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白老师的文章专栏 |
---|
浅谈教学中的备课
发表于:2012-05-21阅读:29次
|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凡事预而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预先有准备,有了准备,则可以获得成功,没有准备,则会遭到失败。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课前认真备好课。备课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预先设计,有了这个预备过程,才能把课上好。因此,再优秀的教师,在上课之前都无一例外的要做一番准备工作,因为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 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亦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一次次的收集资料,一遍遍的处理教材、确定教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就必然会得到提高。 教师的备课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作为教师,都具备一定的专业文化水平,都或高或低的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但这只是教师教好课的可能条件。只具备这些可能条件甚至较好的条件,如果不去备课,就不能形成某一内容的实际教学能力,也就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能使可能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因此我们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材是众多学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提炼,是我们备课、上好课的指炉“航标”。所以在我们备课时,教师要钻进教材之中,深钻教材,吃透教材;要有自己的钻研、创新、解读和思考,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就只是充当教材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很难将课堂创新。长此以往,教师会思想定势,一味依赖教材,照本宣科,致使学生产生厌学。所以,教师在备课时,既要深挖教材,更要超越教材,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要从教材中挖掘新的思想、理念、创新。只有这样,变成教材的主人,能够熟练的驾驭教材,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备课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教学效益要求的提高,使作为一种艺术创造和再创造的备课是没有止境的,一种最佳教学方案的设计和选择,往往是难以完全使人满意的。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又要看到备课的艰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