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武汉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武汉家教网  >  曾老师主页  >  家教文章专栏  >  妙笔绘景显神韵
家教曾老师的文章专栏
妙笔绘景显神韵
发表于:2019-02-23阅读:329次

妙笔绘景显神韵


——和同学们谈谈如何写好景物描写


蔡河中学  曾细胜


大自然有它的语言和规律,每个季节有它的滋味和魅力。看,春姑娘散花的轻盈,夏少年注目的火热,秋少女掷叶的羞涩,冬孩子胖手的指挥,时时刻刻吸引着我们的目光,也常常牵动着我们的情思。那么我们怎样用文字将生活之景很好地展现在文章中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如何进行景物描写吧!


     景物描写通常是指对季节时令的变化或大地山川、日月星空、风云雨雪等自然景物的描写。同学们在习作中经常要描写景物,有的片断练习要写景物,春游、秋游等各种游记要写景物,有的命题习作也要求描写景物。但有的同学在平时的习作中,遇到景物描写时,往往写到春天就是“春光明媚,百花齐放,鸟语花香”;  写到鲜花总是“张开了笑脸,风一吹,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散发着阵阵清香”。要么就是说空话,什么“这里的景色多美啊!”“眼前的美景太迷人啦!”其实,这种空洞的描绘并不能唤起读者的真切感受,你眼前的景色到底有多美,多迷人,别人还是不知道的。那么.我们究竟要注意哪些问题才能写好景物呢?


    一是写前要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的特征。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对于写景作文,事前要对描写的景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观察要讲究力法,首先要注意安排好观察点的转变,可以按空间方位.也可移步换景。比如从前到后、从里到外,或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样有次序有层次地进行观察。还要注意观察景物变化的全过程.凡有变化的都要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界中的景物千姿百态。同样是山,但山与山的形态不同;同样是水,而水与水的姿态各异。即使是同一时间的同景物,因观察的人、观察的角度不同会出现不同的观感,这就是苏轼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雨下》,为了突出天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一点风也没有时——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有一点凉风时——枝条微微动了两下;风大起来时——柳条横着飞。”通过杨柳的动态,显示了风的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得文字准确而精练。


     二是依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层次。


     写景也是要讲究顺序的,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一是时闻顺序,比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分别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问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例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济南城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确北边缺着点口儿。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景物描写与作者的定点鸟瞰相吻合,自然清晰,形象准确。又如凡妮的《野景偶拾》一文,按照沿途所见,依次描写绕村的溪流,山梁的小路、盆地的高粱、山坡的谷穗、旷野的幽静、落日的霞光、宛如绸带河流和公路、华美如贝雕的田野和山林,移步换形,有如移舟前进,时过景迁.景观随之改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三是学会使用修辞,凸现景物的神采。


    我们写景也要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既注重写景的形似.更注重神似。朱白清的《春》中用了一组比喻性的排比,“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使读者感受到春雨的细密轻盈。形象的比喻,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运用拟人手法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如《济南的冬天》中对水的描绘“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这里,老舍将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读到这样的句子,我们很自然地感受到济南的冬天里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朦胧的春意。


    想象也是写景作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从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鸵,将形象贴切的比喻跟严密流畅的排比融为一体,使景物内容更加丰富,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四是要注意借景寓情,升华文章的主旨。


    “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界中“景”本身并无任何感情色彩可言,但它一经作者写入作品,便会带上作者的感情,不再是纯自然物了。融情于景往往是作者在描写景物的同时,用抒情的笔调,直接或间接地抒发自己对景物的或褒或贬的感情。要把景物写得栩栩如生,就必须把作者的独特感受写进去.应该在写景的过程中穿插作者的心理活动和直接抒情。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反映旧中国农村衰败萧条的悲惨景象时,笔下的景色是“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而脑海中闪现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时,则为“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景物描写之中渗透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