心情是惊喜的,用倒装句除了满足韵律的需要外,将“忽见”后移也 可强调惊喜之情。再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27.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 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 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28.想象。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 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29.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 崖州城作》)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通篇用比喻就 是象征,如于谦的《石灰吟》。

  30.照应。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楚江微雨 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 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四、答题方法和步骤

  (1)根据赋分,确定答点,先总(概括知识点)后分(分析阐释), 纲举目张。抓住古诗中的“景”和“情”,就抓住了一切。所有的古诗不管怎么设题,都要回到“景”和“情”上来,即:用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思想),景(意 境)有什么特点,与情有什么内在关系(表现手法)。

  (2)比较阅读类的解题:要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作手法,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求同,析异;既要有总体分析,又要有具体分析。

  (3)理解文意是关键,参悟意象是手段,情景关系情为主,紧扣诗题析通篇。

  (4)做到不引文不答题。答题时,一定把理解和诗歌中的关键字关键词或关键句放到分析中,这将极大的增强答案的规范性。

  鉴赏口诀:①从题目认识对象,②从字面读出感觉,③从注释破解难点,④从作者了解背景,⑤从原作找到根据,⑥从题干得到启示,⑦从首联找到特点,⑧从尾句参透主旨,⑨从景物把握情感,⑩从意境洞察心胸。

  五、运用答题模式

  1.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自禁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杆)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

  2.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题菊花(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分析: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 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寓意是当时社会上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 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3.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通过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

  4.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5.对关键字的品位回答: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分析“闹”字:“闹”字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浓烈气氛和春天那一派盎然春意以及生机勃勃的美妙境界。

  6.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表达作用。

  关河令(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词上阕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阕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

  六、诗歌鉴赏题出错原因及应对策略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做诗歌鉴赏题的时候,出现的错误有很大的相似性,现总结如下,旨在希望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第一,从注释破解难点。对诗歌鉴赏题给出的注释,学生关注不够,在答题的时候没有把它考虑在其中。

  例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贫女(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田荐其为工部侍郎。

  本诗题为“贫女”,写的仅仅是一个贫女吗?请结合全诗及注释分析一下诗歌的立意,并指出其写作方法。(不少于80个字)

   在这个题目中,如果我们不看注释,这首诗的立意可以有多种理解,完全可以理解为通过这一女子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和地位低下,在具体的练习中有不少 的学生就是这样答的。注释在考试中,除了对原作的解释外,还是一个重要的出题点。在注释中包含着重要的信息,像这道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秦韬玉的身世 和经历中,我们就应该理解出题者的意图了,就是以贫女作比,暗示自己的身世和遭遇。

  第二,从题干得到启示。题干要求中的关键词被遗漏。如例1中对字数的限定,需要多加注意,如果考试的时候,你的字数不够,这就是一个明显的减分点。再如,对题干中的“哪些”和“哪个”(或“哪种”),没有分清,导致考试的时候,答题丢掉了得分点。

  第三,从题目认识对象,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学生对作者本身没有好好考虑,导致失分。

  例2.

  山中问答(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窅(yǎo)

  请结合李白的生平分析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这是一首乐景乐情,诗意淡远的写景诗。诗人写道:有人问我为什么独自居住在这偏僻幽静的山林中,我只是笑了笑,没有回答。因为我喜欢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的世外桃源,你看那片片桃花瓣随着潺潺的流水漂向远方,我真疑似来到了人间仙境。

   在解题中,不少学生没注意到李白这一关键点,所以,他们把答案写为:抒发了作者要隐居的思想感情,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结合李白的生平。李白的一生的思想, 是介于儒释道三家之间,始终在入仕和出仕之间,所以,李白的一生是不会归隐的,只是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罢了。因此,虽然有的题目没有出现作者的生平和经 历,但如果这是一位很著名的诗人,也要关注到作者的有关情况,否则,就要把题意理解答偏了。

  第四,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有的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时候,没有对诗歌进行理解,就把诗歌当成了用典。

  我们再看例2,有的学生把诗中的“桃花”,看作是用典,认为这里的“桃花”是用的《桃花源记》里的典故。这样的理解其实仍然是没有对题干进行认真分析。

  第五,从首联找到特点,把握体式。有的学生把写景诗中的意象盲目的当成象征义。

  例3.全诗写“雪”巧妙自然,别具一格,说说诗歌是怎样写“雪”的?

  夜雪(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有的同学把它看成了托物言志的咏物诗。把诗中“竹”字,当成了象征义,即清高和高洁的象征。这样,他们把诗歌的主旨理解为反映了社会对忠良的迫害,完全曲解了诗歌的原意。

   已讶衾枕冷”,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 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 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写, 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 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确定诗歌用的意象的象征义呢?我认为,一般情况下,在托物言志类的咏物诗中,意象才最容易成为象征义,而其他类的诗歌中,意象一般不会是象征义。

  第六,答题要全面、具体。学生在答题的时候,答题不全或不点题。

   答题的时候尽量做到全面、具体,做必要的分析。如例1中要求“指出其写作方法”,不要仅答出比喻或双关等手法,不做具体的分析,得分是很低的。其实,只 要不是蒙的,那么,你就对诗歌的写作手法是理解的,结合诗句分析也就行了,得个理想的分数是理所应当的。再如例3题干中的要求是“全诗写‘雪’巧妙自然, 别具一格,说说诗歌是怎样写‘雪’的?”(因前面没有用到这个题目,所以,在前面没有写出)有的学生在答题的时候,答出了在视觉和听觉对雪的描写,但没有 答出总括性的话语“侧面描写”,所以,给阅卷的老师们一种综合能力不强的感受。因此,学生在答题的时候要尽量向前走一步。

  第七,做到不引文不答题。

  不少学生在做题的时候答得不到位,我在这里给大家一种建议,那就是不引文不答题。在答题的时候,把你的理解和诗歌中的关键字、关键词或关键句放到分析中,这将极大地增强制订的答案的规范性。

发表于:2014-12-09 阅读:6次

学好初中语文是很多家长和同学很重视的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初中语文呢?

一、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怎样预习初中语文课呢?可分二步。第一步:阅读课文,弄清文章的体裁,了解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扫除字词障碍——对课文中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 词,通过查字、词典弄清楚,难懂的句子划上一定的符号,在教师的讲解中理解或向教师请教。第二步:精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积极参加各种语文活动

如朗诵活动、背诵活动、语文基础知识竞赛、作文比赛等,参加这些活动的时候时候,你一定要主动积极大胆,不要有什么顾虑;谁也会犯错误的,多参加几 次就什么都解决了,说不定你还能够做一个成功的主持人呢!一开始就被别人占了机会,以后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在学习上就是要和别的同学争一回先,这样做是正 确的。

三、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首先就是听。一是要认真听,二是要会听。认真听当然不在话下了,不认真什么课也学不好的。关键是要会听。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抓住老师讲的中心 内容,也就是老师讲这个的主要目的。我们平时说话都有一个目的,老师讲课也一样。所以,在听每一堂课之前,你心里一定要明白,我听这一堂课的主要目的是什 么。然后,带着这个目的,有意识地去听。这样,一课解决一个问题,久而久之,你的听的能力和语文成绩就提高了。

第二是说的问题。

一、主动给自己找训练说话能力的机会。上课的时候,不要等到老师点名的时候才回答问题,要主动积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平时,要多和同学、老师交 谈,可以就你关心的所有问题发表你的见解。要敢于和不同的意见争论。争论最能锻炼一个人的口才和思维能力。当然,争论的问题还是要有意义。

二、多找一些优美的文章来朗诵,培养你的语感。有条件的话,可以多找一些名篇朗诵的磁带来听一听。要是能去一些朗诵会,听一些朗诵方面的专家的朗 诵,有意识地去模仿,久而久之,也会受益无穷的。以上说了听、说。读也很重要,在语文学习中,很多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往往重视“写”而忽略“读”。

其实“读”在语文学习中是极其重要的。首先,对于精读课文和课外的好文章,要反复读。现代教学重视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读不行。阅读 能力包括:对词句的理解能力,对文中的哲理的领悟能力,对文章主题的发掘能力,对文章艺术性的欣赏能力,等等。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 “读”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对于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学生不读或只读一遍就学透,那是不可能的。通过读疏通文句,通过读领悟主题,通过读产生问题,通过读解 决问题;解决不了的,课上再有目的地听取教师讲解,则茅塞顿开。久而久之这样做,阅读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其次,大量阅读好的课外书有益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读书人便是写书人,写书人更是读书人。作家之所以能够创作出大量的文学精品,是与他们博览群书分不开的。著名评剧艺术家新凤霞从六岁开始学戏,没有上过学,但她写文章却清新隽永。她完全是靠阅读名著而成为作家的。

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更是写作的基础。只有多读,才能更多地接触不同文章的不同构思和写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如果能做到反复读、大量读,朗读那些好文章、好书,那么对于语文学习的各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提高的。

最后是写的问题。

写比什么都重要。一上初中,就要把写的事情放在语文学习的首位。写什么呢?怎样写?可以利用读书笔记写你想写下来的所有事情,比如生活中的一些感人的事情。最好记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真实的事情,这样有真情实感,容易上手,自己也有兴趣。以后拿出来看看也很有意思。

另外,写作,和老师还有一种很强的沟通作用,老师经常可以通过你的写作来了解你的所思所想,这对你的成长会有好处。
发表于:2014-12-08 阅读:7次
  一、抓关键词语背诵所谓关键词语,一是指需要背诵的文句、语段的领头字词;二是紧紧抓住容易联想背诵内容支撑点的关键性动词。如背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历数担当大任的人遭艰难情状的句子,可抓住“苦”、“劳”、“饿”、“空乏”、“拂乱”等意义、用法独特和在文中作用显著的词语。
  二、按写作顺序背诵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写作顺序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寻找利于背诵的策略也是常见的背诵途径。例如,《核舟记》的写作是空间顺序,背诵时就可以按照这个顺序来处理:整舟→船中→船头→船尾→船背。文章中的每一段都有一个暗示空间顺序的语句,学生可以先将这些语句记熟。然后在拆分每一段的结构,梳理每一个段落的背诵思路。
  三、整分联背诵法是指整体背诵法、分段背诵法与联合背诵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不同的特点、用途,并有一定的联系。一般而言,整分联背诵法要求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然后对每个语段进行分别背诵,将每个段落背熟记牢,然后再将所有的段落联合起来进行记忆。对于较长篇幅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如《曹刿论战》、《出师表》等篇目,这种方法是切实、有效而便捷的。
  四、尝试回忆背诵法朗读有助于背诵,但若一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记忆效果还是欠佳的,最好的办法是在朗读到一定程度后,合上书试背,尝试对记忆内容进行回忆,这样能增强背诵的效果。这种尝试回忆的方法还可在更广泛的时间、场合中运用。
  五、限时背诵法这是强制记忆法之一。要求在规定的某个时间段内完成对某些内容的快速记忆。如果能够配合适当的检查就会强化背诵的效果,例如限时背诵之后的即时检测。在学校里,教师采用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发表于:2014-12-05 阅读:10次
一、学习物理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自然规律,中考物理给了大家初中物理学习的方向性指导。我们看下近年来中考覆盖面最广的13条主干知识:
密度、压强、浮力、力的概念、二力平衡、简单机械、物态变化、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凸透镜成像规律、比热容和热量的计算。
二、学习过程中要对每部分的知识按结构进行归类、整理,形成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扩展成知识网;建立自己的只是架构体系。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论相互联系,在广度上力争不留漏洞。
三、平时做题时,要注意对题目进行归类;做到会一题,懂一类,切忌用随意的语言答题,学会用物理的眼光看世界,并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除此以外,切忌就题论题,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如:超载的危害,就可以从压强的角度是轧坏路面,从质量的角度是质量大,惯性大,动能大,容易引发车祸等多角度分析。
四、平时学习和做题时要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解题规范。如:填空题:要根据所学知识的原理填入,用词,数据要准确。计算题:一定要有必要的文字叙述及基本公式,单位必须要统一等。推理题:推理过程要完整。作图:要规范、准确、完整(光学图:要注意虚、实线)。问答题:用定律原理去描述,要用物理术语描述。各类题型都有不同的书写要求和解题格式,按一定格式书写既有利于试题的正确解答,考试时减少不必要的失分,也有利于良好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发表于:2014-12-04 阅读:117次
(一).并列短语词和词之间没有轻重主次之分,彼此地位平等。
1.类型:
1)名+名文化教育今天或明天(名词短语)
2)动+动调查研究愿意并实行(动词短语)
3)形+形光辉灿烂庄严肃穆(形容词短语)
4)代+代我和他这样那样(名词短语)
5)数量+数量四面八方千秋万代三斤五两(名词短语)
2.并列短语一般前后可以互换位置,如:工厂、农村,我、你、他。但有些并列短语是不能前后颠倒位置的,因为它有一定次序。
时间顺序:春、夏、秋、冬大小顺序:省、市、县
年龄顺序:老、中、青
逻辑顺序:
继承和发展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语言习惯:男女老少金银铜铁油烟酱醋
1.并列短语一般要求词性相同,但个别也有不同。如:姐姐和我(名词+代词)勤劳、勇敢、不怕苦(形+形+代)(二)、偏正短语前偏后正:“偏”修饰、限制“正”。
1)定+中(名、代),如:(祖国)大地(一朵)茶花(前进)的步伐
2)状+中(动、形),如:[很]好看[独立]思考[慢慢]地走旧语法:“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新语法:统一为“的”。
(三)、动宾短语动宾之间是支配与被支配、关涉与被关涉的关系。动词+宾语宾语是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的。如:消灭敌人、放下包袱、丢下它、发展生产、进行斗争、骗取信任、恢复平静、爱热闹、下决心、有幽默感、像珍珠
(四)、动补短语动+补。动补短语中的补语不能回答动词“谁”、“什么”“哪儿”。如:看清楚、去一趟、拿起来、引在脑子里
(五)、形补短语形+补,以形容词为中心时它的后面只有补语,因为形容词不能带宾语。结构助词“得”是补语的标志,如:跑得快、走的急、机灵得很、密得不透气
(六)、主谓短语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主语可以回答谓语“谁”、“什么”;谓语可以回答主语“怎么样” 如:觉悟提高、思想解放、阳光灿烂、心情舒畅特殊主谓短语:名词做谓语。如:今天星期三、明天国庆节、他中等身材四、复句 (一)复句类型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紧密联系,结构相互独立的单句即分句组成的句子称为复句。组合复句的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分句之间有短暂的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分句之间的关系常用连词、副词以及一部分起关联作用的短语来表示,复句中的分句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解说、目的等类型。
1、并列复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并列组合而成的,叙述相关的几件事情,或说明相关的几种情况,分句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即A,又B”。例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不是意识决定存在,而是存在决定意识。
2、承接复句也称顺承复句,连贯复句。几个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彼此顺序不能动。常用的关联词语有“A,于是B”“A,然后B”、“A,接着B”、“A,便B”。例如: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
3、递进复句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表示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进了一层。常用的共联词语有“不但(不光、不只)A、而且(还、又)b”、“而且”、“并且”、“尚且a,何况b”、“别说a就连(就是)B”。例如:他不仅学习好,而且工作好,尤其是思想好。
4、选择复句几个分句分别说出凡种情况,要求从中选择一种,表示“或此或彼”、“非此即彼”、“与其这样不如那样”等意思。常用关联词语有“或者(或)a、或者(或)b”、“不是a就是b”、“是a还是b”、”与其A,个如b”。例如:不在沉默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5、转折复句由两个有转折关系的分句组成,几个分句的意思不是顺着前一个分句的意思说下去,而是来一个转折,转到相反的意思上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a但是b”、“a不过b”、“可是”、“然而”、“却”等。例如: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6、因果复句由两个有因果关系的分句组成,分句之间是说明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a所以b”、“既a就(那么)b”、”因此”。例如:因为他有坚定的信念,所以遇到困难从气馁。
7、假设复句由两个有似设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假设存在或出现了某种情况,后一个分句说明由这种假设的情况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有“如果(倘若)a就(那么)b”、“即使(纵然)a,也b”、“再A,也b”、“假如”、“假使”、“假若”、“要是”,例如:假如产品质量不好,数量再多,也没有使用价值怕。
8、条件复句由两个有条件关系的分句组成,前一个分句提出一个条件,后一个分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常用关联词语有“只要a,就b”、“只有(除非)a才b,“无论(任凭)a,都(也)b”。
例如:只有党风正,才能事业兴。多重复句是指分句之间的关系在两个层次以上的复句。分析多重复句的层次和关系,可采用“划线法”用“|”划出第一层,并注明关系:有“||”划出第二层,并注明关系:以此类推。分析多面复句的步骤:第一步要统观全局,从总体上分析,找出全句第一层的有关分句。弄清分句之间的关系;第二步再对第一层次的各个分句作分析,看它们是不是复句、如果是复句,再找出这些分句构成这个复句的分句,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便是第二层次:以此类推,直到分析到所有的分句都是单句为止。分析多重复句,要一看分号,二看关联词语,三看逻辑关系。有分号,就在分号那划一层。如果一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那就看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有一些人怀念他们的过去,(转折)但是过去的东西永远不会再来(因果)因此他们感到将来的渺茫。(因果)从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陶铸《崇高的理想》)(二)单句和复句的区别单句和复句如何区别?
一般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区别:
(1)定义法。单句,只有一个主谓语部分;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句组成,组成复句的单句叫分句。分句可以是主谓句,也可以是非主谓句。
(2)抓主干法:再长再复杂的单句都可用此法简缩成非常简洁明了的句子。且句子主干中只有一套主谓语部分。
(3)外部标志法:复句构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按照一定的次序直接结合起来,这个复句没有关联词语。另一种复句是借助关联词语组合起来的,对这种复句,只要划出表示各种意义的关联词语,就可知它是一个复句,这些关联词语就成了复句的外部语言标志。
发表于:2014-12-04 阅读:41次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 ,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 (3) 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液体内部压强
  5.液体压强特点:(1)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3)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6.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7.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8.连通器 ①定义:上端开口,底部连通;
  ②原理:连通器里的同一种液体静止时,各容器液面相平;
  ③应用:船闸、茶壶、水塔与自来水管、锅炉水位计等。
  (注意:压强计中的U形管不是连通器。)
  大气压强
  9.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105帕=10.34米水柱。
  13.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4.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发表于:2014-12-03 阅读:67次
 如何巧记呢?常青藤家教老师为大家介绍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都是一些经验之谈:
(1)手掌记忆法。
“有一种被我称为‘手掌记忆’的方法。如果诸君想重点记忆某个单词的发音或较难拼写的单词,不妨把它写在手上,并强制自己在洗掉音标或单词前记下来。当你张开手看到它时便重复背诵一遍,这样反复记忆。假定一天背两个单词或音标,一百天便可记住两百个难记的单词或音标。这些知识储备足可以应对70%的英语试题。”
(2)字母变化记忆法。
“在我刚刚接触英语这门科目的时候,对英语中反复出现的那些相似单词十分反感,经常是一不小心就在这上面翻了船。后来,我就想:怎么样才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呢?于是我慢慢观察这些相似的单词,总结出这样一个规律:英语单词中以某个单词为基础,加、减、换、调一个字母就成了另一个新单词,如:
a.前面加字母。例如:light、flight,ear、near、hear、tear、wear,have、shave,等等。
b.后面加个字母。例如:hear、heart,unit、unite,plane、plan-et,等等。
c.中间加字母。例如:though、through,tree、three,for、four,等等。
d.减字母。例如:harm、arm,close、lose,start、star,等等。
e.换字母。例如:blood、flood,fountain、mountain,bridge、fridge,等等。
F.调字母(即改变字母顺序)。例如:blow、bowl,sing、sign,broad、board,等等。
“在这样做的时候,把汉语标注在这些易混词的旁边,时不时地拿出来翻翻,次数多了,对这些易混词也就能够清楚区分了。”
(3)循环记忆法。
“对于背单词,我一贯采用的是循环记忆法,也就是分周期进行反复记忆。首先,你必须估算出自己的记忆周期,为此你可以背10个左右从未见过的单词,然后看自己几天以后完全忘记,这段时间大致就是你的记忆周期。以后每背完一次单词,过了1/4周期,你就需要再背一遍,以加强记忆。这样反复地记忆,一个周期后再检查还有哪些单词未记住,则归入下一个周期重新记忆。如此反复,相信你背单词的效率将会很快提高。”
(4)词根记忆法。
“有人喜欢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背单词,其实这种纯粹的背诵或记忆方式并不足取,效率低而且效果差。通过分析英文单词的构成可以知道,复合词和派生词占相当大的比例,尤其是派生词数量极多。派生词由词根加前缀或后缀构成,词根和词缀均有特定的含义,若按词根的方式记忆,势必可以提高效率,同时可以少出错误。采用这种方法记忆,单词是以整体形象出现在大脑中,而不是单纯的字母排列,这可以使我们的记忆深刻。就像我们在人群中找人,根据的是人的整体外貌,而不是单纯凭高个子、大眼睛一类的特征去分辨,准确性就会提高许多。”
(5)情境记忆法。
“把单词放在句子中,借助全句的整体环境记忆单词,更有助于记忆的深刻准确。有些老师鼓励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记忆单词,其做法是相当科学的。”
(6)词义记忆法。
“词义记忆法就是按照单词相同或不同的含义进行分类记忆的方法,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近义词。即按照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分类来记忆单词,如:美丽,漂亮beautiful-pretty-fair-handsome。二、反义词。即把一个词与其反义词结合起来记忆。如:stong(强壮的)-weak(虚弱的)。三、同类词。即把词义含有相同性质的事物或动作的单词编在一起记忆。如:衣物clothes,coat,dress,shirt,skirt,sweater,jacke,trousers。”
(7)卡片记忆法。
“我认为记忆单词的最佳、最快方法是卡片式记忆法,即将较难的单词摘抄于小卡片上,随身携带并随时翻看,效果极佳。”
(8)阅读巩固记忆法。
“阅读英语文章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反复与单词见面的机会,从而加深了单词在我们大脑中的印象,很容易把单词记下来。在特定的环境中遇到生词,我们还可以通过语境以及单词的搭配、结构来猜测单词的意思,还可以通过查找词典获得对新词的理解。这比孤立地、死记硬背地去学习新词要好得多。”
发表于:2014-12-03 阅读:28次
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名词:
1、微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如:Fe(铁)、Mn(门)、B(碰)、Zn(醒)、Cu(铜)、Mo(母) ,巧记:铁门碰醒铜母(驴)。
2、大量元素:生物体必需的,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 (探)、 0(洋)、H(亲)、N(丹)、S(留)、P(人people)、Ca(盖)、Mg(美)K(家) 巧记:洋人探亲,丹留人盖美家。
3、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4、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着差异性。
语句:
1、地球上的生物现在大约有200万种,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① C、H、O、N、P、S 6种元素是组成原生质的主要元素,大约占原生质的97%。②.有的参与生物体的组成。③有的微量元素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B能够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当植物体内缺B时,花药和花丝萎缩,花粉发育不良,影响受精过程。)
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
名词:
1、原生质:指细胞内有生命的物质,包括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细胞壁,其主要成分为核酸和蛋白质。如:一个植物细胞就不是一团原生质。
2、结合水:与细胞内其它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3、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动,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参与生化反应,运送营养物质和新陈代谢的废物。
4、无机盐:多数以离子状态存在,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铁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5、糖类:有单糖、二糖和多糖之分。a、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动、植物细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b、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蔗糖、麦芽糖,动物细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植物细胞中有淀粉和纤维素(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动物细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
6、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7、脂类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组成,生物体内主要储存能量的物质,维持体温恒定。)b、类脂(构成细胞膜、线立体膜、叶绿体膜等膜结构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胆固醇、性激素、维生素D等,具有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和生殖过程的作用。)
8、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9、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键(-NH-CO-)。
10、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11、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有几个氨基酸叫几肽。
12、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13、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决定20种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氨基酸在结构上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14、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是一切生物体(包括病毒)的遗传物质,对于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5、脱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类,主要存在于细胞核内,是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也有少量DNA。
16、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公式:
1、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2、基因(或DNA)的碱基:信使RNA的碱基:氨基酸个数=6:3:1
语句:
1、自由水和结合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血液凝固时,部分自由水转化为结合水。自由水/结合水的值越大,新陈代谢越活跃。自由水是细胞内的良好溶剂。
2、能源物质系列:生物体的能源物质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生物体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脂肪;动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糖元;植物细胞内的主要贮藏能量的物质是淀粉;生物体内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生物体内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能。
3、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四种有机物共同的元素是C、H、O三种元素,蛋白质必须有N,核酸必须有N、P;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例: DNA、叶绿素、纤维素、胰岛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在化学成分中共有的元素是C、H、O)。
4、蛋白质的四大特点:①相对分子质量大;②分子结构复杂;③种类极其多样;④功能极为重要。
5、蛋白质结构多样性:①氨基酸种数不同,②氨基酸数目不同,③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④肽链空间结构不同。
6、蛋白质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蛋白质分子功能多样性,概括有: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②催化作用:如酶;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④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不是蛋白质);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注意: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是由核酸控制的。
7、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承担者。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存在于一切细胞中(不是存在于一切生物中),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8、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发表于:2014-12-02 阅读:7次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科学.它是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说,学好数学对于我们每个同学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一:平时的数学学习:
  ○1课前认真预习.预习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得听老师讲课,通过预习,掌握度要达到百分之八十.带着预习中不明白的问题去听老师讲课,来解答这类的问题.预习还可以使听课的整体效率提高.具体的预习方法:将书上的题目做完,画出知识点,整个过程大约持续15-20分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将练习册做完.
  ○2让数学课学与练结合.在数学课上,光听是没用的.当老师让同学去黑板上演算时,自己也要在草稿纸上练.如果遇到不懂的难题,一定要提出来,不能不求甚解.否则考试遇到类似的题目就可能不会做.听老师讲课时一定要全神贯注,要注意细节问题,否则“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3课后及时复习.写完作业后对当天老师讲的内容进行梳理,可以适当地做25分钟左右的课外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书.其课外题内容大概就是今天上的课.
  ○4单元测验是为了检测近期的学习情况.其实分数代表的是你的过去,关键的是对于每次考试的总结和吸取教训,是为了让你在期中、期末考得更好.老师经常会在没通知的情况下进行考试,所以要及时做到“课后复习”.
  二:期中期末数学复习:
  要将平时的单元检测卷订成册,并且将错题再做一遍.如果整张试卷考得都不好,那么可以复印将试卷重做一遍.除试卷外,还可以将作业上的错题、难题、易错题重做一遍.另外,自己还可以做2-3张期末模拟卷.
  三:数学考试技巧:
  如果想得高分,在选择、填空、计算题上是不能丢分的.在考数学的时候思想不能开小差,而且遇到难题时不能想“没考好怎么办啊”等内容.在通常情况下,期末考试的难题都是不知道怎么做,但有可能突然明白的那种.遇到这种题目要沉着冷静,利用题目给你的一切条件进行分析,如这次考试有两个空白的钟,还有去年七年级期末的几题填空.这些条件都对你的解题有很大帮助.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有充足的时间,将自己的速度压下来,不是越快越好,争取一次做成功.大概留35分钟的时间检查.
  最终提醒大家:多做题有一定作用,但上课听讲、认真答题及提高准确率、总结经验才是最重要的.还要将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做到学以致用.当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发表于:2014-11-28 阅读:7次
1. 掌握基本知识要点,“先记忆,后理解”
与学习其它理科一样,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是,高中阶段的生物学还有着与其它理科不一样的特点。
对于大家学习了许多年的数学、物理、化学来说,这些学科的一些基本思维要素同学们已经一清二楚,比如:数学中的未知数 X 、化学中的原子、电子以及物理中的力、光等等。而对于生物学来说,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即思维元素却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因此同学们只有在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掌握生物学的逻辑规律,既所谓“先记忆,后理解”。
2. 弄清知识内在联系,“瞻前顾后”、“左顾右盼”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同学们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来了。这时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
如:关于DNA,我们会分别在“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和“生物的遗传和变异”这三个地方学到,但教材中在三个地方的论述各有侧重,同学们要前后联系起来思考,既所谓“瞻前顾后”。又如:在学习细胞的结构时,我们会学习许多细胞器,那么这些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有何异同呢?这需要大家做了比较才能知道,既所谓“左顾右盼”。
3. 深刻理解重点知识,读书做到“六个W”
对于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大家要深刻理解。如何才能深刻理解呢?大家读书时要时时思考“六个W”。这六个W分别是:
Who —→ 谁或什么结构
What —→ 发生了什么变化或有什么
How —→ 怎样发生的
When —→ 什么时间或什么顺序
Where —→ 在什么场所或结构中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