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石家庄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石家庄家教网  >  李老师主页  >  家教文章专栏  >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
家教李老师的文章专栏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
发表于:2013-08-08阅读:22次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2、能够以第3周期元素为例,说明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情况


  3、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重点难点


   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意义


  【课前预习


     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现           的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呈现         的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呈现          的变化。


2、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非氧化性酸)置换出氢气越容易(反应的程度越剧烈),表明元素的金属性         ,金属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表明元素金属性            。。


3、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化合越容易,形成气态氢化物越稳定,表明元素非金属性          ,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表明元素非金属性           


学习探究


探究1、Na、Mg、Al的金属性强弱


【思考】我们可采用怎样的方法来验证Na、Mg、Al的金属性强弱?


 


 


【实验】Na、Mg、Al与滴有酚酞的水反应(其中Mg、Al还要与沸水反应),观察现象。


现象


1.Na在常温下,与水剧烈反应,浮于水面在水面四处游动,同时产学生大量无色气体,溶液变红。


2.Mg在常温下,与水的反应无明显现象;加热时,镁带表面有大量气泡出现,溶液变红。


3.Al在常温或加热下,遇水无明显现象。


写出有关的方程式:                                                      


思考】请大家预测一下,Mg、Al分别与稀盐酸反应时,现象是否会相同?应该有什么区别?


 


【实验】取一小段镁带和一小片铝,用砂纸磨去它们表面的氧化膜,分别放入两只试管,再各加入2mL1mol/L的盐酸。观察反应的现象,填写下表:


 


Mg


Al


现象


 


 


化学方程式


 


 


【思考】Na、Mg、Al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性质怎样呢?


 


结论:通过上述实验和讨论,可知Na、Mg、Al的金属性:                          


探究2、Si、P、S、Cl的非金属性强弱


【思考】我们可采用怎样的方法来验证Si、P、S、Cl的非金属性强弱?


 


 


【投影展示】             硅、磷、硫、氯的性质比较


性质


Si


P


S


Cl


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反应的条件


高温


磷蒸气与氢气能反应


须加热


光照或点燃时发学生爆炸而化合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H4SiO4


弱酸


H3PO4


中强酸


H2SO4


强酸


HClO4


比H2SO4更强的酸


 


由上述资料可知Si、P、S、Cl的非金属性强弱关系为:                         


通过对Na、Mg、Al、Si、P、S、Cl性质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出:


      


结论】对其他周期元素性质进行研究,也可以得到类似的结论,即:同一周期从左往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探究3、元素周期律


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这一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2、元素周期律的具体内容:元素周期律是指:①            ;②            ;③           


          的周期性变化。


3、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课堂总结




当堂达标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Na、Mg、Al还原性依次减弱          B.HCl、PH3、H2S稳定性依次减弱


C.NaOH、KOH、CsOH碱性依次减弱         D.O2、Cl、Ca2+半径依次减小


2、甲、乙两种非金属比较,能说明甲比乙的非金属性强的是      (   )


①甲比乙容易与H2化合  ②甲单质能与乙阴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③甲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乙的酸性强  ④与某金属反应时甲原子得电子数比乙得的多  ⑤甲单质的熔沸点比乙的低


A.只有④            B.只有⑤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是(   )


A.相对原子质量逐渐增大                                 B.核电荷数逐渐增大


C.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D.元素的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4、已知X、Y、Z为三种原子序数相连的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相对强弱是:HXO4>H2YO4>H3ZO4。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X>H2Y>ZH3     B.非金属活泼性:Y<X<Z   


C.原子半径:X>Y>Z                      D.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电子数的关系:Y= (X+Z)


5、制冷剂是一种易被压缩、液化的气体,液化后在管内循环,蒸发时吸收热量,使环境温度降低,达到制冷目的。人们曾采用过乙醚(CH3-O-CH3)、CH3Cl等作制冷剂,但它们不是有毒,就是易燃。于是科学家根据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来开发新的制冷剂。据现有知识,某些元素化合物的易燃性、毒性变化趋势如下:


(1)氢化物的易燃性:第二周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2O>HF;


第三周期SiH4>PH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合物的毒性:PH3>NH3;H2S______H2O;CS2____CO2;CCl4>CF4。(选填“>”或“<”)


于是科学家们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含F、Cl的化合物上。


(3)已知CCl4的沸点为76.8℃,CF4的沸点-128℃。新制冷剂的沸点范围介于其间。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试验,一种新的制冷剂氟利昂(CF2Cl2)终于诞生了。然而,这种制冷剂造成了当今的某一环境问题是____      ___。但这求助于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_______(填序号)变化趋势来开发制冷剂的科学思维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①毒性  ②沸点  ③易燃性  ④水溶性  ⑤颜色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④


6、某化学兴趣学习小组在做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如下表。


 


实验方案


实验现象


① 用砂纸擦后的镁带与沸水反应,再向反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酞


(A)浮于水面,熔成一个小球,在水面上无定向移动,随之消失,溶液变红色


② 向新制的H2S饱和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


(B)产生气体,可在空气中燃烧,溶液变成浅红色


③ 钠与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反应


(C)反应不十分强烈,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④ 镁带与2mol·L-1的盐酸反应


(D)剧烈反应,产生可燃性气体


⑤ 铝条与2mol·L-1的盐酸反应


(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⑥ 向AlCl3溶液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


(F)生成淡黄色沉淀


 


请你帮助该小组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探究同周期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


(2) 实验用品:仪器:①    ②    ③    ④ 试管夹 ⑤ 镊子 ⑥ 小刀 ⑦ 玻璃片⑧ 砂纸⑨ 烧杯等;


药品:钠、镁带、铝条、2mol·L-1的盐酸、新制的氯水、饱和的H2S溶液、AlCl3溶液、NaOH溶液等。


(3) 实验内容:(填写与实验方案相对应的实验现象)


                             (用A-F表示)


写出③的离子方程式                                    


(4) 实验结论:                                          


反思总结


 


 

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