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石家庄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石家庄家教网  >  李老师主页  >  家教文章专栏  >  心理健康问题与素质教育
家教李老师的文章专栏
心理健康问题与素质教育
发表于:2012-05-12阅读:35次

浅谈心理健康问题与素质教育


---教学论文    


实施素质教育不光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发展,更重要的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均能和谐发展,也可以说是整体的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长期以来,很多教师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对学习成绩比较关注,而忽视了学生的成人教育。应该说,只有身体和心理均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有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


现在中学生中,有不少学生心理上存在着偏常。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抑郁”的生活。调查表明,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几年,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轻生、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的和谐、危害了社会的安定。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家庭环境和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它反映了学校教育及社会家庭等方面的许多综合性矛盾,只有了解了学生存在问题的成因,对症下药,才能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去避免它。


家庭影响。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家长的方法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的家长对子女经常训斥,使孩子对父母见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孩子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遇到挫折得不到鼓励,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曲感”。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更有些家庭的家长本身品德低劣,作风不正,对孩子的危害也就可想而知了。目前在农村中,外出劳务人员增多,有的家庭中,父母双双外出,而孩子的生活、教育交由孩子的爷爷、奶奶负责。这种隔代教育必然引发教育“饥荒”。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学校教育。


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而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育学生时,传统、死板,不能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求。师生之间发生不可避免的摩擦时,往往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或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更有甚者,有些教师嫌弃后进生,使他们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社会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负面影响对学生冲击甚大,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深入,难免带来一些精神方面的污染,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视内容侵蚀着青少年,加之现在的影视、文化宣传等领域为了追求效益,渲染气氛,主持人经常是花里胡哨,形象夸张。这些都对中学生造成不良刺激,中学生由于缺少辩别能力,盲目模仿,造成了一些学生的不正常心理和非科学的价值观。


    此外,青少年时期,尤其从小学到初中这一阶段的年龄,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国外称之为“危险年龄”。这时期青少年身高体重迅速增长。性成熟时期开始。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青少年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青少年自身没有思想准备,就连我们的一些家长和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多与家长有关,而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源于教师。这应当引起家长和老师们的足够重视。


    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推进素质教育应多方面做工作。


    一、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素质。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现代化生活日益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升学、晋级、评优竞争及来自社会各方面有形无形的压力,使一些教师产生心理冲突和压抑感。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山东鲁南制药厂的总裁就提出给教师减负的问题。教师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学校应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的职业特征就要求教师要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教师要用科学知识调整自己心态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乐观,平和稳定,健康的状态,以旺盛的精力、丰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绪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去。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教学方法,融洽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使学生心情愉快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了解如何更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的家长会,家长座谈会等,能帮助家长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中学生是一个特殊年龄阶段,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们。对学生教育既要鼓励,也要批评,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规律。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过高,希望孩子成才,这是人之常情,但压力过大,也会适得其反。


三、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