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广州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广州家教网  >  王老师主页  >  家教文章专栏  >  中考数学总复习资料
家教王老师的文章专栏
中考数学总复习资料
发表于:2012-11-26阅读:143次

2011年中考数学总复习资料


代数部分


第一章:实数


基础知识点:


一、实数的分类:



1、有理数:任何一个有理数总可以写成 的形式,其中p、q是互质的整数,这是有理数的重要特征。


2、无理数:初中遇到的无理数有三种:开不尽的方根,如 、 ;特定结构的不限环无限小数,如1.101001000100001……;特定意义的数,如π、 °等。


3、判断一个实数的数性不能仅凭表面上的感觉,往往要经过整理化简后才下结论。


二、实数中的几个概念


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1)实数a的相反数是 -a;(2)a和b互为相反数 a+b=0


2、倒数:


(1)实数a(a≠0)的倒数是 ;(2)a和b 互为倒数 ;(3)注意0没有倒数


3、绝对值:


(1)一个数a 的绝对值有以下三种情况:



(2)实数的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从数轴上看,一个实数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这个数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3)去掉绝对值符号(化简)必须要对绝对值符号里面的实数进行数性(正、负)确认,再去掉绝对值符号。


4、n次方根


(1)平方根,算术平方根:设a≥0,称 叫a的平方根, 叫a的算术平方根。


(2)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


(3)立方根: 叫实数a的立方根。


(4)一个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一个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三、实数与数轴


1、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称为数轴。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


2、数轴上的点和实数的对应关系: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而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唯一的点来表示。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四、实数大小的比较


1、在数轴上表示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五、实数的运算


1、加法:


(1)同号两数相加,取原来的符号,并把它们的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可使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2、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乘法:


(1)两数相乘,同号取正,异号取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n个实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若n个非0的实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当负因数为奇数个时,积为负。


(3)乘法可使用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4、除法:


(1)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2)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3)0除以任何数都等于0,0不能做被除数。


5、乘方与开方: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


6、实数的运算顺序:乘方、开方为三级运算,乘、除为二级运算,加、减是一级运算,如果没有括号,在同一级运算中要从左到右依次运算,不同级的运算,先算高级的运算再算低级的运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运算。无论何种运算,都要注意先定符号后运算。


六、有效数字和科学记数法


1、科学记数法:设N>0,则N= a× (其中1≤a<10,n为整数)。


2、有效数字: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是0的数,到精确到的数位为止,所有的数字,叫做这个数的有效数字。精确度的形式有两种:(1)精确到那一位;(2)保留几个有效数字。


例题:


例1、已知实数a、b在数轴上的对应点的位置如图所示,且 。


化简:


分析:从数轴上a、b两点的位置可以看到:a<0,b>0且


所以可得:解:


例2、若 ,比较a、b、c的大小。


分析: ; ;c>0;所以容易得出:


a<b<c。解:略


例3、若 互为相反数,求a+b的值


分析:由绝对值非负特性,可知 ,又由题意可知:


所以只能是:a–2=0,b+2=0,即a=2,b= –2 ,所以a+b=0 解:略


例4、已知a与b互为相反数,c与d互为倒数,m的绝对值是1,求 的值。


解:原式=


例5、计算:(1)     (2)


解:(1)原式=


(2)原式= =


代数部分


第二章:代数式


基础知识点:


一、代数式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结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者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代数式的值:用数值代替代数里的字母,计算后得到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值。


3、代数式的分类:



二、整式的有关概念及运算


1、概念


(1)单项式:像x、7、 ,这种数与字母的积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系数。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的项: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都叫多项式的项。一个多项式含有几项,就叫几项式。


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


升(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一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大)到大(小)的顺序排列起来,叫做把多项式按这个字母升(降)幂排列。


(3)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分别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2、运算


(1)整式的加减:


合并同类项: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各项都不变;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括号前面是“–”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变号。


    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在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2)整式的乘除:


    幂的运算法则:其中m、n都是正整数


    同底数幂相乘: ;同底数幂相除: ;幂的乘方: 积的乘方: 。


    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用它们系数的积作为积的系数,对于相同的字母,用它们的指数的和作为这个字母的指数;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除单项式: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乘法公式:


    平方差公式: ;


完全平方公式: ,


三、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因式分解。


    2、常用的因式分解方法:


    (1)提取公因式法:


    (2)运用公式法:


平方差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


(3)十字相乘法:


(4)分组分解法:将多项式的项适当分组后能提公因式或运用公式分解。


(5)运用求根公式法:若 的两个根是 、 ,则有:



3、因式分解的一般步骤:


(1)如果多项式的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公因式;


(2)提出公因式或无公因式可提,再考虑可否运用公式或十字相乘法;


(3)对二次三项式,应先尝试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不行的再用求根公式法。


(4)最后考虑用分组分解法。


四、分式


    1、分式定义:形如 的式子叫分式,其中A、B是整式,且B中含有字母。


    (1)分式无意义:B=0时,分式无意义; B≠0时,分式有意义。


    (2)分式的值为0:A=0,B≠0时,分式的值等于0。


    (3)分式的约分: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方法是把分子、分母因式分解,再约去公因式。


    (4)最简分式: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做最简分式。分式运算的最终结果若是分式,一定要化为最简分式。


    (5)通分: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分式相等的同分母分式的过程,叫做分式的通分。


    (6)最简公分母:各分式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


    (7)有理式:整式和分式统称有理式。


    2、分式的基本性质:


    (1) ;(2)


    (3)分式的变号法则:分式的分子,分母与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3、分式的运算:


    (1)加、减: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把它们通分成同分母的分式再相加减。


    (2)乘:先对各分式的分子、分母因式分解,约分后再分子乘以分子,分母乘以分母。


    (3)除:除以一个分式等于乘上它的倒数式。


    (4)乘方:分式的乘方就是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五、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的概念:式子 叫做二次根式。


    (1)最简二次根式: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式的二次根式叫最简二次根式。


    (2)同类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之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叫做同类二次根式。


    (3)分母有理化:把分母中的根号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


    (4)有理化因式:把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我们就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常用的有理化因式有: 与 ; 与 )


    2、二次根式的性质:


   (1) ;(2) ;(3) (a≥0,b≥0);(4)


    3、运算:


    (1)二次根式的加减:将各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


    (2)二次根式的乘法: (a≥0,b≥0)。


    (3)二次根式的除法:


    二次根式运算的最终结果如果是根式,要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例题:


一、因式分解:


    1、提公因式法:


例1、


分析:先提公因式,后用平方差公式解:略


[规律总结]因式分解本着先提取,后公式等,但应把第一个因式都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往往需要对分解后的每一个因式进行最后的审查,如果还能分解,应继续分解。


2、十字相乘法:


例2、(1) ;(2)


分析:可看成是 和(x+y)的二次三项式,先用十字相乘法,初步分解。解:略


[规律总结]应用十字相乘法时,注意某一项可是单项的一字母,也可是某个多项式或整式,有时还需要连续用十字相乘法。


3、分组分解法:


例3、


分析:先分组,第一项和第二项一组,第三、第四项一组,后提取,再公式。解:略


[规律总结]对多项式适当分组转化成基本方法因式分组,分组的目的是为了用提公因式,十字相乘法或公式法解题。


4、求根公式法:


例4、 解:略


二、式的运算


巧用公式


    例5、计算:


分析:运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使分式运算简单化。解:略


[规律总结]抓住三个乘法公式的特征,灵活运用,特别要掌握公式的几种变形,公式的逆用,掌握运用公式的技巧,使运算简便准确。


2、化简求值:


例6、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x= – 1 y =


 [规律总结]一定要先化到最简再代入求值,注意去括号的法则。


3、分式的计算:


例7、化简


分析:– 可看成 解:略


[规律总结]分式计算过程中:(1)除法转化为乘法时,要倒转分子、分母;(2)注意负号


4、根式计算


例8、已知最简二次根式 和 是同类二次根式,求b的值。


分析:根据同类二次根式定义可得:2b+1=7–b。解:略


[规律总结]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是中考必考内容,特别是二次根式的化简、求值及性质的运用是中考的主要考查内容。


代数部分


第三章:方程和方程组


基础知识点:


一、方程有关概念


    1、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含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做方程的根。


    3、解方程:求方程的解或方判断方程无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方程的增根:在方程变形时,产生的不适合原方程的根叫做原方程的增根。


    二、一元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a≠0)


    (2)一玩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其中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a≠0)


    (3)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和系数化为1。


    (4)一元一次方程有唯一的一个解。


    2、一元二次方程


    (1)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其中x是未知数,a、b、c是已知数,a≠0)


    (2)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直接开平方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


    (3)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的选择顺序是:先特殊后一般,如没有要求,一般不用配方法。


    (4)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  


    当Δ>0时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当Δ=0时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当Δ< 0时 方程没有实数根,无解;


    当Δ≥0时 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5)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若 是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个根,那么: ,


    (6)以两个数 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  


    三、分式方程


    (1)定义: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做分式方程。


    (2)分式方程的解法:


    一般解法:去分母法,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


    特殊方法:换元法。


    (3)检验方法:一般把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最简公分母,使最简公分母不为0的就是原方程的根;使得最简公分母为0的就是原方程的增根,增根必须舍去,也可以把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检验。


    四、方程组


    1、方程组的解:方程组中各方程的公共解叫做方程组的解。


    2、解方程组:求方程组的解或判断方程组无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组


    3、一次方程组:


    (1)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般形式: ( 不全为0)


    解法:代入消远法和加减消元法


    解的个数:有唯一的解,或无解,当两个方程相同时有无数的解。


    (2)三元一次方程组:


     解法: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4、二元二次方程组:


    (1)定义: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以及由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二次方程组。


    (2)解法:消元,转化为解一元二次方程,或者降次,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


考点与命题趋向分析


例题:


    一、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例1、解下列方程:


    (1) ;(2) ;(3)


分析:(1)用直接开方法解;(2)用公式法;(3)用因式分解法 解:略


[规律总结]如果一元二次方程形如 ,就可以用直接开方法来解;利用公式法可以解任何一个有解的一元二次方程,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一定要把方程化成一般形式。


例2、解下列方程:


(1) ;(2)


分析:(1)先化为一般形式,再用公式法解;(2)直接可以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后可求解。


 [规律总结]对于带字母系数的方程解法和一般的方程没有什么区别,在用公式法时要注意判断△的正负。


二、分式方程的解法:


例3、解下列方程:


(2) ;(2)


分析:(1)用去分母的方法;(2)用换元法 解:略


[规律总结]一般的分式方程用去分母法来解,一些具有特殊关系如:有平方关系,倒数关系等的分式方程,可采用换元法来解。


三、根的判别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


例4、已知关于x的方程: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p的值。


分析:由题意可得 =0,把各系数代入 =0中就可求出p,但要先化为一般形式。


 [规律总结]对于根的判别式的三种情况要很熟练,还有要特别留意二次项系数不能为0


例5、已知a、b是方程 的两个根,求下列各式的值:


(1) ;(2)


分析:先算出a+b和ab的值,再代入把(1)(2)变形后的式子就可求出解。


[规律总结]此类题目都是先算出两根之和和两根之积,再把要求的式子变形成含有两根之和和两根之积的形式,再代入计算。但要注意检验一下方程是否有解。


例6、求作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使它的两个根分别比方程 的两个根小3


分析:先出求原方程的两根之和 和两根之积 再代入求出 和 的值,所求的方程也就容易写出来。解:略


[规律总结]此类题目可以先解出第一方程的两个解,但有时这样又太复杂,用根与系数的关系就比较简单。


三、方程组


例7、解下列方程组:


(1)     ;    (2)


分析:(1)用加减消元法消x较简单;(2)应该先用加减消元法消去y,变成二元一次方程组,较易求解。解:略


[规律总结]加减消元法是最常用的消元方法,消元时那个未知数的系数最简单就先消那个未知数。


例8、解下列方程组:


(1)     ;    (2)


分析:(1)可用代入消远法,也可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来求解;(2)要先把第一个方程因式分解化成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再与第二个方程分别组成两个方程组来解。解:略


[规律总结]对于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一般用代入消元法,对于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一定要先把其中一个方程因式分解化为两个一次方程再和第二个方程组成两个方程组来求解。


代数部分


第四章:列方程(组)解应用题


 


知识点:


一、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题:


    2、设未知数;


    3、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组);


    4、解方程(组);


    5、检验,作答;


    二、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常见类型题及其等量关系;


    1、工程问题


    (1)基本工作量的关系: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2)常见的等量关系:甲的工作量+乙的工作量=甲、乙合作的工作总量


    (3)注意:工程问题常把总工程看作“1”,水池注水问题属于工程问题


    2、行程问题


    (1)基本量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2)常见等量关系:


    相遇问题: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路程


    追及问题(设甲速度快):


    同时不同地:甲的时间=乙的时间;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原来甲、乙相距路程


    同地不同时:甲的时间=乙的时间–时间差;甲的路程=乙的路程


    3、水中航行问题:


顺流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


逆流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


4、增长率问题:


常见等量关系:增长后的量=原来的量+增长的量;增长的量=原来的量×(1+增长率);


5、数字问题:


基本量之间的关系:三位数=个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10+百位上的数×100


三、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方法


1、译式法:就是将题目中的关键性语言或数量及各数量间的关系译成代数式,然后根据代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等量关系。


2、线示法:就是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表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根据线段长度的内在联系,找出等量关系。


3、列表法:就是把已知条件和所求的未知量纳入表格,从而找出各种量之间的关系。


4、图示法:就是利用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它可以使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更为直观,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题意。


例题:


    例1、甲、乙两组工人合作完成一项工程,合作5天后,甲组另有任务,由乙组再单独工作1天就可完成,若单独完成这项工程乙组比甲组多用2天,求甲、乙两组单独完成这项工程各需几天?


分析:设工作总量为1,设甲组单独完成工程需要x天,则乙组完成工程需要(x+2)天,等量关系是甲组5天的工作量+乙组6天的工作量=工作总量 解:略


例2、某部队奉命派甲连跑步前往90千米外的A地,1小时45分后,因任务需要,又增派乙连乘车前往支援,已知乙连比甲连每小时快28千米,恰好在全程的 处追上甲连。求乙连的行进速度及追上甲连的时间


分析:设乙连的速度为v千米/小时,追上甲连的时间为t小时,则甲连的速度为(v–28)千米/小时,这时乙连行了 小时,其等量关系为: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30


例3、某工厂原计划在规定期限内生产通讯设备60台支援抗洪,由于改进了操作技术;每天生产的台数比原计划多50%,结果提前2天完成任务,求改进操作技术后每天生产通讯设备多少台?


分析:设原计划每天生产通讯设备x台,则改进操作技术后每天生产x(1+0.5)台,等量关系为:原计划所用时间–改进技术后所用时间=2天  解:略


例4、某商厦今年一月份销售额为60万元,二月份由于种种原因,经营不善,销售额下降10%,以后经加强管理,又使月销售额上升,到四月份销售额增加到96万元,求三、四月份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分析:设三、四月份平均每月增长率为x%,二月份的销售额为60(1–10%)万元,三月份的销售额为二月份的(1+x)倍,四月份的销售额又是三月份的(1+x)倍,所以四月份的销售额为二月份的(1+x)2倍,等量关系为:四月份销售额为=96万元。解:略


例5、一年期定期储蓄年利率为2.25%,所得利息要交纳20%的利息税,例如存入一年期100元,到期储户纳税后所得到利息的计算公式为:


税后利息=


已知某储户存下一笔一年期定期储蓄到期纳税后得到利息是450元,问该储户存入了多少本金?


    分析:设存入x元本金,则一年期定期储蓄到期纳税后利息为2.25%(1-20%)x元,方程容易得出。


    例6、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低成本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每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若商场平均每天要盈利1200元,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


    分析:设每件衬衫应该降价x元,则每件衬衫的利润为(40-x)元,平均每天的销售量为(20+2x)件,由关系式:


总利润=每件的利润×售出商品的叫量,可列出方程   解:略


代数部分


第五章:不等式及不等式组


知识点:


一、不等式与不等式的性质


    1、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的式子。(表示不等关系的常用符号:≠,<,>)。


    2、不等式的性质:


    (l)不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方向不改变,如a> b, c为实数 a+c>b+c


(2)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如a>b, c>0 ac>bc。


(3)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方向改变,如a>b,c<0 ac<bc.


    注: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一个实数时,一定要养成好的习惯、就是先确定该数的数性(正数,零,负数)再确定不等号方向是否改变,不能像应用等式的性质那样随便,以防出错。


    3、任意两个实数a,b的大小关系(三种):


(1)a – b >0  a>b


    (2)a – b=0 a=b


    (3)a–b<0 a<b


    4、(1)a>b>0


    (2)a>b>0


    二、不等式(组)的解、解集、解不等式


    1、能使一个不等式(组)成立的未知数的一个值叫做这个不等式(组)的一个解。


    不等式的所有解的集合,叫做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不等式组的解集。


    2.求不等式(组)的解集的过程叫做解不等式(组)。


    三、不等式(组)的类型及解法


    1、一元一次不等式:


    (l)概念: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一次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法: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但要特别注意当不等式的两边同乘以(或除以)一个负数时,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l)概念:含有相同未知数的几个一元一次不等式所组成的不等式组,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解法:先求出各不等式的解集,再确定解集的公共部分。


    注:求不等式组的解集一般借助数轴求解较方便。


例题:


方法1: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判断正误:


    (1)若a>b,c为实数,则 > ;


    (2)若 > ,则a>b


    分析:在(l)中,若c=0,则 = ; 在(2)中,因为”>”,所以。C≠0,否则应有 =       故a>b   解:略


    [规律总结]将不等式正确变形的关键是牢记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含有字母的式子时,要对字母进行讨论。


      方法2:特殊值法


     例2、若a<b<0,那么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


      A、     B、ab<0    C、     D、


    分析:使用直接解法解答常常费时间,又因为答案在一般情况下成立,当然特殊情况也成立,因此采用特殊值法。


    解:根据a<b<0的条件,可取a= –2,b= –l,代入检验,易知 ,所以选D


    [规律总结]此种方法常用于解选择题,学生知识有限,不能直接解答时使用特殊值法,既快,又能找到符合条件的答案。


      方法3:类比法


    例3、解下列一元一次不等式,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8–2(x+2)<4x–2;(2)


    分析: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主要步骤有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把系数化成1,需要注意的是,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要改变方向。解:略


    [规律总结]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类似,但要注意当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必须改变,类比法解题,使学生容易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


    方法4:数形结合法


    例4、求不等式组: 的非负整数解


    分析:要求一个不等式组的非负整数解,就应先求出不等式组的解集,再从解集中找出其中的非负整数解。解:略


    方法5:逆向思考法


    例5、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 的解集是x>3,求a的值。


    分析:因为关于x的不等式的解集为x>3,与原不等式的不等号同向,所以有a – 2 >0,即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 解此方程求出a的值。解:略


    [规律总结]此题先解字母不等式,后着眼已知的解集,探求成立的条件,此种类型题都采用逆向思考法来解。


代数部分


第六章:函数及其图像


知识点: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1、平面内有公共原点且互相垂直的两条数轴,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点和有序实数对之间建立了—一对应的关系。


    2、不同位置点的坐标的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有如下特征:


    点P(x, y)在第一象限 x >0,y>0;


    点P(x, y)在第二象限 x<0,y>0;


    点P(x, y)在第三象限 x<0,y<0;


    点P(x, y)在第四象限 x>0,y<0。


    (2)坐标轴上的点有如下特征:


    点P(x, y)在x轴上 y为0,x为任意实数。


    点P(x,y)在y轴上 x为0,y为任意实数。


    3.点P(x, y)坐标的几何意义:


   (1)点P(x, y)到x轴的距离是| y |;


   (2)点P(x, y)到y袖的距离是| x |;


   (3)点P(x, y)到原点的距离是


    4.关于坐标轴、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1)点P(a, b)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 ;


   (2)点P(a, b)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 ;


    (3)点P(a, b)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 ;


    二、函数的概念


    1、常量和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保持数值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函数:一般地,设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1)自变量取值范围的确是:


    ①解析式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整式的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②解析式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分式的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实数。


    ③解析式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偶次根式的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非负的实数。


    注意:在确定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时,如果遇到实际问题,还必须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2)函数值:给自变量在取值范围内的一个值所求得的函数的对应值。


    (3)函数的表示方法:①解析法;②列表法;③图像法


    (4)由函数的解析式作函数的图像,一般步骤是:①列表;②描点;③连线


    三、几种特殊的函数


    1、一次函数


   


直线位置与k,b的关系:


   (1)k>0直线向上的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所形成的夹角为锐角;


   (2)k<0直线向上的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所形成的夹角为钝角;


(3)b>0直线与y轴交点在x轴的上方;


(4)b=0直线过原点;


(5)b<0直线与y轴交点在x轴的下方;


2、二次函数


   


抛物线位置与a,b,c的关系:


   (1)a决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


   (2)c决定抛物线与y轴交点的位置:


    c>0 图像与y轴交点在x轴上方;c=0 图像过原点;c<0 图像与y轴交点在x轴下方;


   (3)a,b决定抛物线对称轴的位置:a,b同号,对称轴在y轴左侧;b=0,对称轴是y轴; a,b异号。对称轴在y轴右侧;


3、反比例函数:


 


   4、正比例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对照表:



例题:


    例1、正比例函数图象与反比例函数图象都经过点P(m,4),已知点P到x轴的距离是到y轴的距离2倍.


    ⑴求点P的坐标.;


    ⑵求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分析:由点P到x轴的距离是到y轴的距离2倍可知:2|m|=4,易求出点P的坐标,再利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出这正、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解:略


    例2、已知a,b是常数,且y+b与x+a成正比例.求证:y是x的一次函数.


分析:应写出y+b与x+a成正比例的表达式,然后判断所得结果是否符合一次函数定义.


证明:由已知,有y+b=k(x+a),其中k≠0.


整理,得y=kx+(ka-b).   ①


因为k≠0且ka-b是常数,故y=kx+(ka-b)是x的一次函数式.


   例3、填空:如果直线方程ax+by+c=0中,a<0,b<0且bc<0,则此直线经过第________象限.


分析:先把ax+by+c=0化为 .因为a<0,b<0,所以 ,又bc<0,即 <0,故- >0.相当于在一次函数y=kx+l中,k=- <0,l=- >0,此直线与y轴的交点(0,- )在x轴上方.且此直线的向上方向与x轴正方向所成角是钝角,所以此直线过第一、二、四象限.


    例4、把反比例函数y= 与二次函数y=kx2(k≠0)画在同一个坐标系里,正确的是(   ).


答:选(D).这两个函数式中的k的正、负号应相同(图13-110).



 例5、画出二次函数y=x2-6x+7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当x=-1,1,3时y的值是多少?


(2)当y=2时,对应的x值是多少?


(3)当x>3时,随x值的增大y的值怎样变化?


(4)当x的值由3增加1时,对应的y值增加多少?


分析:要画出这个二次函数的图象,首先用配方法把y=x2-6x+7变形为y=(x-3)2-2,确定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然后列表、描点、画图.解:图象略.


 例6、拖拉机开始工作时,油箱有油45升,如果每小时耗油6升.


(1)求油箱中的余油量Q(升)与工作时间t(时)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画出函数的图象.


答:(1)Q=45-6t.


(2)图象略.注意:这是实际问题,图象只能由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0≤t≤7.5决定是一条线段,而不是直线.


代数部分


第七章:统计初步


知识点:


一、总体和样本:


    在统计时,我们把所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其中每一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


    二、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


    1、平均数


    (1) 的平均数,  


    (2)加权平均数:如果n个数据中, 出现 次, 出现 次,……, 出现 次(这里 ),则


    (3)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当一组数据 中各数据的数值较大,并且都与常数a接近时,设 的平均数为 则: 。


    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接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上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为偶数中位数就是处在中间位置上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3、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


    三、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特征数:


    1、方差:


    (l) 的方差,


   (2)简化计算公式: ( 为较小的整数时用这个公式要比较方便)


    (3)记 的方差为 ,设a为常数, 的方差为 ,则 = 。


    注:当 各数据较大而常数a较接近时,用该法计算方差较简便。


    2、标准差:方差( )的算术平方根叫做标准差(S)。


    注:通常由方差求标准差。


    四、频率分布


    1、有关概念


    (1)分组:将一组数据按照统一的标准分成若干组称为分组,当数据在100个以内时,通常分成5-12组。


    (2)频数:每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叫做该组的频数。各个小组的频数之和等于数据总数n。


    (3)频率:每个小组的频数与数据总数n的比值叫做这一小组的频率,各小组频率之和为l。


    (4)频率分布表:将一组数据的分组及各组相应的频数、频率所列成的表格叫做频率分布表。


    (5)频率分布直方图:将频率分布表中的结果,绘制成的,以数据的各分点为横坐标,以频率除以组距为纵坐标的直方图,叫做频率分布直方图。


    图中每个小长方形的高等于该组的频率除以组距。


    每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该组的频率。


    所有小长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各组频率之和等于1。


    样本的频率分布反映样本中各数据的个数分别占样本容量n的比例的大小,总体分布反映总体中各组数据的个数分别在总体中所占比例的大小,一般是用样本的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的频率分布。


    2、研究频率分布的方法;得到一数据的频率分布和方法,通常是先整理数据,后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其步骤是:


    (1)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2)决定组距与组数;(3)决定分点;(4)列领率分布表;(5)绘频率分布直方图。


例题:


    例1、某养鱼户搞池塘养鱼,放养鳝鱼苗20000尾,其成活率为70%,随意捞出10尾鱼,称得每尾的重量如下(单位:千克)0.8、0.9、1.2、1.3、0.8、1.l、1.0、1.2、0.8、0.9


    根据样本平均数估计这塘鱼的总产量是多少千克?


    分析:先算出样本的平均数,以样本平均数乘以20000,再乘以70%。解:略


    [规律总结]求平均数有三种方法,即当所给数据比较分散时,一般用平均数的概念来求;著所给数据较大且都在某一数a上下波动时,通常采用简化公式;若所给教据重复出现时,通常采用加权平均数公式来计算。


    例2、一次科技知识竞赛,两次学生成绩统计如下



    已经算得两个组的人均分都是80分,请根据你所学过的统计知识进一步判断这两个组成绩谁优谁次,并说明理由


  解:(l)甲组成绩的众数90分,乙组成绩的众数为70分,从众数比较看,甲组成绩好些。


      (2)算得 =172,


    所以甲组成绩较乙组波动要小。


    (

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