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裴嘉伟的文章专栏 |
---|
幽幽墨香,中国魂
发表于:2012-07-17阅读:177次
|
幽幽墨香,中国魂 ——国画,艺术之美
任何一次的泼墨,都凝聚着传承千年的优雅与娴静。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近现代以来为区别于西方的油画等外国绘画而称之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有人说过,中国画之所以称之为“国粹”,是因为它体现的连绵不绝的博大,它的精神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超出了它自身的艺术欣赏价值。没有哪一种绘画拥有中国画海纳百川的气势与胸襟。 中国画起源古代,文与画在当初,无歧异,本是一个意思。我国夙有书画同源之说,有人认为伏羲画卦、仓颉造字,是为书画之先河。文字与画图初无歧异之分。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产物,在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画有互相追逐的鱼,跳跃的鹿。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发现的舞蹈彩盆上,绘有三组五人携手踏歌图,表现出青春的活力。 它是研究中国画史的根源。 早在很久之前,中国画的美丽就已经深深镌刻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再也消融不去,熠熠生辉。 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辛店和龙山诸文化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它是器物,又是工艺美术品。常见的青铜器饰纹,有晏吞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等,也有用人体作为装饰的花纹。双夔合成的容谷纹,尾部多上卷,极富美观。 这些早期绘画奠定了后世中国画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础。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由稳定统一到分裂的急剧变化,域外文化的输入与本土文化所产生的撞击及融合,使这时的绘画形成以宗教绘画为主的局面,描绘本土历史人物、取材文学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画、花鸟画亦在此时萌芽。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 ,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但其末流则走向因袭模仿,距离时代和生活愈去愈远。 中国画自19世纪末以后在近百年引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以及继承民族绘画传统的文化环境中出现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改革创新的局面。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高举起了反对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大旗。在美术领域,主张革新的美术家们纷纷响应新文化运动的号召,通过变革传统中国画来创造新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新美术。在这一变革过程中,一部分美术家积极引进西方美术的写生,写实方法,在世纪初形成了学习西方绘画,兴办美术学校的热潮。“写实改造中国画”,主要针对明清时期文人墨画模拟古人笔法,缺少新的创造而进行变革。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写实风格画家与古代画家作品的比较中,可以部分了解这种变革的特点。 任何一件事物,都是在变革中找到前进的步伐。传承千年的中国画也开始退去了陈旧的外衣,慢慢换上新装,以一个崭新的姿态站在世界面前,惊艳四座。 中国画有“画分三科”之说,人物、花鸟、山水,表面上是以题材分类,其实是用艺术表现一种观念和思想。所谓“画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个方面:人物画所表现的是人类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山水画所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花鸟画则是表现大自然的各种生命,与人和谐相处。三者之合构成了宇宙的整体,相得益彰。 这是由艺术升华的哲学思考,是艺术之为艺术的真谛所在。 中国画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它渗透着人们的社会意识。即使山水、花鸟等纯自然的客观物象,在观察、认识和表现中,也自觉地与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相联系,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观念。 中国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 在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其形象的塑造以能传达出物象的神态情韵和画家的主观情感为要旨。因而可以舍弃非本质的、或与物象特征关联不大的部分,而对那些能体现出神情特征的部分,则可以采取夸张甚至变形的手法加以刻画。 这是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的不同,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在构图上,中国画讲求经营,它不是立足于某个固定的空间或时间,而是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空的限制,把处于不同时空中的物象,依照画家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法则,重新布置,构造出一种画家心目中的时空境界。 所以,风晴雨雪、四时朝暮、古今人物可以出现在同一幅画中。 包容宇宙,囊括万物,它体现的博大让人动容和赞叹。 因此,在透视上它也不拘于焦点透视,而是采用多点或散点透视法,以上下或左右、前后移动的方式,观物取景,经营构图,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同时,在一幅画的构图中注重虚实对比,讲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里的笔墨既是状物、传情的技巧,又是对象的载体,同时本身又是有意味的形式,其痕迹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意趣,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其所用墨讲求墨分五色,以调入水分的多寡和运笔疾缓及笔触的长短大小的不同,造成了笔墨技巧的千变万化和明暗调子的丰富多变。同时墨还可以与色相互结合,而又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形成墨色互补的多样性。 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文人画,在创作中强调书画同源,注重画家本人的人品及素养。在具体作品中讲求诗、书、画、印的有机结合,并且通过在画面上题写诗文跋语 ,表达画家对社会、人生及艺术的认识,既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又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 浅淡的寥寥几笔,将所有的美丽网罗其中。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艺术一直是我们的魂。 金泥小笺,还散着墨香。那些人物,那些山水,那些世界。 一脉相承的中国艺术,凝结着我们所有的美好品质,这些美好,是独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我们有着海纳百川的胸襟,我们说上善若水。挥笔,泼墨,描画,这些举动中蕴藏着万物,蕴藏着千年的优雅,蕴藏着古老的娴静。 中国画,是我们的魂,是我们的中国魂。 那些失意的美好,在千年间的滔滔江水之中沉沦,在看不到尽头的川流,撑一叶小舟,引渡自己,忘却所有的纷繁,转身没入河流,各奔来世。 不要让这些凝结着我们魂魄的艺术,就这样永恒的沉没。我们需要它散发着柔和却明亮的光芒,指引着我们的祖国,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由中国画看到整个绘画艺术,由绘画看到我们自身。在每一张画子里面,都透着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我们总能从中间找到我们自己的身影。 绘画,是一门极致华丽的学问。 我们所看见的世界,所有的人都在这幅名为生命的画卷中奔走着,上演他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有人说每个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一尘不染,无欲无求。但是渐渐的,会染上一些色彩,冷色,暖色,于是有了悲伤,有了欢乐。 冷与暖,是人生命中的太阳与月亮,无法缺少其中的任何。 在美术中的冷色与暖色,是在对比中产生的,是一种主观上的感觉。暖色是兴奋,是进步,是热烈,是生命中的阳光。是指引的明灯与理想。而冷色呢,它是沉静,是轻缓,是温柔,是一泻千里的月光,是生命可承受之轻。也学只有二者相辅相成的和谐,才能编织成无悔的完美。 色调如此,人生更是如此。 画魂,不知冷暖在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