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厦门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厦门家教网  >  叶再兴主页  >  家教文章专栏  >  稻草人手记(四)
家教叶再兴的文章专栏
稻草人手记(四)
发表于:2013-05-26阅读:47次

                   以理化情


欲求灵药换凡骨,先将理智洗俗情 -------题记


   《世说新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戎丧儿,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世说新语-伤逝》)


     王戎这番话说得真好。王弼说:“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不累也。”当然,这还只是“圣人有情而无累”的境界,还没有达到“圣人忘情”的境界;若达到如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一”的境界,若达到如庄子所说的齐生死,同万物,把天地间一切的区别都忘记了,甚至忘记了“忘情”这件事情本身,从而达到混沌的“大一”时,那才真正是达到了“圣人忘情”的境界了。然而,若夫圣人忘情,则我不敢,且我辈又不是愚钝到“不及情”者,所以就注定要忍受人世间种种情感的煎熬了。真是“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呀!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生离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死别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爱也。


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恨也。


    当生离死别之痛,爱恨纠缠之苦这些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压得我们匍匐于地时,我们需要一剂理智之药来换换我们这身凡骨,我们需要一掬理性之水来洗洗我们的俗情,从而使我们重新站立在天地之间。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在妻子死时,鼓盆而歌,而不是在悲伤中沉沦,正是因为他认识到“天地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四肢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他已经“通乎命”,对生老病死有了彻悟。在强大的理性支撑下,他也就能够“安时以处顺,哀乐不能入”了。


    斯宾诺莎说:“心灵理解到万物的必然性,理解的范围有多大,它就在多大的范围内有更大的力量控制后果,而不为它们受苦。”(《伦理学》斯宾诺莎)因此真正具有强大精神力量与生命意志的人,在人生旅途中,之所以能够泰然处之,将苦难和不幸像蛛网一样轻轻抹去,并非是他们已经达到了“圣人忘情”的境界,而在于他们善于以理化情,善于用思想的力量、清明的理性和自由的选择去战胜各种不良情感浪潮的侵袭。


“一个人要及早的知道他的一生只是一场舞会,否则他就很难理解和容忍很多事情,以至于陷入彻底的迷茫。”(叔本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东坡) 


               ……  ……


    叔本华,苏东坡等的箴言不外乎教给我们人生的智慧,使我们在陷入“俗情”的茫茫黑夜时,能够有一盏理性的长明灯,来融化我们心灵上的薄霜,给我们带来一丝温暖。


 


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