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田老师的文章专栏 |
---|
让“答案”稍息
发表于:2013-04-24阅读:18次
|
让“答案”稍息 2011年11月16日下午,在合肥八中的校长推荐北大生面试现场,该校刘伟光同学虽然未能给出某一问题的具体答案,结果却获得了满分,拔得头筹。评委说:“他对问题的回答,虽不知道确切的答案,但显示了过人的思维能力。”该生在坦陈了自己不知道答案后,补充了这样一句:“很多事情不知道,我们可以通过后期的学习,比如上网、去图书馆查资料,不断充实自己。”正是这句话获得了评委的加分,他们认为:“问题答案是次要的,主要看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回答问题的方式,从其中可以看出他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包括后续发展潜力。”真该为这样不拘一格的选拔喝彩。 推崇答案,迷信答案,唯答案是依,已然成为当前中国教育界选拔人才时必守的一条铁律,凡不知道答案甚或所作回答跟答案相左者,均在淘汰者之列。相沿成习,学校对学生以答案绳之,学生对答案匍匐仰视,只要你敢对答案说“不”,考官大人就会对你说“NO”。可是,任何事情总会有例外,这也可算是铁律之外的一条铁律,比如合肥八中给这位不知道答案的学生打出了满分,即是具有轰动效应的爆炸性新闻。 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但作为面试的判官,却十分清楚该生的实力所在、潜力所在。如果面对一位虽不知道某一问题的具体答案但思维敏捷、综合素质好且有发展后劲的学生还是依照套路出牌,视答案为尚方宝剑,那不仅会轻易埋没掉一个优秀的学生,而且也会暴露出一些人在选拔人才时的死板、偏狭和未能免俗的固陋。令人欣慰的是,这个“如果”对合肥八中而言,仅仅是一个子虚乌有的假设而已,他们挣脱了“答案”的紧箍咒,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冰山下那潜于水中的八分之七即学生的综合素质上,因而才敢大胆地给潜在的优秀者一个宽敞的出口。这不只是该生之幸,也是北大之幸,而仅仅是“答案”的不幸。 面对横行的“答案”,面对以“答案”作为选拔人才唯一标准的僵化思维,合肥八中迈出了开拓性的一步,可喜可贺。相信,那些真正有实力而在某一具体问题上有盲点的考生有理由因此激动和兴奋,毕竟,遗珠之憾将成为小概率事件。 |