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张老师的文章专栏 |
---|
不以分数评价学生
发表于:2013-04-08阅读:85次
|
不以分数评价学生 张园 2011年5月8日星期日 长期以来,升学率、考试成绩始终是我们教育主管部门评价一所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优劣的根本指标。在这种大环境下,考试绩好的学生自然而然成为了“好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差学生”、“学困生”、“后进生”。这些学生也成了学校的“眼中钉”老师心中的“朽木”,实在让人痛心。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达成一种共识:我们的职业是教育,“差生”更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有则经典的故事,说国外一位母亲的儿子如愿以偿地当选为总统,人们都跑来向这们母亲祝贺,祝贺她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儿子,这位母亲自豪地说:“我还有一个同样优秀的儿子,他正在地里挖土豆呢。”人们惊讶之余,无不为这们伟大母亲对待儿子们一视同仁的做法所折服。你不能教给学生优秀的成绩,但你可以教给学生勤劳的双手、诚实的心灵、高尚的情操。人才并非都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差生”同样有过人的一面。现在,我们的老师就应该彻底摈弃“差生”的概念,以人为本,发展地看问题。对孩子的评价要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孩子的长远发展的角度认识孩子身上的一切优缺点,用自身的阳光去放大孩子的优点,消融孩子的缺点。只有将自己的心灵之窗打开,才能融入孩子的阳光。 要还学生以本来面目。孩子必定是孩子,孩子是要生活在未来的,我们的教育更应放在孩子的未来上。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世界,不要对其要求太高。自古以来,人们做事追求完美,追求崇高,但人的这种追求是一件痛苦的事,是毒害自在心灵的诱饵,因为这世界本来就不是完美的,也没有完人圣人。 要明白孩子们虽然在个性、天赋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在生命的意义上是完全平等的,他们需要尊重,需要被认同。老师与学生之间,天生就存在着某种距离,每个学生都有一个个性化的心灵世界只有相互沟通,走进那片心灵世界,去感触一个个独特的生命意识,才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尽可能深入的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只有了解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发展特点,我们才有与学生相处的基础。可现实生活中,师生之间有时沟通太生硬,有时太拘谨,有时太严肃,在没有彼此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交流,没有心与心的交流,引发了不必要的敌意,结果课堂内外满是顶撞、对立、不快乐,对老师的付出,学生丝毫不能从中感受到关爱和善意,学生的解释只是加深了老师的误会。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让我们的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充满人性,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欢迎与认同,才会更好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为孩子的将来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