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南京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南京家教网  >  胡老师主页  >  家教文章专栏  >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数学教学
家教胡老师的文章专栏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数学教学
发表于:2016-03-14阅读:42次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数学教学


  要:数学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又是数学思维的品质,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须具有的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指导观察;引导想象;鼓励求异;诱发灵感。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创新;数学教学


0引言


   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将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之一“逻辑思维能力”改为“思维能力”,虽然只是去掉两个字,概念的内涵却更加丰富,人们在教育的实践中实现了认识上的转变[1]


创新是教与学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教学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教育素材,数学教师要根据数学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原则、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创造力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基本要求。本文就创造思维能力及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谈谈一些看法。


1创造思维的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思维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概括的间接反映[2]。创造思维就是合理地、协调地运用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及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使有关信息有序化,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或成果。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思维就是平常所说的思考,创造思维就是与众不同的思考。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末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越常规的思考。


创造思维就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具有独特性、求异性、批判性等思维特征,思考问题的突破常规和新颖独特是创造思维的具体表现。这种思维能力是正常人经过培养可以具备的。


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一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东西。更具体地说,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思索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积极创新的思维因素。比如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数学知识;对数学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已知定理或公式的“重新发现”或“独立证明”;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果。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3]:


一是独创性—思维不受传统习惯和先例的禁锢,超出常规。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定义、定理、公式、法则、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策略等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提出科学的怀疑、合情合理地“挑剔”。


二是求异性—思维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出奇制胜。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知识领域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方法。不信奉,特别是在解题上不满足于一种求解方法,谋求一题多解。


三是联想性—面临某一种情境时,思维可立即向纵深方向发展;觉察某一现象后,思维立即设想它的反面。这实质上是一种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思维的连贯性和发散性。


四是灵活性—思维突破“定向”、“系统”、“规范”、“模式”的束缚。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所学的、老师所教的,遇到具体问题灵活多变,活学活用活化。


五是综合性—思维调节局部与整体、直接与间接、简易与复杂的关系,在诸多的信息中进行概括、整理,把抽象内容具体化,繁杂内容简单化,从中提炼出较系统的经验,以理解和熟练掌握所学定理、公式、法则及有关解题策略。


2、创设适宜的教学环境


    教师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民主、宽松、和谐的气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热情高涨,才能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所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


教育创新是教师的职责[4]。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造因素,对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使课堂教学有创造教育的内容。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提出“在河边修一个水塔,使到赵村、钱庄所用的水管长度最少,如何选定这个水塔的位置?”从而把课本内容引申到实际生活中来,使教学富有实践性、科学性、现代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中的不同观点,保护学生中学习争辩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挑战权威,给每个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氛围,处理学生学习行为时,尊重他们的想法,鼓励别出心裁等。


3培养创造思维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所建立起来的完成所提出教学任务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人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造思维培养的教学模式。当前数学创新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5]:


3.1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参与下的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


3.2活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3.3探索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这种教学尽管可能会耗时较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它对于学生形成数学的整体能力,发展创造思维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4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途径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理应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前沿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应当注重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积极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不“人云亦云”,不盲从“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那么,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具体有哪些途径呢?


4.1注意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是思维探索的大门,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思维的起步器[6]。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指出的那样,“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思维的前哨,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可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更不能有创造。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首先,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其次,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4.2注意启发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7]。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4.3注意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


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以真正达到启迪思维、传授知识的目的。启发学生进行猜想,作为教师,首先要点燃学生主动探索之火,我们决不能急于把自己全部的秘密都吐露出来,而要“引在前”:“引”学生观察分析;“引”学生大胆设问;“引”学生各抒己见;“引”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去猜,去想;猜想间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


4.4炼就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


质疑思维就是积极地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直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看法,尽可能多地向自己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8]。提倡多思独思,反对人云亦云,书云亦云。在数学教学中为炼就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我们要特别重视题解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错题错解,让学生从中辨别命题的错误与推断的错误;另一方面,可以给出组合的选择题,让学生进行是非判断;再一方面,可以巧妙提出某命题,指出若正确请证明,若不正确请举反例,提高辨明似是而非的是以及否定似非而是的非的能力。


4.5训练学生的统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证。


思维的统摄能力,即辩证思维能力。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在具体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它既是科学的,也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它在否定、变化、发展中筛选出最经得住考验的东西,努力使他们形成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密切联系时间、空间等多种可能的条件,将构想的主体与其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和广延性作存在形式统一起来作多方探讨,经常性的教育学生思考问题时不能顾此失彼。特别是在数学解题教学中,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能单纯的依靠定义、定理,而是吸收另一些习题的启示,拓宽思维的广度。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逐步完成某个单元、章节或某些解题方法规律的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统摄能力。


4.6注意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及发散思维[9]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发展的基础,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不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思路。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数学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创新学习所必备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要让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这应成为我们以后教与学的着力点。


4.7注意诱发学生的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运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归纳类比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5总结与展望


总之,人贵在创造,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很多数学习题,虽然题型各异,研究对象不同但问题的实质相同,若能对这些“型异质同”或“型近质同”的问题归类分析,抓共同的本质特征,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规律,就能弄通一题而旁通一批,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从而摆脱“题海”的束缚。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应尽力体现在思维情境的创设、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创造性思维兴奋点的捕捉等方面。通过导趣、导思、导法,使学生多动、多猜想、多发现、多“创造”用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是中华民族振兴的需要,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参考文献:







[1] 教学改革手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34-35




[2] 张奠宙,数学教育中的“创新”工程大纲[J],数学教学,1999423-24




[3] 田万海,数学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6103-105




[4] 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数学教育学[M],南京,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11-15




[5] 任明中,例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数学,1999(8)23-25




[6] 朱平,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J],中学数学,1995(3)3-5




[7] 张雄,李得虎编著,数学方法论与解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0




[8]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1244




[9] 刘昌安,谈中文教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23-25


 


 


 



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