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常青藤    
武汉家教网
家教
  • 家教
  • 家长
家教网首页  >  武汉家教网  >  北极星主页  >  家教文章专栏  >  论中学语文新课改教学的提问误区及对策
家教北极星的文章专栏
论中学语文新课改教学的提问误区及对策
发表于:2014-06-01阅读:48次

 



论中学语文新课改教学的提问误区及对策



                                           北极星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课堂教学也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它不仅是知识的发展,而且还应该包括能力、觉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就课堂教学提问而言,在新课改背景下应该如何来提问呢?



 一、中学语文新课改教学提问的误区 

    
目前,多数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向活动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 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有些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
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 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 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的提问,“文章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文章中心是什么?,长此以往,让学生生厌。5、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 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二、中学语文新课改教学提问的意义



优化课堂提问,其实就是提出新的问题,这对落实培养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学语文学科特点着眼,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应是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紧贴学生学习实际,蕴涵品德素养、语文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机制。 



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应对课堂提问有正确的认识。课堂提问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1就教师而言,应是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及心理素质水平,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寻求最佳答案,进而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开发智力的 一种教学方法。2就学生而言,应是对教师讲授的内容或课文疑惑之处提出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师生共同探讨,进而增长知识,开拓思路,培养创新精神。课堂提问对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特别重要 的意义。从认识规律看,课堂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其动力之一是学有所疑,从有疑到解疑,学生的认识就能前进,创新精神就能逐步培养。正如我国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至此方是长进。” 



三、中学语文新课改教学提问的对策



1、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动脑,现代的教育不是“奉送”知识,而是让学生去“索取”知识。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要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师的责任就是将教材中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揭示出来,开启学生的心扉,使他们独立思维,深入学习,以尝试成功的喜悦。



讲《登泰山记》首段, “泰山之阴,汶水西流;其阳,济水东流。”这句话重点在于表示方位的名词“阳”、“阴”,课本提供了两字的注释,我没有问这两个词怎样讲,而是让学生跳跃层次,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课文的语言环境,请指出泰山的具体方位。”这很需要学生动一番脑筋回答,学生首先必须弄懂“山之阳”和“山之阴”的地理位置,还要联系“汶水”、“济水”的具体方位,然后才能推衍出泰山的方位。当学生思考出答案的时候,脸上就会流露出仿佛走过一段曲径而到达幽美之处的喜悦之情。这个时候,他们也较好地掌握了“阳”与“阴”在与山相关联表示方位时的讲法。



2、提问要有一定的坡度,顺藤摸瓜问“常新”。



坡度,就是提问设计时,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阶。《学记》中载:“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设计问题,必须在问题的难易度上下功夫,让人人有思考的机会,个个有答问的条件,每个学生的答问都能显示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正如特级教师钱梦龙所讲:“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泼了。”



提问可以这样设置:导入新课时可用引言式 提问。例如在教学吴晗的《谈骨气》时,以两问导入新课:“有骨气的仁人志士都能流芳百世,那么何谓骨气 ?怎样才算有骨气?”讨论时可用质疑式提问。“作者着重选择了哪几个典型事例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 气的’这一中心论点?”赏析文章前可用悬念式提问。例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可先提问:“孔乙己有 脚吗?”朗读课文前可用联想式提问。小结时可用评析式提问。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富有鼓动性,唤醒学生 的主体意识,能使学生跃跃欲试,激起学习积极性,切忌开庭审案式的课堂提问。正如《学记》中所说:“君 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喻”即强调教学重在启发诱导,不越俎代庖。总之,灵活多样的课堂提问方式和民主艺术的课堂提问氛围,对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3、提问要能激发兴趣,思维灵犀拨点通。



教师的提问要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从而激起感情上的波澜,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打开感情的闸门,点燃灵感的火花,开拓思维的空间。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精神振作,积极地去思考问题。因此,从培养兴趣出发来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例如《祝福》的教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小说写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什么却以“祝福”为题?学生为之一震后,就急于通览课文去寻找答案,看后不仅了解到小说的全篇情节是始终围绕鲁四老爷家的四次年终祝福而展开,情节集中,结构紧凑,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鲜明,而且深刻理解了作者以“祝福”为题,实在是立意深远,独具匠心。



4、提问要掌握好时机,不愤、不悱不能问。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课堂教学的实践证明,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但课堂上要不要提问,什么时候提问,这就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性质而定。因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那些可以也应该想一想,求得答案的地方,就宜用提问;不用思考就可以知道的地方,就不应该提问。



在准确地把握时机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问后的适当停顿。美国教育研究者认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和“第二等待时”。”第一等待时”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第二等待时”是指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做的优点是,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回忆、联想、组织语言等的活动时间。学生回答如果不够流畅,教师也要耐心听答,不宜插进追问,使学生心情更加紧张;学生如果答不上,支支吾吾,或答非所问,也不能冷淡、皱眉、不耐烦甚至斥责,否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再增加问题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这样,就会使课堂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并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纵上所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新课改背景下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