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刘老师的文章专栏 |
---|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表于:2012-04-18阅读:593次
|
【摘要】:数学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往往是个枯燥乏味的学科,加之数学学科比较抽象,使许多学生学而生畏,从而导致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动力,影响学习效率。那么怎样创造一种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呢?依我所见,数学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培养、激发、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课堂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友好的学习氛围,提供畅所欲言的互动空间,学生创造灵感的火花才会自由绽放,兴趣是一种激励学习的巨大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的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对此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巧妙创设各种课堂教学情境。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材的每一节都安排了例题,而这些例子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其中一些内容图文并茂,学生比较喜欢,对与这些内容,我就把学生从课堂引入现实生活当中,变成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学数学的实用性。使学生的情感和情趣融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生活中人人感兴趣的话题,学生自然愿意去了解、去学习、去探索、去讨论,也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点动成线、线动成面”时,我拿一个粉笔头随意向空中一扔,粉笔头划出了一道弧线,然后我推开教室的门,逐渐形成了一个面,然后我让学生回答,这就是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学生的兴趣就被我调动起来了。 2、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故事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因为故事的情节引人入胜,能从故事幽默风趣的言语中得到开心的一笑,并能从故事的寓意里得到感悟和引发思考,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学习方程的应用时,我讲了一个故事:在南宋年间,有一位少年,聪明好学,尤其喜爱数学。一天,这个少年无意中听说100多里的郊外有位老秀才,便向他求学。 老秀才问明来意后,望了望这位少年,不屑地说:“小子不去读圣书,要学什么算学?!”但少年仍苦苦哀求,不肯走。老秀才无奈,于是说:“好吧,听着!'直田积八百六十四步,只云阔不及长十二步,问长阔共几何?'你回去慢慢算吧,什么时候算出来,什么时候再来”。说完便往椅子上一靠,闭目养起神来,心里却暗暗发笑:“小子一定犯难了,即使他懂得算学,那一年半载也是算不出来的。"谁料,正当老秀才闭目思量时,少年说话了:“老先生,学生算出来了,长阔共60步。”“什么?!”老秀才一听,惊奇地从椅子上跳起来,一把夺过少年演算出来的草稿纸瞪大了眼睛看起来:"啊,这小子是从哪里学来的?居然用这么简单的方法就算出来了。这个少年就是神算少年杨辉。 游戏,是学生非常喜欢参加的一种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比赛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 例如在学习“游戏的公平与不公平”这一节课,我先请两个同学甲、乙上台做一个抛掷两枚硬币的游戏,游戏规则是:抛出两个正面——甲得1分,抛出其他结果——乙得1分,先由甲抛掷10次,乙记录得分,再由乙抛掷10次,甲记录得分,最后统计得分,得分高的人获胜。学生们很激动踊跃的分组做游戏。我请两组同学上来做游戏,然后请同学们判断这个游戏是否公平,学生们先黑板上的数据直观感受到这个游戏不公平,于是请同学们思考这个游戏不公平的原因何在,学生们经过分析,得出获胜机会各为25%与75%。采用这们的方式来学习知识,学生很感兴趣,不仅任务完成得特别好,而且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顺利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4、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 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我在教学“三角形相似的应用”时,上课前,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旅行到埃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当地人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泰勒斯问旁边的人:“谁知道这金字塔有多高?”当地人说:“没有人知道,因为古代草片文书上没有记载,而我们今天也不能判定这金字塔究竟有多高。”泰勒斯说:“可是,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得金字塔的高度。”说完,泰勒斯取出一条结绳,在助手的帮助下,测得塔高是136.5米。故事讲完了,在学生们还沉浸在故事之中时,教师问:“谁能说出泰勒斯是如何测出塔高的?”大家面面相觑,回答不出,于是教师说:“下面学习的知识就能帮助你回答!”这一悬念的设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和浓厚的探究兴趣,自然的进入学习之中。创设悬念情境能激发求知的火花,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5、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问题,却需要创造性和想象力”。这句至理名言正好揭示了课堂提问的最为关键的问题,那即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自身艺术的提问,切中学生的要害,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生成新的问题。在一般的教学中,教师就问题提问题,较直观,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应该将问题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分解成若干小问题,使每个问题既紧扣大题,又有一层的价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回答中得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越来越灵活,更富有创意。不断的提出问题,总结问题,在互动讨论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讨论,讨论时学生可以自由举手发表独特的见解,也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在问题中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所学的知识是有价值的。这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 1.在教学中实行“学生教学生,老师当导演”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能真正充分的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能从当“老师”的过程中发现不足,各方面还远不如教师,从而他们佩服教师,服从教师的正确管理,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学生能学到一般教学方式学不到的知识,能尽量发挥自己的一切潜能,使学生从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成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 2.教师应组织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小组,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课外活动中师生、生生之间通过信息互递,思维得到激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兴趣及创造力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为让“互动”能动起来,教师除了事先要准备好教具以及相关的各种数据、和问题。在快乐的课外活动中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不断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而达到共创、共进。 总之,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是学习的母亲”。教师、家长要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学生的知识与思维之间架起桥梁,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充满了乐趣,就会发现知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世界,就会感到学习不是负担,而是一种需要。同时,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是多种多样的,在选择的时候要考虑运用策略的必要性,不能为了激发而激发,激发兴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更重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激发方法,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